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雙城記(精裝版)

雙城記(精裝版)

A TALE OF TWO CITIES

  • 定價:480
  • 優惠價:7536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英國文學泰斗狄更斯代表作!全球暢銷2億冊!
  BBC百大受歡迎圖書!
  收錄作家安德魯‧朗格5000字長文導讀


  1757年12月,巴黎的年輕醫生曼內特,被帶往侯爵家出診,不料卻目睹了殺人事件。他決心為受害者伸張正義,結果卻遭了算計,被祕密關進巴士底獄。他的妻子大受打擊,不久便去世了,去世前託付友人將女兒露西帶到倫敦撫養。十八年後,長大成人的露西,突然得到父親的消息,她從倫敦趕往巴黎,父女終得團聚。
  父女兩人返回倫敦的途中,邂逅了達尼,露西和達尼情愫漸生,並論及婚嫁,然而,曼內特見到達尼時總是心神不寧,原來這位法國來的年輕人正是當年陷害醫生的侯爵的侄子。不過,法國大革命爆發時,達尼為了營救家中老僕,自願回到法國,反而遭到逮捕入獄,眼看命在旦夕,幸虧和達尼身材、外貌皆相似的英國律師卡爾頓出手搭救……

  「我現在所做的事,遠比我做過的一切都更加美好;
    我將獲得的休憩,遠比我知道的一切都更加安逸。」

  狄更斯在書中運用了很多對稱、排比,比如英國之於法國、卡爾頓之於達尼,在敘述場景時更是充滿畫面與音樂感,如手拉手繞圈旋轉的卡瑪奧勒舞、面對面搖動磨刀石的男人,狄更斯運用種種文學手法,構築出一部高潮迭起、結構完整的鉅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

    
  征服世界的文學大師,極受歡迎的英國文豪。

  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出生於英國南部樸茲茅斯,其父是海軍職員。童年時家道中落,一度被迫輟學,但天賦出眾,聰明好學。

  十歲前,讀盡父親藏在閣樓裡的全部古典小說。十二歲時,為補貼家用,去皮鞋作坊當童工,在磨難中成長。

  二十一歲時,心驚膽戰將沒有署名的處女作投稿給雜誌,發表後受到巨大鼓舞。二十四歲時,長篇處女作《匹克威克外傳》出版,頗受好評;同年結婚、劇作上演。狄更斯總共創作了十四部長篇小說、數百篇短篇小說和散文。

  為了紀念狄更斯,很多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狄更斯節。

  經典代表作:《匹克威克外傳》、《孤雛淚》、《小氣財神》、《塊肉餘生記》、《雙城記》、《遠大前程》。

譯者簡介

馬鳴謙


  作家,歷史及佛學研究者,一九七○年出生於蘇州。

  著有長篇小說《隱僧》、《無門訣》、《合歡樹下》、《降魔變》。

  譯有奧登文集數種,其中《奧登詩選:1927-1947》入選多家媒體年度十大好書榜單。二○一八年簽約作家榜,傾心翻譯《雙城記》。

 
 

目錄

〈序〉你的雙城,我的雙城記
導讀
 
第一卷    死而復活
第一章 啟幕的時代
第二章    郵車
第三章  夜之暗影
第四章  準備事項
第五章    酒館
第六章    鞋匠
 
第二卷 金線
第一章 五年之後
第二章 一幕好戲
第三章 沮喪時刻
第四章 祝賀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數以百計的人
第七章 城裡的大人
第八章 鄉下的大人
第九章 蛇妖的頭顱
第十章 兩個許諾
第十一章 同伴畫像
第十二章 穩重的人
第十三章  不穩重的人
第十四章  誠實的商人
第十五章     編織
第十六章   繼續編織
第十七章   某天晚上
第十八章   九天時間
第十九章   一個觀點
第二十章     懇求
第二十一章 迴響的跫音
第二十二章  海濤席捲
第二十三章  熊熊烈火
第二十四章  在劫難逃
 
第三卷 暴風雨般的歷程
第一章 祕密處置
第二章 磨刀霍霍
第三章 暗影
第四章 處變不驚
第五章 鋸木工
第六章 勝利
第七章 敲門聲
第八章 牌手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陰影的實質
第十一章 黃昏時分
第十二章 夜幕
第十三章 五十二個
第十四章 編織完成
第十五章 永遠消失的腳步
 
