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Why Travel Matters: A Guide to the Life-Changing Effects of Travel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可以選擇當個觀光客,盡情享樂;
或者做一名旅人,讓旅行改變一生。

  ◤旅行已死,多年前就被觀光殺死了!
  「我們出國去,可是我們已不再旅行。」──菲德烈克.哈里森
  「(觀光客是)從飯店到飯店,除了氣溫察覺不到任何差異的旅行雜種。」──喬治.歐威爾

  ◤旅遊是為了觀光,旅行是為了理解
  「旅行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而是對造訪之處了解多少。」
  「旅人會逐漸了解,世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正常』,而他習慣的版本,只是其中一種。」

  ◤做個旅行者,而不是旅遊者
  「旅人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因為不重要),而遊客不知道自己去過哪裡。」──保羅.索魯
  「旅人們會對於某些事心懷敬畏,或對某些事心生警覺;……他們時而覺得驚奇有趣,時而挫折、懊惱和著迷,但他們絕不會無感。」

  鄉愁是許多人都了解且承受過的情感;但另一方面,我承受的是一種鮮有人知的苦楚,它的名字是「旅愁」。當雪花消融,鸛鳥飛來,第一批汽船駛離,我總感覺到一股渴望遠行的難耐騷動。──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探索人類旅行DNA,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做一名旅人,讓旅行改變一生!

名人推薦

  金鐘獎主持人、作家 吳鳳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
  批踢踢世界自助旅行板板主 咖啡牛奶
  《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辜雅穗
  作家、PChome董事長 詹宏志
  旅行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世界冒險作家 CC謝昕璇
  背包旅人 藍白拖
  (依姓名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

  「《旅行的意義》針對人為何旅行、如何旅行以及旅行對人的影響等課題作了迷人、睿智而有趣的探索。我從未讀過類似的書。就如旅行活動本身,本書改變了我對世界的觀點,幫助我用新奇的角度去看熟悉的地景。」──2017《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旁觀者》(Spectator)雜誌年度好書《狂風所在》(Where the Wild Winds Are)作者尼克.杭特(Nick Hunt)

  「克雷格.史托迪完成了一本不單檢視了旅行之美,也探究了其重要性的充滿智慧、令人著迷的著作。」──《旅行的樂趣》(The Joys of Travel:And Stories That Illuminate Them)作者湯瑪斯.斯威克(Thomas Swick)

  「也許你去過泰姬瑪哈陵和萬里長城,但倘若你尚未讀過本書,你或許就不算真的旅行過。憑著深刻的經歷和洞見,克雷格.史托迪以清澄明晰、幽默感和宏大的歷史感指出旅行是何等重要。他以實例證明人可以超越單純的觀光,在任何新地域成為開明參與者的各種方法。對所有旅人,更別說跨文化主義者言,本書都是必讀之作。──美國國務院海外簡報中心(Overseas Briefing Center)前主任凡遜.席柏斯坦(Fanchon Silberstein)

  「克雷格.史托迪令人折服地回答了『旅行為何重要』這個問題。他區分了旅行和觀光的不同,接著證明旅行能擔保人在出發和回來時不會是同一個人。數量豐富的引言生動闡明了他的觀點,讓這本引人著作的內容更顯充實。他的觀點是:旅行既是內在也是外在的旅程。」──跨文化教育訓練及研究協會(SIETAR)會長姍卓.M.富勒(Sandra M. Fowle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雷格.史托迪(Craig Storti)


  克雷格.史托迪是美國跨文化溝通及跨文化適應領域的知名專家,一生有將近四分之一時間旅居國外。他著有《跨文化藝術》(The Art of Crossing Cultures)等多種權威著作,擁有三十年協助個人、組織與多種文化及背景的人士有效進行交流的豐富經歷。克雷格是一位見識廣博、閱歷豐富的旅人,曾落腳五十餘國,通法語、阿拉伯語和尼泊爾語。

