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孫維新談天

孫維新談天

Chatting about the Heavens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第二屆金籤獎
  ★ 金鼎獎自然與應用科學類優良圖書
  ★ 國際物理年推薦「百大中文物理書」
  ★ 科普閱讀年推薦「百大科普好書」


  你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尋找外星人,帶領我們「接觸未來」的嗎?
  美國NASA是不是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不可攀,那麼神祕?
  占星術與現代天文有沒有衝突?科學家又如何解釋占星原理呢?
  彗星到底會不會撞地球,天文學家如何觀測這神祕的星體呢?
 
  《孫維新談天》用最輕鬆卻清楚的語言,掀開天文學的神祕面紗,孫老師在談笑中,引領讀者置身浩瀚宇宙,見證各項天文任務。

  孫維新,一位「金鐘獎」級的大學教授、曾效力於NASA的天文學家;一位獲獎無數的科普作家、致力推廣天文知識的教育者;一位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天文學老師、最令小朋友著迷的演講高手。

  他是很多人「認識星空」的啟蒙老師。他曾經在廣播中,無遠弗屆的為聽眾介紹浩瀚的天文知識;他也在屏東海生館頂樓建立墾丁天文台,每年辦理多梯次觀測研習營,為大學生與高中生打開天文視野;他更曾開辦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各界專家演講介紹各領域科學發展。

  如果你參加過上述活動,那麼這本《孫維新談天》必能讓你重溫美好時光,再次跟隨孫老師上知天文,並深入瞭解科學內涵。如果你是天文門外漢,那麼《孫維新談天》更是你最佳的入門磚,它將開啟你的天文視界與遐想,你會發現天文學原來不只有十二星座與流星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孫維新


  1957年生於台北,1979年台大物理系畢業,198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就讀天文研究所,1987年獲天文學博士,旋即至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高達太空飛行中心(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任博士後研究員。1989年返台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曾任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並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擔任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期間(1995-1998),協助推動鹿林前山天文台的興建計畫。1999年超輕型望遠鏡(Super-Light Telescope, SLT)落成,鹿林前山天文台粗具規模,隨即於2000年開始規劃「墾丁遙控天文台」,提供台灣有志於天文的學子一處完備的天文科學教育基地。

  以作育英才為使命,曾經榮獲中央大學理學院優良教師獎、國科會研究甲種獎與國科會指導大專生研究獎。曾親自撰寫旁白,並擔任主持人、製作「航向宇宙深處」系列節目,獲得1994年金帶獎、1995年李國鼎科技節目獎、2000年金鐘獎「教科文節目主持人獎」等。曾擔任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掃描」節目中「讓我們看星去」單元的主講人,為大眾介紹天文知識與新發現,並常談及科學教育等大眾關心的課題。除了教學、研究與推廣科學教育,戲劇是一項永恆不變的興趣。

  從大學時期粉墨登場的平劇、舞台劇,到和專業人士同台演出「遊園驚夢」,舞台經驗逐漸累積。由於不甘只做演員,在美讀書期間更客串編劇兼導演,製作大型舞台劇「藍與黑」,過足了戲癮。舞台是人生的縮影,夜空是宇宙的櫥窗,上下場的出將入相好似每天的日升月落,何其有幸,能看盡舞台上和夜空中的星光燦爛!
 
 

目錄

序言 從on-air到《談天》 孫維新

第一章 真正的「魔戒」
美得太假了!
長了兩個耳朵的行星
土星環從哪兒來?
牧羊犬衛星
等待二○○四年
土星環環保運動

第二章 從astrology到stronomy
從「敬天」到「順天」
占星術的盲點
謎樣的冥王星
心理因素作祟
披著科學外衣虛張聲勢
今日的科學,明日的迷信

第三章 太陽系大使
門外漢變小老師
與社區、民眾結合
星輝三號計畫
迪斯可球
低成本、大宣傳

第四章 發現計畫
快、好、省
首窺彗星內部
未來的任務
天文上的數量級計算

第五章 哈柏太空望遠鏡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第二、第三次到府服務
相對運動
古典力學實驗
捲軸式太陽能板
太空垃圾任重道遠

第六章 神州啊,神舟!
航天育種
紛紛自立門戶
迎向百家爭鳴的局面
互相較勁
自創新名詞

第七章 彗星,受人敬畏有若雷電
哈雷彗星
首次出擊
原來是顆「髒雪球」
伯利恆之星
「羅瑟塔」任務
彗星撞木星
彗星引發大滅絕?

