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엄마의 첫 심리 공부 :자녀 관계, 부부 관계부터 고독감, 자존감까지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感恩一切,把挫折當考驗……正向看待一切──你會越過越糟。為什麼?
  ◎明明相愛,為何老是吵架吵沒完?真正殺死愛情的,不是變心,是移情。
  ◎我怕上臺、怕人群、怕無法完成、怕回憶起……
  世上有沒有「不再恐懼」的心理學?
  ◎孩子不讀書,你光碎唸沒用的,用心理學的10分鐘「後設認知」,他自動自發。

  此時最能幫助你的,就是能幫助你處理好「關係」的心理學,因為你不想──
  大力稱讚對方反而讓對方認定你現實、關心對方卻總是被嫌囉嗦造成關係結凍、
  明明很愛,每次講沒幾句話就開始吵架、硬要我正向看待一切,連我都覺得自己很假、
  不想老是感到寂寞孤單、不再逃避上臺、逃避社交……。

  作者姜賢植是韓國高麗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碩士,也是暢銷書作家。
  他認為,與人相處,我們應先關注對方情緒,而不是雙方的關係,
  例如,我是她媽媽、你是我丈夫、他是我的主管或老闆,
  所以我應該怎樣……他應該怎樣……。

  如果我們能夠把情緒放於這些角色之上,彼此關係就會馬上改善。
  這就是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你需要的和解、化解與解惑之書。

  ◎稱讚會「迫使」鯨魚跳舞,而鼓勵卻令牠縱橫大海——稱讚心理學:
  「你的能力好出眾,頭腦一定很好。」、「你做什麼都很棒,真令人驕傲。」
  大家都說稱讚會讓人表現更佳,但為何你的讚美卻讓部屬或孩子表現更爛?
  因為你只讚美結果,沒有讚美過程,下回他得不到同樣結果,你的讚美就像懲罰。
  怎麼辦?心理學家告訴你,你得鼓勵,而非讚美。這兩者哪裡不同?

  ◎「感恩一切」反而加重你的負面想法——正向心理學的誤用與正用:
  要樂觀、不要負面思考、就算生病也是老天給你的考驗,要感恩……
  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開始充斥這種只要正向思考人生就沒問題的思維?
  那是因為大家誤解了正向心理學。(問題出在一本百萬暢銷書)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正向是強求不來的,真想幫助對方,你需要的是同理心。

  ◎「要是當時○○就好了」。自責,是你的控制欲在作祟——無力感的心理學解析:
  都是我的錯、是我把事情搞成這樣的、我不管做什麼都會失敗、沒人喜歡我……
  這些無力感,其實是過度控制,自以為可以控制所有的事情,
  結果事情不如預期,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怎麼擺脫?心理學有答案。

  人跟人相處,重點在關係。
  想更自在的與父母、孩子、另一半、甚至你自己,相處與和解,
  不再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反應而傷心、暴怒……
  你該讀點關係心理學。

各界推薦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諮商心理師兼心理學作家/艾彼
  律師娘/林靜如
  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兼哲學媽媽粉專版主/YOYO
  心曦心理諮商所/周慕姿心理師
  兩性作家/女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姜賢植(筆名:Nudasim)


  畢業於韓國天主教大學心理學系,取得韓國高麗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的碩士學位。目前為Nudasim心理學學院與心理諮商中心代表,提供團體諮商等多樣的心理諮商服務。

  早期以「Nudasim的心理部落格」提倡心理學大眾化,成為暢銷作家、心理學專欄作家和演講者。筆名取為「Nudasim」,意指「任何人都可以接觸的心理學」。透過各種寫作和演講,以簡單且有趣的方式介紹真正的心理學給大眾。

  著有《從心理學角度觀看朝鮮王朝實錄》、《第一次學心理學》、《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學全部》。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喜歡回覆關於韓國的一切疑問,更熱愛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生活、正面與負面能量。
  譯有:《來自IBM的B2B業務絕學》、《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大是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序一 學點心理學,永遠不嫌晚/蘇益賢
推薦序二 給焦慮世代的母親,活用心理學知識之書/艾彼
推薦序三 讀點心理學,讓心裡更踏實/林靜如
推薦序四 一個媽媽的生存之道/YOYO

