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臺灣於一九九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突破總人口百分之七,超越聯合國所定義「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的門檻,並於二○一八年提升至百分之十四,使我國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更將於二○二五年升至百分之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內政部,2019)。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我們如何才能使民眾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並具備適應高齡社會的能力?面對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如何使老化成為人生正面的經驗,並提供高齡者有意義的學習課程、活動及新的經驗,讓高齡者同時具備「健康、參與及安全的活躍老化生活」,以促進健康老化提高生活品質。
隨著社會、醫療的進步,加以少子女化情形,高齡社會現象日益明顯,每位青壯勞動人口所要負擔的老年人口愈漸增加,並不只在於醫療成本的提高,對於健康高齡者的照護及安養問題,也是社會大眾應該關注的焦點。檢視國際高齡政策發展,從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提出相關因應之道,聯合國認定:健康與福祉是老人兩大迫切與普及的議題。二○○二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出版的《活躍老化:政策架構》(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報告書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觀念,它是由「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中的「生產性老化」(productive aging)和「健康性老化」(healthy aging)發展而來,而社會參與、身心健康、高齡學習和社會安全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的四大支柱,活躍老化代表一種更尊重自主和參與的老年生活,其層次較成功老化更為進階,以建構一個更能符合長者安身立命的高齡社會。健康促進為增進個體與團體的健康認知,導向正確的心態及積極的態度,以促使行為之改變,並尋求身心健康的方式,來提升生活滿意;而成功的活躍老化必須建基於「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安寧美好狀態。鑑於人口老化快速,高齡社會的需求,社會應積極協助長者享有健康與品質的生活,成為政府健康與社會福利政策和措施的重點項目。我國高齡政策必須突破傳統僅照顧貧弱老人的範圍,而應擴展至健康、亞健康老人,範圍應當涵蓋:食、衣、住、行、育、樂與養生各層面的需求。透過公私協力機制發展創新服務,豐富銀髮服務以提供多元選擇,才能提高銀髮生活品質,促進高齡人口健康。援引一九八六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會議,制定了《渥太華憲章》,認為「健康促進」是「使人們能夠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是以,應對高齡化社會,國家高齡健康促進政策發展宜朝向:
以關注對象而言,從失能擴大至健康、亞健康;
就服務內容方面,從長期照顧為主的照顧服務,朝向對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及社會參與的重視;
以工作方針而言,從老人基本福利需求的滿足,擴展至無障礙、尊老敬老環境的建構。
平均餘命延長後,為回應民眾多元需求,單靠政府實無法完全滿足全部需求,唯有適度引進民間資源。由於人數眾多,大多數高齡族群的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量能,可透過自由市場機制來滿足;至於涉及病弱長者身體照顧或機構照顧部分,國家有責任建立規範,以維護服務品質,保障受照顧者權益。
「關懷長者」、「老者安之」是我們在邁向高齡社會的倫理價值,也是本書撰述的核心,正如同Hooft(1995)所強調的:「關懷」將自我表現擴散於人類存在的各個層面,包括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所構成的生物的、知覺的、心靈的整體情境脈絡中。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實需擴大傳統老人福利的範疇,將之視為全體國人共同面對的現實。參酌對創新發展趨勢相當敏銳的「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倡議「二○一七年是設計的公共利益年」,強調應該關照如何解決人類社會的集體發展問題;鼓勵用創新解決社會問題(從貧富差距、長期照顧、健保制度、到年金改革等)的重要性。希望發揮其專業技能,一起加入改造社會的行動計畫,期盼全民共同參與,齊心一同迎接未來的高齡社會。是以,筆者所服務的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於二○一七年八月起開辦「長期照顧與健康促進管理學科」,以期落實「人文關懷,專業前瞻,國際視野」的辦學理念,發揮「教育是為社會而辦,社會因教育而發展」,積極培育具備服務長者健康促進及長期照護的專業人才。
本書的編寫特別感謝秀威資訊公司團隊多位敬業同仁的協助、執編、美編,使資料可讀性高、實踐性強的一份專業、通識兼容的教材。隨著專業知能的快速積累,本書尚有諸多不足之處,尚祈教育先進及讀者方家不吝賜正,用為精進。
葉至誠 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