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帶著哲理的小故事
熱心推廣閱讀的師長父母各有的鵠的,但培養孩子具備某些不可或缺的美德卻是共同的目標。儘管品德內容有時近乎抽象,但人人都不能否定故事本身的潛移默化的無限力量。作者當然希望他們的心血作品,除了能夠提昇小讀者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之外,在品德的培養方面也能發揮些微作用。細讀蔡聖華老師的《媽媽,真的是這樣嗎?──小熊事件簿》中的十篇小故事,可以讓孩子多少瞭解自律、憐憫、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信仰、正義、愛心、道德、倫理、奮鬥、合作等這些抽象的字眼。書中的十個簡單的故事多多少少都融入上述品德教育的部分內涵,等待有心人給予最恰當、最得體的詮釋。
由於要吸引孩童的注意力和提高故事的趣味性,作者故意用小熊一家人來代替你我這樣的平凡人。用小熊一家人做為敘述主體,熊的特性和偏愛必須融入,愛吃蜂蜜、運動改變不了熊的體型自然成為合情合理的故事內涵。小熊一家人的擬人化,行為舉止跟人沒有兩樣使得全書帶有濃濃的趣味性。表面上,全書在描述小熊一家人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我們心知肚明,每則故事影射的都是你我這樣的小人物。
在趣味性之外,用心的讀者必定也會發覺,每則故事都帶有淺顯但得深入思考的人生哲理。這也是作者書寫的高明之處。人們的平常生活中,常有些看似簡單但卻找不到標準答案的小小問題,這給了歡心帶孩子閱讀的大人與孩子熱烈對話的機會。真理愈辯愈明,哲理性内涵的對話更可拉近大人和孩子的距離;這樣一本適合與大小孩互動的好書,值得全家人共讀。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暨現任兼任教授
自序
想想,散步去!
聽說,故事是以前發生的事。
但,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其實是正在進行的事喔!
而且,相對於不同的時間、空間,故事也有可能是未來的事吧!
小熊事件簿,可以是過去的事,可以是現在的事,也可以是未來的事。
或許,大人的想法多元複雜,
或許,小孩的想法單純天真,
卻,沒有所謂的誰比誰好或誰比誰糟,
只是判準與著眼點的不同而已。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向度的考量,
但,我們不是別人,無法替別人感受。
透過故事,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別人,或者小熊、或者熊爸爸、或者熊媽媽。在別人的事件裡,我們比較容易討論與思考,進而釐清自己的想法與理解別人的看法。
我們可以拿〈一塊錢〉來聊聊大錢與小錢、大偷與小偷。
以〈救人〉為例,來想想愛與勇敢,救人要不要捨己?
買一串〈玉蘭花〉行善,似善非善。
曾經迫不及待的想讓孩子依照大人的想法做事嗎?
那麼,來看看〈蜜蜂採蜜〉。蜜蜂可不可以只是蜜蜂?依照自己的喜好,愛採什麼蜜,就採什麼蜜。
在一場〈音樂會〉裡,誰是多數?誰是少數?誰該尊重誰?誰又該服從誰?
〈做朋友〉的條件是什麼?大人犯了錯,他的孩子就失去交朋友的權利?
在〈蜂蜜罐〉裡談談同理與體貼。心裡想到別人算不算同理了,還是要有所做為才是體貼?
我們有時迷失了,忘了自己的獨一無二。
在〈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中,說說「好」是誰的好?我的好就是你的好?還是你的好才是我的好……
願望在〈如果〉中發散,羨慕一直湧現,孩子找得到自己的定位嗎?我們相信孩子有自覺的能力,還是我們的相信被自己動搖了!
〈搖呼拉圈〉時,大人不是也常常看不透自己的想望!
讓我們看看孩子的感性,溫習天真。
讓孩子嘗嘗理性的滋味,預習複雜。
不論理性或是感性,都有一些……嗯……個人的自以為是吧!
自以為是,何妨?樂於思考,勇於調整,即可!
想不出來,就去散步吧!
散步散步,就想出來啦啦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