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委員會序
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處理外交與國際事務的場域中,以謀略使得雙方利益(或多方利益)達到一致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各方對於立場的堅持,往往會事與願違。「談判與諮商」(negotiation and consultation)便成為處理國際衝突與糾紛常見的問題解決模式。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中華民國就已退出國際事務舞台的核心位置,外交上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更不時出現斷交孤立的警訊。然而,1970年代以前所考量的「大國外交」思維,不啻是落日黃花、力不從心;以目前台灣的外交處境,應改採輕盈靈活的談判藝術,來保障生存安全、經濟繁榮、自由民主與多元文化,這也是未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應有的智慧。換句話說,台灣如能發揮位處於國際政治權力邊陲而產生的平滑空間及位移動能,猶如歐洲的瑞士、東協的新加坡、北非的摩洛哥或南亞的不丹,以小事大作為長期發展的方向,將開啟一番不同的新局。從國際外交實踐經驗可知,小國必須運用談判的藝術,「以智取勝,非以力取勝」。因此,我國對外事務應展現彈性、務實、柔軟、游牧,才能在列強環伺競爭狀態中,保持與各方若即若離的關係,謀求生存久安。
從聯合國的舞台謝幕後,世界貿易組織(WTO)堪稱目前我國以正式會員所參與的重要國際組織。多邊貿易體系之基本理念係在創造一個「自由、公平、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使資源依照永續發展之原則作最佳利用、提升人類生活水準、確保人民充分就業,並擴大生產效能,最終促進國際間開放、平等、互惠,透過自由貿易以提升各國經濟發展,與台灣的長期外貿政策相符。我國自2002年加入WTO後,無論是多邊談判或爭端解決,都藉由積極參與而與國際社會進行對話。另外,我國於2013年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與「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政府更將參加區域經貿整合,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列為貿易政策藍圖,使得我國對於國際談判與訴訟人才之需求與日俱增。尤其面對國際間可敬之對手,如:香港、新加坡、南韓等皆從教育面做起,持續培育投身國際事務的談判專才,我們更應亟思因應對策。
國立臺北大學智庫中心於2018年成立後,藉由跨域合作之契機,順利籌組「外交與國際事務研究群」,成立的理念是為了在不受學校行政束縛與框架之下,自主性的進行前瞻性的議題研究、出版專書、發表評論,以及辦理論壇等學術活動,在沒有任何績效壓力與義務下,純粹追求在大學學術自由環境中對外交與國際事務議題之研究。同時,我們也深信國際談判教育應向下紮根,讓大專院校學生能及早接觸基礎談判理論與實務,將有志於從事外交及國際事務的學生,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訓課程奠定紮實基礎,以利未來畢業後順利銜接與國際事務相關的生涯規劃。因此,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亦於2018年起,整合本研究群成員,以及國內學術與實務界志同道合的先進與專家,持續辦理教育部補助「國際經貿談判人才培育跨校學分學程」,以完整的外交與國際事務專業課程,培訓全國各大專院校有志於從事外交暨國際事務的年輕學子。
在上述背景下,智庫中心外交與國際事務研究群邀請國內外共計十五位外交實務、國際法及國際關係領域之講座擔任主筆,構思撰寫《外交與國際談判的藝術與智慧》(Art and Wisdom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專書,藉此將我國的外交談判實務案例推廣於社會各界。本書之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台灣在面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中,所經歷的困境與挑戰。本書所納入的國際談判及訴訟案例,包括:徐慧怡教授撰寫的「全書導論」、申佩璜教授所撰「我國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海巡署槍擊案談判交涉經過」、張銘忠大使的「九○年代設立冠國號代表機構得失之探討」、王樂生大使分享「From Mission Impossible to Mission Complete」、王冠雄教授所著「國際漁業環境變遷與談判」、河凡植教授談論「南韓在北韓核武戰略威脅下之外交應對」、洪德欽教授分析「韓國禁止進口日本核輻射漁產品爭端之研究」、陳在方教授探討「我國以第三方身分參與WTO爭端解決的過程與成果」、王震宇教授分析「越南排華案之跨國投資爭端之政府談判與求償機制」、劉大年主任探討「台灣區域經濟整合之路」、黃兆揚檢察官分享「洽簽臺星/臺紐雙邊經貿協定的經驗與省思」、Michael Reilly博士、羅至美教授及李俊毅教授共同撰稿並翻譯之「英國脫歐後的台英自貿協定談判」,以及陳彥豪教授以國際談判技巧與理論書寫「全書結論」等十三個章節。
本書作為教學研究參考用書,適合涉外事務公部門人員、有志於從事涉外領域之青年學子、學術界同道等閱讀。目前台灣並沒有相關外交與國際談判書籍之出版係以「實務案例導向」、「理論分析」、搭配「個案研究」之方式呈現,本書作為開創性引導之風,以科普方式撰寫,務求「接地氣」及「專業化」,期能兼顧「政策重要性」與「學術參考性」。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外交與國際談判之經驗,得以推廣至社會大眾。
外交與國際事務研究群編輯委員會
陳彥豪、徐慧怡、申佩璜、洪德欽
王冠雄、河凡植、羅至美、王震宇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