第八章 火星水世界?
看見冰山的一角
氫原子存在的間接證據
未解的疑問
報導科學新聞的態度

第九章 掀起火星蓋頭來
火星人的運河?
高潮迭起
「猿面山」現形記
火星任務露出曙光
洪水爆發之謎
朝聞道,夕死可以
聖經裡的約櫃

第十章 搜尋外星生命
SETI計畫
鎖定一千顆恆星
超巨型大耳朵
山谷中的天線
搬上大螢幕
星海茫茫
搜尋外星人的預研究
出於好奇而已

第十一章 生化電子眼
把光累積起來!
人工視網膜
專業分工與整合

第十二章 聯合縮小軍
外太空的危機
脆弱的血肉之軀
缺少大氣與磁場的防護
奈米科技
未來新視界

附錄

 
 



  從on-air到《談天》


  「科學,會創造幸福,還是帶來毀滅?」這是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在二○○○年十二月舉辦「科學尚未終結」一書相關演講時,我所採用的題目。也就因為那次演講,《談天》這本書的出現才成為事實。演講中,我第一次見到了天下文化的林榮崧主編和王季蘭小姐,季蘭隨後和我聯絡,談到寫書的可能。二十年的天文生涯,的確累積了不少觀察和想法,一吐或許能快,但教研工作諸事蕪雜,要想好好兒坐下來,寫出一本書,那是難如登天,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了解這個事實,所以只能在現成就有的材料上打主意。

  巧合的是,從二○○○年初開始,我在「漢聲電台」梅少文小姐的安排下,每週三早上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和梅小姐對談。梅小姐每天早上的節目系列總稱為「生活掃瞄」,而每週三的天文單元則稱為「讓我們看星去」。在這一個小時裡,我試著用淺近的語言,把國際上太空和天文領域每週的最新發展介紹給「漢聲」的聽友們。錄製節目的時候,我多半會請錄音師順便側錄一卷錄音帶讓我留做參考,兩年累積下來的數量也頗為可觀,此時剛好派上用場。季蘭聽了一卷,謄出稿子,交予榮崧看過,覺得是有可讀性,《談天》這本書的編纂於焉開始。

  既然是《談天》,內容自然廣泛,季蘭整理出十餘篇較有系統的錄音稿,包含了幾項主題:(一)天文觀測的新發現:像是〈火星水世界?〉、〈掀起火星蓋頭來〉、〈真正的「魔戒」〉和〈搜尋外星生命〉等;(二)尖端太空天文衛星任務:像是美國一系列的〈發現計畫〉、〈哈柏太空望遠鏡〉,談到歐洲「羅瑟塔」任務的〈彗星,受人敬畏有若雷電〉,以及大陸急起直追的〈神州啊,神舟!〉等;(三)由太空天文尖端科技延伸出來的新技術在生物和醫學上的應用:如〈生化電子眼〉和〈聯合縮小軍〉等;以及(四)國外太空和天文計畫在科學教育及推廣上的投注:像是〈太陽系大使〉和〈從astrology到astronomy〉等是。

  科學的喜悅與悲哀

  這本書乍看之下,像是孔老夫子「述而不作」的典型範本,介紹的是別人的豐功偉業,和「本土」無甚相關,而這些別人的尖端任務或是重要發現,多半都曾經在報章雜誌的科學版面上占據過一席之地,有識者早應讀過。那麼,出這本書的目的何在?簡言之,這本書不僅只是尖端知識的彙整而已,我希望讀者能透過書中對各項太空任務的介紹,了解科學研究的態度和科學發展的過程。「科學」,在現代社會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對科學的本質不熟悉的人眼中,愛之者膜拜賓服一如皈依新宗教,畏之者則視之如新世紀的洪水猛獸,想著「科學,科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對我而言,「科學」既不偉大,也非罪惡;「科學」,不過就是一種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而已。這種「邏輯思辯」的方法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也可以用來發展腦海裡偶一浮現的玄想。而習於「追根究柢」的科學工作者,其好奇心一旦點燃則不可或止,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不過話說回來,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換言之,科學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科學只在於研究事實,這是科學探索過程中喜悅的來源,卻也同時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最深沈的悲哀!

