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on-air到《談天》
「科學,會創造幸福,還是帶來毀滅?」這是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在二○○○年十二月舉辦「科學尚未終結」一書相關演講時,我所採用的題目。也就因為那次演講,《談天》這本書的出現才成為事實。演講中,我第一次見到了天下文化的林榮崧主編和王季蘭小姐,季蘭隨後和我聯絡,談到寫書的可能。二十年的天文生涯,的確累積了不少觀察和想法,一吐或許能快,但教研工作諸事蕪雜,要想好好兒坐下來,寫出一本書,那是難如登天,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了解這個事實,所以只能在現成就有的材料上打主意。
巧合的是,從二○○○年初開始,我在「漢聲電台」梅少文小姐的安排下,每週三早上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和梅小姐對談。梅小姐每天早上的節目系列總稱為「生活掃瞄」,而每週三的天文單元則稱為「讓我們看星去」。在這一個小時裡,我試著用淺近的語言,把國際上太空和天文領域每週的最新發展介紹給「漢聲」的聽友們。錄製節目的時候,我多半會請錄音師順便側錄一卷錄音帶讓我留做參考,兩年累積下來的數量也頗為可觀,此時剛好派上用場。季蘭聽了一卷,謄出稿子,交予榮崧看過,覺得是有可讀性,《談天》這本書的編纂於焉開始。
既然是《談天》,內容自然廣泛,季蘭整理出十餘篇較有系統的錄音稿,包含了幾項主題:(一)天文觀測的新發現:像是〈火星水世界?〉、〈掀起火星蓋頭來〉、〈真正的「魔戒」〉和〈搜尋外星生命〉等;(二)尖端太空天文衛星任務:像是美國一系列的〈發現計畫〉、〈哈柏太空望遠鏡〉,談到歐洲「羅瑟塔」任務的〈彗星,受人敬畏有若雷電〉,以及大陸急起直追的〈神州啊,神舟!〉等;(三)由太空天文尖端科技延伸出來的新技術在生物和醫學上的應用:如〈生化電子眼〉和〈聯合縮小軍〉等;以及(四)國外太空和天文計畫在科學教育及推廣上的投注:像是〈太陽系大使〉和〈從astrology到astronomy〉等是。
科學的喜悅與悲哀
這本書乍看之下,像是孔老夫子「述而不作」的典型範本,介紹的是別人的豐功偉業,和「本土」無甚相關,而這些別人的尖端任務或是重要發現,多半都曾經在報章雜誌的科學版面上占據過一席之地,有識者早應讀過。那麼,出這本書的目的何在?簡言之,這本書不僅只是尖端知識的彙整而已,我希望讀者能透過書中對各項太空任務的介紹,了解科學研究的態度和科學發展的過程。「科學」,在現代社會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對科學的本質不熟悉的人眼中,愛之者膜拜賓服一如皈依新宗教,畏之者則視之如新世紀的洪水猛獸,想著「科學,科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對我而言,「科學」既不偉大,也非罪惡;「科學」,不過就是一種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而已。這種「邏輯思辯」的方法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也可以用來發展腦海裡偶一浮現的玄想。而習於「追根究柢」的科學工作者,其好奇心一旦點燃則不可或止,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不過話說回來,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換言之,科學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科學只在於研究事實,這是科學探索過程中喜悅的來源,卻也同時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最深沈的悲哀!
喜悅的來源,在於科學工作者的知識與觀念與時俱進,在不斷迎接挑戰並設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知識日漸提升,觀念不時更新;而之所以悲哀,在於科學的領域中,沒有永恆的權威,也沒有顛撲不破的真理。今天我們可能為自己提出的新理論或實驗所獲得的新結果,沾沾自喜,但明朝一覺醒來,別人的理論或更新的實驗結果,可能就已經取代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成了更為周延、正確的新發現。這種認錯的過程和恆久的追尋,永無止境。
因此,在過去兩年「讓我們看星去」的節目中,我希望藉著各科學任務的規劃、設計、實行、到獲得成果,再根據成果來規劃下一個任務的過程,描繪出科學發展中「與時俱進」和「永恆追尋」的本質。我對由廣播節目綜整而成的《談天》這本書,也有這樣深一層的期許,希望它不只是彙整過去兩年來報紙科學版面的一本「天文新知一百問」,而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太空任務的表象下,陪同讀者探觸科學研究的本質。當然,是否達到了這個目標,仍有待讀者的心證。
新知與舊聞之外
有一位廣播人曾說:「我喜歡做廣播節目,有兩個原因:一、我喜歡講話;二、我講話時不喜歡別人插嘴。」廣播的特性由此可見一斑。梅小姐相當尊重主講人,常常讓我自由發揮,我也就天馬行空,思想跳躍,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常被自己的思緒牽著走(get carried away)。這不像下筆為文,常能三思而後行,較有組織而少廢話。幸有季蘭辛苦整理,重加潤飾,再配上彩圖、小注、和參考資料,大大提高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參考性,委實功不可沒。
在科學的領域中,「新知」轉瞬間就成了「舊聞」,不斷地被更新的發現所取代,然而,在這個新舊更替的過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孜孜矻矻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這也就是我希望在廣播節目甚至於這本書中,帶給廣大閱聽朋友們的一點個人淺見,僅此而已。
二○○二年七月三日「拓荒者號」登陸火星五週年前夕
于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