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

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

Stepmonster: A New Look at Why Real Stepmothers Think, Feel, and Act the Way We Do

  • 定價:450
  • 優惠價:731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當媽媽已經夠難了,何況是當別人小孩的媽媽!──讀《變身後媽》

    文/許菁芳2020年04月21日

    作者溫絲黛.馬丁。 暢銷書《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的作者溫絲黛.馬丁又再次推出詼諧可人、深入淺出的社會科學普及作品。 溫絲黛擅長處理女性爭議議題,不斷將新奇的「女性視角」放到我們眼前。第一本書,她帶我們進入紐約上流社會,臥底在一群「高大上」的富家媽媽之間,以靈長類動物學 more
 

內容簡介

當全世界要你當好母親
他的小孩卻只把你當成第三者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前傳  ▍
  搬進上東區之前,得先搞定魔王等級和婆婆有得拚的小孩!
  繼母難為,柏金包媽媽挑戰婚姻、繼親關係的幽默作品


  「你又不是我媽!」
  這是繼子女口中最強大的咒語──同時具備拒絕、挑釁與嘲弄的功能。

  溫絲黛.馬汀找到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伴侶:性感、聰明、成熟穩重且事業有成,每一項特質都令人滿意,只有一項困難要克服――完美先生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還視她為爭奪父愛的第三者。溫絲黛原以為,像自己這樣幽默風趣又開放的前衛女性,不可能為繼親關係所困;但事實上,兩人決定結婚後,宮鬥劇般的爭寵角力就開始上演……

  繼女為了宣示主權,不只在溫絲黛面前大聲誇讚爸爸的前女友,就連挑結婚禮服這樣屬於兩人世界的日子都橫插一腳。想和男友談談他的女兒,對方卻認為溫絲黛想太多了,不願表態。溫絲黛於是面臨兩難,究竟是要變成刻薄、壞心腸的黑魔女;還是要遵循傳統,變成擁有大愛的後母。當女人落入繼母故事的劇本,而伴侶又是逃避衝突的豬隊友,婚姻前景顯得飄搖而茫然。

  為了面對繼母身分的新挑戰,「邪惡後媽」溫絲黛決定善用她的人類學專業展開調查。她質疑,為何這麼多再婚家庭的故事都以繼子女的角度出發,但從未有人關注過繼母的感受與想法。她們也是人、是渴求愛的伴侶,付出的努力不亞於生母,社會文化為何總對她們如此苛刻?

  在《變身後媽》一書中,溫絲黛企圖打破母親形象與伴侶關係的迷思,也探討再婚家庭所面臨的情感糾結和社會挑戰。除了借鑒自己的經歷,溫絲黛採訪了許多繼親家庭成員,同時蒐集童話、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生物學方面的見解,以揭示苛刻繼母形象背後鮮為人知的現實。在離婚、再婚率居高的現代社會,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同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困境,也希望能更進一步解放被過度神化的母職。

名人推薦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賴芳玉│律師
  周雅淳│「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臉書專頁作者
  V太太│《不只是厭女》譯者、性別部落客
  ——好評推薦

各界讚譽

  「繼母萬歲!這一刻屬於你們。本書筆調鏗鏘有力,但做過詳實研究,以實事求是的方式全面替繼母辯護。當過繼母、家有繼母、讓老婆成為繼母的人,還有其他每一個人也一樣,這本書不讀不行。你會和作者爭論起來,但等你讀完全書,你將真真正正從繼母的觀點了解事情,了解她們的感受。這本書太實用了,最上乘的傑作。」──珍納.馬拉馬德.史密斯(Janna Malamud Smith),《強大魔力:母愛與恐懼的力量》(A Potent Spell: Mother Love and the Power of Fear)作者

  「溫絲黛.馬汀的寫作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以現實但又令人鬆了口氣的觀點,看待今日的繼母。這本書讓通常無人感激、心事沒人知的女性,得以擺脫罪惡感,站穩腳步,了解如何在所謂的『混合式家庭』中存活下來。」──寶拉.德羅(Paula Derrow),《臥室門之後》(Behind the Bedroom Door: Getting It, Giving It, Loving It, Missing It)編者

