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The Ideas Industry: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知識「經紀」時代
思想「營利」傾銷

理解大眾意見領袖與公共知識分子「話語權角力戰」的第一本書!

如果一場演講酬勞是七萬美金,知識分子還需要潛心學術、力保學院飯碗嗎?
在「思想產業」中,為何經濟學一枝獨秀,而政治學卻僅勉強圖存?
TED Talk的十八分鐘,成就了多少幕後財閥的金流事業?

/////////////////////////////////////////////////

「要麼你以英雄身分死去,要麼活得夠久,久到看見自己淪為狗熊。」
──哈維•丹特檢察官,《黑暗騎士》

而「思想產業」的殘酷抉擇是:
「要麼你沒沒無聞死去,要麼活得夠久,久到你變成自己原本厭惡的那個樣子。」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學界紅人結合自身經歷與大環境實況,鎖定「理念市場」產業鏈的精采鳥瞰式大作
 作者為國際政治領域活躍分子,曾提出「殭屍國際關係理論」,更精闢歸結「思想產業」時代現象
 細膩檢視「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等公眾話語權把持者與「黨派/財閥」的互動角力關係
 探討數位輿論氾濫時代的「知識營利」現象,以及知識分子面對金錢誘因時的道德考驗與抉擇

///////////////////////////////////////////////////////////////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角力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內容簡介】

公共知識分子作為輿論守門人,根源已久,這批滿腔抱負的學術精英在各類高端媒體上,針對國際事務與政府政策發表真知灼見。但近年來,公共知識分子卻被另一類善於包裝理念、引領人氣、將思想「變現」的「意見領袖」所取代。

這是一個知識創造利潤的時代,傳統的學院派知識分子亦不得不適時迎向大眾、轉型求生,接受贊助者的資金奧援。當他們能一稿多用、四處宣揚理念,而單場演講的酬勞是七萬美元起跳時,還需要苦苦鑽研、以保學院飯碗嗎?當推特帳號或謠言網站的酸民口水蓄意誹謗他們的學術權威,使之疲於應付時,該如何守住精英形象,維繫優質的思想交流環境?在紅遍全球的TED講壇背後,又是哪位商人巨富的金流之手,操縱著以十八分鐘為單位的「意識型態實境秀」?所謂的智庫,真的有「思想坦克」的征服力道嗎?

作者為美國知名國際關係學者、思想部落格經營者,身處在「思想產業」的核心地帶,他費時多年,對這個理念交流的「話語角力場」提出最深刻的觀察報告。他認為,政治兩極化、不平等加劇以及對權威專家的信任度衰退等因素,拆解了思想的壁壘,成就了財閥、黨派與意見領袖的「品牌市場」。他們猶如刺蝟,抓牢一樣東西,反覆兜售,至死方休,翻轉了過往的話語權光譜。品牌大於內容,如果真出了錯,只要繼續談下一個重要的議題就行……

【作者認為,公眾思想領袖有兩種……一者是狐狸,一者是刺蝟】

公共知識分子:批評家/狐狸/懷疑論者/演繹的/專業優先/悲觀主義者
意見領袖:創造者/刺蝟/福音傳播者/歸納的/經驗優先/樂觀主義者

>>> 公共知識分子是狐狸,思想領袖是刺蝟。前者是懷疑論者,而後者是真正的信仰者。前者是批評家,後者是創作者。公共知識分子已準備就緒,並且有能力告訴你,其他人的世界觀有何錯誤。意見領袖則不顧一切要告訴你,他們的「遠大理念」(Big Idea)多麼正確。如果歐巴馬和川普算得上知識分子,那麼前者扮演的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後者則是檯面上最厚顏喧鬧的意見領袖。

【本書結構】

[第一章]
為什麼應該關注理念市場?理念十分重要,否則專家就不會將寫作視為第一要務。一個可運作的理念市場對於「動態民主」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探討塑造新理念市場的三大系統性力量,亦即對既有權威之信任感的減弱、受眾在政治上的兩極分化以及經濟不平等的加劇提升了富豪的能力。三種趨勢結合起來,增加了各界對知識分子的需求,但對思想領袖來說尤其有益。

[第三章]
大學被指控犯下無數罪過,包括蒙昧主義、難與時代接軌以及政治上的同質化。真相其實更為複雜。象牙塔內的許多教授都設法在思想產業中生存下來……

[第四章]
比較了兩種社會學科的命運。經濟學在現代的理念市場中蓬勃發展,而政治學卻只能勉強圖存。因為經濟學家的思想風格與理念市場新的驅動力能更快速地融合在一起。

[第五章]
理念市場的發展為智庫造成了新的壓力,唯有承受這種壓力,他們方能保持其身為抽象理論與具體政策間的橋樑地位。這可能會損害最初賦予他們自主性的初衷……

〔第六章〕
不論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或「歐亞集團」這樣的企業智庫或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或是像「拼圖公司」一樣的混合機構,這些私營部門都將思想領導力視為一種商業策略。理念市場已經使得該策略成為可行的選項。

