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文字學為中文系根柢之學,讀書作文,須通文字,讀古書,尤須通文字。《說文解字.敘》曰:「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文字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瞭解:一、漢字的起源、流變與特質,二、漢字形、音、義的演變,三、漢字的造字方法—六書,藉以奠立學生閱讀古典文學、古籍經典的基礎。而東漢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則是文字學課程的基礎教材,因其所收文字乃為小篆,字形與造字之初相去較為不遠。
漢字以形表義,由字形結構可推知造字的本義,而字形結構的法則為六書,分析每一個文字的六書,自來為修習文字學課程的重要功課。《說文》共收9,353個正篆,一般都選擇以540個部首字作為六書分類練習,藉由做中學,熟悉漢字的結構法則,職是之故,「《說文解字》540部首六書分類」遂為歷來文字學課程的傳統習作,行之有年,而習作的內容、格式,任課教師多各行其是。有鑑於此,東吳大學中文系擔任文字學、聲韻學課程的四位教師因而凝聚共識,透過教學社群多次討論,共同編寫《《說文解字》540部首習作本》,以為文字學課程習作之用,亦可作為有意深入瞭解漢字形義人士的練習本。
《《說文解字》540部首習作本》以表格方式呈現,每一部首字列出:部次、正篆(浮水印)及古文字字義,其他空格含楷書、重文、六書、例字、釋形、釋義、說明、古文字字形等由使用者填寫習作。感謝連蔚勤老師協助正篆書寫,以浮水印印刷,供習作者摹寫;陳逸文老師協助標示古文字字義,供習作者分析本形本義之參考,這是本習作本的一大特色。
習作表格之前,有【導言】三篇,其一〈六書分類概說〉,為本人撰寫,簡述六書名稱的緣起、次第、相互關係,並略舉例說明六書的詳細分類,作為習作者六書分類之參考。其二〈《說文》源流與文字結構說解概說〉,為叢培凱老師撰寫,簡述《說文解字》一書主要傳本對於文字結構說解之異同,提醒習作者留意引用及判斷,並簡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說文釋形」資料,供習作者運用。其三〈中國古文字概說〉,為陳逸文老師撰寫,簡介漢字發展過程中之古文字資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目前方便使用的古文字資料庫,供習作者搜尋古文字字形,以為推求本義之用。
非常感謝本系參與教師的同心協力,和鍾正道主任的鼎力支持,大家一起努力做好一件事的感覺真好!期待《《說文解字》540部首習作本》的編輯出版,足以引導中文系學生透過對540個部首字的練習,深入理解漢字的字形字義與六書分類,能更深化學習文字學基礎知識,以奠立研讀古書、鑑賞文學的重要能力。
沈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