  「市面上有許多如何當繼母的工具書,這本書則提供了解釋觀點,融合豐富的社會與歷史研究,以十分真誠的討論與反思,講出繼母的心聲,讓繼母的配偶、伴侶、孩子、繼子女得以明白她們的世界。」──法蘭西斯卡.阿德勒─畢德博士(Francesca Adler-Baeder),全國繼親家庭資源中心(National Stepfamily Resource Center)共同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作家及文化評論家,於紐約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著有《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及《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以及《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此外,她也是《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今日秀》(Today)、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的常客。馬汀於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愛丁堡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近期譯有《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以上皆為時報出版)。
 
 

目錄

前言
 
▍第一部繼母的劇本
第一章 自己的高牆:成為繼母
第二章 「她真是個心腸狠毒的女巫!」童話故事的歷史與繼母拿到的劇本
 
▍第二部再婚的現實
第三章 「你又不是我媽!」:以及其他五種舉世皆然的繼母難為
第四章 「你又不是我孩子!」:憤怒、嫉妒、憎恨
第五章 他:弄懂你的丈夫在想什麼
第六章 你的婚姻
 
▍第三部眾家觀點
第七章 社會生物學:鳥、蜜蜂、白額蜂虎傳授的繼母課程
第八章 全球各地的繼母:人類學、依附、情境
 
▍第四部風險與獎勵
第九章 繼母的哀傷與憂鬱:了解風險因子
第十章 有成年繼子女的女性:「無期徒刑者」帶來的啟示
 
謝辭
注解
參考書目
 
 

前言

  我的姻緣是天註定,註定會失敗。事情是這樣的,我選了一個帶著孩子的男人。專家預估全美一半以上的成年女性,一生之中將有某段時期嫁給這樣的伴侶,但這樣的組合高達七成將以失敗收場。從各種數據來看,在我說出「我願意」的那一天,最好也順便挑好離婚律師。此外,最重要的離婚預測指標是先前的婚姻留下孩子。事實上,再婚時有前妻/前夫之子的組合,離婚率比沒有孩子的組合高五成。幸好我在承諾相守一生前,完全沒意識到相關數據,按照統計數據看,我的婚姻甚至還是不妙中的不妙,因為我先生不只一個女兒正處於青春期,兩個都是,我們訂婚時他帶著其中一個同住(我當時不曉得,但部分專家建議如果對方有十至十六歲之間的孩子,最好晚一點再結婚,因為在孩子的那段特殊發展期,夫妻之間和家庭之中極易起衝突)。最後一個高風險因子是我嫁的男人有孩子,我自己則沒有(有的研究指出,嫁給有子男性的女方如果本身也有孩子,婚姻維持下去的比例遠遠較高,只不過依舊會面臨其他完全不同的情緒與實務方面的挑戰)。總而言之,我和我先生的婚姻能夠長久的可能性,只是理論上不是毫無可能。

  一切的一切我一無所知,但不是因為事事順利,其實從一開始起就產生不少摩擦,但我把頭埋在沙子裡,希望能和男友開花結果,步入結婚禮堂,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他的事一律裝做不知道,看不見,聽不到。我一個同事本身是繼子,他建議我快逃,因為我男友和前妻安排的共同扶養方式,實在不太理想,但我把同事的忠告當成酸葡萄心理。其他朋友看見我未來繼女的照片,渾身散發著前青少年期的叛逆氣息,脫口而出:「哇,這下可好」,但我也充耳不聞。要是恰巧看見標題是談當繼母的書籍或文章,我就會翻白眼,視而不見。我處於「每一件事都很完美」的早期階段,覺得那種東西寫著各種往壞處想的無聊建議,那種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與我無關。我人好,心美,幽默風趣,年紀又輕(勉強算啦),和孩子不會有代溝,只有惡毒的後母才會碰上繼母地獄,我不會,直到墜入深淵。

  我們要去挑結婚禮服。

  兩個月以來,這還是我和未婚夫頭一次有週末能夠獨處。我們決定不宴客,兩個人簡單辦一下結婚儀式就好,也昭告天下這個決定了,包括他的孩子。我們打算禮服要挑時髦的現代款式,不要有公主的荷葉邊和蕾絲。他女兒原本那個週末沒要跟去挑禮服,但突然說也想去。我的未婚夫沒事先徵求我同意就答應女兒,結果我講出錯誤的邪惡後母會說的話。我承認,是我強烈堅持未婚夫那個週末不要帶女兒,我希望可以兩個人一起挑我的結婚禮服就好,不要有別人,但我拒絕讓未來的繼女同行後,未婚夫不講話,顯然在生悶氣。是我在無理取鬧嗎?我真的不曉得。每次碰上未婚夫孩子的事,我多數時候不曉得自己的立足點在哪裡,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

