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 定價:320
  • 優惠價:79252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著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人推薦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著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ⅠⅡ》(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今周刊)等書。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時光穿越機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在天下文化的譯作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無印良品的設計》(合譯)。
 
 

目錄

推薦序 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郭強生
推薦序 人生的必修課──承認自己的有限 彭懷真
推薦序 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盧建彰
推薦序 照顧失智,隨五里霧而安 林依瑩

自序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

母親是我的盟友:「那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向我訴說
儘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

第二章 接受現實的勇氣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
面對接受現實的痛苦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
就算忘了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面

第三章 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
子女無法讓父母獲得幸福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
不要期待對方說「謝謝」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
認為對方的「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面具」
子女無法報答雙親的付出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
感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
父母活著,便是對家庭有所貢獻
與其等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才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

終章 樂在「當下、眼前」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
不需要為了「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
人生不要拖延

後記
 
 

自序

  有一天,我發現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父親的興趣是攝影,相簿裡貼了好幾張沒有家人入鏡的風景照。我現在喜歡在假日帶著相機去拍攝花鳥蟲蝶等自然景物,也許是不知不覺間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父親拍攝的照片當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父親兩人不知道去哪裡玩時拍的照片。雖然,後來我和父親關係變得很緊張,但看到照片,還是能回想起當時興奮的心情與幸福的感受。

  成年後,我曾因為過勞而病倒,也為了照護父母而吃了不少苦頭,然而我不時會想起童年時代感受到的幸福。

  與人相處,不免遭人憎恨或厭惡,甚至有人因此想要離群索居。人際關係雖然可能造成我們不幸,然而脫離了人群,也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幸福了。正如事業成功並非人生的目標,因為人不是為了工作而活,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無法感受到幸褔,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在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時,雙親正一點一滴地老去。就算有一天,父母徹底遺忘了過去,子女也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儘管對於子女而言,承認父母忘記過往是件殘酷的事,但若拒絕面對現實,便無法與他們共處。

  最後,雙親可能會連子女都不記得,不僅是從小就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以往備受呵護的子女,也應該趁他們還健康時,思考當年邁的雙親連自己都忘了時,究竟該如何是好。

  家母在三十年前四十九歲時,便因為中風而撒手人寰,留下父親與我,早早離開人世。父親在母親離世之後雖然得享高壽,晚年卻罹患阿茲海默症。

  我原本專攻哲學,現在也持續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年輕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於是成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條主軸。其實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在與子女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藉由嘗試錯誤而理解哲學與心理學。

  當時父親一個人住在橫濱,偶爾會來我家。父親心目中想像的親子關係,與我和子女相處的實際情況大相逕庭,困惑的父親還曾經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後照護父親時,透過與子女相處而領會的阿德勒心理學,使我得以輕鬆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現在回想起來,年紀輕輕便過世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卻始終以對等的態度和子女相處。等到我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時,發現自己接受度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不知不覺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生活態度。如果我的父母讀到這本書,可能會笑我在說大話吧!

  本書就從我照護母親與父親的經驗出發,介紹成年子女照護父母時的心理建設、如何和他們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護雙親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該如何活用於人生的其他面向。

  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自序

推薦序

  有一天,我發現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父親的興趣是攝影,相簿裡貼了好幾張沒有家人入鏡的風景照。我現在喜歡在假日帶著相機去拍攝花鳥蟲蝶等自然景物,也許是不知不覺間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父親拍攝的照片當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父親兩人不知道去哪裡玩時拍的照片。雖然,後來我和父親關係變得很緊張,但看到照片,還是能回想起當時興奮的心情與幸福的感受。

  成年後,我曾因為過勞而病倒,也為了照護父母而吃了不少苦頭,然而我不時會想起童年時代感受到的幸福。

  與人相處,不免遭人憎恨或厭惡,甚至有人因此想要離群索居。人際關係雖然可能造成我們不幸,然而脫離了人群,也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幸福了。正如事業成功並非人生的目標,因為人不是為了工作而活,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無法感受到幸褔,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在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時,雙親正一點一滴地老去。就算有一天,父母徹底遺忘了過去,子女也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儘管對於子女而言,承認父母忘記過往是件殘酷的事,但若拒絕面對現實,便無法與他們共處。
  最後,雙親可能會連子女都不記得,不僅是從小就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以往備受呵護的子女,也應該趁他們還健康時,思考當年邁的雙親連自己都忘了時,究竟該如何是好。

  家母在三十年前四十九歲時,便因為中風而撒手人寰,留下父親與我,早早離開人世。父親在母親離世之後雖然得享高壽,晚年卻罹患阿茲海默症。

  我原本專攻哲學,現在也持續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年輕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於是成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條主軸。其實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在與子女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藉由嘗試錯誤而理解哲學與心理學。

  當時父親一個人住在橫濱,偶爾會來我家。父親心目中想像的親子關係,與我和子女相處的實際情況大相逕庭,困惑的父親還曾經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後照護父親時,透過與子女相處而領會的阿德勒心理學,使我得以輕鬆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現在回想起來,年紀輕輕便過世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卻始終以對等的態度和子女相處。等到我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時,發現自己接受度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不知不覺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生活態度。如果我的父母讀到這本書,可能會笑我在說大話吧!

