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法展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Die Kunst des digitalen Lebens

  • 定價:340
  • 優惠價:79268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2013年4月12日,杜伯里應英國《衛報》編輯部的邀請,前往介紹當時剛出版的《思考的藝術》英譯版。現場聚集了大約有50名記者,他們手裡端著早上的咖啡,竊竊私語著等候總編輯洛斯布里傑或許終於會解釋一下,這個在英國全然沒沒無聞的傢伙是誰。就在此時,洛斯布里傑站起身、面無表情地說:「我剛剛上了您的網站,發現一篇狂妄無恥的文章。您說說這篇文章吧,不要談那本新書了。」

  洛斯布里傑在杜伯里網站上發現的文章,列出了他對反對消費「某種東西」的最重要論點,而那偏偏是眼前這些專業人士日復一日在生產的:新聞。

  措手不及的杜伯里吞下原本為了要介紹《思考的藝術》而練得滾瓜爛熟、希望聽起來令人信服且擬得很漂亮的句子,開始闡述自己為何鼓吹人們少看新聞的種種觀點。四小時後,杜伯里網站文章的精簡版〈新聞對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一文被刊登在《衛報》網站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450則讀者留言(網站的留言上限),並成了當年年度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文章之一。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不看新聞卻又能夠掌控資訊流》一書便奠基在該篇文章之上,並更深入、廣泛地含括了更多論點與內容,像是:

  新聞不會讓你獲知重要的事,就生意角度來看,重要性不等於「具報導價值」。
  新聞不能精進你的能力,因為報導內容多半與你的個人世界或能力圈無關。
  新聞無法讓你明辨是非,透過大數據的精準投放,假新聞、業配文的穿透力更為強大。
  新聞會讓我們看錯重點、錯估風險,畢竟省事卻聳動的報導方式比較容易引人注目。


  杜伯里指出,人類只是穿著西裝筆挺的洞穴人,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而設計的,能負荷的食物和資訊都很有限。而現在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卻活在一個和我們原本的構造設計目的正好相反的世界裡。那會導致巨大的風險以及既不聰明而又危險的行為。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認識到營養過剩的種種危害(肥胖症、糖尿病),開始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新聞之於心智,猶如糖之於身體。新聞很容易消化,媒體不斷餵給我們無關痛癢的小事和八卦新聞,和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要求我們思考。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飽足。不同於書本或有深度的期刊雜誌(需要我們去思考的那種),我們可以吞下無數的新聞片段,就像是心智的彩色糖果。

  現在,我們也要面對資訊超載,正如二十年前的攝食過量。我們開始認識到新聞的毒害有多麼可怕,我們也正在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

  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作者杜伯里多年來生活在完全沒有新聞的世界裡,我們何不向他看齊,使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洞見更有價值,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也把更多的時間保留給最重要的事。

好評推薦

  「閱讀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不僅會讓人更聰明,也讓人更快樂。他提出的是令人愉悅、有深度的建議。」--Denis Scheck,每日鏡報

  對《生活的藝術》一書
  「我不僅閱讀杜伯里的作品,更仔細品味其中的每個文字。」--法蘭克.艾爾斯特納(Frank Elstner),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杜伯里的文字清晰透徹、聰明睿智、令人信服。」--格哈特.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前德國總理

  「杜伯里是當前歐洲才智最為出眾的思想家之一。」--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暢銷書作家

  「杜伯里將不同知識領域的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他筆下的科學及藝術,結合了智慧、風采與精準。」--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杜伯里再次出擊!他不僅開啟我們的視野,更喚醒了我們。他將敏銳的科學理解與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途徑相互結合,從不滿足於膚淺的表象。一旦讀了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你將會愛不釋手!」--譚莉.歐布萊特(Tenley E. Albright),
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倡議計畫主任暨哈佛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在他最初那幾本書裡,魯爾夫.杜伯里向我們展現人該如何正確思考。如今他又提供極其珍貴的忠告,告訴我們該如何活出美好的人生。」--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奧塔哥大學名譽教授暨「弗林效應」發現者

