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二二八前後 中國知識人的見證

二二八前後 中國知識人的見證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匯集二戰之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良心見證,解答二二八的歷史課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管台灣。台灣人民滿懷期待,迎接心目中的「祖國」。沒想到一年四個月後竟然爆發了二二八事件,一場大衝突引發一場血腥屠殺。這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不幸?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解答這些問題時,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史料與觀點。
 
  本書以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方式來進行。書中所收集的史料,清一色來自中國的知識份子的言論。他們之中,有的是記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學者,也有軍官。本書收集他們的言論,加以彙編整理,讓這些史料告訴我們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現象,以及存在的癥結,進一步述說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經過,並透過來自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的見證,為我們解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課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南麻豆。台灣史學者,政論家。

  經歷:
  《八十年代》、《亞洲人》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

  現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著作:
  史論——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民主運動40年》、《解讀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史100件大事》、《台灣.我的選擇》、《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灣歷史閱覽》、《進出歷史》、《台灣史》(與林呈蓉合著)、《台灣近代名人誌》一~五(與張炎憲等合著)、《二二八回憶集》(與張炎憲合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與莊天賜等合著)、《台灣史101問》、《以地名認識台灣》……
  政論集——
  《恐龍的傳人》、《叛徒的告白》、《政治小檔案》、《我們不做空心人》、《眉批台灣》、《台灣要衝決網羅》、《吾輩是狗》、《統獨十四辯》、《聖誕老公公不見了》、《台灣怎麼論?》、《李筱峰專欄》、《李筱峰專欄續集》、《我的覺醒》、《黨國復辟前後》、《一個新台灣人的死與生》(與張杏梅合編)、《烏鴉不快樂》、《踏過我心坎的人》……
  其他——
  《我生印記》

  電視節目主持:
  曾與戴寶村共同主持華視教學節目「台灣史望春風」,及民視「台灣學堂」的『講台灣,談歷史』節目。

 
 

目錄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台海兩岸的落差        
第二篇   「新征服者」來臨.台灣總督制復活        
第三篇   政風腐敗.「接收」變「劫收」         
第四篇   經濟逆退.「光復」變貧窮       
第五篇   軍紀敗壞.官兵變強盜         
第六篇   文化隔閡.「祖國」變「阿山」         
第七篇   大軍壓境.菁英變冤魂          
第八篇   死亡人數         
第九篇   事件後的檢討         

二二八事件年表   
 



  這是一本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書。
  為什麼要編輯這樣的一本書?讓我們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先從兩位「江先生」來台說起

  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四十年,也就是一九三五年,有一位中國著名的知識份子來到台灣旅遊,他就是中國社會黨的領袖江亢虎。江亢虎搭船從中國廈門來到基隆。上岸之後,他立刻感覺氣象一新。在遊記上面,他這樣寫著:

  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萬,而交通、教育、衛生、慈善,種種設備,應有盡有。由廈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頗覺氣象不同。(江亢虎,《台游追紀》,頁七)

  十年後,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同樣也是基隆的場景,一位來自中國的記者江慕雲,站在基隆碼頭,心中有感而發,寫下這樣的論述:

  有人說,假如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五十年,而是我們自己經營的五十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江慕雲,《為台灣說話》,頁十三)

  以上兩位江先生對台灣來說都是「外來客」,這兩位外來客的言論,正提供了名副其實的「客觀」史料。從他們那兩段話,就可以理解,終戰前台海兩岸確實存在著相當的落差。

  存在著相當落差的海峽兩邊社會—台灣與中國,終於在二次大戰之後相會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及九日,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開花,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次大戰終於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管台灣,結束日本在台灣半世紀的殖民統治。

