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伴隨人類社會出現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中國古代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人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及人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官學逐漸式微,當時的儒家私學最為成功,孔子、孟子、荀子在教育理論上的建樹也極富特色,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確立與初步發展時期,其文教政策過程經歷了由秦代法治教育向漢代德治教育的轉變,由此奠基了其後古代社會文教政策的基調。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及門閥家學雖然時興時廢,但尊孔崇儒學的漢化教育是其主流。隋唐時期,教育高度發展,科技教育也取得了了顯著成效。
唐代末期及五代時期,雖然朝代更替頻繁,但崇儒之風和經學雕印不比前朝遜色。
古代教育在北宋初年,興起了大規模的興學運動。元代朝廷對民間辦學形式採取了積極的政策,反映出教育對促進民族團結的非凡作用。
明代官學教育體系健全完備,「八股取士」代表著與科舉制的緊密結合。清代官學在基本沿襲明代舊制的情況下,創辦了富有特色的八旗官學。
清代洋務教育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永遠是國家重大之事。中國數千年王朝傳承以來,官學一直是教育系統的一大支柱之一,並且由此影響著民間學風。本書按照時代發展順序排列,為讀者一一詳述中國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