前言 過好這輩子需要的化解、和解與解惑

Part1 看成績單之前先讀懂孩子——和子女的關係
第一章 十分鐘後設認知,提升成績同時改善和孩子的關係——念書心理學
第二章 稱讚會「迫使」鯨魚跳舞,而鼓勵卻令牠縱橫大海——稱讚心理學
第三章 囉唆本就沒有了愛。囉嗦是經常應驗的預言。為什麼?         

Part2 用愛開始、用友情維繫——夫妻關係
第四章 明明是愛,為何老是變成憤怒?愛情常困在移情裡
第五章 「感恩一切」反而加重你負面想法——正向心理學的誤用與正用
第六章 哪怕只有你自己,也能變強——不寂寞心理學
        
Part3 昨天的我不是未來的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七章 怕上臺、怕人群、怕回憶起、怕完成不了¬¬……
越逃只會越怕——不再恐懼的心理學
第八章 「要是當時○○就好了」。
自責,是你的控制欲在作祟——無力感的心理學解析
第九章 善良過日子的人,會心安理得的作惡!
莫讓你的善良成為對他人的詛咒
第十章 你今天就死也不會留下遺憾嗎?想起死亡,活得更好
 
 



過好這輩子需要的化解、和解與解惑


    我執筆心理學專欄之後,陸續於圖書館、終身教育機關、公共機關、私人企業、幼稚園、國小等地,進行多樣化的主題演講,然而有趣的是,不論是哪一場域、哪一種主題演講,會在提問時間提出疑問的人,多數是女性,特別是媽媽們。
    
  那麼,媽媽們的煩惱會是什麼呢?具體的內容因人而異,不過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種問題。

    第一種是子女問題,雖然近年來積極參與子女養育的爸爸們有增加的趨勢,但大多數家庭的子女養育責任幾乎還是在媽媽身上。媽媽們關心子女的內心、學業、朋友關係,以及未來出路等問題,所以每當子女出現學業落後、辛苦的情況時,不論如何,一定會積極的想要介入協助。若子女還小,會一同到心理諮詢中心;但若已經是青少年階段時,由於孩子抗拒一同前來,即使只有自己也會非常的積極前來諮商子女問題。

   第二種是夫妻問題,因為子女問題與丈夫產生衝突、丈夫無法好好的調解和婆家關係而為難的情況、和丈夫反覆吵架等原因覺得婚姻生活不幸福,甚至於想要離婚。雖然夫妻問題需要夫妻一同來進行心理諮商,但大多數的丈夫都會拒絕妻子的提議,所以多數都是妻子獨自前來諮詢。
 
   最後就是自我的問題,在妻子與媽媽、女兒與媳婦等多重身分之下,總是會忘記自己是誰,究竟為什麼而活、是否過得好等。面對這些現實的問題,會覺得難受、因為周遭人們的反應而受傷,覺得自尊心低落提不起勁,,煩心於不知道往後的生活該如何過下去。
 
   這三種問題都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就是「關係」的困難。對於擔心子女學業與未來出路、性格發展的讀者們,我會提供幾個解決對策。其中,我特別反覆強調「子女是否能在與媽媽的『關係』中感受到幸福」這件事情。子女的功課、性情再好,若無法在與媽媽之間的關係中,感受到幸福的話,就等於在子女這塊田的耕耘成果是失敗。
 
   夫妻關係也是如此,也不單是丈夫的話語與行動的問題,而是妻子在與丈夫的「關係」中,能否充分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自我問題可想而知是和自己的「關係」。從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中去思考,不單單只是自我的問題,而是要檢視自己與這個世界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媽媽們的煩惱不應該是「誰的問題」,而是該從「與誰的關係」這個角度檢視。
 
   那麼,該怎麼做關係才會好呢?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後,找出關係的祕密,所謂關係就如同活著的生命體、單純或是單方面的接觸容易搞砸,每一瞬間都應該檢視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小心翼翼的接觸,那正是因為「逆向心理學」在關係上起了作用。
 