  兩個社會的摩擦之火——二二八事件

  台灣民眾以中國各省難見的熱情,迎接心目中的祖國。沒想到,台灣人這種歡迎「祖國」的熱情,卻在「祖國」來臨之後,迅速冷卻了!因為台灣人馬上面臨到的局面是:政風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壟斷,生產大降,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激增,軍紀敗壞,盜賊猖獗,治安惡化,瘟疫流行……,民心日漸流失,終至怨聲載道。一年四個月後,爆發了一場大衝突—二二八事件!引來了一場大屠殺!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晚,台北市延平北路發生專賣局查緝員打傷女煙販並釀成槍擊民眾致死命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聚眾向專賣局台北分局以及行政長官公署抗議,不但沒有結果,反遭行政長官公署陽台上面的機槍掃射,態勢一發不可收拾,全市騷動,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宣布戒嚴。由於青年民眾進入廣播電台(位置即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島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並呼籲各地民眾起來響應。三月一日起,事件迅速擴及全台,全島各大市鎮皆發生騷動,各地蜂起抗議。各級民意代表與社會菁英立刻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行政長官陳儀交涉善後處理事宜,進而提出政治改革要求,情況漸趨穩定。然而,陳儀一面虛與委蛇,一面向南京請兵。國府主席蔣介石聽信在台軍政特務人員一面之詞,貿然派兵來台。三月八日晚,國府軍隊奉派抵台,展開鎮壓,以「綏靖」之名,對民眾進行屠殺,繼之以「清鄉」之名,進行全島性捕殺,民眾傷亡慘重,菁英犧牲殆盡。史稱「二二八事件」。

  這本書要回答你哪些問題?

  二二八事件對往後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的影響極深,甚至今天仍無法完全擺脫其影響。因此,生活在台灣的每個人都有義務了解這段歷史。

  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蒐集、整理並解釋二二八事件的相關史料。

  有人說,「史料自己會說話」,其實這還要看讀者有無心思、有無意念想從史料裡面獲得訊息。如果有此心意,透過這本書彙編的史料,將解答以下許多問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當時的台灣比起中國社會,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本書第一篇將解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陳儀被派來台灣擔任行政長官之後,台灣民間稱呼他叫作「新總督」?這個問題可以從本書第二篇的史料中獲得答案。

  為什麼台灣民間將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接收」稱為「劫收」?請看本書第三篇。

  為什麼向來以「米糖之鄉」見稱的台灣,會在戰後欠缺米糖,物價暴漲?為何在所謂「光復」的一年四個月之間,台北市的零售米價會漲四百倍?本書第四篇的史料,可以找到答案。

  為什麼過去台灣鄉間豢養在庭院的雞鴨,會在國府軍隊來臨後紛紛失蹤?為何戰後台灣社會的治安會嚴重惡化?請看本書第五篇。

  為什麼台灣民眾會將原先所熱烈歡迎的「祖國」,改稱為「阿山」?為何台灣會在慶祝「光復」、迎接「祖國」的一年四個月之後發生二二八事件?請看本書第六篇的史料。

  二二八事件到底是不是一場大屠殺?看過本書第七篇的史料,將可找到答案。

  二二八事件到底死亡多少人?是不是像某些不敢面對歷史的媒體或政治人物所說的「只有幾百人或一千人不到」?請看本書第八篇所透露的訊息。

  匯集中國知識人的言論來解答二二八的歷史課題

  以上的問題,是了解二二八事件的重要課題。這些問題的解答,往往因為目前不同的族群與立場,而有不同的解答,以致言人人殊,眾說紛紜。或許有人會質疑,本書的編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是否因此有族群上的主觀偏見,以致在選擇史料上難免偏差?

  為了避免「身在此山中」而造成「當局者迷」;也為了避免引來「自我中心」、「主觀偏見」之譏;更為了避免落人以「族群偏見」的口實,這本書所收集的史料,清一色以來自中國的知識人(包括記者、作家、學者)的言論為對象。希望透過當時來自中國的一些知識人的見證,來解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課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942550
  • 叢書系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169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台海兩岸的落差
 
台海雙邊的歷史發展,有著相當不同的歷史軌跡。
 
從生活、經濟型態來看,三、四百年來的台灣社會有著非常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所謂「海洋文化」性格,是相對於「大陸文化」而言。近代的海洋文化較具有濃厚的商業根性,它是比較具有流動性的、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容性的;而大陸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由於農業是安土重遷的,因此相對來說,它是一個比較封閉、保守、靜態的社會。
 