  喜悅的來源,在於科學工作者的知識與觀念與時俱進,在不斷迎接挑戰並設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知識日漸提升,觀念不時更新;而之所以悲哀,在於科學的領域中,沒有永恆的權威,也沒有顛撲不破的真理。今天我們可能為自己提出的新理論或實驗所獲得的新結果,沾沾自喜,但明朝一覺醒來,別人的理論或更新的實驗結果,可能就已經取代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成了更為周延、正確的新發現。這種認錯的過程和恆久的追尋,永無止境。

  因此,在過去兩年「讓我們看星去」的節目中,我希望藉著各科學任務的規劃、設計、實行、到獲得成果,再根據成果來規劃下一個任務的過程,描繪出科學發展中「與時俱進」和「永恆追尋」的本質。我對由廣播節目綜整而成的《談天》這本書,也有這樣深一層的期許,希望它不只是彙整過去兩年來報紙科學版面的一本「天文新知一百問」,而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太空任務的表象下,陪同讀者探觸科學研究的本質。當然,是否達到了這個目標,仍有待讀者的心證。

  新知與舊聞之外

  有一位廣播人曾說:「我喜歡做廣播節目,有兩個原因:一、我喜歡講話;二、我講話時不喜歡別人插嘴。」廣播的特性由此可見一斑。梅小姐相當尊重主講人,常常讓我自由發揮,我也就天馬行空,思想跳躍,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常被自己的思緒牽著走(get carried away)。這不像下筆為文,常能三思而後行,較有組織而少廢話。幸有季蘭辛苦整理,重加潤飾,再配上彩圖、小注、和參考資料,大大提高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參考性,委實功不可沒。

  在科學的領域中,「新知」轉瞬間就成了「舊聞」,不斷地被更新的發現所取代,然而,在這個新舊更替的過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孜孜矻矻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這也就是我希望在廣播節目甚至於這本書中,帶給廣大閱聽朋友們的一點個人淺見,僅此而已。
 
二○○二年七月三日「拓荒者號」登陸火星五週年前夕
于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66840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267頁 / 14.8 x 21 x 1.3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真正的「魔戒」(節錄)
 
前一陣子全世界掀起一陣奇幻旋風,不管是小說、電影,《哈利波特》和《魔戒》的魅力幾乎所向披靡。《魔戒》這本書的英文是The Lord of Rings(戒指之王),表示這只戒指是所有戒指中最具魔力的。很有趣的,前不久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網站所發布的新聞稿,標題正是「真正的魔戒」(The Real Lord of the Rings),我想他們的重點是放在lord這個字上,指的是「真正最大的環」,乃土星環也。在天文學中,我們常稱土星為「環星」(Ring Planet),因為土星的形狀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一種玩具,叫做「樂樂球」,在土星球體的外面有一圈光環圍繞著。
 
NASA的新聞稿標題實在聳動,但卻是在探討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土星環是怎麼來的。這原本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像是小孩子第一眼看見土星照片時會舉手發問的問題,而大人通常提出的疑問比較深入,就好比研究生會探討的題目是「土星環的組成物質」或「土星環裡物質的波動與密度變化」等。但「土星環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卻是NASA在舊金山的AMES中心的一個科學家庫齊(Jeff Cuzzi)所提出的,他甚至宣稱:土星環才剛形成不久,未來存在的時日也不長!若NASA這位科學家所說屬實,那我要鼓勵大家趁早觀看土星環,因為機會不多了!
 
美得太假了!
 
我在中央大學和台灣大學都有天文學的通識課程,有時我會利用戶外教學的機會,帶同學去台北天文館實際觀測,尤其是中央的課開在晚上,只要一聲吆喝,同學們就會跟著我到草地上,在夜空下看星星。若適逢土星出現在天際,手邊又有望遠鏡的話,土星往往會成為我們觀測的第一個目標,因為我總認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了我們安身立命的地球,土星是最令人驚訝、讚嘆的天體。不就是衝著它那金黃色的本體,和一圈奇妙可愛的光環嗎?幾乎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例外)初次透過望遠鏡親見土星時,第一眼的反應必定是:簡直不敢相信它是真的!因為,它看起來實在太假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