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用心,與孩子對話: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 

用心,與孩子對話: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提問」比「給答案」重要
  有層次的提問,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連續六年榮獲「全國教師創新教學競賽」獎的宋慧慈老師,如同教改的先行者,在三十年教學期間,秉持著「帶起每個孩子」的教育信念,揚棄了以分數為評量標準的填鴨式教育,因材施教,並率先引用「提問式」對話教學,啟動學生思考的引擎。宋老師說,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對話關係中,尤其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最怕的是沒有對話的獨白,同時還要身為師長或家長謹記「提問比給答案重要」,唯有「不急著給答案」,才能激發孩子源源不斷的創意。
 
  在台灣教育現場,老師們各自以獨門的功夫帶領孩子,開發孩子的各項潛能。過去,在「考試領導教學」、填鴨式教育的情況下,孩子根本無法樂在學習。現代的教育目標,就是期待給孩子更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教改來逐漸落實這個目標。走在教改之前,宋慧慈老師便開始將「提問式」對話教學帶到教育現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課程,宋老師看到了孩子們因為有層次的對話教學,眼睛亮了、笑容多了、心也開了。即便對話教學耗時費力,也看不到立即的成果,但宋老師仍積極地推動分享,引導學生說出內心話。透過有層次的提問,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也能啟動了孩子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
  怎麼說,孩子願意聽?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怎麼說,孩子願意聽?只要能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就有對話的機會。其中建立「信賴關係」的關鍵,必須修練「有效的問」「接納的聽」「到位的應」:
 
  【有效的問】
  「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只要問題問對了,理想的答案就會接踵而至。
 
  【接納的聽】
  學習放下「自己的想要」(預設的立場),才能看到「對方的需要」(真正的尊重)。
 
  【到位的應】
  先回應「心情」再回應「事情」,當對方的心情被接受了,事情往往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用心,與孩子對話》,是一本對「提問、傾聽、回應」再學習(relearn)的書,本書內容也連結到教改議題「一○八課綱精神」的落實,期待老師的課程規劃都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透由「有效對話」,教師們的教學習慣,能從過去「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轉變為「學生想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的靈活教學。當每一位師長都「用心,與孩子對話」,就能呈現「學生愛上學,老師愛教學」的教學歡樂境界。
 
本書特色
 
  一、   四層次提問的對話應用無時空、語言與年齡限制,宋慧慈老師推廣的足跡從台灣跨越非洲、緬甸、馬來西亞等地。
  二、   搭配108課綱,提供教育者最實際、任何人皆可操作的練習方法。
  三、   「四層次提問」的對話方式,適合學校、家庭、讀書會、演講……等各種需要跟孩子、大人建立良性互動的場域。
  四、   本書整理了「四層次提問」對話常見的O&A,包括:
 
  1.|自己有情緒時,如何展開對話?
  2.|孩子不願對話,或退縮恐懼時,如何打破僵局?
  3.|當對方給的答案自己無法接受時,怎麼應對?
  4.|無法感同身受時,如何接話?
  5.|提問技巧不熟練,如何快速精進?
  6.|如何設計會談的問題?
  7.|如何結構化會談的內容?
  8.|如何從前一個層次抓重點,並且不著痕跡地引導下去?
  9.|當與談人的認知與我們原先準備或想引導的方向不同時,要如何處理?
  10.|如果現場的回應冷淡,要如何刺激回應?
  11.|面對與談人不願意分享(或過度熱情)時,該怎麼辦?
  12.|當與談人無法回應提問時,如何轉換成其他角度來提問?
  13.|在與談人不習慣(不敢)發言的場合,如何引導發言?
  14.|在人數較多的場合,如何調整帶領的方式,確保會談的效果?
  15.|如何帶領讀書會?
 
真心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曜聖│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柯雅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史瓦帝尼院區院長
  張正芬│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許芳榮|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馮仁厚|群仁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前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宋慧慈
 
  連續六年「全國教師創新教學競賽」獎
   
  退休教師。先後服務於台北市逸仙國小、雙溪國小、龍安國小、力行國小,以及宜蘭縣柯林國小、竹林國小。曾當選宜蘭縣POWER教師,並榮獲2007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GreaTeach2007全國創意教學獎」(綜合活動類、行政管理革新組、課程與教學領導組)優等、教育部97 年度友善校園獎、96-98 年度教育部正向管教優等、2004~2009全國創意教學獎(國語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
 
