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我們曾經這樣活著:三星八德監獄物語

我們曾經這樣活著:三星八德監獄物語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我們曾經存在於此,我們曾經這樣活著

一份跨越高牆的告解!

一部歷經兩千多個日子的監獄人事紀實!

一種兼具感性與理性、舉重若輕的「藤原式社會關懷書寫」!

台灣首部!

作者身在其中觀察、聆聽、側寫受刑人的幕後故事,
一字一句親筆寫就的監獄物語……

 

如果要我給予曾經犯錯的年輕人座右銘,

我想告訴他們:「順著天賦做事,逆著個性做人。」

……我不是神父,也不想扮演什麼生命導師角色。

僅僅是抱持「有緣分相遇,就送一份禮物」這樣的心情。

不預期未來,未來但憑個人造化。我,能做到當下可做的,就夠了。

……在這部《我們曾經這樣活著:三星八德監獄物語》中,經由一個又一個人物的故事,

是藉著訴說他們的遭遇而提出問題,再透過自己的觀察給出我的答案嗎?

沒有,我一點也沒這麼想。我同樣只是想說故事而已——藤原進三

 

三十篇說不出口的悲傷與絕望、抱歉和冤枉,

更有對愛與生存的極度渴望……

 

◆將軍失去了自由名位,但是從未失去他的正義感和榮譽心。即便在不見天日之處,他的身形依然挺立,人格仍舊崢嶸。做為朋友,我能做的就是繼續給予「祝福」。

 

◆一定有一個人,幫身在牢獄什麼事也做不了的阿正鍥而不捨地申冤。十年來,永不妥協、永不放棄,提了七次再審和算不清次數的非常上訴聲請,一提再提。即使都已經服刑到可以申報假釋快結束這場惡夢了,還在提……

 

◆S的新聞,總是和豪門享樂、高調、奢華的行徑作風形象連結在一起。S就是一個名人。什麼叫做名人?就是所有人都認識他,但卻沒幾個人真正知道他、了解他的那種人。

 

◆服刑前審判的三個月期間,他無意間認識了一個女孩,在百貨公司擔任專櫃的可愛女生。想說都要去關了,不可能會有結果。沒料到,這女孩在阿哲入獄後,一週給他寫一封信;在一般監獄的二年多,一次也沒間斷過……

 

◆終於獲准假釋之後,釋放條公文送達,臨別的那一刻,本以為他會歡喜雀躍或至少有脫離苦海的如釋重負,沒想到,阿充只是平平淡淡地說:就是換一個道場修行而已。

接受命運,不代表時間久了,做為囚犯也能自在起來。

接受命運,不等於總有一天,做為囚犯會變成和牆壁融為一體。

接受命運,不表示從此之後,做為囚犯最像動物的表情,就是令人絕望的笑。

從努力活著,以發現愛的生命意義;

從預習死亡,以探索自由的存在與界限;

從認識自己,以證實個人的微弱並學習與命運安然共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藤原進三
1965年生於台灣桃園,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碩士,京都產業大學法學博士。
以無邊際書寫風格創作了「凡一三部曲」:《少年凡一》《彩虹麗子》(2017年,遠流出版);《凡一‧一凡》(2018年,商周出版)系列小說。
《我們曾經這樣活著:三星八德監獄物語》歷經五年內役監及外役監的歲月,以近距離觀察、聆聽、側寫受刑人的幕後故事,一字一句親筆寫就,堪稱台灣首部最令人動容且值得深思的監獄人事物語。


相關著作:《凡一‧一凡》

 

目錄

 

〈自序〉 我們曾經這樣活著

 

輯一 在這裡,道別時不說「再見」

這是一個,所有的路,都在牆後面,的地方。

這是一個,永遠是酷夏,也永遠是寒冬,的地方。

這是一個,人何寥落鬼何多,的地方。

‧時間:2014.2.2016.6.

‧場景:宜蘭三星監獄

◎窗開何處:小花的故事

◎矚目案件:阿發的故事

◎花終會開:將軍的故事

◎割線組的:阿南的故事

◎愛為何物:B仔的故事

◎神的面容:小馬的故事

◎我執苦空:阿憲的故事

◎天真正義:四七○的故事

◎存活至上:老仔的故事

◎真實謊言:阿為的故事

 

輯二 高牆內,趨近真實的虛幻

接受命運,不代表時間久了,做為囚犯也能自在起來。

接受命運,不等於總有一天,做為囚犯會變成和牆壁融為一體。

接受命運,不表示從此之後,做為囚犯最像動物的表情,就是令人絕望的笑。

‧時間:2014.2.2016.6.

