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版前言
《語音學教程》出版已有二十餘年了。當初,林燾先生和我編寫這本書,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選修語音學專題課的參考書用的。為了加深和拓展現代漢語語音的基礎知識,並吸收當時國內外一些現代語音學的研究成果,教材的各章節幾乎都是先從傳統語音學的角度介紹一些基本概念,然後重點分析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最後介紹實驗語音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說,全書是由傳統語音學、普通話語音和實驗語音學三方面的知識組成的。作為文科高年級的選修課,書內還提出了一些在現代漢語基礎課內不宜論述和加以探討的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語音學教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之初,印量不大,但之後卻連年重印,達十五六次。因為當時高校文科開展的課程和教材建設工作需要有這樣一本有關普通話語音的較為淺近通俗的專業參考書,一些理工科出身從事語言聲學、言語工程、聽力矯治和言語心理研究的研究者以及這些領域的學生也需要這樣一本具有文理結合色彩的參考書。這本書後來又相繼在臺灣和韓國出版發行。有鑑於此,北大出版社漢語編輯室在林燾先生去世幾年後,找我和王韞佳同志商量,希望我們對本書加以修訂和增補。幾經商談研究,我們接受了出版社的建議。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我們做了分工,王韞佳同志主要承擔原書「緒論」和前面各章的修訂增補工作,我主要承擔最後一章的擴展改寫工作。之後,兩人再一起審定全稿。
對「緒論」和前面各章的內容以及對全書體例進行的修訂增補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1. 修訂或刪減了原書中與目前國際語音學界通行說法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原書中輔音的發音方法包括阻礙方式、送氣、清濁、附加特徵四個方面的內容,現在改為發音方法部分只講形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法,送氣、清濁和附加特徵歸入一個獨立的小節「輔音的其他特徵」,其內容包括清濁和送氣、幾種常見的附加音、非肺部氣流音三個部分。又如,原書把齶化、唇化等屬於發音部位特徵的附加特徵與吸氣、擠喉等屬於氣流來源的特徵都歸入「輔音的附加特徵」,現在把非肺部氣流音作為一個獨立的小類講解,並把原書中當成同一種類型的「先喉塞音」 (相當於voicedimplosive,今也稱「濁內爆音」)和「擠喉音」(即ejective,今有人譯為「噴音」)分開講解,因為這兩種輔音的氣流來源並不相同。
2. 由於語音聲學研究的技術手段今天已經完全軟體化,因此刪去了原書中基於類比信號技術進行聲學分析的內容,代之以基於數位信號的軟體化分析內容。例如,在第五章「聲調」中就刪去了原版中依據窄帶頻譜來觀察基頻的內容,因為現在各種語音分析軟體都可以直接得到基頻資料並顯示基頻曲線了。
3. 根據最近20 餘年來國際和國內語音研究的進展,對一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例如,在普通話韻母的分析中吸收了音系學家的看法,按韻尾對韻母進行了分類,並且把鼻韻母en、in、uen、ün,鼻韻母eng、ing、ueng的韻腹都看作中母音/e/。又如,第五章關於聲調感知的內容就吸收了2000 年以來國內外關於漢語普通話和漢語方言聲調感知研究的一些新成果。進入21 世紀以來,由於漢語語音研究的主流方向是韻律研究,因此修訂最多的部分是原書第七章「輕重音和語調」。這一章的題目改為「韻律」;增加了句重音和節奏的內容;對詞彙層面的輕重音進行了比較大的修改;「語調」這一節完全重寫,吸收了自原書出版以來國內漢語語調方面一些公認的研究成果。
4. 國內漢語語音學和漢語方言學界有一些慣用已久的學術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與目前國際語音學界的做法不太一致,例如,關於輔音的發音部位,國內習慣使用舌尖、舌面、舌根等與舌相關的術語來界定,而國際語音學界早已改用上顎的某個部位來界定,如齒齦、硬齶、軟齶等。增訂版採取折衷做法,把參與形成阻礙的兩個部位都列舉出來,如原書的「舌尖中」改為「舌尖中-齒齦」。又如,對漢語普通話及方言語音的描寫,國內一直使用「國際音標簡表」,增訂版在保留這個簡表的基礎上給出了最新版的國際音標全表的漢譯版。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既方便讀者瞭解國際語音學界的慣例,又能使本書的內容與國內通行的觀點有所銜接。
5. 對原書中一些技術和文字層面的欠妥之處或錯漏之處進行了修訂。
6. 按照現行學術規範,為所有的圖增加了圖題,對所有表格進行了編號並在正文前列出了圖表目錄,以方便檢索。
7. 過去國內的教材一般都不設參考文獻部分,增訂版遵從現行的學術規範,給出了全書的主要參考文獻。此外,由於本書是一部教材,為遵從國內教材的通行做法,同時也為了行文的通俗和簡潔,在正文中盡量不出現參考文獻的資訊。