[第七章]
「超級巨星」級的知識分子就此登場。現代理念市場會回報那些能夠塑造自我品牌的知識分子。理念市場已讓許多思想企業家變成巨人,在理念的天地裡,成為一個品牌會使人容易過度曝光。可與法理德.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或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超級巨星比肩的知識分子,在世界上跌跌撞撞後,倖存下來的有多少?

[第八章]
現代理念市場與金融部門一樣容易泡沫化。公共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如果減弱,思想領袖便能將其思想的影響力擴大到超過恰當的範圍,有如資產泡沫化。知識一時的流行風潮源於一個引發各界興趣的理念萌芽,然後迅速膨脹,最終潰解……

[第九章]
探討理念市場與網路世界之間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所有知識分子都必須與社交媒體互動以便推廣其政策思想。數位環境中的「毒舌式攻訐」使知識分子更容易拒斥線上批評,它造成了「滑坡謬誤」,也使知識分子排斥更多的實質性批評。

【「黑暗騎士」的終局之戰?】

作者認為,知識分子與意見領袖的話語角力戰,有兩種可能的收尾方式──

[第一種]
成為反派角色。成功的知識分子都有能力成為大聯盟級的混蛋。一旦他們成為品牌,一切都會變得比較容易,輕鬆發表、輕鬆演講、輕鬆經營人脈、輕鬆送孩子讀名牌大學、輕鬆忽略同事及朋友。直到後來糟糕到終於有人挺身而出揭露其缺點。在現代的思想產業中,將有許多知識分子不自覺地走上這條路。

第二種]
成為「永續性」的知識分子,他們常常自我反省,主動傾聽並設法理解別人對自身的批判,但又不至於覺得綁手綁腳。他們學會平衡知識事業應該兼有的玩興和虔誠這兩種推動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智庫成員和私營部門分析員了解到思想產業的現狀,他們可能更傾向於選擇長期的永續性,而非短期的「超級明星」身分。這將使他們的職業生涯更能普遍受益。

「為了滿足急迫情況而犧牲掉重要的事,絕非只有決策者才會面臨這種誘惑。它也潛藏在雄心勃勃的知識分子心中。黑暗騎士的故事,有待續完。」

【精華看點】

► 我們正處於外交政策上「思想產業」的微妙時間點,這是屬於「思想領袖」的最佳時期,卻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寒冬時刻。「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專家、學者等能夠對廣泛的公共政策問題發表意見的傳統社會評論家、政治學者、社會學者。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批評者,批評兜售糟糕政策的政府,但是當公共知識分子失去社會信譽時,他們極容易被政客或騙子藉民粹輿論擊垮,畢竟專業人士與普羅大眾的連結薄弱。相較來說,「意見領袖」更為小清新,如果說知識分子說的是文謅謅的之乎者也,思想領袖便是文言文的轉譯者,運用其獨特視角解釋世界,並傳播給一般民眾。兩者都從事知識創造,但風格迥異。知識守門人功能衰弱,以思想領袖為首的新貴大幅增長,得以挑戰傳統權威,加上民主化加持,人們普遍看好相對更為親近的思想領袖。

► 從歐巴馬到川普,從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領導人到善用推特的民粹主義者,美國政治似乎不再青睞傳統精英學者治國風格,川普蠻橫、多變、蔑視傳統、充滿爭議,但他也傾聽那些保守派領導人不曾在乎的「底層之聲」。二○一六年,《經濟學人》將川普列為十大地緣政治風險之一,他沒有傳統精英團隊,缺乏智囊專家,發言刁鑽偏激,不屑於根深柢固的政治風格,零世界觀,非主流,但為何他那似乎不合乎當代邏輯的「美國第一」口號,得以在不少美國人的內心深處激起共鳴?歐巴馬和川普的故事讓我們得出結論:「思想產業」崛起,確實對傳統政治角色造成不小影響。

► 群眾對二元政治感到疲憊,傾向跳脫傳統思維。貧富差距和M型社會加劇思想領袖的誕生,收入頂端的財富累積者為思想領袖提供資金來源,逐漸掌握知識守門人身份,創建自己的知識產權平台,有別於傳統掌握知識的威權領域,思想領袖也樂於尋找伯樂,推動與金主的想法共鳴,獲得更多支持。網路發達的社群交流使思想領袖的點子傳播無遠弗屆,形成思想領袖、資本家、大眾之間的三角鐵網。