  退休後,擔任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致力推動「以人為本」的對話教學,每年近百場的公開演講,包括:澳門、香港、杭州、重慶、成都、馬來西亞檳城、吉隆坡和美國紐約,足跡遍及海內外。也擔任靈鷲山全球心寧靜教師團總團長,努力推動「心寧靜情緒管理」教學,倡導「寧靜的孩子能量高,寧靜的老師氣質好,寧靜的爸媽沒煩惱」,祈願送給全世界兒童一份寧靜的禮物。
 
  ■創意教學重要里程碑:
  78年起,在龍安國小的六年級美勞課啟用「提問式」對話教學,提升學童對藝術品的欣賞能力。
  84-85年,在龍安國小「教學暨評量改進實驗班」大量融入「四層次提問」教學,啟動學生思考的引擎。
  88-89年,在力行國小辦理教師對話教學研習營,向老師們宣揚「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的教學理念。
  89年起,在宜蘭縣每個寒暑假各辦理一場3天的教師「自主」「自費」研習,撒下許多對話的種子。
 
  ■著作:
  《當怪獸機長遇見機車老師》(遠流,2019)
  《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現場對話教學示範》(清涼音,2015)
  《每個孩子都是寶:與「特殊生」快樂共舞!》(清涼音,2015)
  《做情緒的主人:「心寧靜」情緒管理教學》(清涼音,2015)
  《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活用四層次提問的有效教學》(遠流,2014)
  《蚶寮的超級婆婆:一個么媳婦的懺悔》(策馬入林,2013)
 

目錄

推薦文 
馮仁厚|對話是出於愛心,止於造就生命
張正芬|有效提問與對話的魅力
許芳榮|把愛傳出去
林曜聖|好奇的問,接納的聽,祝福的應——你也可以當個用心與孩子對話的「聖者」
柯雅玲|教育——大愛、神聖之使命
王意中|孩子不是大人思考的復刻版
 
前言
◆「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
無所不在的對話關係/「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說教」無法啟動「感恩的心」/五歲幼兒被啟動的「感恩心」/與小學二年級孩子談「感恩」
◆對話的圖像
「四層次提問」的三個W(Why, What, How)/認識「四層次提問」/「四層次提問」的教學魅力/用心對話,建立「信賴」關係
◆用「三心」來對話

【台灣篇】 
從對話中學習/「自主」來自「被授權」/老師跟你商量一件事!/活得快樂/一個巴掌拍不響/啟動「全面接納」的班級經營核心動力/教孩子作情緒的主人/如果可以重來/房東的對話輔導/美髮院奇緣
 
【緬甸篇】 
在緬甸弄曼沙彌學院的行腳/開學前的招生參訪/「我想要寫作業」/一起吃荔枝/心和平,世界就和平;心寧靜,關係就寧靜
 
【非洲篇】 
善因緣,好業力/正定家族的挑戰/我也需要懺悔/用心,和全體院童對話/有恨的孩子/寧靜處理孩子打架/不忍孩子受委屈
 
【主題教學篇】 
讓愛傳出去/愛,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更是連結詞/電影會談
 
【論語教學篇】 
當六年孝班遇見孔老夫子—論語「畫」對話教學/竹林國小論語對話觀摩教學
 
◆對話的精進修練Q&A 
天馬行空的提問/傾聽與回應/教學困境探討/「心」「術」並重的對話修練/放下自己的想要,看見對方的需要
 
後記
 


 
  這一本《用心,與孩子對話》,我把它設定為二○一四年《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的進階本。
 
  關於如何善用「四層次提問」來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讓孩子喜歡思考,喜歡閱讀,我在「啟動」一書中,有基礎的介紹;我也在該書中,分享我為什麼強力勸請老師和家長都要相信「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的緣由,而且借用許多教學實例,印證了「提問有層次,對話有深度」。
 
  至於我在書上感恩啟蒙我學習這套對話教學寶典的恩師陳怡安教授,卻在「啟動」第一場新書發表會前三十分鐘,拔管離世了。
 
  接到恩師已經在蘇州放下塵緣的簡訊,我歇斯底里地淚流滿面,對著上天怒吼:「為什麼要匆匆帶走鼓勵我寫出這本書的貴人?」「為什麼不讓我的恩師看完我的第一場『四層次提問』對話教學示範?」那一刻,我幾乎找不到上台示範這個教學法的意義與動力。
 