  「魯爾夫.杜伯里具有令人神往的才華,能以扣人心弦、充滿啟發的手法,描繪現代科學研就的成果。」--布魯諾.傅萊(Bruno S. Frey),巴塞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暨「經濟幸福學」創始人

  「魯爾夫.杜伯里不僅具備鑑定世間最佳理念的能力,更能將它們建構成價值遠超過個別部分的整體。他曾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做到這點,如今又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展現出功力。」--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教授暨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杜伯里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化為實用的步驟,幫助人們活出更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太了不起了!」--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全球知名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對魯爾夫.杜伯里早先著作
  「讀了三頁就愛不釋手。」--法蘭茲.辛波(Franz Himpsel),《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這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思考方式的書。」--丹.戈德斯坦(Dan Goldstein),倫敦商學院教授

  「魯爾夫.杜伯里開啟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嶄新視野,他的文章見解獨到、妙趣橫生、才華洋溢。」--克里斯多夫.法蘭茲(Christoph Franz)博士,德國漢莎公司前執行長,羅氏(Roche)集團董事長

  「人們真的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嗎?非讀不可!因為本書以最具娛樂性的方式,詳實且中肯地帶領我們一窺人類思考的本質。」--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榮譽博士教授,羅蘭貝格管理顧問創立人兼榮譽主席

  「一道知識的燦爛火花!所有想要擺脫思考泥淖的人,絕對不容錯過這本書。」--艾瑞絲.波內特(Iris Bohnet),哈佛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生於1966年,在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ät St. Gallen)主修哲學與企管,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瑞航集團(Swissair-Gruppe)各分公司執行長,並旅居香港、澳洲、英國、美國等地。杜伯里為WORLD MINDS的創辦人和領導人,這是一個匯集全世界科學、文化、經濟領域一流人才的社群。他同時寫小說和專書,其中《思考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和《行為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翻譯成40多國語言,在全球暢銷超過百萬冊。魯爾夫・杜伯里目前與家人定居於瑞士伯恩(Bern)。

  相關著作:《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向人生提問的藝術》《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繪者簡介

艾爾.波丘 El Bocho

  現居柏林。在完成平面設計學業後,便開始為音樂產業與《週日版法蘭克福彙報》(FAZ-Sonntagszeitung)繪製插畫。不僅藝廊,整個城市都是他展示作品的空間。在日本、俄羅斯及巴西的展覽與電視採訪上,他以「敏銳的觀察者」自居。多年來透過高達五公尺的大型公共場所裝置藝術插圖,來傳達自己的創作理念,他的作品也因此成為城市藝術場景的一部分。

  艾爾‧波丘是個浪漫主義者,他以創作來呈現追求渴望之稍縱易逝。

  www.elbocho.net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譯有《動物的內心生活》、《樹的祕密生命》、《歡迎光臨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網路》、《荒園》(皆由商周出版)。
 

目錄

 【前言】你會聽到一根針掉下來的聲音
01  捨棄新聞的路(上)
02  捨棄新聞的路(下)
03  新聞之於心靈,正如糖之於身體
04  激進的新聞戒斷方法
05  三十天作戰計畫
06  溫和的新聞節食手段
07  新聞並不重要(上)
08  新聞並不重要(下):一個思考實驗
09  新聞非你能力圈內之物
10  新聞會錯估風險
11  新聞不過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12  新聞限制了你的理解力
13  新聞是你身體的毒藥
14  新聞讓我們錯上加錯
15  新聞加劇了後見之明偏誤
16  新聞放大了現成偏誤
17  新聞把意見攪得沸沸揚揚
18  新聞會防礙思考
19  新聞會改變我們的大腦
20  新聞會製造虛名
21  新聞讓我們變得渺小
22  新聞讓人變得消極被動
23  新聞是記者製造的
24  新聞操弄了事實
25  新聞扼殺創意
26  新聞助長了垃圾言論──史鐸金定律
27  新聞讓我們對同理心產生錯覺
28  新聞助長恐怖主義
29  新聞會毀掉我們內心的平靜
30  還沒被說服?
31  那民主政治呢?(上)
32  那民主政治呢?(下)
33  新聞午餐
34  新聞的未來
35  自由的感覺

