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仔細回想,自己這半生讀書問道似乎與評點一事頗有淵源,年青時候,初習詩文,首次細讀初唐詩人張九齡,當時用的本子就是四庫未刊稿,此本眉間有校讀者的批語,行間有行批、塗 抹、改勘等等,初步體驗了所謂評點之學,認識評點是一項古人最見工夫的讀書方法。
後來做何焯《義門讀書記》研究,唐詩、明末遺民歸莊等等,也都涉及他們的評點學。我也常常把這門學問應用在教書、閱 讀,以及品評生活事物,深深覺得妙用無窮,很有收穫。直到上世紀末(1998年)因緣際會,有幸參觀傅山紀念館,見識了這位博雅通才,欣賞不少他的手稿,油然興起崇敬佩服之心,自此以後,開始關心注意傅山,陸陸續續寫下心得,終於完成了這本以評點為主題的傅山研究,雖然說傅山的研究已經不少,但是專門談他的評點,本書似為首唱。
書末附錄的四篇,我不是拿來當作續貂而已,反而視做先賓後客的組合,要在全書主體架構傅山評點的基礎,進行延伸研 究,舉一反三,見證評點是明清以來常見通用的古書閱讀法,文章品賞法。也就是說,不是只有傅山評點而已,其他各家都有評點,說穿了,評點是明清學者的鮮明標誌。若說這四篇是客,全書傅山主題則是賓,賓客交融,剛好代表這一刻即將退休的心境,我很喜歡蘇東坡的兩句詩,「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心領默會,也正有先賓後客,主客合一,終始一貫的總體感受。
現在綜合來看傅山,也只有像他這樣上天下地,能出能入的博雅之學,才能真正有智慧啟導現代人文學者的跨界思考,效法學習他那宏闊的儒門之徒,這本小書,就當作退休之際為自己準備退而不休的永續攻治對象吧!
可以說這本書是專門為自己這一生奉獻大學教育數十年而 做,收筆之際,最要感謝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提供我俯仰,縱橫文津學海的美善麗文。想想看,一個人的一生,沒有變動一直持續同在一地的教育生涯,先不談經師,人師的辛酸苦辣之歷程,面對時間這位老者,誰不會欠身低眉而感嘆呢!
而時間最佳的禮物,就是空間的感恩,以及親情的召喚。首先,最要感恩父母雙親,生我育我護我,尤其父親也是老師,萬分期待我的杏壇人生能畫下完美的句點,更要感謝一家六姊妹,吱吱喳喳,家內家外,同甘共苦,忐忑崎路,經歷了屏東華振巷許多風風雨雨的青春,我想這本退休專書,不只獻給自己,也獻給我們一家人。
徐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