  十分鐘後,我驚覺到「作為陳老師多年的弟子,沒有抱怨無常的權利」,於是我擦乾眼淚,在上台前,對著虛空向恩師承諾:「老師,請您放心去修行,我會把跟您學習的這套對話方法,傳承給想要讓學生愛上學的教育界伙伴們。」
 
  因此,名為「百場謝師恩」的一個宏願,督促著我隨時隨地踐行恩師的對話精神:「以對方為中心」的與人為善。
 
  五年來,我時刻想著如何推動這麼一個利人利己的對話方法。就在每一場的示範教學中,我蓄積了許多的對話能量,也提升了許多老師改變教學習慣的意願,更啟發許多家長明白「怎麼問,孩子願意說;怎麼說,孩子願意聽」的自省動能──因此,有了這本書。
 
  在「百場謝師恩」的遊走講學中,我總會回顧「啟動」一書的推薦人對這套教學法的看重,我可以很驕傲的向恩師邀功:我有把您的對話精神活用出來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老師說:
 
  對話(dialogue)是人與人互動的基礎,生活中處處可見對話。人類從對話中分享情感、建立關係、傳遞思想,進而形成生命共同體。對話記錄許多古老哲學與宗教的發展:西洋哲學史上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國儒家核心思想的《論語》,基督教的《新約聖經》,佛教的大部分經典(如《金剛經》)等,莫不以對話的方式呈現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生命智慧。教育現場如能以對話作為學習的基礎,在有效提問下激發學生深度思考,教與學必定能展現多元豐富的面貌。
 
  台東大學教育學院曾世杰院長說他很意外地發現「對話教學」與心理治療的相似之處。曾院長說:
 
  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教師的角色綁死在單向的知識傳授,學生是被動的;禮記裡的撞鐘說,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變成交在學生方,老師是被動的。在對話教學法裡,師、生都可能是主動方,但老師位階顯然高於學生,老師透過專業的言詞的互動,幫助學生達成他自己不能達成的目標、看見他原來看不見的風景。
 
  資深廣播人陶曉清老師說: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多麼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師信奉對話式教學,從小給孩子們培養出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的信念,不論如何都能互相尊重與接納,那時讀書上學會更充滿期待與喜悅,社會也一定會更多元。
 
  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覺培法師說:
 
  透過與學生的對話,拉近了彼此的了解。透過有效的提問,開展一連串發人省思的語言,自然也就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提問者的智慧與慈悲,善巧與方便,就讓孩子在問答中,展開對生命的熱情;透過對話,激發思考的交流道,是雙向而不是單方面;是一種不斷開拓認知與思維的過程,使孩子看到更廣闊的藍天,也看到了承載萬物的大地。這種教育,不是強加灌溉養分,而是透過思考、反省、聆聽,打開了孩子眼耳鼻舌身意的世界。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講師方隆彰說:
 
  「思考」在學習過程扮演關鍵的角色,它能將別人的知識、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內涵,因此,學習若無思考的過程,就如同閱讀只有強記,也僅是將他人的東西複印而已。人本來是喜歡學習,也會思考的,只是傳統的教育著重標準答案的記憶,讓人懶得思考,甚至不敢思考,因此,面對一群已習慣被餵食、被答案制約的學生,如何喚起本具的能力與興趣?
 
  全家盟執行長謝國清說:
  
  「給一條魚,不如給一支釣竿,並且教他會釣魚」,雖然大家對這句話從小就耳熟能詳,然而這卻是件不容易實踐的概念,特別是當老師碰到學生時,傳統「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形象,逐漸僵化為填鴨式的教育,而讓多數孩子成天讀書與考試,以致於學校常成為許多孩子想逃離的地方。事實上,「思考」本就應如引擎被轉動般的源源不絕,而非上課時才具有思考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對話」讓彼此的思想相互撞擊,則是訓練思考的有效途徑。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醫師說:
 
  身為臨床醫師,我常自問「診斷」對家長及老師在教育及教養上的意義是什麼?宋老師回答了我這個問題:為師者在與孩子相處時,均能以開放討論的方式進行,完全接受孩子可能有的困難、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教無類的帶領著自己面對到的每一個孩子。
 
  心理治療師王意中老師說:
 