► 公共知識分子的知識累積是緩慢的,知識分子必須透過長期的研究、推敲、辯論、實證等步驟,得到一個高度可信的結果;而思想領袖卻彷彿曇花一現、煙花四起,炸出一場又一場的新高潮,卻不堪長時間鑽研查證,容易激發短期快速的影響力,卻可能失去本質。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思想市場集思廣益,以辯論他們為什麼要落實某件政治行為和決策,越複雜的問題,越需要冷靜有力的聲音提出止血點,這是公共知識分子仍舊不可取代的原因。

► 作者其實並不讚賞思想領袖的存在,甚至處處擔心思想領袖淪為壞心人士的棋子,大力強調公共知識分子在政策監督上的存在價值。與其說公共知識分子和思想領袖是兩條路線,不如說領導者仍須以知識分子做為主心骨,思想領袖適時鞭策碰撞,避免古板專斷,提醒知識分子世界的需求和聲音。如同一個生態圈,知識分子總會面臨定期的失寵衰退,如何與社會、創作者、閱聽人互利共生,才是永續關鍵。

►「有機知識分子」走向歷史舞臺,時髦話題早已變成「知識分子的退場」:高校日益與世隔絕,學術思考日益狹窄,在在導致知識分子對公共議題的失語與「被迫」輕視。那些曾經作為知識分子從事有意義研究後盾的研究機構,也已被新的贊助人重塑。來自政府機構和慈善單位的資金幾乎耗盡,智庫需要從公司、政界精英處開源。他們在乎的是為自己贊成的觀點提供政治方面的支持。或者更赤裸地說,他們想要「獲得回報」。結果智庫越來越劍走偏鋒.....

► 如果知識分子維持生計的手段影響了社會大眾的思考方式,那思想領袖的崛起可能會讓所有人缺乏深入思考。目前思想工業的需求與獎勵明顯傾向思想領袖,而非公知,原因在於三種趨勢:對體制權威信任的衰落、社會政治的極端化,以及經濟不平等快速加劇。這三種要素形成了高度不穩定的社會氣氛,也塑造了思想工業的供需結構。人們對新思想以及思考世界的方式產生強烈需求,迫切期待理念明確的思想領袖,而不是在學術上糾纏細節的知識分子。公領域的革命就像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會帶來贏者和輸家,引發知識階層大動盪,也會改變思想生態系統。

► 在思想領域中,實際情況遠比「今不如昔」的論調複雜得多。多年來,學者們一直抱怨大眾文化的粗俗,那麼面對更加廣泛的、對新思想的渴望,以及回應這種渴望的努力,我們不該沮喪或苛求。兩類人物在民主社會的公領域中都能發揮作用。公知常常被指責為具有精英主義傾向,但他們的批判揭露了「偽裝成智慧」的陳詞濫調。而思想領袖往往在學術上過於草率而受到嘲諷,但他們傳播的新觀念,能夠在變化多端的時代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視角和方法,激發人們重新去想像這個世界......

【各界讚譽】

這是針對理念思想在美國政策制定中的處境一份引人入勝的調查。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時髦態度感到不耐,但他從不輕易出手。本書並未提供他所謂的「對學院的標準起訴書」,也沒有充斥對學院的誹謗。相反地,書中毫不留情地審視了思想產業的問題,發出了改革的真誠呼求。
──姬兒˙黎波爾(Jill Lepore)/哈佛大學美國史教授

本書是一本寓教於樂的深刻讀物。在這個假新聞和事實兩極化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何能成功地「對金錢說真話」?我們公共話語權的命運,乃至我們民主本身的命運,都取決於這個答案。
──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國基金會首席執行長

在這份關於思想產業的啟發性研究中,作者呈現了當前思想市場的扭曲風氣,探求了一些補救措施,並透過引人入勝的案例,點出公共知識分子仍應堅持的任務與使命。
──約書亞˙科恩(Joshua Cohe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本書講述了意見領袖的崛起現象,以及公共知識分子在一個專家貶值、政治兩極化和不平等擴大之時代的衰落。後真相時代必讀之書。
──羅伯˙賴克(Rob Reich)/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尼爾•德雷茲納Daniel W. Drezner
塔夫茲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常駐高級研究員、《華盛頓郵報》特約編輯。曾任職於美國財政部、蘭德公司等單位。學術成果豐碩,文章常發表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等重要刊物。其他著作有《體系行得通:世界如何阻止另一場大蕭條》、《國際政治理論與殭屍》等。

譯者簡介

翁尚均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博士,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文化行政職系公務人員正式退休,現專事英法文中譯工作。

 

目錄

【第一部分】
導論:澈底改變
第一章:理念是否依然重要?
第二章:悲觀分子、黨派意識以及富豪階級如何改變理念市場?