  我沒有不喜歡未婚夫的孩子。那一天,以及後來的許許多多日子,我不斷替自己辯護,向未婚夫強調我並不討厭他的孩子。我真心喜歡他的女兒,甚至還特別期待和大女兒相處,因為她未來不會和我們同住,我希望抓住機會多了解大女兒一點,就像我了解二女兒一樣。然而,在早期的時候,這兩個女孩同時讓我感到「可愛、相處起來很有趣」,但也感到「令人精疲力竭、難以伺候」。雖然不想承認,有時我甚至覺得她們「很中二、很難搞」。我補充說明一下,這不是她們的錯,完全不是。對她們來講,要習慣多了我這個外人,一定不容易。雪上加霜的是,我後來才知道,我未婚夫在分居、離婚、後來恢復單身的那段期間,整整六年的週末,他都會帶女兒到處去玩,女兒想要什麼通通滿足,一切由女兒做主,包括去哪裡吃午餐;租哪部DVD;要買多少閃光筆、印度刺青貼紙、鞋子;幾點睡覺。套用我未來丈夫的話來講:「她們開始習慣自己何時要來都可以,只要她們在,我的生活全部照她們的意思走。」

  很自然的,我和男友的感情愈來愈深、也和他女兒愈來愈熟之後,關於我比他更需要偶爾能獨處的這件事,我們兩個人意見不永遠一致。然而,時常起爭執令人沮喪──電視一定都要開那麼大聲嗎?她不是應該去做功課了嗎?吃完飯不能把自己的碗盤放進洗碗機嗎?我男友的隱私權概念與浪漫到底去了哪?──我感覺的出來,這一類的事讓我們漸行漸遠,開始踏進後母難為的地獄,但當時我還一無所知。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談有繼子、繼女的女性,這本書是特別為了她們而寫,因為擔任這個角色並不容易。心理學家E.馬薇思‧哈瑟林頓博士(E. Mavis Hetherington)執筆寫下劃時代的為期三十年、研究一千四百個離婚與再婚家庭的「維吉尼亞長期性研究」(Virginia Longitudinal Study)。哈瑟林頓指出,孩子通常會感激多出一位繼父,尤其是如果繼父能帶來收入、陪伴母親,還能當孩子的朋友。「繼母的情形則較為棘手,繼子女的憎恨之情較為強烈」,而且這種狀況或多或少無法避免。哈瑟林頓寫道:「即使那些〔女性〕希望不要干預〔家務事〕,她們也很少有機會可以不要介入。人們通常期待由她們負責照顧新家庭的孩子,但那些孩子原本就已經對新媽媽疑心重重、抱持敵意。此外,在家中出手維持某種秩序的責任,也落在她們肩上,許多繼子女因而感到憤怒與深沉的怨恨。」哈瑟林頓發現,當先生不支持太太在管教方面的努力,前妻又高度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生父的家庭,把新任女主人當敵人,「繼母會被貨真價實地妖魔化」。哈瑟林頓不無訝異地指出,許多研究對象說自己的繼母「邪惡、壞心腸、惡毒,跟妖怪一樣」,給她們取「大肥豬」、「母老虎」一類的綽號。哈瑟林頓的結論是「繼父很少會遭遇這種程度的惡意批評」。當然,也還是有很多孩子沒給繼父好臉色看;有的最後乾脆和母親的第二任(或第三任)配偶切斷關係。然而,繼母似乎是一種獨特的女性混合體,容易成為被憎恨的對象;她在文化裡無所不在(包括我們的集體潛意識);我們害怕變成她,還通常會為了避免變成那種討厭的女人,戰戰兢兢,掏心掏肺,或是在出現「只有惡毒的繼母才會那樣」的感受時,狠狠責怪自己。也難怪多份研究都發現,繼母是「家庭」裡最棘手的角色,她們很難適應與調整自己。

