日本佳評暢銷9萬冊 全新感覺跨界知識讀物
用「看不見」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用「看不見」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得見的人活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活在三次元?
◆用手閱讀,用耳掃視,用腳觸摸……人類的感官都是多才多藝?
◆不用眼睛欣賞繪畫,有另一種想像推理、改造作品的趣味?
人類有八〜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
但我們也等於太過依賴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
看不見的人,是感受世界另一個樣貌的專家。
這本書要帶著你啟動想像,和他們一起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身體與心智,
翻轉看待世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存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更有意義的連結。
他們「看見」的,和你不一樣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障者,是如何經由視覺以外的方式去看見這個世界?
閉上眼睛就能體會他們的感受嗎?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都特別靈敏?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伊藤亞紗,開啟了全新的探究領域,
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與世界相處,也因此「大開眼界」!
看不見的人,有著不受視覺死角和平面化限制的360度立體視野,
對他們來說,腳是照亮前方路途的探照燈,把感官混搭著用是自然的日常;
語言交流也是一種「看」的方法,幽默和乘勢而為則是生存的武器……
看不見的人建構的世界觀,獨特而奇妙,大大顛覆了我們的成見,
也讓我們意識到,以慣常視角看待陌生事物時可能出現的主觀偏誤。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透過感官、大腦取得多少「資訊」,
而是在取得資訊之後,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意義」。
一旦改變認知的方式,看不見就並非欠缺而只是差異,
甚至會成為開啟新思路、新潛能的一扇門,創造出更多元、細膩的想像與發現。
與其把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限定在「幫助者」和「接受者」的關係裡,
不如抱著單純的好奇心,探索彼此的不同、體會生命驚喜的多樣性,
更能夠促進真實、對等的理解,建立自在、相容的關係與社會。
本書自出版以來佳評如潮,堪稱可讀性、知識度、人文面皆獲肯定的長銷作品,
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此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
作者中肯敏銳的思緒、清新而有溫度的文字誘發了全新的認知,
讀完本書,你所看見的世界也將煥然一新,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五感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如果以為遮住眼睛就能體會看不見的人的感覺,那就是天大的誤解了。
就像不同的椅腳配置,能讓四支腳或三支腳的椅子都保持平衡,看不見的人從感官的使用、身體的能力到語言的定義,都會漸漸變得與看得見的人不同,藉由這一點一點的改變,找到在沒有視覺的狀態下可以成立的平衡點。
所以,看不見的人身處的不是少了一支腳的「殘缺世界」,而是用三支腳建構出來的「完整世界」。
【用「差異」取代「欠缺」,不說「厲害」而是「有趣」】
我們常在無意間將「看不見的人」視為同一種人,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官的方法其實非常多樣化。刻板地認為「看不見的人」都擁有靈敏的聽覺和觸覺,並因此讚嘆「好厲害」,往往會掩蓋他們具有的多樣性,即使原意是想表達欽佩,卻很可能因而造成對方的壓力。
我從不說「好厲害」,而是說「好有趣!」。就像同樣是「把書找出來」,他們就用了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達到目的,讓人得到「哇,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啊!」的啟發。當我站在「有趣」的立場,感覺就能對彼此的差異展開平等的對話。
【看不見的人是「順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就算看不見料理包是什麼口味,難波先生也沒有直接認定這是負面狀況。選到自己想吃的就是「中獎」,不是就等於「沒中」,他將看不見減少的自由度,正面地解釋成拓展可能性的機會,每次都當成「抽籤」或「試手氣」一樣去享受。缺乏「資訊」的狀況,被由此而產生的「意義」翻轉了。
相對於照章行事的使用者,看不見的人反而不會受限於決定好的道路,「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讓人有種被他們拋在後面的感覺。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們才這麼擅長與各種狀況對話,不會強硬地要求情勢必須如己所願,而是聰明地「駕馭」不屬於自己的其他外物。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甘仲維(墨鏡哥) 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
石芳瑜 作家、《閱讀的島》總編輯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各界好評
◎身為一個看得見的人,透過本書了解看不見的人如何與世界相處,反而令我『大開眼界』!這真的不是一本要你同情失明者的書,而是讓你知道世界原來可以換個方式感受的書,不容錯過!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很多人對盲人的世界感到好奇,但又同時充滿誤解。書中釐清了許多觀念,有助於我們認識盲人,也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讓我們重拾因為過度仰賴視覺,以致於忽略的其他感官經驗。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作者帶領我們走近「看不見的人」,進而同理他們,不僅認識人我的差異,也看見世界廣袤的全貌。只要不自我設限、屏除偏見,「看不見」反而能開展天賦與思路,打造多元想像的N次元空間。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看不見的人對空間的理解源自定向行動的地圖概念;距離認知來自身體的移動及觸摸經驗;色彩的感受啟發於大自然元素和情感的連結;人與人的交流建基在聲音的辨識與記憶。《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是創造天馬行空想像世界的最佳註解。——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健全者不使用視覺,並不代表就能理解看不見的人——作者提出了這個難以察覺的盲點。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會有其他的理解方式,這是一本讓人直觀地理解這些多樣性的好書,對於「障礙者」的看法及世界觀,會有完全被顛覆的感覺。——《朝日新聞》
◎把障礙視為「能力不足」或「欠缺」,就會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難以碰觸的牆;但如果對彼此的不同抱持好奇心,就能發現更多樣化的世界。這本書給予了許多提示,讓人能活用這些「差異」,建構出自在、相容的關係與社會,清爽暢快的讀後感令人十分愉悅。——《馬上就想讀!青少年好書指南一五○冊!第2集》
◎作者的文章不像論文報告般艱澀,而是非常好讀易解。她會注意到對方不經意的發言,並且進行敏銳的分析。看不見的人因為缺乏資訊,反而會透過獨特的理解,在腦中創造出一個看得見的人不可能擁有的世界。——《產經新聞》
讀者佳評
◎隨著這本書,我彷彿進入了未曾想像的世界,但這又是我每天「看見」的世界。我一直以為視障者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生活中充滿不安及危險,如今我才發現自己的看法有多麼膚淺和自以為是。
◎作者筆下的「看不見的人」的世界,新奇而有趣,不見同情或抱屈,她只是把那裡當成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努力帶著讀者去經歷、沉浸並樂在其中。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價值的好書。
◎我的全盲好友說,作者把她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想法全都說出來了,能有人這樣中立地分析看不見的人「真實的樣子」,她已經覺得十分感動。畢竟,如果兩邊都不盡力去了解對方,就很難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活得自在的世界。
◎我是居家護理師,客戶中有不少高齡者及身障者,作者說得沒錯,高齡化社會就是障礙者的社會,人老了都會有各種障礙,因此,建立無障礙的自由社會,不是針對特殊族群的特殊對待,而是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