此次增訂對原書的第八章也做了較大的改動,原有一章的三個組成部分各自獨立成章,並予擴展重寫。之所以這麼做,是由於在各種語音學研討會的多次會下個人交談中,不少同志都反映本書關於音位學的那一章寫得過於簡括,教和學都很費勁。這些意見細想起來跟現今高校和科研單位學術背景的變化是有關聯的。一方面,20 世紀90 年代後作為高校文科低年級必修課的現代漢語教材,語音部分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動,幾乎都增加了以前不講授或極少講授的普通話音位分析,有的甚至一直講到了音位的區別特徵。而音位分析的結果,各教科書又不盡相同,普通話的音位總數相去甚遠,五花八門,眾說紛紜,實在令人困惑卻又不容易找到可以解惑的參考書。另一方面,在普通話語音研究中,有一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士,一般都是通過中文拼音來瞭解普通話語音的。而所謂音素制的拉丁化拼音,字母和語音之間又會涉及音位和音位變體的關系。如果把字母和語音簡單地等同起來,那麼在瞭解普通話語音時,有些問題就會糾纏不清,產生認識上的誤區。這些誤區甚至在高校文科的普通話教學和對外漢語的語音教學中也是存在的。
由於上面所說的這些情況,增訂版第八章著重說明了語音學和音系學、「音素」和「音位」這兩對概念學術內涵的不同,並介紹了音位歸納取捨的原則(它歷來被人稱為「將語言變為文字的技術」),以及這些原則內部包含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這一章為後兩章做了理論上的鋪墊。第九章則圍繞對普通話音位分析的討論,用具體的語言事實詮釋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的經典論斷:音位歸納的多答案性是由音位分析原則的多重性造成的,而不同的音位答案之間,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問題,它各自適用於不同的目的和物件。第十章則在前一章的基礎上闡明了《中文拼音方案》和普通話音位元、字母和語音,以及拼寫形式與實際讀音之間的關係,提醒讀者要透過字母學語音,並列出注音符號、中文拼音、音位的寬式標音和嚴式標音四者之間的對照表,以便應用。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這三章的內容,基本觀點和核心內容其實均濃縮在原書的最後一章,增訂版不過是予以擴展和增補而已。
本書的修訂和增補,因受每年的教學任務和其他許多必須克期完成的科研專案的影響,前後持續了三年之久,現在雖然終於殺青定稿,但也不能說盡如人意。一方面是限於自己的學養水準,另一方面也確實有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說,在國際音標的應用方面,原本打算按國際語音學會公佈的最新版本對全書的標音加以改動,但這會涉及原書文字敘述上的修改,工作量太大;甚至於有些純粹是操作上的問題,例如,按理全書應該統一送氣符號的標寫方式並使用目前國際通行的符號[h],但許多用例均引自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專著,我們不宜擅自改動。因此在大部分章節中仍然保留了國內通行的[‘],引自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材料就保留原材料的格式。在全書內容方面,也有其他前後有失照應的地方。例如,關於普通話聲母r的通音性質的描寫,沒有做到貫徹始終(第一至七章用了國際音標的捲舌通音符號[ɻ]([r]),第八至十章用的是國際音標的捲舌濁擦音符號[ʐ]),後三章為了照顧現行大多數著作和教科書的描寫傳統,便於學生學習閱讀,所以保留了原有的說法。在這些與國際慣例不一致的地方或者前後不統一的地方,我們都用註腳加以說明。
我因年屆耄耋,且目疾嚴重,諸多不便,因此王韞佳同志承擔了本書增訂的主要工作。她在現代漢語與對外漢語的語音教學和研究方面始終緊密結合語音的實驗研究,成果喜人。倘若若干年之後,這本《語音學教程》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需要再一次修訂的話,她一定會改得更好、更出色。
北京大學出版社杜若明、王飆兩位老師促成了本書的增訂工作,杜老師還協助我們進行了前期的修訂。責任編輯周鸝女士為本書的編輯加工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她在專業層面和技術、文字層面都嚴格把關,幫我們找出了不少疏漏和欠妥之處並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呂士楠教授對本書「緒論」的修訂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東孝拓協助補充了部分參考文獻的詳細資訊。在此我們一併表示感謝。
這次修訂增補是對關心本書的讀者的回報,同時也是對我和王韞佳共同的老師林燾先生的紀念。增訂版中的不妥或錯誤之處由我和王韞佳共同負責,望讀者不吝賜教,批評粲正,我們衷心感謝。
王理嘉
2013 年端午節于北京大學智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