  在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些孩子總是苦於心裡話不知道向誰說、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怎麼說,到後來乾脆就索性選擇不說。而這不說,也造就了一群不喜歡思考、不願意思考,甚至於到後來也難以思考的孩子。當家中,父母總是要求著孩子,而孩子則常對父母索求著。當班上,老師總是自顧自地拋出知識,而孩子卻依然不為所動。我想,可以預期,在如此缺乏交流與共鳴的雪球滾動下,日積月累之後,孩子的思考將被鎖卡,無法正常啟動或視動腦思考為畏途。
 
  意中老師說:「活用四層次提問的有效教學」,對於孩子的思考鎖卡有著迷人的解碼功效。原來,透過意識會談的四層次對話教學方式,讓看似熄火休眠的引擎,再度讓人聽見那股熱情的轉動聲音,將欣喜遇見孩子的思考重新啟動。
 
  《用心,與孩子對話》,是一本對「提問、傾聽、回應」再學習(relearn)的書: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本書內容也連結到台灣正夯的教改議題「一○八課綱精神」的落實,期待老師的課程規劃都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透由「有效對話」,教師們的教學習慣,能從過去「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轉變為「學生想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的靈活教學。
 
  本書共有四個篇章。第一章,藉由〈一雙破舊鞋〉的故事對話,示範如何「問對問題」,以激發感恩心,再強調「提問比給答案重要」的真諦。第二章,以一場「四層次提問」的對話實錄,深度學習「為什麼提問要有層次」「四層次提問是哪四層次」「如何設計四層次提問」。第三章是應用篇,先後包含「校園的師生對話」「與緬甸沙彌對話」「與非洲孩童對話」「主題教學的對話示範」「如何引導孩子讀經典」,每一章節都是實際發生的教學故事。第四章是讓對話技巧更精進的問答篇。
 
  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思的生命,找不到意義。」教育的目的,在於希望學習者能找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教師必須藉由愉快的對話,引領學習者與教材發生關係。
 
  當每一位師長都「用心,與孩子對話」,台灣教育就能呈現「學生愛上學,老師愛教學」的歡樂境界。
 
推薦序
 
對話是出於愛心,止於造就生命
馮仁厚|群仁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前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

 
  每次聽超過三十年的老朋友慧慈老師談到「四層次提問」教學或分享的時候,總是見她眉飛色舞、熱力四射的散發出獨特的生命力。然後,不是愛現的秀出「又是一次成功的教學(分享)」,就是興奮的說不完「我又有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彷彿在「提問式對話」的教學上,慧慈老師永遠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與創意。
 
  在這本書,慧慈老師用很多不同形式的教學設計,來展現她在教學生涯中,所做的「四層次對話」的應用。從詳實的對話記錄中,不只可以看見完整的對話教學之提問設計,還可以從每一個對話的過程,感受到由滿滿的愛心所交織起來的感動。難怪,慧慈老師會樂此不疲、一生無悔的愛上教學。
 
  正如慧慈老師自己所說的,這本書是為「提問、傾聽、回應」再學習的書。她很用心的設計,讓每一個實際的教學案例,不僅是「四層次提問」方法的實務應用,更充分體現了「對話精神」的核心: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這樣的對話過程,更是「生命教育」的真實展現:「不是給他答案,而是給他……永遠可以透過好的問題,尋求他自己的答案!」讓每個小孩,甚至大人(老師)也一樣,透過提問所啟發的對話交流之中,得到對自己生命景況的覺醒,而展現出自己讓人歎為觀止的生命力。
 
  我自己也跟隨陳怡安老師學習到「四層次提問」,迄今已超過三十年了,它已然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不僅我在企業經營的工作上,或是在顧問輔導、訓練的工作上,「對話精神」與「四層次提問」都是我鋪陳工作展開與教學設計的核心精神與方法。透過慧慈老師的關係,也有滿長的一段時間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老師們一起面對教改所帶來的衝擊,共同研習「生命教育」的方法與實務應用。
 
  在這些經歷中,我深深的發現,老師教學目的並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智慧」,也就是「應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習得「智慧」,每個人才能實現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與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智慧」卻很難直接傳授,只能啟發學習。因此,學會以「四層次對話」來啟發自己與他人學習「智慧」,就是幫助自己與他人實現人生理想的關鍵之一。對老師、對學生、甚至對每個人,也都如是。
 
  換句話說,唯有真實的「對話關係」,真心誠意、設身處地的營造正向關係,讓自己與對方回歸當下、當局的掌握各自的主動權,做出自主的決定,人才能學習與成長。「對話出於愛心,止於造就生命」,就是「四層次提問」最核心的精神與態度。也唯有如此,方法才會有效。慧慈老師的這本書,充分的展現了這樣的對話精神,是想要對人產生真實幫助的人,不能錯過的好書。
 