  然而,不管要怎麼叫,不論是「繼親家庭的生活」或「帶著孩子再婚」,人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主要是再婚的結果與孩子受到的情緒影響。談這個主題的書籍告訴女性,她們的繼子女有什麼感受、她們的繼子女需要和想要什麼、她們如何能協助繼子女調整與接受父親再婚。這一類的建議幫上極大的忙──能夠了解男方孩子的動機、得知一切或多或少全是正常的,絕對有利無弊。然而,到了某個時間點,我們不免也會問,談繼母的部分在哪裡?那我們的感受呢?那一類的討論遠遠更難找到。朋友就算很好心、很同情我們,也不一定能幫上什麼忙。舉例來說,我自己沒有任何朋友有繼子女,所以她們給的建議,就像當事情惡化時我終於拿起的入門指南一樣,通常讓我感到過分以孩子為中心,不切實際──甚至不可能做到,例如我怎麼可能隨時隨地都為孩子們著想,她們根本不是我的孩子,而且光是她們的存在,有時感覺就足以破壞我和先生的感情?她們顯然幸災樂禍自己造成的不和,我又怎麼可能不把她們的所做所為放在心上,例如:傳話讓我知道親生母親指桑罵槐、故意嫌我煮的東西有夠難吃,或是聽到是我接電話就掛斷?我先生的女兒連正眼瞧我都不肯,我又怎麼可能變成更好的繼母?那些以孩子為主的勸世文,那些如何成為更理想的繼母的建議清單,感覺上根本不去提有繼子女的女性的遭遇和感受,其實就跟任何人的一樣重要。

  從再婚會如何影響孩子,改成探索孩子是如何威脅到婚姻、孩子對婚姻造成壓力,這樣的新角度大概會令許多人感到不安。我們的社會同情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做法的確情有可原。父母決定離婚與再婚時,孩子事實上無能為力。在最基本、最至關重大的事情上,孩子沒有多少發言權,將失去一切的卻是他們。不過,父母一旦再婚,那又是另一個世界了。教育博士凱.帕斯里(Kay Pasley)與瑪麗蓮.易辛格─塔曼博士(Marilyn Ihinger-Tallman)是再婚方面的專家,兩人指出繼子女在破壞再婚的婚姻這件事情上威力無窮。繼子女可能故意製造配偶之間、手足之間的對立,慫恿親生爸媽對付繼父繼母。此外,他們還可能隨意傳話,把不好聽的話講出來,或是煽動另一邊的爸媽家族成員出面干涉,引發衝突與深沉的恨意。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詹姆士.貝雷博士(James Bray)等繼親研究人員強調,在繼親家庭裡,孩子太常決定了全家的氣氛。貝雷、哈瑟林頓與「全國繼親家庭資源中心」(National Stepfamily Resource Center)的法蘭西斯卡.阿德勒─畢德博士(Francesca Adler-Baede)全都同意,孩子與繼父母之間的衝突,經常由前青少年期與青春期的孩子挑起。

  繼子女有能力影響再婚的婚姻,再婚的婚姻也的確受到影響,有時是朝壞的方向走──可以說孩子是「被害人」,也是「加害者」。光是簡單承認這點,就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所謂的「繼母現實」,也就是有繼子女的女性所碰上的特定共通經歷。女性主義者、社會學者,甚至是專門書寫繼母與繼母教養的部分作家,大多不去提繼母現實。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我們對於繼母遭遇的困境視若無睹的原因,在於我們覺得不可能有這種事。繼母的痛苦、繼母的掙扎、繼母的失敗讓我們不舒服,我們把臉撇過去不想面對,因為那會讓人有罪惡感。繼母心中最大的痛苦是控訴──對她的控訴。我們承認的不是她沒達到標準,而是她這個人本身有問題。我們以為自己懂,於是一下子斷言──「安娜的繼母是個壞人!」、「要是繼母人很好,就不會有這些事;如果出問題,一定是因為她還不夠努力。」──也因此我們對於這一塊所知甚少。討厭繼母很簡單;我們或多或少自動就覺得她們是一種可疑的生物。關心繼母、對她們的遭遇表達關懷、完整考量她們碰上的現實──一切的一切,相當不容易。