   換句話說,即使依照一開始的想像進行,後來也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與一開始的期望剛好呈現相反的反效果,我們稱為「逆向心理學」,面對這樣的反轉結果,若不能有所領悟與體會的話,就只能陷入關係的困難之中。
 
  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習心理學的原因,當知道人心的走向,就能看見關係的本質,理解關係的反轉。本書蘊含在面對子女關係、夫妻關係、和自我關係時,能洞察這些關係的心理學知識。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不只媽媽,所有面臨到這些問題的讀者們製造出更幸福的關係和生活。

推薦序

學點心理學,永遠不嫌晚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一眨眼,從大學第一堂「普通心理學」課到現在,學習心理學已經15年了。回顧這段日子,曾有人問過,心理學是否真的有讓你的生活變得更順遂?我的答案是,介於有和沒有之間。

  曾經,我也期待心理學可以一下子就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心想:「對啊,我已經比較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機制了,但為什麼人生好像還是有很多地方不夠好?」偶爾還是會過著跌跌撞撞的日子。後來,還是因為心理學,才悟出為什麼會把日子過得跌跌撞撞。在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的概念稱為「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如果試圖描繪出一個典型的人生,我們一定要有會不斷面對「例外」的心理準備。因此,心理學提供的大方向,確實未必會讓我們的人生立刻豁然開朗、海闊天空。

  「既然心理學無法於短時間內讓人生變好,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學習?」在唸心理學碩士前,我也曾這樣自問。不過,在心理學領域打轉了將近十年,我的第二個體悟是:心理學雖然不會直接把人生變得順利,卻能教會我們以其他方式,重新檢視、看待人生的各種不順利。

  透過各種心理學觀點(或者我更喜歡的比喻:「濾鏡」)去看待人生,往往能得到許多新發現。這些新發現會帶領我們在同樣的情境中,看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帶來新的體驗與感受,進而邀請我們採取不同的行動,讓人生的可能性變得更加廣闊。

  真正的心理學是很誠懇的。它不想掩耳盜鈴、不負責任的說:「你的人生接下來都會很好!」。它是個過度中肯的唱衰者:「你知道嗎?囉嗦是我們的本性;恐懼、無力是我們常見的天性。」但同時,它也是個關懷者,提醒你:「人生也還是有好的一面喔!一段好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鼓勵,都能在我們低落之時,成為滋養我們的沃土」。

  像是這樣,我心中的心理學並無意讓接觸它的人始終待在「粉紅色泡泡」裡,而是希望每個學習它的人,能夠勇敢走出去,並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即使這個人生裡面有痛苦的成分在。

  在閱讀本書時,我再次感受到了心理學誠懇的一面。從親子關係、課業、鼓勵、囉嗦的管教方式,再談到愛情、關係,與人生必然的無力感、恐懼感,本書不但角度多元,題目挑選也很「對味」。畢竟,這些題材都是我們這輩子多少要面對的課題。

  作者時而介紹研究發現,時而引用時事現況或案例故事,但貫穿整本書籍的,則是來自紮實的科學研究。這種「有所本」的寫作風格,也是我十分欣賞的地方。

  學習心理學到現在15年過去了,我對它的愛只有變多,沒有減少。現在,我想邀請有緣讀到這段文字的你,是時候了,不妨藉由作者的引導,一起來學點心理學,透過它重新看見如常的日子中,原來藏著許多我們未曾發現,卻對人生深具影響力的小細節。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與心理學講師,與心理學交往了15年,還在熱戀期。經營有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情緒與壓力議題、心理學講座設計、企業員工協助。

給焦慮世代的母親,活用心理學知識之書

諮商心理師兼心理學作家/艾彼


  女人一輩子有許多不同角色,其中一項叫做母親。母親對孩子的教養過程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亞洲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三歲定終生」這種論點。這樣的壓力在母親的身上,從未獲得緩解,在這個低薪資訊快速的時代母親又更加焦慮了。一方面是為自己焦慮,一方面是為孩子的未來焦慮。

