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的話
自然裡的孩子
姚紅/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插畫系教授
「猴子撈月」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民間老故事,熟到了我們人人都能講一講它的可笑與可愛,講一講猴子們稚氣的誤判,講一講我們觀看者解惑的自得……
正因為是老故事,也就有多種版本的詮釋。那麼這一本的特點又是什麼呢?
我們打開書頁,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黑乎乎的跨頁。恣意的筆痕、筆觸描繪著茫茫黑夜中樹葉或荒草的斑斑肌理,帶來一片迷濛。書名頁後的連續三個跨頁畫面,也都是山間荒野裡悠悠的夜晚,依稀可辨的是三隻猴子模樣的背影蹲在黑乎乎的山洞裡……
我從沒見過一個「撈月」故事的畫面表現是以這樣一片漆黑作為開頭的。然而,這又何嘗不是在說一個真切而簡單的道理:正是一片漆黑才需要光亮,正是需要光亮才會去「尋找」,也正是因為「尋找」,而產生了行動的方案。三隻猴子開啟了「尋找」的歷程,思維的想像跳了出去。幻覺、臆想、險情、意外,便跌宕跳躍著隨之展開⋯⋯最後,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特寫。我們終於看到,這個艱辛歷險所撈到的「月亮」,被猴子們寶貝、稀罕的舀進了水瓢中。然而,又因為太高興、太喜歡、太迫切—「月亮」灑了……我們好遺憾,好心疼。
全書的角色只有三隻猴子。作者以剪影的方式描繪三隻猴子,讓人看不清牠們的表情,看不清具體的模樣。毛毛糙糙的筆觸,更多描繪的是猴子肢體的動態。這些動態的變化,傳遞出牠們企盼的心情、趕路的緊張、攀爬的驚險、得月的興奮……一組組的剪影動作演繹了這個故事的歷險情節。
閱讀此書,我們分明見到三個生長於荒野中的孩童,他們弱小卻健朗的生活在大自然中。故事裡的月光透過樹枝樹葉,迷離而誘惑。這種感覺讓我們不期而然的提著小心,緊隨這個探險小組而行動。我們打開的每一頁都是在觸摸著陌生,面臨著未知。畫家的筆觸呈現了一種原生的、不予修飾的大自然的動人肌理,不容分說的將我們攏入到荒野的情境當中。這種不確定的心理處境,是我們在童書閱讀中並不常見的感受。它讓我們出離了習見的溫馨與安逸、呵護與甜蜜,進入到荒野山林,去體驗與自然的相伴和交融。
這是一種選擇,畫家用看似野逸的筆痕來對應大自然的崎嶇與坎坷,完成了一次視覺講述,將本屬於大自然的生靈放回到曠野山林。這枝畫筆,剔除了「可愛」的表情,放棄了「甜美」的修飾,帶來了一場荒野生存的探尋遊戲。以此讓小朋友們能夠領略到更遼闊的壯美、更艱辛的生存、更有趣的挑戰、更有力量的歡欣,一切都自然而然。
作者的話
那些父母講給我的故事,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是父母給我的愛,每每想起,都溫暖著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我成為了母親,我想把這些故事講述給我的孩子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