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老祖先的復古浪漫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老祖先對於無法解釋的大自然現象,既是害怕又是敬畏,認為大自然就是神祇化身,有著無邊法力,於是在天馬行空的想像編織下,一部又一部的神話故事,在世界各個角落誕生。較具代表性的,西方有希臘羅馬神話、北歐神話;東方則有中國神話、日本神話等,雖然這些神話故事各自發展與獨立,不變的是,篇篇神話都是老祖先們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這些神話就像是一顆顆美麗的星星,在人類的歷史開端,浪漫的亮著。
國語日報出版的《中國神話》系列,由兒童文學作家澎維改寫。頗具心思的她,創立兩個童話角色:時間爺爺與小星星,故事由可以操控時間的時間爺爺,攜伴小星星,帶領讀者經歷一趟地球的時空旅行,回到當時的神話世界,感受中國古神話的故事魅力。在這趟旅程中,他們帶著讀者一起經歷地球如何從一團混沌之氣變成現在的樣子,光怎麼出現?為什麼會有天地?或許這些問題,到現在科學如此進步的時代都還是無法找到答案,但是神話都可以告訴你。
閱讀神話作品,能滿足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需求和對於想要認識世界的渴望。林良在《淺語的藝術》中認為「神話精神真正繼承者就是兒童文學」(頁一五五)。蘇樺也在〈談文學及其價值〉一文中,談論神話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一、神話對於各種事象離奇解釋,能培養兒童的想像力。而想像力不但是文學創作的根源,還可以成為科學創造的動機。
二、神話的內容,含有驚異的情節,正是兒童文學中最令兒童感興趣的成分,可以誘發兒童的閱讀興趣。
三、可以使兒童從自古相傳的神話中了解古史的輪廓。
四、可以輔導各科的學習。
五、神話可以啟發兒童培養優良德性。(詳見六五年五月十六日《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二一三期)
林良與蘇樺的論點,都認為孩子閱讀神話,具有正向積極的幫助,這點是肯定的。神話的幾個特點或許與兒童文學真的有些雷同之處。孩子在出生時,對於世界充滿好奇與疑惑,不過因為生心理都尚未成熟,無法判別物我關係的不同;另外,他們對於時空概念還無法想像,所以父母親只能以編造故事的方式,解釋天文地理現象,而兒童文學喜歡以擬人化的方式,編寫奇幻虛擬故事,這或許就是神話與兒童文學的共同基因。
神話故事是各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它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基因與集體潛意識,經過幾千年的傳播流傳後,並沒有因為被證明這些神通廣大的神仙,都是老祖先們所捏造而被淘汰,它反而轉化成各民族的文化血液,透過耆老與父母親說的故事,一代接著一代涓涓流著,成為民族的歷史與記憶,還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種不可取代的民族芬芳和一種復古式浪漫。
推薦序2
從萬物有感,培養閱讀素養
賴玉敏(新北市鶯歌國小資深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身為閱讀老師,總是希望引導學生閱讀不偏食,除了奇幻有趣的故事類,也希望孩子能多讀些不同書寫方式的好書。這個時候,澎維老師的《大家說孔子》系列,就成為我很喜歡推荐的好書。因為介紹孔子、孟子這種和現在孩子有著較遠距離的人物並不容易,多虧澎維老師巧妙運用多元面向的敘述觀點,拼圖般拼出孔孟的樣貌,讓讀者多了扮演小偵探般的樂趣,可見澎維老師的寫作有動人魔力。
「閱讀素養」是AI世代最需要擁有的能力,因為面對大量網路訊息,若缺乏解讀與統整的能力,並加以探究、思辨與應用,就只能被假訊息或含金量低的訊息所愚弄。
面對AI數位世代來襲,大量的聲光刺激影像及茫茫的網海,占據孩子許多時間,因此孩子缺乏共同的回憶,也遺忘了古時人類的故事與智慧。就以中秋節為例,孩子對於中秋節的印象,恐怕只留在煙霧彌漫的烤肉香裡,而遺忘了仙霧飄飄的廣寒宮與月亮裡嫦娥、玉兔和吳剛的故事吧!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從生活中培養閱讀素養?並留給孩子不一樣的傳家寶呢?其實可以從澎維老師的這套《中國神話》故事開始。神話的起源從何而來,就是由古人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加上自己的解讀與想像,而編寫出來的故事,這過程不就是古人對於閱讀的理解和寫作應用嗎?