  就連有繼子女的女性本人也一樣。我開始研究對繼子女的教養感到棘手的女性,因為研究充分顯示,多數的繼母都會碰上一段難熬的時期,至少在形成繼親家庭的最初階段絕對會碰上,有時甚至斷斷續續數十年間,依舊走得跌跌撞撞。有繼子女的女性中,僅有屈指可數的人堅持教養一點都不難。這群少數派感到當後媽是人生一大樂事。

  研究顯示,這群女性不僅十分罕見,還是超級幸運兒。當繼母對這群少數派來講很輕鬆、很快樂,她們碰上成功的決定性因子──先生很支持、前妻很配合,先生和前妻都不是縱容型的家長;此外,孩子沒被迫選邊站,還恰巧處於正確的發展階段,有辦法接受後母。這樣的女性超級幸運。然而,多數的繼母不太可能走大運,碰上天時地利人和,也因此我感覺我訪問的許多女性,的確為了努力「做正確的事」,以孩子為優先,但事實上她們精疲力竭。好多人情緒上很疲憊,多年咬緊牙關,默默扮演一個沒人感激的角色,心中明白自己的感受相對不重要。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抗一般的潮流,重新讓有繼子女的女性,再次成為自己人生的中心。本書探索後媽是誰、後媽做些什麼,本書問她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為什麼事情會這樣。我處理這個太常被粉飾太平的主題時,試著採取直言不諱的方式,表達對於繼母的同情。從更大的層面來講,我希望能重塑我們的文化對於繼母的討論,終於真正去談嫁給有孩子的男人的女人,而不只是談理想版的她──心地善良,耐心十足,幽默風趣!──我們似乎愈來愈期待繼母要是這樣的完人。如果我們真的要了解我們是誰、當後母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我們比較不完美、較為人性的那一面,也必須被納入考量,包括連我們自己都會嚇到的刻薄念頭,還有就是對於繼子女、丈夫與我們扮演的角色快要爆發的尖銳感受。後母這個最被斬釘截鐵論斷的角色帶來的議題與情緒,有時可能讓我們變成自己都不認識的人,嫉妒、憤怒、「報復心強」,就跟典型的後母一樣。我們做出自己想都想不到的事(我寫得出一整章的邪惡繼母行為。自從我受夠了拜託繼女整理她的房間,我就爆發了。我可以找出一百萬個藉口,例如:當時壓力很大,幾天前剛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我兒子又才剛出生兩個月等等,但總而言之,我趁繼女出門,把她丟在地板上的所有東西,全部塞進垃圾袋,扔向前門)。該是時候以公正的態度,想一想繼母會碰上的事情中不美好、禁忌的那一面,而不是單純否認它們存在,或是堅持我們應該快點擺脫那些事,成為更理想的後母,為了別人好好改善自己。

  任何有經驗的繼母都知道,我們自身的感受與經歷,只不過是等式中的一個因子。繼母引發其他人心中什麼感受?不論是我們的先生、我們的繼子女、我們親生的孩子、朋友、派對上認識的人,或是路上的陌生人,其他人怎麼看,不免影響到我們。這一類的看法通常慷慨激昂,不留餘地。出乎意料的大量成人告訴我:「我後媽就是個老妖婆,沒什麼好講的。」然而,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需要進一步深究:你的繼母進入你的人生時,當時你幾歲?你是什麼樣的青少年?你們兩人之間目前這種不完美的關係,這件事的成因,你過去可能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你可能現在依舊扮演著那個角色?

  過去三十年間,碰上繼親家庭的問題時,我們會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協助。然而,最好的心理治療師也明白,繼母問題不單純是情緒上或心理上的。人類學、社會學、演化生物學、女性主義文獻、文化理論,也能協助我們努力理解為什麼有繼子女是如此不容易的事。了解繼母的歷史也能讓我們了解,我們碰上的問題時,經常感到超出我們個人能力所及,因為事實的確如此。某些時候,我們的繼母困境早在幾千年前就已存在,知道這點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古羅馬女性有時會被刑求,有人懷疑她們下毒害死繼子女。法庭文件顯示,美洲殖民地的夫婦經常為了管教繼子女爆發衝突。看著這些資料,現代有小孩的再婚婚姻生活,突然間不再那麼令人感到新奇或不正常。其他人會感到洩氣的數據,例如我在本章開頭列出的那堆數字,其實讓我們知道我們既不孤獨,也非不尋常。