謝辭
附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8010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5歲~60歲
 

內容連載

10新聞會錯估風險
 
對於顯而易見的、醜聞式的、聳動人心的、驚世駭俗的、個人相關的、喧鬧的、醒目的、兩極化的、變動快速以及色彩鮮艷的刺激,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經常會過度激烈反應。相較之下,對於抽象的、多義的、複雜的、發展緩慢的、盤根錯節的、需要解釋的資訊,反應則是過度微弱。而製作新聞的人,就有計畫地利用了這種認知感覺失真的現象。
 
那些新聞媒體,不論規模大小,採取的是最直接的手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觸目驚心的照片、驚世駭俗的影片,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事實」,全都緊緊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而整個商業模式就是如此運作——所有贊助這場新聞鬧劇的廣告,只有在能被看見時,也就是隨著這些包圍它的花俏新聞被看見時,才能賣得掉。這樣做的後果,是所有感覺細膩的、複雜的、抽象的、發展較緩慢的、背景知識的報導,都被媒體,還有我們自己,有系統地逐漸隱藏起來。雖然這些內容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更為重要。
 
就以下面的事件為例吧:一輛車正從一座橋上開過,橋突然斷了。媒體會把焦點投射在哪裡呢?在那輛車子上。還有在車內的人身上。他是從哪裡來的、想到哪裡去、他如何經歷這場不幸(只要人還倖存)、他是個(或者在這場意外發生前曾經是個)怎樣的人。
 
沒錯,這個人的命運是個悲劇,但是對我們,不認識這個人的我們,這些事情重要嗎?一點都不。真正重要的是那座橋!橋的結構穩定度、是否還有其他這類建築結構和建材的橋樑存在,以及它們位在何處等等……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此才不會有更多人再受到危害。重要的不是某輛車及某位駕駛。每輛車都可能導致橋樑斷裂,甚至一陣強風,或一隻從橋上遊蕩而過的小狗,都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能讓這座橋垮掉。但為什麼媒體就是要報導那輛扭曲殘破的車子呢?因為它看起來讓人毛骨悚然;因為這樣比較能把故事扯到某個人身上;再者,因為這樣的新聞製作起來比較省事便宜。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11/02
看新聞的目的是什麼?想獲得什麼?

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自身的經驗勸大家放棄新聞,並提供將新聞從生活中剔除的方法。

作者認為新聞雖然免費且無所不在,但它會用輕鬆、聳動且片段的內容奪取人們的注意力,讓人以為自己已洞察事實並獲得更多資訊。實際上,新聞無法讓人聚焦在事物的關鍵、無法產生深刻的想法,甚至可能傳遞錯誤的觀點,最終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與世界觀。

作者建議從篇幅較長的文章或讀物中吸收資訊是一種更合適的方法。一本好的讀物能以系統性的方式提供事件背後各面向的相互關係,使資訊更貼近事實。

儘管如此,作者認為我們仍需要揭露真相、弊端,以及揭示事件背後脈絡的深度新聞報導。

心得———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的立場和作者相近,認為新聞其實無助於深入理解事物,但還是無法完全放棄新聞。我選擇偶爾留意最近世界發生的事情,將新聞報導作為事件的整理條目,並抱著懷疑的態度。當有興趣的議題出現時,我會選擇看書或選擇會深入報導的媒體。

在書中,作者回應了一些對於放棄新聞的疑慮,最深刻的是在放棄新聞之後,怎麼投票、表決和監督政府。作者建議人們應自行在網路上搜尋和審視候選人的履歷和承諾,即使會看到一些新聞報導,但至少不是由媒體餵食的觀點。

這可以回歸到我們吸收資訊的目的,以及目前的資訊來源是否能達到這個目的。

在資訊爆炸且容易遇到假資訊的年代,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資訊和思考資訊變得尤為重要。作者認為未來新聞將越來越氾濫,並且透過演算法製作更多我們「想看」的新聞,最終越來越脫離事實。而那些希望挾持我們專注力並操縱觀點的人,會對散播假新聞感興趣。

因此,我們要選擇成為腦袋裝滿別人觀點的人,還是有能力獨立思考的資訊吸收者?