譯者簡介

王瑞徽


  淡大法語系畢業,蟄居淡水的自由譯者。譯有約翰.波恩、李查德、派翠西亞.康薇爾、雷.布萊伯利、史蒂芬.金等作者所著各類型小說。
 
 

目錄

各界佳評
致謝
前言 羅浮堡謀殺事件

第一章 旅行為何重要
旅行簡史
旅行和經驗

第二章 新地方
早年的驚喜
風景
風景中的人物
內在旅程
天氣
建築物
物件
地方的衝擊

第三章 新人群
沒有太大不同
可是為何我如此驚訝?
外觀
第一次接觸
他們和我們究竟如何不同
我們和他們如何不同?
新的正常
正常的多樣性

第四章 新世界
尋找一種心態
行動中的世界觀
和當地人接觸
世界觀採樣者
聖杯

第五章 該如何旅行
旅行的生命課題
關於語言
該怎麼旅行
旅行結束後

後記 驛動的心
附錄A 旅行的法則
附錄B 旅行狂想
附錄C 推薦讀本
參考書目

 
 

前言

羅浮堡謀殺事件


  依我看,人生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是,準備出發到陌生國度去作一趟長途旅行。一鼓作氣甩掉習慣的枷鎖、日常工作的重擔、各種服務奉獻的幌子和家庭的奴役,人又會快樂起來,血流彷彿回到童年的澎湃快速。生命的曙光再度綻露。──理查.柏頓《勢在必行》(Richard Burton,The Devil Drives)

  旅行時,你可以選擇:當個觀光客,盡情享樂,或者做一名旅人,改變你的一生。本書正是為了那些想要改變自己一生的人而寫。

  幾世紀以來,一群旅行巨頭──知名旅行家和傑出旅行作家──歌頌著能帶來自我精進、個人成長的無上機會的旅行這件事所具有的改變人生的影響力。

  ‧《我有個想法,也就是藉由旅行,我可以充實自己的人格,讓自己有一點改變。》毛姆(W. Somerset Maugham)寫道:「我從一趟旅程帶回來的不全然是出發時的自己。」

  ‧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寫道:「藉由旅行,寬大的人會敞開自己的心扉。」(佛塞爾一九八七,174)

  ‧十六世紀中國浪人明廖子(Ming-Liao-Tzu)宣稱他是為了「讓心靈自由、解放思想」而離家。(澤爾丁,307)

  這片關於一種改變人生的經驗的前景收錄了所有用來描述旅行影響力的經典語句,它能拓展你的眼界,改變你的觀點,加深你的理解:旅行確實能讓你打開心扉。不過,儘管當你旅行時這些事都有可能發生,卻也無法擔保一定會。

  本書是寫給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旅行提供的各種機會,以及如何善加運用的人;那些想要充實自身人格,開拓心靈,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的人;還有那些想要從旅行中學習的人。在本書中這樣的人被稱為嚴肅旅人。

  的確,這些話說得容易:拓展你的眼界,改變你的觀點,充實你的人格。可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拓展了他的視野的人,和那些尚未拓展視野的人又有什麼不同?旅行究竟是透過什麼機制,達成這些奇妙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旅人該怎麼做,來確保帶回來的自己不是出發時的那個?這些都是啟發本書寫作,同時將在文中獲得解答的問題。

  有些人,姑且稱他們旅行純粹主義者吧,他們會認為這項任務只是枉費心機,因為,要知道,旅行已經死了。早在多年前就被觀光給殺了。當然,你還是可以去到遠方的海邊,可是純粹主義者堅信,那已經不叫旅行了。

  這些人完全明白自己在說什麼。他們會告訴你那個殺了旅行的人的身分,死亡日期,犯罪現場,凶器,目擊證人的數目,甚至主要幫凶的名字。那名罪犯就是商人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日期是一八四一年七月五日,地點是位於英國密德蘭地區的羅浮堡(Loughborough)火車站,凶器是一趟火車行程,當時有五百七十名目擊證人,而庫克的共犯不是別人,正是普爾曼列車發明人,喬治.普爾曼(George Pullman)。