  而這樣的壓力,經常會使得母親與孩子之間易有緊張的關係,因為母親的緊張情緒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不自覺地跟著緊張起來。緊張和焦慮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學習的一種情緒,因為緊張和焦慮會啟動腦中的情緒腦——杏仁核,一旦情緒腦被啟動之後,主管認知、記憶力和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海馬迴等腦內的區域就會受到波及,讓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我知道很多母親現下會說,怎麼可能?我家那隻小鬼,看起來就一派輕鬆!但相信我,無論他看起來多輕鬆,他內心都感覺的到從母親而來的焦慮,他也許只是用過動、停不下來的動作展現他的焦慮罷了。

  無論是明顯的焦慮導致注意力下降,亦或是隱微的焦慮導致孩子的過動,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孩子學習表現與行為表現不佳,反而會回頭過來加深母親對孩子的擔憂。

  我很喜歡一開始的章節裡,作者提到母親角色在指導孩子學習上面,要先教會孩子「後設認知」讓孩子有能力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臺灣的母親,很喜歡幫孩子複習功課、檢查功課,這都是媽媽們很負責任、很有母愛的表現,只是作者告訴媽媽們更重要的事其實不是讓孩子做對了多少題目,作業拿多少分。而是,給孩子釣魚的工具,讓孩子能夠運用「後設認知」,以便在日後的學習時間,有辦法自己去調節知道還有哪些部分應該加強,然後加以深化學習。

  母親們引導孩子說明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習題,而不是急著告訴孩子這是對的解法或是錯的解法,這就是訓練孩子學會後設認知的過程。讓孩子有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反而是現今快速變遷的焦慮世代最需要知道的事!而不是那些固有的、課本上的死知識。

  書中也提到媽媽不只是媽媽,還扮演了妻子的角色。愛情,為什麼會在婚姻之後彷彿進了墳墓一般?當初明明很愛對方的原因,還找得回來嗎?這部分,是婚姻關係裡面的心理學,了解自己為什麼當初會愛上現在的對象,推論到最終其實都和自己有關。

  媽媽的角色,很常會感受到孤立無援、無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媽媽從孤單的情緒中解救出來呢?媽媽也不是一個全然勇敢的角色,而是一個雖然害怕,卻仍然繼續前進的角色。這些無助感、孤單感或是恐懼感,其實就是我們面對自己內在時最常出現的反應。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方法,來告訴大家一些心理學知識。無論你是男人或女人,要是能夠搞定和自己的關係、和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關係,我想這個人就是一個能夠在付出與獲得之間取得平衡,最能夠享受家庭生活的人了。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與心理學作家並經營官方網站(艾彼心理師的會心時刻)及臉書粉專(艾彼),並上過東風衛視《單身行不行》、華視《前進高齡》等電視節目。

讀點心理學,讓心裡更踏實

律師娘/林靜如


  這一年來,我感覺自己走在人生難得的瓶頸階段。老大即將進入青春期,脾氣不像以前那麼好掌握,意外降臨的老二目前一歲多,從出生到現在為止,正是最耗費心力的時候。我和先生,剛好處於四十怎能不惑的中年危機中,而我自己的父母則是進入年邁需要照顧的時期。

  此刻的我,出現了人生前所未見的焦慮感,一向的理性,常常都面臨斷線的關頭,所以這兩年,我特別常向朋友諮商或是閱讀書籍,想要抒發自己的壓力與困惑。

  「做媽媽真有這麼難嗎?」看著我自己的母親似乎輕舟已過萬重山般的,有著卸下一生重擔的從容,我總忍不住反思,難道我真的得到她這個年紀,才能見山是山、不是山都無所謂了嗎?

  在《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這本書中,道盡了我這個人生階段所會面臨的種種問題。

  「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
  「夫妻關係不再親密怎麼辦?」
  「找不到自我怎麼辦?」

  我相信許多女性每日生活若有著些許時間可以喘息,大概一堆問號就會浮上心頭。

  而若問我,這些問題,什麼最叫我困擾,最叫我難受?我只能說,每天引爆我的問題都不一樣,但累積出來的焦慮感,真的很難讓人簡單就消化掉。莫非真像書中所說的,透過「逆向心理學」,一切都會改觀嗎?