‧場景:宜蘭三星監獄

◎和三舍:特種部隊小單位

◎有背心可穿的犯人

◎獄中的日常:作息與階級

【番外篇】阿寶要注意

◎三星孤島十大美食排行榜

【番外篇】救命珍品巧克力

◎監獄裡的貨幣交易體制

◎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監獄的醫療和藥物使用者

◎高牆內的霸凌vs.十大休閒娛樂

◎三星孤島的私人教學

【番外篇】監獄做為一種道場

◎獄中的海耶克思想者

 

〈輯三〉 唯有再見,才是人生!

從努力活著,以發現愛的生命意義。

從預習死亡,以探索自由的存在與界限。

從認識自己,以證實個人的微弱並學習與命運安然共處。

時間:2016.6.2019.2.

場景:桃園八德監獄

◎青春已老:阿正的故事

◎天地人間:S的故事

◎苦厄渡盡:阿賓的故事

◎顛倒夢魘:阿昆的故事

◎信之所在:H的故事

◎家的想望:阿哲的故事

◎愛的禮讚:志明的故事

◎冷暖哀傷:G的故事

◎菩提次第:阿充的故事

◎風雨別離:他們的故事

 〈後記〉一份跨越高牆的告解:這是一個什麼

 

自序
我們曾經這樣活著

    關於寫作,烏拉圭文學大師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在他的日記體自述《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一書中是這麼說的:
    「這(寫作)將是我在歷經死亡之後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由此所有我愛過的人和事將不會隨我死去。」
    這位曾經入獄,曾經流亡,曾經目睹無數英才良知被捕、被殺、被失蹤的偉大心靈,進一步指稱:
    「也許寫作只是在無恥的時代嘗試挽救未來的證言,那聲音將證明我們曾經存在於此,我們曾經這樣活著。」
    在極為艱困的環境中從事著書寫的我,看到加萊亞諾如此準確而悲傷地為寫作做出詮釋,心有所感,泫然欲泣。
    回想起來,在初始執筆之際,關於寫作,我並沒有抱著什麼「偉大」的企圖心,只是想要對孩子說故事,用故事來陪孩子,順便自作聰明的在故事中夾帶一些(結果變得很多)做為父親自以為是的道理。本來以為就是這樣而已,沒料到似乎不只如此;就像人世間大多數的事情,都是事後才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一樣。
    直到最近,看到一本尼采不太被人提及、注意的作品《人性的,太人性的》書中的一段話,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自己書寫時最貼近內心真實的想法。尼采是這麼說的:
    「不是為了教導什麼而寫書,更不是為了向讀者誇耀自己有多棒而寫書。
    寫書是經由某件事,成功克服自己的證明。也是超越過往的自己,蛻變重生的證明。
    絕非自我滿足,只是舉出一個克服自我的例子,在激勵別人的同時,也希望讓讀者能謙虛看待自己的人生。」

    是的!藉由書寫鼓舞孩子,願他對人生能擁抱寬容,是附加的。因為教導不是目的。做為書寫者自我的克服、超越與就此重生,才是寫作所渴望實現的。

…………

    書寫,從簡單質樸的說故事出發,到細工刻劃成為小說創作,不管經過多麼曲折坎坷、離奇精采的歷程,回歸到原點,一切都是故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地製造故事。人們扮演故事的角色,藉此調整自己的人生,讓故事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活的故事,有著它自己的意識,能夠回應訴說者的情感,於是,也就成為了人的希望、存在的喜悅、安慰的救贖。說故事,是人類演化的重要步驟;能夠說故事,我們才開始得以自由。
    延伸到書寫,經由禁錮環境中的寫作經驗,我才逐漸認識到,小說創作毋寧是一種屬於我的禱告方式,一種宗教儀式,一種肯定自己存在的方式,更是一種追尋人生意義的必要手段。寫作於我,甚且就是一場回家的長途旅行。
    太宰治在他的告白式隨筆集《思考的蘆葦》裡提到:「唯有對生命充滿感謝的小說,才擁有不滅的靈魂。」在同一書中,更尖銳的指出:「沒有悔恨的文字,只不過是狗屁。悔恨、告白、反省,近代文學--不,近代精神想必就是從那之中誕生的。」感恩與悔恨,在創作中並存且相容,看似矛盾,做為書寫者,我確切明白,不這樣子,寫作也就不成為寫作了。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寫作,毋寧是我在獄中找尋生命解答的方式,而近乎宿命般理所當然的,始終找不到答案。如果要很勉強的說有,那仍是很不確定的答案。不像答案,比較接近一個方向、一種態度。