台灣的海洋性格,從荷蘭時代便已展現出來,甚至有學者說,台灣的開發與世界的走向海洋時代大抵同步而行。荷蘭人來台灣之後,經營米、糖、鹿皮等外銷,並且在台灣發展轉口貿易。台灣不但已經顯現出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雛型,也已扮演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這種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經濟雛型,使台灣有別於中國大陸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接受何斌的建議,攻取台灣。何斌在給鄭成功的建議書中,特別提到台灣這個地方「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眾,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江日升,《台灣外記》)其中所謂「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指的就是台灣可以發展國際貿易。鄭成功繼承其父親鄭芝龍的海上霸業,這股勢力雖然曾被視為「海盜」,但若將之形容為「武裝化的私人海商集團」,也許更恰當。1654〜1655年之間,鄭氏一族所屬的貿易船,約佔當時全中國船的74%,因此要操作價格相當容易,所以鄭成功的海外貿易,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地都佔有支配地位。這股「武裝化的私人海商集團」勢力來到台灣之後,果然突破滿清的封鎖。到了鄭經時代,國際貿易更加發展,台灣的糖甚至銷到英國去,英國在台南還設有商務代辦。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5/05
二二八事件對於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極深,儘管過了多年,還是會被拿出重新討論和檢討。這本書主要是探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事件後的討論,並以史料彙編、史料解讀的方式來進行。裡面的內容清一色的引用中國份子的言論,其中包含了記者、作家、學者和軍官。而本書主要引用的人物是來中國社會黨的領袖江抗虎,透過他的遊記可以看出戰後台灣與中國社會和經濟上的差異,且了解國民軍來台後所產生的文化差異和動亂,而這些可以說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大部分促因。 希望透過當時來自中國一些知識人的見證,來一一解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課題。

內容部分,作者意識到看待與書寫歷史事件時,不免受到個人主觀立場與當局者迷的困境所影響,因此本書在解讀分析二二八事件時,作者收集並整理了來自中國人士的相關文獻紀錄,所以能夠超脫臺灣本身複雜的國族認同之外,更好的反映出史實。書中章節通過作者針對二二八事件想回答的問題來延伸解釋,並且書中內容著重於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探究二二八事件發生前的臺灣概況。因為不是本書主要著重的內容,因此對於事件過程本身描寫的篇幅較少。總結來說,透過大量中國人士視角的紀錄,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主要理由應該包括: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落差,比如文化、曾為滄海難為水的心情與舊有期待。還有外省人在經濟政治上的獨斷剝削、龐雜官僚系統之中的紀律敗壞和不止盡的貪污舞弊。種種理由堆積起民眾的不滿與憤怒,最終只是剛好地查緝私菸走火後徹底爆發,混亂的環境加上外省官員不顧訴求地執意使用軍隊,在台灣人心中留下難以復原的傷口。

這本書以流暢的筆觸,將文獻背景與人物生平簡要地條理出來,不讓讀者有閱讀內容的斷層感。每個章節之間的內容相互連接,循序漸進,彷彿拿著一把鑰匙,逐一打開深藏的門戶。除了文字記載外,還有畫作、報紙的呈現,讓讀者更生動地理解當時的情境。書中收集了各方珍貴史料,摘選重點,統整成一本有脈絡的作品。史料不僅包含單一立場人士的觀點,還客觀地涵蓋了各方人士的看法,讓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事件。重點篇幅放在事件背景與成因的探討,而非事件本身的描述,並在最後附上了二二八事件的年表,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事件的進程發展。

看完《二二八前後中國知識人的見證》一書後,以往難以被描繪在課文中的過去,透過抽絲剝繭後,讓我們得以窺知一二,台灣人民被要求交出民間武器的無助,與國民政府的步槍、砲彈形成鮮明對比,相較台人迎接國民政府的熱情,與後來陳儀要求蔣介石派兵「清鄉」的無情,也襯托出台人的失望,種種史料文獻無不令人震撼與唏噓。而此書中主要著重探討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以及造成的結果,關於二二八事件是如何結束與後續的解決並沒有過多著墨,但也是值得延伸的議題。近一步探討可以發現,作者李筱峰雖然從大中國主義逐漸轉變為台獨立場,但為撇除個人觀點,作者透過多名中國知識分子的觀點為出發點,編纂成書,對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一個多元視角。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