譯後記       
 
 

導讀

  很可能,狄更斯從未寫過一本比他的《雙城記》更流行的小說了(除非你要說《匹克威克外傳》是個例外)。按讀者的天性來說,他們沒法去欣賞匹克威克先生和甘普先生,但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很喜歡《雙城記》。與此同時,那些喜歡狄更斯早期作品裡老套而不負責任的幽默和亢奮情緒的讀者一定會承認,《雙城記》是一部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動力量的歷史情節劇。因為重複出現的雜遝的腳步聲,還有西德尼•卡爾頓這個憂鬱性格的人物,這是一部不會允許自己被遺忘的小說。

  對小說家來說,法國大革命是一個豐富卻不太幸運的題材領域。史考特爵士就曾注意到,某些歷史事件就其本身來說過於刺激,以至於不適合改寫成小說。你沒法給科爾特斯征服阿納瓦克的土著傳奇再增添什麼東西。想像力滯後於事實。革命的創痛和恐懼超過了意欲處理它們的所有想像性努力:在這裡,因憐憫和恐懼而展開的大清洗乃是人的天性,它轉移了我們的同情心,最終將我們拋棄在一種無力的憤怒中來對抗怠惰與墮落的一方,而殘忍的另一方在那個秋天獲勝了,然後就將獠牙對準了自己。因為單純的藝術興趣的存在,我們太靠近巫女美狄亞的大鍋了,太靠近它的邊緣了。因此,即便偉大的大仲馬也沒有在這個題材上成功,如同之前他處理過的災難程度小一些、年代更為久遠的題材一樣。比起那位著名的法國大師,狄更斯很可能具備某種優勢;他的英國背景幫助了他,提供了緩衝。毫無疑問,這是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最好的小說,也是狄更斯冒險涉足歷史的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就這一點來說,歷史的準確性就不是很需要了。狄更斯在給布林沃•利頓的信中表明,他很熟悉有關這個主題的專業歷史觀點。大體上,關於農民階級的確切社會條件的「調查和數字」也許可以證實這個或那個,但關於壓迫的案例近來也足夠多、足夠常見(他認為),足可為他在虛構小說中使用的案例提供依據。用迂腐的限制條件來檢驗小說家的想像力,我們對這種事必須要小心──迂腐是因為很不恰當。歷史小說家不是歷史學家。弗里曼先生因為小說與事實不符而對《撒克遜英雄傳》很是苛刻。《肯納爾沃斯堡》和《貝芙麗爾•皮克》中,故事開始時出場的人物其實已經死去很多年──或者那時還是孩子,然而他們扮演的角色卻是成人。在薩克萊精彩描繪了國王的歷史小說《亨利•艾斯芒德》中,也沒有一行字或任何筆觸色彩與歷史真實性有關。這對人物的要求很嚴格,而狄更斯筆下的邪惡侯爵對自己所下的命令也很嚴格。「假設一個貴族與古老的殘酷觀念的結合並非不可理喻或是不能允許的。」狄更斯對布林沃•利頓說,在小說中,毫無疑問這是完全可以容許的。他也可以再添上一句說,薩德侯爵,一個真正的同代人,實際上是一四四○年吉爾•德•萊斯的轉世化身,他沒有被燒死,也沒有被送上斷頭臺,雖然有那麼多無辜者的頭顱落地。在巴士底獄被摧毀的時候,就其古老的功用來說差不多已被廢棄,幾乎是空無一人,就像《天路歷程》裡的那個異教徒巨人的洞穴一樣。

