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師生間敎學相長的情誼,遠非其他關係所能比擬。Qoheleth說得好——教師的言語有如『刺棍』,而學生虛心接受訓誨則像『釘穩的釘子』(傳十二11)。如果用心良苦的教師願意激發學生的良知,並鼓勵他們開放心胸,必可讓學生擁有一個穩健豐碩的人生。有了穩健成熟的個人,方能擁有安定和諧的社會。故此,智慧敎師期望藉著影響社會最小的單位——個人——進而將其思想傳佈於整個社會。一方面受到『敬畏耶和華』這個崇高動機的策勵,另一方面意欲探究人生與世界之和諧,智慧敎師們無不殫思竭慮以求徹悟。
此種以古代智慧學派爲典範的特殊師生關係,鼓舞並促成了此書的問世。我寫這本書即是爲了分享智慧敎師們崇高的動機,與他們心中那股不可抗拒的求知慾。筆者提筆作書不僅在於介紹這五卷詩歌書,其實其中只有三卷是智慧文學(伯、箴、傳),更是盼望能夠提供有意義的釋義指引。故此,除了標準的導論材料之外,我還提供許多篇幅,談論每卷書的解經問題以及該書的分析,以幫助讀者有更深的瞭解。當然這些分析絕不能取代各卷之註釋書或專論。相反地,我只想提供讀者一塊硏經的敲門磚。此外,本書導論中詳論古代近東之同源文學,以使讀者明瞭聖經的文學環境。如果初學者覺得此一部份讀起來有些辛苦,那麼等到學習稍有頭緖之後,便會備感感激賞的。
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完成本書之後,我驀然發現此一工作承受了許多人的協助、鼓勵與容忍。在此我感謝Wheaton學院校友會以一個夏季的薪給來支持這個計劃。此外要感謝Marian Filkin, Jane Marston, Karen Mason, 及Judy Klopfen-stein,她們協助本書各階段手稿的打字。特别要謝謝Donna Kozarski,她一再重閱、整編、並打好全部的手稿,以及助敎John Rollwitz, Bruce Schut, 及Ken Hawley 等人協助硏究及校對。我也不會忘記上過我的課的學生們,雖然無法全部記得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卻深深銘記在我的腦海中。我也感謝我親愛的孩子Scott與Rebecca,當我工作時他們只能在我的打字機旁嬉戲,因爲父親無暇陪伴他們盡情盡興地玩耍。內子Rhonda一直容忍我對家庭的忽略,但她的容忍是由愛而來,謹將本書獻給她。最後我要將以下的懇求與頌讚歸給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
求祢開我的眼睛,
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
(詩一一九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