中秋節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掛,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用望遠鏡,先仔細觀察月球的樣貌,和孩子討論月亮上陰影的可能,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或是從文學的角度,讓孩子從多元面向探究月亮,這時候帶著孩子閱讀〈吳剛 日夜不停伐月桂樹〉的故事,再講一段浪漫的〈月下老人 千里姻緣一線牽〉故事,讓科學結合文學與傳說,再鼓勵孩子從觀察與故事聆聽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就如同澎維老師細心的在每個故事後面,設計了一個「想問就問」單元,從孩子們的主動提問中,一起探究、一起思辨這個問題的答案,答案可以沒有對錯,但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孩子有主動好奇想問下一個問題的動機,這問題可以是針對故事,也可以針對生活,例如:「你相信月下老人的故事嗎?千里姻緣一線牽,爸爸和媽媽之間也是如此嗎?」、「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怎麼一回事呢?」透過這些問題,可以延伸到我們該如何與人互動溝通,創造更多美好的緣分。
從生活中觀察月亮的活動出發,延伸到民間故事的閱讀,透過問題討論的提問引導,還能跨域到人際關係的培養,當然更要讓孩子在解答問題的歷程中,學會運用圖書,學會去閱讀更多有關月亮的故事、月亮的科普讀物,以及人際關係建立和情緒管理的讀本,就這樣因生活觀察而開始的故事閱讀,將開啟孩子的探究大門;也因在閱讀中,建立對萬物有感的興趣與溫度,我們和孩子多了許多共同的美好回憶,增加了溫度的傳承,閱讀素養就這麼簡單!
期待在每年的七夕夜晚,一邊閱讀《中國神話:民間傳奇篇》裡的牛郎與織女故事,一邊哼唱杜牧的〈秋夕〉,在吟詠「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詩句中,探討星空與七夕的故事浪漫與科學,談談人生的智慧與處世哲學,閱讀民間故事也能培養孩子的探究思辨力!
作者序
奔馳於神話無盡的想像世界
岑澎維
「月亮裡的嫦娥是不是很孤單?」
「七夕那天,喜鵲忘了搭橋怎麼辦?」
「十二生肖裡的狗,為什麼跑這麼慢?」
小時候,在日式的老房子裡,每天晚上我們圍坐在一起,聽母親講故事的情景,歷歷在目。
母親永遠有辦法回答我們無厘頭的問題,並且直到我們滿意為止,讓我們帶著故事的無窮餘味,進入夢鄉。
她運用故事作引導,引導我們要有向善的心懷,故事裡的一字一句,點點滴滴縈繞夢裡。
後來,我成為一個寫故事的人,在搭建故事的時候,常常想起童年的這些事。漸漸體會「寫故事」是一件快樂的事,「聽母親說故事」則是一件快樂又幸福的事。
細細回想,母親講的,都是神話與民間故事。與平民百姓有關的神話故事,是這麼的貼近我們,它不是發生在天庭,而是在這片土地上;它不是神仙與神仙之間,而是人與神仙之間的故事。
口傳文學在代代相傳的敘述之中,加進一點點曾祖母的想法、加進一點點祖母的意見、加進一點點母親的想像,然後傳到我這裡。
「口傳」以它穩定而又驚人的毅力,醞釀、醱酵、保存了這些故事,它是一個老滷鍋,在陳年的加加減減之中,散發出含蓄有致的吸引力。
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加入說故事的行列。
我就是這樣被吸引了。這些民間神話故事,在童年,是多麼重要的養分,它開啟了一個孩子的想像之門,想像力在小腦袋之外任意馳騁。
嫦娥的美麗,靠著想像,一點一滴描繪出來了;牛郎、織女見面的場景,靠著想像,令人不勝唏噓;龍的九個兒子,靠著想像,活生生的在大家面前;那匹忠實的馬,帶回了主人,卻遭受無情的對待,靠著想像令人疼惜萬分。
這套傳家經典,寫給我的孩子,希望他們記得這些童年時的故事,再度讀起時,童年永遠在家裡守候,等待他們回來重溫;也寫給那些不論父母有沒有講述過的孩子。這些故事的偉大,在於每個口述者都是作者,他們在參一腳的同時,加進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史,源遠流長直到如今。我喜歡這些故事,它是我童年時候的一匹寶馬,帶我奔馳、帶我去到遠方,去到那個無盡想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