有效提問與對話的魅力
張正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退休教授

 
  閱讀完這本「四層次提問」的書,彷彿看到聰慧、開朗又帶點促狹味道的慧慈老師在教室中帶領討論的場景,台下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與一顆顆急切想分享的心,隨著老師的提問逐步提升了現場參與的熱度,活絡了場域的氛圍,「有效提問」的魅力暈染開來,模糊了聽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種族、文化等界限,大家頓時打開了藩籬,產生了共鳴、有了共識,最後開開心心、帶著自我期許與躍躍欲試的心離開會場。一場「有效的教學」,不,應該說是「有效的溝通」課程圓滿結束!
 
  教學是一門藝術,提問更是一門藝術,教與學,廣義的說,是每個人終生的課題。很多時候,大家都喜歡扮演人師:父母教孩子、老師教學生,資深者教資淺者、擅長者教不擅長者、內行者教外行者等。從終生學習的觀點,每個人都依不同的時空交替扮演著「教」與「學」的角色,但串聯著「教」與「學」的互動溝通,尤其是提問,卻常常決定二者之間的關係,與由關係所衍生的結果。對話式教學,無疑地,能在尊重與接納對方的情況下,產生良性互動,進而正向啟發雙方。
 
  四層次的提問,透過層次一「記憶性」問題、層次二「感受性」問題、層次三「詮釋性」問題與層次四「實踐性」的問題,由具體有跡可循的點切入,逐步擴展到自身經驗、經由內化再產生行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慧慈老師為了要闡述這四個層次的提問,舉了許多親身的例子,例子的場域遍及台灣、緬甸弄曼沙彌學院、非洲史瓦帝尼ACC史瓦院區,每一個例子的對話歷程都鮮明活潑,如開視窗般的映進眼簾,讓讀者可以心領神會的學到這四個有層次的提問方式及得到有深度的教學迴響。
 
  我特別喜歡「酸鹼中和」的例子,慧慈老師以Judy姐姐用自己的尿尿塗在被蜜蜂叮咬的例子教導小二學生「酸鹼中和」的概念;用幾粒維他命發泡錠,善巧引導史瓦帝尼ACC學校中,聒噪不休、聲音沙啞卻想當演員的大女孩改善她的行為……這些例子真是充分回應了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的本書副標題。
 
  我是屆齡退休甫年餘的教授,是許多老師的老師,也是太太、媽媽、婆婆,近年更升格當了奶奶。我很高興地趁著為慧慈老師寫序的這時刻,還能重新省思自以為已經很上手的提問法,學習更用心去傾聽各種不同的有聲、無聲的話語;我更欣賞慧慈老師說的「對話教學不是方法,其實更是一個態度」,是的,態度與態度背後的接納、尊重、肯定、同理與關懷,才是讓方法得以有效的原因!
 
把愛傳出去
許芳榮|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慧慈,是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的前任理事長。認識慧慈,是在我們共同的恩師陳怡安老師的課堂裡,已經有三十年了吧。尤記得在課堂上慧慈與陳老師的對話,那一幕至今我一直無法忘懷。當時慧慈有許多的迷惘與困惑,恨不得在課堂上得到所有的解答,對話持續了一段時間,在最後陳老師問道:「這是幾歲的人會說的話?」,慧慈回答:「三歲」。陳老師的提問彷彿暮鼓晨鐘,開啟了後續自覺與反思的深度對話。
 
  當時很震撼,深深感受到陳老師對於學生濃厚的愛,也對慧慈能夠有勇氣自我暴露感到十分的敬佩。而陳老師能夠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深度的生命對話,那時我只感到十分精采,卻不知道其中的奧祕。後來我跟著陳怡安老師學習,陸續見證了慧慈在傳承陳老師的精神與心法的實踐,慢慢才理解當時陳老師與慧慈的對話,就是慧慈這本書所揭櫫的:提問、傾聽、接納、回應四部曲。而慧慈在這本書裡所分享的許多案例,其實跟三十年前她所親身經歷、陳怡安老師親自示範的一模一樣。
 