【第二部分】
第三章:對學院的標準控訴
第四章:為何經濟學一枝獨秀而政治學卻僅勉強圖存?
第五章:這不是你爸的智庫
第六章:公共理念欣欣向榮的私營部門

【第三部分】
第七章:知識界超級巨星的前景與危境
第八章:思想產業是否正在自我調節?
第九章:以推特傳播理念,或「社群媒體的必然景象」

結論:思想產業的《黑暗騎士》理論

致謝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7986
  • 叢書系列:麥田叢書
  • 規格:平裝 / 408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1/05/21

自網路將社會原子化開始,便造就了後真相時代。假訊息流竄、知識缺乏恐慌症、價值體系崩解等,使得人們基於安全感驅使,開始尋求「永恆」的慰藉。有人說理性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但當環境造成感官機能失調時,個人與群體又會做何回應呢?歷史上的每一次危機,總會有人善加開採,轉為獲取資本的礦井。
展開
user-img
Lv.7
4.0
|
2021/02/03

因為好奇如何探討「話語權」而讀了這本書。從話語權的經濟價值構成思想產業,是一個有趣的概念。雖然作者僅著重在政治科學的領域,但藉此思考其他領域的思想產業,也是有幫助的。

思想產業的今昔變革,最顯著的差異是從過往的權威式寡頭壟斷,到現今規模與參加者都大幅增加,當然也包含經濟規模與報酬的提升,卻也可能過熱、泡沫化。

我覺得最有趣的章節是第七章討論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式創新」的泡沫現象。以及結論提到思想產業的「永續發展」。

究竟誰是思想產業的參與者?是那些能跨越一定知識門檻的人。隨著資訊發達,人們吸收的知識量大幅提升,即便是一般大眾也越來越有機會跨越特定利基市場的知識門檻。雖然不是知識精英,但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話語權,在職場上、生活上成為有定見的人。當思想產業可以這樣擴大參與,才能多極平衡,也才能繁榮。
展開
user-img
Lv.10
5.0
|
2020/12/13

有時候覺得蠻可怕,自己竟然讀這種書會覺得有趣~這是所謂知識分子熱衷的話題嘛XD,難怪會跟普羅大眾脫鉤,幾年前心裡還不明白知識界到底在爭論什麼,盡是討論一些枯燥乏味又神祕難解的議題,當時就很想要搞清楚這種”境界”的感受為何? 現在終於弄清楚了,還可以來記錄一些心得,順便分享幾個自己的觀察。

(1)
我知道這本書是因為讀了《贏家全拿: 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以慈善奪取世界的假面菁英》,書中有提及本書,所以就把它加到待讀清單,沒想到這種書台灣也會有中文版,英文版太消耗腦力了,所以一直沒動力閱讀,既然有出版社願意翻譯引介,一定得捧場一下。重點是本書譯者的功力高超,如此艱深的內文竟然可以翻譯得如此流暢!! 這是一本高品質的翻譯,雖然有一些錯別字,但整體的閱讀體驗非常爽快!

(2)
如果多讀幾本類似主題的書,你會發現很多書會互相引用,可以串在一起。例如《贏家全拿》算是商業書籍,它也有出現在《開拓者:企業的力量是改變世界最好的平台》這本書裡,連科技大拿都在讀。我感覺國外的閱讀浪潮也是一陣一陣,每一段時間就會有幾本書引起大家的討論,連Goodreads上面的讀者也是跟隨同樣的潮流。

我在Goodreads有追蹤一個網友叫Marks54,我感覺他可能是某間商學院的教授,讀的書是那種最頂級有深度的著作,他選的書根本西方知識界閱讀的隱性指標,我因為追蹤他寫的書評,發現了許多優秀的書獎或書單,如果你有在用Goodreads可以去查一下這位老兄~而且他也是那種會”延伸閱讀”的人,例如這本《話語權的世紀角力》,他也是因為《贏家全拿》提到它,從那本書延伸閱讀過來。每一本書末的Further Reading其實都值得瀏覽一下,文本是一張不斷擴充的網,附錄就像一個節點,可以幫助自己把閱讀的視角望得更遠。