  可是,在一本古怪而散漫的書中,閱讀奧利弗•麥卡利斯特的「書信」卻讓我們讀到了比狄更斯的創作更為嚴重的恐怖──在加爾班農的黑地牢,在那個臭氣熏天的所在,生存意味著飽受折磨;那裡的囚犯永遠消失不見,沒有人知道原因和過程,也沒人敢問。麥卡利斯特,一個盲從者或監獄探子,儘管說話囉唆又離題,卻難以忘懷自己的瑟瑟發抖。他的經歷發生在一七五年至一七六○年,與為了虛構目的寫出這部小說的年代非常地接近。徵稅帶來的壓迫,不平等的壓迫是無可否認的,雖然其後果就像我們熟知的那樣完全被遺忘了。狄更斯為了描繪他的「壞侯爵」把梅西耶的《巴黎圖景》當作權威來引用,雖然他並沒有告訴我們梅西耶的來源是什麼。確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問。問題不在於故事是否真實,如同路易十五的大屠殺,問題在於你願意相信哪個故事。在印度,就充斥了很多有關我們的荒誕故事,如同中世紀時歐洲也充斥了很多關於猶太人的荒誕故事。歷史學者會審視事實,而小說家們被允許有更大的自由。對此,有一位老批評家說得很是恰切,小說家是「歷史風景裡的園丁」。狄更斯還引用了盧梭的一句話:「農民只要有一塊肉吃,就會關上他的大門。」當然,我們可以說,大革命對農民或者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帶來多大的利益。這是個相當偏激的觀點。農民當然已經從暴君的喜怒無常的環境中擺脫了出來。革命從來不會締造出一個太平盛世,但它們滿足了復仇的激情,也改換了人間的冤屈。這個患病的世界由此得到了某種解脫,就像發高燒的病人在床上改變睡姿一樣。

  《雙城記》在狄更斯的創作序列中是在《小杜麗》之後,雖然在生動性、強度和結構上比後者要勝出很多,卻是在一個不太愉快的環境中寫出的。作家已和自己的妻子分居,狄更斯就此事發表的聲明引發了爭論,導致了狄更斯主編的《家常話》雜誌停刊。狄更斯離開他的出版人布拉德伯利和伊文思先生,重新和老搭檔查普曼和霍爾締結了盟約,此後再也沒有離開他們。他創辦了《全年》雜誌,事實上是把之前的老刊物換了個新名字。在這個新刊物裡,雖然不是很貼切,你會發現「家常話」只是一個尋常詞語或諺語片語,恢復了它在莎士比亞之前的本貌。蘭道夫,伊莉莎白女王在蘇格蘭的大使(一五六五年)曾在他的一份公文裡說過:「家常閒語是窮人在談話中使用的。」