  在那決定性的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庫克說服密德蘭郡鐵路局官員提供一條路線──從羅浮堡到萊斯特這一段十五哩長的行程──的票價折扣,他則會提供充足的搭乘人數作為交換。官員答應了,最後庫克交出570名乘客,也就是準備到萊斯特參加地區性會議的哈伯勒戒酒協會及其姊妹組織的全部會員。「結果證明這段行程非常叫好,」琳恩.維希(Lynne Withey)在她的休閒旅遊史中寫道:「因此庫克連著三個夏天積極為戒酒協會會員以及該地區主日學校的孩童安排行程。」

  而且庫克再也沒有回頭。接下來幾年,他安排了許多越來越長的旅程,一開始在英國境內,後來更擴及歐陸。眾所皆知,庫克的旅遊安排為旅行注入了四個新元素──速度、舒適、便利以及旅行團,而且在過程中創造了如今我們稱之為觀光的東西,一種高度衛生、無憂無慮的旅行方式,體貼地去除了任何可能會擾亂、困惑或妨礙到旅客,或者會令他們目瞪口呆的經驗。「攪動一池春水的人,」約翰.朱里亞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寫道:

  就是那個難纏的老戒酒客湯瑪斯.庫克,到了上世紀中,他已經發展出一種構想,就是盡可能把旅客和在異國普遍存在的各種不文明條件隔離開來,把他們包裹在團體預訂票(和)餐券的保護繭裡頭。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這是沒有外國人的旅行。時間久了,觀光變成數百萬人偏好的旅行方式,而且持續盛行一直到今日。

  持平地說,我們也不能咬定旅行是在旅遊業在羅浮堡誕生那天被謀殺的,但是它確實受了傷,而且絕對變弱了。羅浮堡之後,旅行必須吞下自尊,從那天開始它不得不和旅遊業競相爭取那些想出國的人的心和意向。可是,就如本書所示,只要真實旅行的基本要素還沒消失──陌生地點、陌生居民和一個好奇的觀察者──旅行的可行性就會一直存在。而只要旅行仍是可行的,人的眼界就有機會得到拓展,心靈得到解放,思想得到增長。這麼說來,那天旅遊業並沒有在英國密德蘭地區殺死旅行,而只是讓它變得艱難,拋出許多讓今天的嚴肅旅人必須認知並且努力避免的障礙和誘惑。簡言之,今天出國闖蕩的人必須作一個自覺的抉擇:要當個觀光客,還是做個旅人。

  如果你想改變人生,就做個旅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9487
  • 叢書系列:人生散步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旅行為何重要
 

本書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描述旅行具有的改變人生的影響力(第一至四章),以及解釋如何進行能真正改變你的人生的旅行(第五章)。我們會馬上開始討論這些主題,不過我們必須先定義一下何謂旅行,包括當代的普遍認知,以及在本書中提到的。
 
本書討論的是到異國以及不同文化去旅行,而不是在我們國內旅行。多數當代的旅行觀察家和學者都同意用來界定「真實」或「嚴肅」旅行(如此稱呼是因為有另一種娛樂、休閒性的旅行,亦即所謂的觀光旅遊)的幾個要素,同樣地他們也同意有必要界定旅行和旅遊的差異。倒不是因為其中一種比另一種優越,而是因為它們是結果迥異的不同體驗,人應該選擇能提供符合自己期待的結果的體驗類型。
 
旅遊有很大成分是逃離,而真實的旅行則是到來;旅遊主要是消遣性的,而旅行基本上是教育性的;遊客被當地人載著到處跑、接受他們服侍,旅人則想要認識他們;遊客想要放鬆,旅人則想接受刺激;旅遊的目的是到處觀光,旅行的目的則是增加理解。在招牌老頑固模式的保羅.索魯(Paul Theroux)觀察到,「旅人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因為那不重要],而遊客不知道自己去過哪裡」(斯威克)。羅賓.漢伯里.特尼森在他的《探險的牛津書》(Robin Hanbury-Tenison, The Oxford Book of Exploration)中指出兩者的鮮明差異:「世上有遊客也有旅人。前者出國去放鬆他們的身體和腦袋,沒別的。後者則是去看、去理解。」
 