  我們很少聽到許多最根本的繼母掙扎,事實上不是任何人的錯,沒人特別有義務要負責「解決」。然而,我從好幾位專家那都聽見這樣的說法。他們告訴我,數百年來,經濟、社會、心理,甚至是生物上的因子,全都讓女性與她們的繼子女處於對抗狀態,也難怪不論我們多有心、多努力,再婚家庭通常需要耗費數年才能穩固下來。繼親家庭發展專家派翠西亞.佩波饒教育博士(Patricia Papernow)估計,多數的繼親家庭需要四到十二年才有辦法成型,有的家庭則從來不曾成功,而且大多也找不到單一的禍首。人類學者與演化生物學家博士史蒂芬.喬瑟森(Steven Josephson),和我分享人類行為生態學家教學時喜歡引用的比喻:「親類(Relatedness)的概念很重要,這點毋庸置疑。想像一下,你要是在醫院告訴待產的人:『你出院的時候,隨便抱走嬰兒室一個已經出生的嬰兒就好,反正嬰兒全是一樣的。』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這甚至是犯罪行為,因為親類的概念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來講,我們與親生或領養的孩子之間的連結不一樣──強過我們與繼子女之間的關係。演化理論這方面的壁壘心理洞見,或許能協助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理解我們的沮喪感從何而來,明白我們陷入的狀況其實沒那麼令人困惑、難以理解或獨特。

  也因此是時候我們徹底重新思考,對於有繼子女的女性來講,有關於她們的感受、想法與能做到的事,較為符合實際的期待究竟是什麼。舉例來說,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辦法讓先生的孩子愛我們,甚至是喜歡我們。有時這種感受是雙向的。此外,有關於「女性的天性」與「如果是好女人,孩子自然就會接納」的看法,目前為止一直被強加在我們身上,令我們感到不知所措,如今也是時候揭去這種不符合事實的說法的面紗。我們會感到被排擠、生氣或嫉妒嗎?有時會。雖然邪惡後母的傳說有的言過其實,受到性別偏見扭曲,我開始認為有的部分不可避免的確是真的,甚至能帶來啟發。奧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人類學家與家庭專家克米特.安德森(Kermyt Anderson)博士解釋:「在有的情況下,例如資源的分配、爭奪先生/父親的關愛等等,繼子女與繼母之間的利益衝突自古皆然,相當真實。」多方書寫繼親家庭的加拿大演化心理學家馬丁.戴利(Martin Daly)博士也同意這種說法。「我們就正視現實吧,」他告訴我,「在許多方面,繼子女與繼母是敵人。」有時我們的確像敵人相見,那難道真有那麼令人意外,或那麼令人感到可悲嗎?說不定甚至是正常的?

  挑婚紗的那天,我繼女還是來了。她一開始很興奮,但愈來愈不開心,愈來愈不耐煩,我也一樣。不管再怎麼說,挑婚紗是很累人的一件事,即便只是挑簡單婚禮的也一樣。她爸爸挑到一半的時候,大概是為了安撫女兒覺得被冷落,也幫她買了東西,結果她哀嚎:「她可以買貴得要死的漂亮禮服,我卻只拿到一條便宜爛皮帶?怎麼會這樣?」

  我很想酸她一句:可能是因為要結婚的那個人是我?。當然,我沒說出口。我沒立場講話,我等著她爸爸說點什麼,但一如往常,男人裝死。試穿完四號禮服要換五號禮服時,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確有可能是天底下另一個那種繼母。不管我最後穿哪一件禮服,事情明擺在眼前,有我在的時候,我的繼女有時就會拿出被寵壞的態度,發洩嫉妒的情緒,而她們的父親大概是因為內疚給了她們被寵壞與嫉妒的理由,什麼都不做,不去制止她們。在我頓悟這個醜陋事實的那一刻,我恨他們父女三人,懷疑起是否真的該結這個婚,接著又感到一陣強烈的不敢置信,我竟是如此壞心腸的女人。我變成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變成的人:一個後母!是我欸。這怎麼有可能?挑婚紗的那天,在上演連續劇、恨意與針鋒相對之中度過,雖然我沒意識到這件事,不過大部分的情緒是我自己挑起的。自從那天起,我又犯了更多、更多的錯誤,我和先生爭吵,讓繼女感到不受歡迎。這場原本應該由我當主角的旅程,我卻被擠到一旁。嚴格來講,這不是誰的錯;從某個角度來講,其實每一個人都很委屈。有孩子的再婚婚姻有時就是那樣。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0674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你又不是我孩子!」: 憤怒、嫉妒、憎恨
 