  這個新故事就在《全年》雜誌刊出了。一八五七年的夏天,當狄更斯和朋友、孩子們正在排演威爾基•柯林斯的《冰淵》時,他突然就有了故事的萌芽,「一個模糊的幻想」。一八五八年一月底,他重新進行了構思,僅僅因為投入一個故事可以緩解他的「精神憂慮」。他曾經考慮了好多個標題:《活埋》、《金線》、《博韋的醫生》;然後到了一八五九年三月,他才決定了用《雙城記》。他想讓故事在雜誌刊載,同時也考慮了另一批受眾:雜誌的每月訂戶。他的目的是讓這個傳奇故事的人物表達出比他們的對話更多的內容──「這個故事所描繪的事件要透過連續的打擊來塑造人物,同時撇除他們的個人趣味。」的確,很少有虛構人物經歷了如此嚴酷的「打擊」。如福斯特所說,狄更斯的確更多依賴了事件而非人物;但這麼說也許也是事實,狄更斯的確拋棄了對人物的多餘描述,將卡萊爾的那種重複技巧運用到了某些人物身上,如同潘克斯的哼唧聲或卡克的牙齒。最合乎其常規手法塑造的人物是斯特萊佛和掘屍人(傑瑞對於關押罪犯的暴行有過一句幽默評語,因為它損害了一個「主題」,這種幽默和《巴納比•拉奇》中的劊子手鄧尼斯如出一轍)。福斯特先生,通常情況下是個挺寬厚的批評家,他認為狄更斯的實驗因為缺乏幽默感和值得記住的人物,因此很難稱之為「成功」。但在壓迫性的場景中(不論鎮壓的是大眾還是貴族),幽默感並不太適合;而毫無疑問,曼內特醫生、西德尼•卡爾頓、斯特萊佛先生和德伐日太太都是讓人難忘的人物。卡爾頓很受非議,因為他不是一個可信的人物,就其所處的情況而言,他不是一個尋常的人物。但在他的內心,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沒有那種絕對的不可能。他不曾向他曾經損害過的人做出任何金錢的補償,也缺乏改造的能力。但他有強大的激情;「沒有人有這樣偉大的愛,這個人為了他的朋友願意獻出生命。」因為摯愛著達尼夫人,處在壓力之下的他有理由這麼做,他捐棄了生命求得了一個高尚的結局,在狄更斯小說所塑造的人物角色中,也許西德尼•卡爾頓承受了最多的眼淚。誰都不願意做斯特萊佛的校友,他在最後一幕中讓人覺得極其可厭,但還算不上過度誇張。當民眾肆意妄為的時候,有很多人告別了人世。
  根據歷史小說的正確原則,小說人物可以不符合歷史。「本來安於家庭生活、有那麼一點隱私的人們,被一場可怕的公共事件如此緊密地連結、糾纏在一起。」狄更斯沒有為我們書寫真實歷史的篇章。他本應該介紹那些真實的人物──國王、丹敦、羅伯斯比爾、聖朱斯特;大仲馬或者史考特爵士很可能就會這麼做,效果也會不錯。但是,計畫越適度,也就越安全,如同這個事例所證明的,吸引人的程度並未減少。可以說,大革命作為故事而言已經成立。因為情節的需要,甚至還詳盡描述了攻佔那個只有很少守兵的堡壘的壯舉;藏在北塔第一○五囚室的醫生的手稿,也被德伐日找到了。小說的確暗示了巴士底獄被攻占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大革命主要也是由酒商的妻子所引發,「為了實現她的私人目的。」還描述了革命產生的條件,其中一些播下了反抗的種子,雖然在前面的章節裡,常常出現狄更斯所說的「卡萊爾那部傑作裡的哲學思想」。九月底的大屠殺也採用了同樣的技巧,沒有整段的插入,而僅僅為了敘述的緣故,引入了它的片段來推進故事。抗議其中出現的巧合也屬於吹毛求疵,比如裡面提到的早先在英國出現的密探,在千鈞一髮之際又遇到了卡爾頓,並且為其效命。如此種種設計,都是小說家們的正當權利。確實,當狄更斯寫信給法蘭西喜劇院的雷尼耶先生時,曾把這本書稱為「我寫過的最好的故事」,我們聽到的這個自我評判是恰如其分的。這是到那時為止他最好的故事構思;故事進程最緊湊,也最明晰。出色的結構此前並非他的強項,部分由於他的故事總是有太多的興趣點,因此故事情節常常變得模糊不清,充斥了一大堆各色各異的細節。在這部作品中,正因為人物是被環境強力塑造,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展現在了作者和讀者的面前。

  整部小說所描繪的場景,無論是在倫敦還是巴黎,都達到了一個高水準。福斯特先生在他的《狄更斯評傳》裡,對路易斯先生批評狄更斯的想像力很是氣惱。這樣的批評充斥了很多心理科學的術語,表達得如此迂腐,對福斯特先生來說,簡直難以理解。概念的生動性幾乎造成了幻象,這很明顯是天才的方式。以歌德為例,他的概念就結合了科學思想和個人思想,從而具象化成了幻覺。他告訴艾克曼說,他會一整個小時想著姑娘,直到「她真的來與我相會」。擁有幻想的活力,進而又將它傳達給讀者(如狄更斯在這部小說中用二十個出色章節所做的那樣),這就為最高的浪漫天賦提供了實證。路易斯一方面褒獎了狄更斯,可是另一方面又指稱人物「僵硬」,等於取消了自己的肯定。

  通常來說,在《雙城記》中,可以用任何詞彙來描繪這些人物,但他們絕不「僵硬」,雖然有些地方,賣弄幽默會被指責說流於低俗或呆板。「幻覺永遠不必為此負責。」福斯特先生叫道,很明顯將「幻覺」視作了精神突變的同義詞,由此就將科技語言引入了文學批評。狄更斯說:「我沒有杜撰編造,的確沒有,我只是觀看。」這證明了路易斯的診斷的正確性。而「天才的機制」是個模糊的話題:我們這些平凡者的思想應該對這一進程的結果心存感激,因為我們對此沒有個人經驗。狄更斯在寫給利頓的信中說,他從未盲目放縱自己的虛構,反而會去控制它;當然,他偶爾也會失去控制。他的虛構也並不總是會顯示出新生原初的趣味,而《雙城記》的女主人公和男性小說家筆下的大多數女主人公都很相似。普羅絲小姐意外地成了一個復仇天使,這個情節轉折也受到了責備,好像狄更斯沒有控制好他的虛構想像。但他恰當地回應說,他是希望將德伐日太太在奇怪混戰中的卑劣的死亡與卡爾頓莊嚴而可敬的死亡加以對照。有一個糟糕的橋段設計是,傑瑞得知了克萊並沒有死,這導致了這個不論在當時還是之後都足夠普通的人物被解釋為一個掘屍人。必須承認的是,處在這個地位的人從事這類輔助工作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狄更斯將故事的校稿寄給了雷尼耶,希望它被改編成戲劇。但是,就像雷尼耶覺察到的那樣,責備的聲音會如此回應──