  在那之後,每次見到慧慈總會聽她分享應用對話精神於小朋友身上的喜悅。先是在力行國小,後來舉家「移民」到宜蘭後,更是轟轟烈烈地針對當時九年一貫的教改,做了許多老師、家長的培育課程及訓練。從台北到宜蘭,馬來西亞與緬甸也有足跡,後來更遠到了非洲,她的人生真是沒有極限。而這本書正是慧慈最新的見證分享。裡面包含了許多經典的案例,每個對話讀起來都津津有味,無論是教學的應用、品格教育,或是關係的建立,都令人印象深刻。讀到慧慈在宜蘭達文西幼兒園帶領小朋友從一張非洲小朋友鞋子的照片來學習「感恩的心」這個主題,就令我想起小學時每周都會有一則「中心德目」。當時常常抄抄寫寫這些中心德目,也無法體會其中的意涵,彷彿跟自己不相干。然而讀了慧慈的案例分享,我終於了解其實幼兒園小朋友也能真正用心體會感恩的意涵,老師只要方法得當,透過提問、傾聽、接納、回應四部曲,也能在孩子的心靈種下感恩的種子。當時機來臨,那種子就會生根發芽。
 
  慧慈是天生的行動派,作為對話精神的推動者,她在許多演講的場合,都是直接示範「如何在一群初次見面的小朋友面前帶領對話」,對於講者來說,這真是莫大的挑戰。慧慈的對話精神在教育現場、在班級經營都有很好的成績。演講時,通常演講者只要講講理論,放幾張投影片,其實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而慧慈偏偏選擇了親自示範的挑戰,也因為這樣,造就了她千錘百鍊的帶領經驗。書裡有許多案例是她在公開演講時與現場的對話,讀來非常有臨場感。對於這些案例,我建議讀者可以不要一口氣讀完,先試試看預想一下您會如何接續後面的對話,這樣您會更切實地感受到慧慈帶領對話時,令人拍案叫絕的神來之筆。
 
  善行有三種,第三等善行帶給人的幫助是短暫的,例如布施食物,吃飽了,過了幾個小時還是會餓,所以是短暫的幫助。第二等善行,帶給人的益處則是長期的,例如醫師治好了疾病,或是幫助別人有正確的觀念,這都是長期的幫助。第一等善行,能夠讓他人見賢思齊,願意幫助更多人,讓這個善行能夠不斷地產生善的影響力。今天,慧慈在書中分享許多用心與孩子的對話,她對孩子所做的、所帶給孩子的益處是長遠的。她今日願意把她的經驗寫成書,分享出來,讓更多的家長、老師或是任何有心人也可以跟她一樣來與孩子對話,對社會所產生的益處,則是第一等的善行。
 
  陳怡安恩師對我來說就像父親一樣,我從他身上獲益良多,午夜夢迴時長思考如何報答師恩。今日見同為陳老師弟子的慧慈把她這幾年踐行陳老師在她身上所做的也一模一樣做在孩子身上,更著書讓這份愛能夠傳出去,這或許就是弟子對老師最深的報答吧!慧慈所做的帶給我很好的啟發。如果您願意細細閱讀,相信您也能感受到書裡面濃濃的愛,以及那份願意把愛傳出去的感動;相信您也會想要試試看用心與孩子對話,屆時這份愛,就能源源不斷地傳遞出去,並能共創美好和諧的生命共同體。
 
好奇的問,接納的聽,祝福的應——你也可以當個用心與孩子對話的「聖者」
林曜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我與慧慈老師的結緣
 
  我的大學四年,只參加「康樂研習社」一個社團,就在那時認識了華沛學長,進而認識我們稱為「沛嫂」或「學姊」的慧慈老師,記得有次我們一群同學還曾到他們新店的家坐坐。
 
  畢業後隨著工作的轉換,雖然我回到母校工作,但不常回到社團,也沒有常跟學長姐聯繫。直到後來我上了楊田林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經常從老師及同修的口中聽到陳怡安老師、激勵協進會、意識會談法等,有時也會聽到「宋慧慈」老師的名字,讓我連結起大學的時光與記憶。
 
  那時,慧慈老師剛出版《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一書,趕緊買來拜讀,佩服慧慈老師將四層次的提問在學校課堂運用得如此精妙。我試著在臉書加慧慈老師好友,心想應該先禮貌性的自我介紹,沒想到還沒開始自我介紹,慧慈老師就同意加我。我想不管慧慈老師是否還記得我這個小學弟,我還是應該要先主動介紹自己,因此透過臉書訊息進行簡單自介,沒想到慧慈老師秒回:「我知道你是誰!」簡單的一句話將相隔十幾年的時間串聯在一起。
 