壞心繼母的故事,令我們反感、憤怒、豎起耳朵聽。趕走並迫害丈夫孩子的繼母,同時令我們不安又放心:那個女人怎麼會這麼邪惡,果然如同我們想的一樣。我研究所的朋友用不屑的口氣講著,「我爸的老婆……」——我朋友通常那樣叫對方。
 
我覺得好刺激,聽起來既成熟又疏遠、叛逆,就好像在說:她不是我媽媽,甚至不是我繼母; 她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她有夠討厭的,就跟人們講得一樣,有夠壞。」朋友繼續講她大學的時候,她父親和這位妻子,這個第二任老婆,搬到鎮上的另一頭,結果沒給女兒新家鑰匙。我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如此把繼女「拒於門外」。那可是她爸爸的房子,不也就等於我朋友的房子?我朋友難道不該有這個權利自由進出?怎麼會有繼母如此厚顏無恥,還真的就跟傳說中的邪惡繼母一樣——吃醋、冷血、小心眼,不肯讓繼女上門?她連鑰匙都不肯給你?你爸也就真的聽她的?多年前,我朋友和她們的繼母故事讓我感興趣的地方,在於這些事件令我難以理解。我有好多問題想問:你的繼母怎麼那麼壞?她怎麼會那樣啊?
 
二十年後,我的感受不同了。現在我明白朋友的繼母做的事,不是為了把別人鎖在外面,而是想把自己關在安全的地方。外人眼中最疏離的繼母,通常正處於最脆弱疲憊的時刻。經歷了多年沒人感謝、甚至是被攻擊的日子後,她們是在採取行動保護自己。我發現,令人感到把每個人拒於門外、憤怒、嫉妒、怨恨,或單純就是冷酷繼母的想法,實情可能正好與此相反。
 
多年聽見繼子女明示暗示冷嘲熱諷「你不是我媽」後,我們可能會採取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的模式,你又不是我孩子,並做出符合這種態度的行為。我們的動機,比單純的以牙還牙還複雜得多。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3/12/16
|
電子書

注定為惡


心理學家E. Mavis Hetherington對一千四百個離婚與再婚家庭的「維吉尼亞長期性研究」(Virginia Longitudinal Study)指出,孩子通常會感激多出一位繼父,尤其是如果繼父能帶來收入、陪伴母親,還能當孩子的朋友。
「繼母的情形則較為棘手,繼子女的憎恨之情較為強烈」,而且這種狀況或多或少無法避免。


■ 簡介

Wednesday Martin原以為遇到理想伴侶,但卻忘了考量先生前一段婚姻的衍生物――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不論是在挑結婚禮服的日子橫插一腳,又或者是刻意誇讚爸爸的前女友,繼母與繼子女間似乎註定要拉扯,而在中間的男人卻往往不當一回事,置身事外,或認為只是必然的磨合。


■ 心得

關於如何相處,作者也給出解答。
我認為多數人對母職都有過度期待,就算是親生母親也常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更遑論繼位者,洽若大多數的婆媳問題,需要男人表態,要讓她告知繼子女你們的婚姻是他人生不可割捨的部分,才有可能讓繼子女正視並學會尊重繼母。同時繼母也要放下得失心,日常的與繼子女互動,避免因任何風吹草動就動搖,畢竟多少親生熊孩也把,「我又不想你當我媽!」掛在嘴上。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0/06/02

知道這種感覺不適只有你有,而且這種感覺有個名字,真的很安心。
作者用婚協有趣的口氣緩緩介紹出深厚的紮根訪談研究,引經據典,不愧是文類文明觀察家。
在這個婚姻隨時崩塌改組重建的年代,本書的出現為所有曾經是、已經是、打算是、可能是別人繼母的女人做好心理準備的教戰守則,終於大家可以安心地當人家後媽了。(喂)
本書也讓有後媽的繼子女換個角度來理解這到底是甚麼難言糾葛的情緒,或許順便省思一下自己面對父親女友的行為表現。
這種書早就該出現了阿~怎麼會苦等到2020!!!!!!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