…………

    《少年凡一》的寫作期間,我在書寫的過程中叩問自己:那些我曾經做過的錯誤,誰能原諒我?那些我不曾犯下的罪行,誰能平反我?我不知道,我找不到答案。
    到了書寫《凡一.一凡》的時候,同樣的質問,沒有減緩,持續加深。不過,我好像隱約知道了,大概、應該、或許,只有神。說不定,只有神才能原諒我、平反我吧。然而,神在哪裡?神是什麼?神到底存不存在?這樣的答案,算什麼答案?這麼朦朧,這麼不確定。但是,至少我有了方向,有了態度:我想要認識神,或者,讓神可以來認識我。
    一個迷惑的人要怎麼做,做到什麼地步,神才會願意讓我認識呢?我還是不知道。懷抱著依然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只能繼續的書寫。在書寫中,去追尋、去反省、去發現,去努力找找看,答案是什麼,神是什麼。
    有問題,沒答案,說不定正是我這樣一個人,得以且不得不寫作的動力來源。我的問題多得很。台灣對我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世間的實相到底是什麼?愛與悲憫是不是有極致盡頭?而,人的卑劣無情可以殘酷冷血到什麼程度?……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弄清楚,但還沒答案的。所以,我應該會有動力,一直書寫下去吧。
    在這部《我們曾經這樣活著:三星八德監獄物語》中,經由一個又一個人物的故事,是藉著訴說他們的遭遇而提出問題,再透過自己的觀察給出我的答案嗎?沒有,我一點也沒這麼想。我同樣只是想說故事而已。
    敘事,就是給出自己。而一切尋找的、祈求的,歸返的問題和方向,我已將自己融入這故事的書寫中了。因為,經由書寫至少得以證明:我們曾經存在於此,我們曾經這樣活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7167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296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5歲~60歲
 

內容連載

青春已老--阿正的故事
 
一定有一個人,幫身在牢獄什麼事也做不了的阿正鍥而不捨地申冤。十年來,永不妥協、永不放棄, 提了七次再審和算不清次數的非常上訴聲請,一提再提。即使都已經服刑到可以申報假釋快結束這場惡夢了,還在提……
 
「你所經歷的一切,世間任何力量都無法剝奪。」這是十九世紀末,奧地利詩人哈默林(Robert Harmerling)的詞句,在二戰期間的納粹集中營裡口耳相傳著,鼓舞撫慰了流離輾轉而逃脫死亡,以及更多身心盡皆摧折殘破而走向死亡的猶太心靈。
 
是的, 我們的經歷,化為血肉骨骸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固然再也難以切離。詩人的話語,自有其深沉的美感。但,倘若我們的一切經歷,就是「剝奪」。那麼,這無法剝奪的剝奪,又有什麼意義呢?或許,只能再加上這麼一句:「你所經歷的一切,世間任何力量都無法彌補(回復、補償、平反……)」做為補充,讓這句詩更貼近真實的人生遭遇,如此而已罷。
 
為什麼你的「同學」都不會讓我感覺是壞人?
 
第一次提到阿正的事,是兒子來「眷住」--與眷屬同住的時候。
 
外役監的受刑人,累進處遇積分到達一定等級之後,就享有每個月一次,眷屬可以來一起共住的待遇。眷屬,只限定為配偶、子女和父母,連祖父母、兄弟姊妹都不行;住宿時間不超過四十八小時,通常是週五下午五點到週日下午四點。
 
八德監獄的眷住用「懇親宿舍」有八個房間,兩間(勉強算)是套房,有衛浴,其他都是公用浴廁。一間小小廚房,一台微波爐加上三台電磁爐。就像是一家簡陋樸實的民宿一樣,只是每早、中、晚,管理人員會來點名清查人數,而且嚴格禁止攜帶手機及任何電子通訊裝置入住。
 
﹁你用安捏擱足有通,實在真利便。﹂阿正的媽媽正在懇親宿舍廚房內運用那
 
三台電磁爐大顯身手之際,一邊轉身對著操作微波爐加熱食物的我這麼說。從熬到
 
終於取得眷住資格的第一次開始,我就打定主意拜託家人:四十八小時期間的早午晚餐加消夜,統統準備小七、全家的微波食品。眷住的珍貴時光,是日夜不休用來和孩子講話的,不要耗擲在烹煮食物上。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語言學習法展
  • 年末家事生活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