我們所定義的旅行是指,以個人成長和自我精進為目的,到異國去旅行,遭逢不同的文化。或者像毛姆說的,充實自己的人格,帶回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可是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具有這層意義和目標的旅行並不存在,直到大約三百年前。了解旅行在這幾百年間的演化能讓我們正確地觀察旅行在當代所具有的獨特機會。反之,這個視角將能啟發當今的旅人抓住這些珍貴的機會,充分運用自己的旅程--簡單地說,啟發他們做個旅人而非觀光客。為了這目的,我們得先用點篇章來介紹一下旅行。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24/12/06
「旅行已死,多年前就被觀光殺死了!」

被書封上這句嗆辣的文案吸引,抱持著好奇的心情,想讀看看作者對旅行有何真知灼見。在前言,作者就以「觀光業」祖師爺---英國商人湯瑪斯‧庫克從羅浮堡出發的觀光列車說起,並且語出驚人地闡述,旅行就是從那個時候被觀光扼殺了。如此高調的宣言,更是讓我想一探作者的高見。

可惜,在本書前言高張的情緒之後,閱讀的興致一路下探。

第一章寫旅行為何重要。感覺全書精隨在這一章節便已結束。之後的篇章,也僅是以不同例證重申同樣觀點,例如旅行可以帶來新舊經驗的對照,進而帶來舊有認知的改變;旅行讓人了解到家鄉如何形塑自我,了解到世界以多元樣貌並存,沒有孰優孰劣也毋須懼怕。讀到這裡,我不禁想,這些對於「他方」的理解,非要透過嚴肅的旅行才能理解嗎?到底是先成為一個開放的人所以去旅行(而非觀光),還是去旅行了才成為一個開放的人?我很懷疑其中的因果關係。畢竟從西方近代劣跡斑斑的航海殖民史中,我們學到了走得越遠、成見越深的歷史黑暗面。

關於該如何旅行,作者條列了十一點。其中有一些確實不是跟團觀光容易執行的,比如去當地人出沒的地方、進到當地人家中、當某家店的常客。但也有一些建議並非與觀光客絕緣。例如獨行。如果自己報團,行程中確實可以安排一些單獨行動的時刻。又例如閱讀旅行地相關的書籍。我相信也有那種求知若渴的觀光客,在行程之前已準備好對接異地文化的基本知識。

我認為在全球化之後,在網路資訊越來越垂手可得之後,觀光和旅行的心態其實也沒有以前那樣壁壘分明了。更多新型態的觀光行程正在向所謂的旅行靠近。這何嘗不是美事,因為觀光的便利性,降低了出國旅行的資本門檻,讓不同階級的人,都有機會去到異地,感受不一樣的氣候、風景、建築和人。旅行的收穫與心態息息相關,不同形式有時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

說回本書開篇對觀光的宣戰,是什麼殺死那種充滿未知、涉足冒險、鍛鍊自我的旅行?與其說是觀光,不如說是這種對於「新地方、新人群、新世界」的無限渴求與無盡攀比。那些對於更新奇、更在地、更深刻、更不為人知的旅人見證,成為了爭相蒐集的珍奇標本,直至絕跡。
展開
user-img
5.0
|
2019/12/25

旅行的收穫:
  
我們看見的不是風景的內容,
  
我們看見的是我們內在的東西。
  
當我們旅行,接收各種新經驗,
  
因而大幅地充實我們的內在,
  
我們便能看見越來越多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的樣貌。
  
我們看見的越多,我們對這世界就越了解,
  
也就越能在其中順暢地活動。
  
  
旅行對於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旅行之於我,是:
  
每次出發,總是帶著好愉悅的心情,
  
而回程時,會發現自己微微的不同。

(閱讀之旅,也有相似的心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