這本書篇幅較短且易讀,也提供了一些關於新聞本質的觀點。推薦給希望反思新聞在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原因的讀者。

喜歡的句子———

- 新聞所傳達的,正好與促進對世界的理解相反。
- 消費新聞讓你在腦袋裡建構出錯誤的風險地圖。不要依據新聞來下判斷,只參考真實的風險。
- 沒有任何新聞是重要到沒有它你就活不下去的。一本好書對你的生活與幸福的價值,千倍於不計其數的新聞。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譯者:#鐘寶珍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商周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user-img
Lv.3
4.5
|
2024/03/05
如何解讀新聞的相關書籍頗多,作者則提供另一種選擇,新聞是否真的不需消費,是一個值得好好討論的議題。書中提到哲學家艾比克泰德提出的主張 : 「你關注的是什麼,決定你變成什麼樣的人..........假如你無法決定要在自己腦袋裝進什麼思想與意象,別人會幫你決定」令人玩味。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1/06/04

這是人生必讀的好書,可以讓腦袋免受新聞荼毒,而且有助於培養清晰的思考,節省更多的時間,能越早讀到這本書越好,作者的其他著作都值得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3/13

書名: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作者: Rolf Dobelli
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801-0

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 You are what you read.
意思是 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取決於你讀了什麼
你每天所接觸的內容
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你的氣質 眼界 思想 進而影響你的個人發展

在科技先進的現代 我們平常讀最多的東西大概就是新聞了
打開電視 電台 報紙 手機App 社群網站
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新聞
人與人之間討論的 轉貼的 評論的 茶餘飯後的話題 也都是新聞

什麼是新聞?
業界的定義是這樣:
對於近期發生事件的收集 轉述和發佈的產物
簡單來說就是把最近發生的新鮮事告訴大家的意思
每天社會上發生的事件那麼多 媒體怎麼報導得完呢?

拿餐廳來比喻吧
採買人員到市場挑選食材
經由廚師多道手續的處理 烹煮 調味 擺盤
再由服務員端至你的眼前

一則新聞的產生 就像餐廳的運作一樣
原始事件就像食材一般
經過了媒體多層的篩選以及加工 才出現在消費者眼中

沒有一間餐廳的餐點有能耐包羅萬象
新聞媒體也一樣 他們也需要先”挑選食材”

對於餐廳來說
最終目的就是顧客數量以及顧客的高消費

對於媒體來說也是一樣
媒體的最終目的就是收視率 點擊流量 以及向客戶收取的費用

試想一下 假設今天發生了下面兩件事
1.你走在路上被丟鞋子
2.美國總統走在路上被丟鞋子
你覺得媒體會報哪一則事件?

再來看看下列兩種情形
搭車和搭飛機 你覺得哪一項交通工具比較危險?
鯊魚和袋鼠 哪種生物對人類的危害較大呢?

事實是這樣的 搭車的致死率是搭飛機的十倍以上
一年之中被鯊魚咬死的人類不到一個
而因為袋鼠導致的車禍死亡則是每個月超過一個

不過我只聽過怕搭飛機的 還沒聽過怕搭車的
也沒有人因此比較怕袋鼠而不怕鯊魚

這是為什麼?
以丟鞋子的事件來看
就事實而言 無論是你或是美國總統
被鞋子砸中的結果都是受傷

但是對媒體而言 美國總統被丟鞋子
是一件可預期獲取大量關注的事件
對媒體而言流量即是收入
如果你也想獲得跟總統一樣的關注
或許要被隕石砸中才有可能吧?

飛機失事和鯊魚事件也是一樣
這類小概率事件因為預期流量極大
所以特別受媒體青睞
經過媒體渲染加工之後報導出來
加上攝影機對空難現場的拍攝
支離破碎的屍體搭配罹難人數的數據
加深大眾對飛機失事的恐懼程度
久而久之 大眾對於搭車和搭飛機的恐懼程度就偏離了事實

丹佐華盛頓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
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現在生活脫離不了新聞
我們能做的就是謹慎挑選優質的媒體
理性看待新聞 不要急著照單全收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推薦給你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