  關於孩子的成績,我自己其實一向不是特別重視,但卻對於他完成的速度與主不主動這件事,一直感到很頭痛。而且,我也真的落入作者所言「不是愛」的囉唆中,總是在沒用的暴怒循環裡,忘了我自己都希望能夠享受學習,為什麽卻沒教孩子把享受學習放在第一位呢?這是作者所謂的「唸書心理學」。

  關於夫妻關係,現在中年離婚的比例越來越高,明明結婚時覺得相愛到不得了的兩個人,到後來居然用個性不合當作離婚的原因,莫非當初的相識相愛都是一場誤會嗎?似乎不是,很多夫妻都是克服各種難關才結婚的,最後卻成為像是想要殺了對方的仇人一樣。作者主張,夫妻相處久了之所產生的寂寞感,常會毀了關係,但這並非非得消除不可的感覺,而是提醒你關係該溝通了,但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去除依賴,讓自己完全的存在。

  最後,就是女性在結婚後常會越縮越小的、男性則是需求越來越大的「自我」。坦白說,我到四十歲才出現自我覺察。在過去的歲月裡,為了生計的忙碌,從沒思考過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需求是什麼?此時卻蜂擁而上,差點淹沒了我。而我也從書中得到了答案,原來是我所否定不願面對的恐懼,在此時再也無法迴避,但其實「恐懼」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情緒,善用它,就能讓你找回對抗一切的勇氣。

  真的,媽媽實在需要心理學,以及——讀它的時間啊!

  本文作者為律師娘。著有《世界這樣殘酷,我們仍然溫柔以對》、《說好的幸福呢?》等書。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律師娘講悄悄話」。

一個媽媽的生存之道

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兼哲學媽媽粉專版主/YOYO


  我自己因為生了兩個兒子,人生從不慌不忙到波瀾萬丈!對於教養孩子我從不知所措到波瀾不驚。

  教養兒女,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而且重點是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想做到最好、都想給孩子越多越好,我們認真看書做筆記,專家們也給予許多建議,那麼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仍然不理解該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反而越來越懵懂,孩子們受到的壓力好像也越來越大,並沒有解決任何的問題呢?

  這本書我剛拿到手的時候,並不以為然,因為關於心理學的書真的很多了。而且每一本書好像都在吶喊著,只要你買我的書按表操課,你的孩子就會變得如何優秀,生命會如何成功!

  老實說我是沒有在相信這個的,所以一開始只是當作參考閱讀,尤其看到這是韓國的作者,我更是興致不高。因為我在讀哲學博士班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亞洲幸福學的研究,韓國自殺率從2003年到2016年,已經連續13年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加盟國中)排第一!所以自然會主觀的覺得這個國家的專家應該是會專注在,如何讓孩子科科考滿分之類的能力,而非是如何讓孩子能夠更幸福與快樂成長的內容。

  當我帶著滿腦子質疑與主觀開始閱讀此書時,書中的內容將我完全的吸引進去。我必須說作者有很多觀點很棒,因為他並不是只是推崇學業成績或社會成就這種表象,更重要的是,在書中作者以溫暖的視角和專業的內容跟大家分享心理學的知識與運作原理,我個人是非常欣賞也支持這種方式。現在坊間有太多的書,雖然內容有他們想要說的「專業」的知識,但可能出版社也怕銷量不夠好,所以盡量把內容科普,有些內容甚至被壓到變得好扁平。例如我們在說明「情緒」這類的專門內容,明明有很多認知科學的專業在裡面,但為了讓讀者好懂,所以都用太過於簡易或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反而與真正的知識產生了出入,然後誤解就越來越多,到最後一些怪知識或荒謬理論藉由社群媒體的平台到處流傳,這才是真正「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狀況。