  陸續關注慧慈老師的臉書發文,從緬甸到非洲,深深被慧慈老師所描述的教學故事所感動。記得有次我在一篇老師的非洲教學經驗文下留言:「學姐,這些故事整理後可以再出一本書」,慧慈老師回說:「那你要幫我寫序喔!」就因為這樣的機緣,有了這一篇推薦序。
 
  聖者:提問與回應之「口」+傾聽之「耳」+「王」者之心
 
  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個詞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聖者」(或許因為我的名字中有「聖」,我特別喜歡這個字!)「聖」這個字拆開來是「耳」「口」及「王」。當老師及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若能以「口」提問及回應,以「耳」傾聽,再加上善用如「王者」般的好奇心、接納心與祝福心,來豐富師生及親子間的對話,好奇的提問、接納的聆聽,以及祝福的回應,則老師及父母都可以發揮「聖者」的精神,為孩子搭建學習與成長的舞台。
 
  這本書裡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聖者」的圖像,不論是慧慈老師本身、或是「小鄭」故事中的神父,或者是書中所記錄的許多良師,在他們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聖者」憫人的精神。閱讀這本書,透過「有效的問」「接納的聽」「到位的應」,引導孩子思考,你也可以成為孩子的貴人。
 
  如果你是老師,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書中一則則動人的「對話」,一篇篇感人的「故事」,整本書就像是一本班級經營祕笈,也像是一本教育理念的實踐寶典,身為學校教師,你應該能從這些對話與故事中獲得啟發。
 
  或許學校老師心中可能會這麼想:趕進度都來不及,怎麼有時間對話?對話的效果有那麼好嗎?在這本書中,慧慈老師將提問與對話的技巧,巧妙地融入在故事及案例中,提供具體的步驟與方法,透過「有層次」的提問,教師能夠「引導」與「啟發」,讓學生自己發現答案,而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堂之外,同樣可以發生教學的過程之中。
 
  用心對話,不只是適用於學校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書中所提的「提問」「傾聽」與「回應」的「對話」精神,應也適用於企業講師或是企業內部講師的教學。對於孩子我們都能站在「引導」的精神,帶領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對於接受企業培訓的成人而言,不也更應發揮如此之精神。
 
  如果你是家長,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身為一位家長,你和孩子「對話」的機會應該遠多於老師對學生,你和孩子「對話」的必要性,也應該遠大於老師對學生,可見,「親子對話」的頻率與重要性不亞於「師生對話」。
 
  但是,「親子對話」的難度也同樣不亞於「師生對話」。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反應他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常會聽到孩子們抱怨父母不懂他們。若你也有這樣的困擾,閱讀這本書,你應該能從這些精彩的故事中,找到了解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的具體做法。
      
  如果你關心教育,你也可以看這本書,因為……
 
  若你現在不是學校老師、企業講師,也不是家長,但你很關心教育的議題,或者你對國際教育志工的議題有興趣,這本書也值得你來閱讀。
 
  在本書中,慧慈老師分享她在台灣、緬甸,以及非洲三地的教學與教育服務的故事,經由這些實際的對話例子與師生互動的故事,讀者可以更加清楚「四層次提問」的意涵與應用方法。
 
  書中所提的「四層次提問」與「對話」,讓我想起4A(f a c t , f e e l , f i n d , f u t u r e)策略及O R I D(焦點討論法),這其中有許多類似的精神與作法。台灣、緬甸以及非洲的孩子,儘管彼此的文化、經濟、環境與生活條件不同,但慧慈老師善用「有效的問」「接納的聽」與「到位的應」,在這些背景不同的孩子身上,同樣地創造出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如果你想增進自己的對話能力,你也可以看這本書,因為……
 
  雖然書中所提的「對話」與「提問」的案例,多半是「成人」與「孩子」間的對話,但這些理念與精神,其實並非只能運用在與孩子的對話上,在與任何人對話時同樣適用,因為「好奇的提問」能拉近你和他人的距離,「接納的傾聽」能真切了解他人的內心,而「祝福的回應」則能夠讓他人感受到你的溫暖。因此,閱讀這本書,試著做做看,你的對話能力應該能有所提升。
 