  本書就從我照護母親與父親的經驗出發,介紹成年子女照護父母時的心理建設、如何和他們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護雙親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該如何活用於人生的其他面向。

  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自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90197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就算忘了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
 
親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一直很好,子女必須照護父母時會比較順利。然而,能常保親子關係良好的人並不多,與父母累積了許多不愉快的子女,對雙親的感情往往十分複雜,當父母需要照護時,子女是被迫重新面對雙親的。
 
更糟的是,父母可能已忘了過往的一切,但這並不代表恩怨都煙消雲散了。糾結往事的子女,面對忘了一切的父母,恐怕更多的是絕望的感覺。
 
前面曾提到,有一次父親突然說出「忘了也沒辦法」這句話,他在說出「就把過去的一切全部忘掉,從頭再來就好」的當下,好像恢復到我童年時代認識的父親了。
 
平時父親彷彿總是處於五里霧中,幸而大霧有時也會散去,讓他短暫回到生病之前的清明。然而,我卻無法判斷,這對父親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因為身在大霧中的父親,連自己忘了什麼都不知道;大霧散去時的父親,雖然想不起往事,但是知道自己忘了過去。父親以前經常說連忘了都不知道很可怕,神思短暫清明的父親,似乎回到了說這句話時恐懼遺忘的心情。
 
我明明擁有各式各樣與父親相關的記憶,但是當我們的關係惡化之後,我想起的都是足以證明我們感情不好的往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學時挨父親揍。然而現在,我已經不知道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了,因為當時現場沒有目擊證人,父親又忘了過去,所以知道這件事的,只剩下我而已了。
 
就算不是像挨揍這樣嚴重的事件,和父母共同經歷的事情是真是假、如何證明,也是個微妙的問題。如果有很多證人,也許可以篤定的說事情就是如此;但如果只有兩個人知道,而其中一人又說沒有這回事,那可就無法證明事情真的發生過了。
 
說不定我根本不曾挨過父親揍,然而我會時不時想起那件事情,代表我潛意識中決定不要和父親和好。其實此刻當下和過去並無關連,我可以從現在開始與父親建立良好關係。這樣一來,我就不需要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了。
 
我直到父親宣布「就把過去的一切全部忘掉,從頭再來就好」,才不得不承認和父親的過去已經完全消失,只能重新出發。從那一刻起,回想過去,對我來說已經沒意義,儘管過去和父親關係惡劣,但父親的宣言,促使我下定決心,不再糾結於過去。

會員評鑑

4.5
9人評分
|
9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7/02

感觸非常深,會用不同角度來解釋一件事,讓人能跳離自己的思維框架,看見不一樣的新世界而有有不同的體悟。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8/25

2017年買這本書來看的時候,只是想要未雨綢繆。畢竟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然!

只是我萬萬沒有想到說我爸爸竟然會在一年內就走了。

感謝岸見一郎先生的書幫我複習哲學心理學原則,讓我面對爸爸的離去稍微好過一些。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19/01/06

面對年老的父母,尤其是記憶力漸漸減退的父母,多問個一、兩句我們都可能顯得不耐煩,作者則是親身經歷重度忘記一切的父親,用自身的經驗與心路歷程告知照護者可以用另一種態度與想法來面對,對方想不起來也無需想盡辦法讓他想起,即使想起對他也不盡然是好事。有部電影The notebook則是最經典的寫照。

本書推薦給家中有日漸年老的長輩,與身為照護者心情上的調適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5/10

照護的過程中,不僅「被照護者」有其狀況及情緒,「照護者」也有,但卻似乎很常被乎略。作者中肯的角度及溫柔的態度,顧及了被照護者的心情,也以己身經驗分享了照護者的領悟。

這是本充滿愛、尊重及重視關係的書籍,作者提及到了:「我們不應該依照腦中的理想給對方打分數,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體認到對方是無法取代的人。(摘錄自第115頁)」,這樣的同理心,應是放諸各種症狀皆準,所以筆者認為這本書不僅適用於書名所強調老人家照護者,也適用於其他患者的照顧者。
展開
user-img
4.0
|
2016/12/26

當初看這本書是被書名吸引了 ,不知道為什麼越長越大越被親情有關的事物有越多感觸,大概是自己出來生活了才體會到父母的好不哈哈!
書曾提到,有一次父親突然說出「忘了也沒辦法」這句話,他在說出「就把過去的一切全部忘掉,從頭再來就好」的當下,好像恢復到我童年時代認識的父親了。
父母親年紀大了就可能會開始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但是其實永遠都不會忘記你。記得有一次我出外唸書很久很久都沒回家,視訊的時候開玩笑問爸爸:我頭髮都那麼長了,我回去你會不會不認得我的背影了啊! 爸爸半開玩笑的說:絕對不可能,我女兒化成灰我都認得!
我並不是愛哭的人但當下被爸爸一句開玩笑的話給堵著了熱淚盈眶講不出話。也許是當時唸書壓力很大好想家也許是真的太久沒看到他了好想他也許是真的被他簡簡單單的愛給打動了。
父母永遠是你最大的避風港,有他們在就是最溫暖的地方。小時候那麼無微不至的照顧你的他們老了之後,你是否有勇氣面對呢?是否願意付出愛心耐心關懷他們就像當初的他們一樣。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