  「叛逆的灰燼之下暗火在燃燒,你已站在了火口。」

安德魯‧朗格
於一八九八年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1183
  • 叢書系列:愛經典
  • 規格:精裝 / 480頁 / 14.8 x 21 x 6.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卷 死而復活
 
第一章 啟幕的時代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期,那是愚昧的時期,那是信仰的世紀,那是懷疑的世紀,那是光明的時段,那是黑暗的時段,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了一切,我們的面前又一無所有,我們全都直奔天堂而去,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總之,那個時代和現在非常相像,喧囂一時的掌權者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要麼說它美好之極,要麼說它無比邪惡。
 
在英格蘭,寶座上有一個大下巴的國王和一個相貌平平的王后;在法蘭西,寶座上有一個大下巴的國王和一個面容姣好的王后。對這兩個國家支配著麵包和魚的貴族大人們來說,天下永遠都是太平的,這是比水晶還清楚的事。
 
那是耶穌紀元一七七五年。和現今這個年代一樣,心靈啟示在那時的英格蘭也被認可追捧。紹斯柯特太太近來剛過了她幸福的二十五歲生日,皇家近衛騎兵團的一個士兵從這位太太那裡得了通報,預告了極端一幕的顯現,天命已定,倫敦城和西敏寺即將淹沒於海水中。而沉寂了整整十二年之後,甚至雄雞巷的幽靈也在去年再次發出了預言(只是少了幾分超自然的新奇感)。近來也有幾條人世間的消息傳到了英國王室和民眾百姓的耳朵裡,消息來自居留美洲的英國臣民的代表會議。說來奇怪,它們對於人類竟然比雄雞巷那一窩雞仔兒的預言要重要得多。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4.0
|
2024/05/18
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後為背景,倫敦與巴黎為舞台,描述一個(引用導讀所述)「革命從來不會締造出一個太平盛世,但革命滿足了復仇的激情,也改換了人間的冤屈。這個患病的世界由此得到了某種解脫,就像發高燒的病人在床上改變了睡姿一樣。」的故事。

前半部的人物鋪陳有些拖沓又跳躍,私心希望未來有更好的台灣人譯版來彌補,這本時報的愛經典系列也是中國人翻譯後直接簡轉繁,儘管已經少了很多「高老頭」的年代感,但有些用字語句還是有調整的空間。後半部則變得魔幻不真實,又滿滿的「文化大革命」(1966)既視感。改朝換代後,加害者與受害者換了座位,同時模糊了讀者心中的正義天秤,我們再也看不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這其實是好事,提醒我們平日溫良恭儉讓的老實人,假正義或自由之名,能做出多麼殘報的事。想想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過了快180年的文化大革名多麼泯滅人性,依然保留著十萬年前祖先的衝動不理性的我們,能夠保證60年前的事情永遠不再重演嗎?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20/12/17

這本書我自己是覺得有個人物角色的刻劃似乎有點太過於美化了人性的光輝, 作者採倒敘法,要讀到後面才會知道發生什們事, 讀前面1/3時你會覺得一頭霧水, 時代背景是法國大革命,表面上作者在述說主角們的故事, 實際上作者也刻劃了法國大革命的種種,讀完這本書會對法國大革命有深一層的認識,文學技巧上,作者狄更斯很會使用譬喻法,使用一般人不常聯想到的譬喻來去描寫斷頭台,還有描寫運送政治犯的囚車走象斷頭台的技巧栩栩如生,讓人身歷其境,要有足夠的想像力才能寫得出這樣好的譬喻,狄更斯的書都很建議一看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