(3)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稱OUP)的出版品非常有影響力,不愧是世界級的學術機構,連出版部門都可以影響全球閱讀的品味,我第一次點進去他們的網站探索,就是因為研究所要寫報告,一路探索下來,驚嘆人類的智慧結晶,也懾服於OUP出版物的深度與廣度。如果你喜歡知識上的成長,可以去認識一下他們出版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書系,這一套作品應該是全世界最有系統性、最完整的初學者指南(不過雖然說是entry level,讀起來還是很像在讀學術論文啦O_O)。

OUP在香港也有分部,他們連中文出版品都是如此的有”質感”,一般人應該不會主動從書架拿下來的那種文學書(例如:董橋先生的書),這種智識上的享受的確是很高的境界,但也有點象牙塔裡自high的錯覺…除了自我陶醉,我還沒有辦法在現實生活裡找到可以分享這種感受的人。

提到OUP是因為這一本《話語權的世紀角力》也是他們家出版的書籍,這一兩年逛書店,我覺得台灣好像有越來越多出版物都來自OUP(隨便舉例: 《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會引入一定代表有人會買,而且會讀的人一定都很有內涵,那為什麼那麼少人分享讀後感呢?! (murmur一下,有蠻多評鑑都是給一顆星,然後留下一句什麼錯字很多、翻譯不好…唉,有中文翻譯版已經很幸福了,就別那麼嚴苛了嘛,你看看香港,以後想看這種書都沒得看了。)

(4)
本書探討的對象為”思想產業”,隨著網路的普及,大眾獲得資訊的管道變多,使得思想產業蓬勃發展。什麼是思想產業呢? 簡而言之即生產、販售知識維生的一群人,媒體、大學、智庫…都能算是其中的一員。資本主義很神奇,將所有人類活動分門別類,劃分為一個一個產業,以獲取金錢為目的,每個產業都有它獨特的供需法則。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類會思考(供給),思考的成果即知識,可是空有知識沒辦法填飽肚子,所以需要有人接收知識(需求),這就是知識產業的基礎。我們心中都明瞭知識的價值,知識代表文明、氣質、涵養...精神生活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不過想歸想,思想家也是需要賺錢過生活,所以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成商品,就變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

舉例來說,高等教育說穿了也是一個”產業”,教授努力產出論文,校方想辦法吸引最好的學生,才有學費支撐高等教育的開銷。當然高等教育也有啟發智識的目的,但純粹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姑且不論那些教育的美談,大學也像一間企業,當政府的教育經費日漸枯萎時,必須想方設法開源節流,才能生存下去。

資本主義運作的邏輯是不帶任何感情的,個人、機構、企業首要的目標就是營利,唯有如此才能生存,才有話語權。這跟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這個年代有錢就是王道,有錢就能隨心所欲。這已經是當代社會運作的基礎,所以思想產業也必須轉型,讓思想家們能夠從中獲益。

這本書深度分析了當代的思想產業,我覺得作者真厲害,可以把這種很玄的東西探究得如此深入。書中的資訊量很大,我讀得很慢,因為讀完每一段都要停下來思考一下。讀完這本書,你會重新思考”自己思考的模式”,這種感受很微妙,因為本書的內容會刺激你去審視什麼叫做”思考”。

舉一個例子,現在很流行意見領袖,演講時似乎都要引用意見領袖的話語,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你只要引用他們說的話,馬上就會讓自己的演講變得很有份量,大大增添演講的可信度。例如跟行銷有關的演講,一定會播放Simon Sinek的黃金圈法則,或者是Malcolm Gladwell的一些理論。如果你是那種比較愛critical thinking的人,可能會覺得疑惑,他們說的話其實像廢話,可是透過包裝或模型化就變成一種奧妙的定律,聽眾如癡如醉的鼓掌叫好,覺得受到了神諭般的啟示。為了避免讓自己顯得憤世嫉俗,你也必須從眾的點頭稱是,隱藏自己內心的困惑。

其實這種感受很弔詭,你當然也知道意見領袖說的話的確有參考價值,但又覺得受到過度的吹捧了,所以只好反過頭來質疑自己是否太自視甚高? 假如你也曾經有類似上述的感受,讀這本書會給你很多的啟發,它讓你從另一種角度認識思考的本質。三言兩語難以言喻,令自己驚訝的是,我逐漸強迫自己接受一種事實,過去景仰的眾多理論、人物、機構,若務實的放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檢視,他們的地位就似乎就沒那麼崇高了,這是一種理想和現實妥協的結果,令人唏噓,但也打開自己思想上的另一扇窗,跳脫了大眾習以為常的認知領域,反而能看到思想上更多元的面貌。

總之,本書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如果你很喜歡思考,不排斥嚴肅的論述,它應該會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和啟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