  這本書包含的心理學知識很廣,其中有親子的部分,他還是不太免俗的把唸書心理學放在第一位,我當時看到還是內心一笑,因為父母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學業,若一本說是教養親子學的書,卻沒有提到孩子唸書的部份,那很多父母可能內心還會想「我孩子書唸得那麼差,根本沒有壓力和羞恥心,我想他們心理一定超輕鬆的,完全不需要這本書吧!」

  但這在書中其實就有提到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如何讓孩子成為主動學習者,即每一個人都應該開發後設認知的能力,必須知道學習的理由與目的,且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有一段話我身表認同,在此跟大家分享:

  若將我們的知識體系比喻為圖書館的話,後設認知就是圖書館管理員、書就是知識,沒有圖書館重理員的圖書館,書會不斷累積而越來越雜亂,學習到沒有後設認知的知識,反而會成為損失。

  若妳是一位很忙碌的媽媽,在家庭生活中充滿挫敗和壓力,那麼請不要懷疑,直接買下這本書吧,讓作者用效率與魅力兼俱的方式,讓妳能夠快速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相信妳一定會喜歡且得到幫助的。

  本文作者為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兼哲學媽媽粉專版主。著有《2008年盧恩符文運勢大揭秘》、《MBA女巫教你開通能量》等書。上過中廣流行網、中央電台、《姊妹淘心話》、《SS小燕之夜》等著名廣播電視節目,並經營臉書粉絲專頁「YoYo心靈角落」及「哲學媽媽」。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9654531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讚美會變質,成了處罰
 
嚴格說來,行動主義心理學者主張不能將餵食、錢、稱讚等規範為增強物,因為要確認何種刺激是何種增強物,就必須確認該刺激的結果是否會增加特定行動才行。
 
事實上,依據不同的刺激,就算不會為特定行動帶來影響,有時也可能會減少某種行動,此時,這種刺激就不能稱為增強物。因此重要的不是刺激的屬性,而是給予刺激的時候,會不會增加或是減少行動。舉例來說,一位高中生在上學的路上會撿拾衛生紙,一週大約撿拾5次左右,而這個行為獲得老師的稱讚。
 
「你是個好學生,會撿拾路上掉落的衛生紙,做得好!」
 
之後,老師持續稱讚該名學生數次,該名學生因為被稱讚,所以撿拾衛生紙的行為增加為一週6次以上的話,該稱讚就是增強物,因為稱讚讓學生願意撿拾衛生紙。
 
但如果稱讚沒有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增加,就不將稱讚視為增強物,加上若受到稱讚之後,反而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減少成一週4次的話,此時稱讚就不是增強物,而變成處罰(Punishment)。
 
若說是處罰的話,多數會認為是體罰,但這兩者不一樣。體罰是責打,會讓身體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但行動主義所說的處罰,是刺激會導致行動的頻率降低。
 
若稱讚不是增強物,而是變成處罰這句話,可能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多數人都覺得稱讚對任何人都很有用。但是不同的情況之下,稱讚可能會造成不愉快、或是負面的感受。當學生非常討厭老師時,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當自己撿拾衛生紙的時候,老師就稱讚的話,該學生可能會這樣想:
 
「什麼啊!他幹嘛稱讚我?讓我心情好差,該不會是一直在觀察我有沒有撿衛生紙?真討厭!」

會員評鑑

3.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5
|
2021/07/20
劇透警告

這本書其實看過之後,讓我省思很多,不管是跟家人、朋友、同事等,要在關係中讓自己好多該怎麼做?看完書中案例之後真的學到了很多,很值得購買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Lv.2
2.0
|
2020/12/03

其實我真的不只看了前面不到三分之一以上就ㄧ直覺得這書是翻譯的問題或敘述太繁雜讓人有ㄧ種越看越看不下去,也難以理解這書的意思。但因為裡面的重述性文字又得以想了解這書作者想表達讓人有所想繼續了解作者的給予觀念學習。總之,看不懂這樣的文字內容難以接收含意。不停跳躍式的看,看不下去的動力⋯⋯⋯⋯(只有書名可以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