  此外,書中所提的用心對話,除了可以運用在與他人的對話上,也同樣可以透過這樣的精神與方法來「和自己對話」。從「自我提問」開始,真誠的「自我回答」,達到「自我對話」。這或許是更「進階」的層次—但,是可以努力的目標。
 
  如果你也想要寫一本書,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寫書其實也是一種「對話」,是作者與內容的對話、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也是作者與自己的對話。慧慈老師就是這樣透過寫這書,來與書中的主角、讀者,以及她自己對話。
 
  閱讀這本書,除了「提問」與「對話」技巧與方法的主學習,還可以學到要培養用心對話態度的輔學習,還可以學習如何撰寫一本書的副學習,真是一舉多得。
 
  如果你要我簡單的歸納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我想用以下這幾句話來描述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話錄」,因為裡面充滿真實且真誠的對話。
  這是一本「圖像書」,因為裡面充滿讀起來有畫面的故事。
  這是一本「佛心書」,因為裡面充滿歡喜與慈悲的佛心。
  這是一本「聖者之書」,因為裡面充滿智慧與聖者之言。
  這是一本「生命故事書」,因為裡面充滿生命故事的感動。
 
教育——大愛、神聖之使命
柯雅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史瓦帝尼院區院長

 
  年初,回任史瓦帝尼ACC院長一職,首要任務就是將教育全面落實。因為發起人慧禮法師說道:「非洲需要的,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仍然是教育。」
 
  在非洲,教育是成就孩子唯一的出路,藉著翻書來翻身,更能改變個人命運,甚至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所在。奈何,遠處於亞洲的人士很難感受到這份急迫需求的渴望,往往聽到「非洲」二字,自然退避三舍,也是一般人的常態反應,更遑論駐錫非洲擔任教化育人的挑戰了。
 
  儘管如此,深信人間處處有溫情,就在二○一八年底,史瓦帝尼ACC接獲了宋慧慈老師的發心申請,自願請纓擔任中文老師,從此ACC附設的圓通學校,慢慢開展出另類教育模式的全新風貌。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mitofo Care Centre,簡稱ACC),是由發起人—慧禮法師所創辦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也是非洲第一座佛教孤兒院。目前,在非洲七個國家都能看到ACC的足跡,一步一腳印,縱使步履維艱,依然為孤兒打造一片溫暖的家園,讓每位來到ACC的院童,拼湊出更完整地童年生活與生命故事。
 
  所有在ACC教學的老師,必須面對來自不同國界、人種、文化、語言的孩童,首先,如何引導孩子們學習中文,便是一項大考驗和課程。當我看到宋老師的自傳,獲知她是特殊教育的專業老師時,心中的喜悅油然而生,深深覺得,能夠符合孩子們所需的灌溉經營者,非宋老師莫屬了!
 
  果不其然,不負眾望,宋老師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在生活化、循序漸進地引導之下,徹底實踐了因材施教,和善巧方便的理念。眼見孩子們一步步向自己挑戰成功,跨越了學習中文的障礙和喜悅,不禁對宋老師豎起大拇指,喊個「讚」。
 
  對宋老師的欣賞,除了她教學經驗豐富之外,還有她不藏私、毫無保留地提供出來,給予大家盡量吸收和運用。俗語說,江湖一點訣,而宋老師就是把這個訣竅,完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祕密武器,無限奉獻的良師。尤其,宋老師常以三種心:「好奇心」「接納心」「祝福心」,回饋給所有老師與院童,在他們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令我再三敬佩。
 
  這一路走來,宋老師對孩子們的用心、愛與堅持,儘管在她身體不適之際,卻依舊不畏病痛,且遠渡重洋地來到非洲,為每一位院童——即將被命運所淘汰的小生命,犧牲付出;同時,也讓這些在非洲失去父母依怙的孩子,建立自我認同,看到未來的一線希望。
 
  世間殘缺,本不完美。然而,這份愛和慈悲的延續,卻無遠弗屆。相信,遠在地球這一端的非洲史瓦帝尼,也在無形當中轉變了未來的命運,同時展開了璀璨的、新的一頁!
 
  榮幸受邀,誠摯地為宋老師的新書《用心,與孩子對話》寫上推薦序,除了衷心獻上祝福,也希望此書成為幫助更多人與孩子們互動的橋樑,良好教育的典範。
 
  衷心地向您致意,說聲「感恩~有您真好」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87520
  • 叢書系列:親子館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9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親子天下數位產品社方展:預備孩子的未來,全展7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