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探究式閱讀: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

探究式閱讀: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領域展開!閱讀理解的五大術式——讀黃國珍《文本解壓縮》

    文/親子天下,|,厭世國文老師2024年10月11日

      漫畫《咒術迴戰》有個特殊技能的設定,能夠在現實中製造專屬自己的虛擬空間,接著將對手限制在虛擬空間,進而取得攻擊上的優勢,即是所謂的「領域展開」。一般來說,這是擁有強大「咒力」才能使用的絕招。 咒術迴戰 9 咒術迴戰 27 咒術迴戰 24 閱讀文本就像是走進 more
 

內容簡介

從閱讀到理解之間,
我們「探究」。
閱讀素養先鋒推手黃國珍,再次爬梳「閱讀理解」內涵的重磅力作。

  已帶領過上千場工作坊的國珍老師,每次完整分析過一個文本後,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內容,我自己都沒發現;
  尤其是往上層概念建構的過程,都達不到國珍老師所分析那樣高的層次?」

  這本書,就是為了回應這樣的疑惑而生。

  暢銷書《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作者,
  也是推動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先鋒推手、《閱讀理解》學習誌創辦人黃國珍,
  挑戰將自己抽象的思考過程「可視化」與「具象化」,
  再次嘗試爬梳閱讀內涵,剖析探究歷程的傾力之作。

  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的「探究式閱讀」,透過──
  五個觀念,縮短從閱讀到理解的距離,
  七道工法,帶領讀者走入思考的縱深,
  五類文本,體會思考層層推進的蹊徑。

  如何讓台灣的閱讀教育環境,更貼近核心素養的目標?
  國珍老師這樣說:
  當前的閱讀教學,常把「理解」視為結果,把「答案」做為標的,
  把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到省思評鑑的歷程,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操練。
  許多人忽略了;
  理解其實是一連串發現問題、解答困惑的動態過程,
  探究,才是這歷程的本質。

  因此在本書中,國珍老師以「概念內涵」「歷程剖析」「文本實作」三大篇章,
  從Why/What/How三大層面,七張圖表,闡釋解析他心目中的「探究式閱讀」,
  更以包含文學/議題/生活/科普/哲學等不同領域的文本為範例,
  示範並實作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思考歷程。
  實作篇並規劃了邀請你跟著國珍老師腳步一起練習的「探究時間」,
  透過與作者紙上交鋒的思考練習,嘗試理解作者的思路脈絡,
  以頭腦體操的實作,轉化並深化你的探究閱讀力。

  國珍老師衷心認為:
  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就是一個最巨大的文本,
  每個人都在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裡,探索前進的方向。
  在這趟探究旅程中,
  以觀察為基礎的閱讀,以探究為歷程的理解,
  一趟疑問(?)與發現(!)交織的思考之旅,帶領我們從未知邁向已知。
  這是「探究式閱讀」最珍貴的價值!

名人推薦

  范信賢/范巽綠/陳明柔/陳明蕾/許榮哲/蔡淇華/劉桂光/藍偉瑩──知性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精彩推薦精華

  國珍老師繼《閱讀素養》後,接力出版的《探究式閱讀》猶如醍醐灌頂,為台灣的素養導向教學及閱讀教育推進一大步。
  此書結合國珍老師豐富的學識,不僅提供多面向的實際例子演練了探究式閱讀的方法,更經由內在理路的深入思辨及闡述,豐厚了閱讀理解的心法,讓我們得以「reading the word, reading the world!」,享有「打開經驗世界」及「發展抽象能力」的美好。──范信賢,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退休主任

  從教學角度來看,「探究式閱讀」從思考的進路展開,可有效避免我們陷入知識堆疊與考試教學的框架中,非常具開放性與自我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我們的閱讀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上,是真正可以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學習與成長,並帶出閱讀樂趣的閱讀策略。──劉桂光,台北市復興高中校長

  這本書,國珍用近似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他對於「探究」的探究歷程與發現,整本書寫探究,同時也真實呈現他的探究過程。我們透過他對於探究的辯證歷程,認識何謂探究,更反思自己的經驗,重新梳理自己的探究歷程。我們將不只是以本能去認識這個世界,而是從認知到探究的本質,展開有意義的探究之路。──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國珍老師對閱讀的詮釋,使得「閱讀」這個老朋友,有了新的風貌,因為「它」不再只是個體對記載於文本上「符號」的解碼,而是「解碼」後用語言符號進行探究與思辨的「發現之旅」⋯⋯⋯⋯如果你自己跟著這本書一起走一趟閱讀的探究之旅,你會發現閱讀時字數的長短,不會是你探究本質時的負荷;事實上,在探究為本質的閱讀歷程中,你對文字所賦予的意義,將使你重新「增能賦權(EMPOWERMENT)」。──陳明蕾,國立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當學習視野被重新定位,學習透鏡被重新調整,當「探究」成為閱讀的核心,其實也意味著所有的學習歷程,都將成為探究式閱讀的歷程。國珍以《探究式閱讀》一書,回應「當閱讀不再只(能)是閱讀」此一課題,並以全書展示對於「探究閱讀」的探究歷程,也為讀者開展了閱讀的另一個面向與視野。──陳明柔,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主任 

  人類的主觀很珍貴,但人類的主觀一樣很可怕,小從一篇文章的誤讀,或者一條生命的虐殺,甚至可能因而引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我們該如何正確判讀這個世界呢?
  維基百科?生活百科?還是依賴專家?我沒有最好的答案,但國珍的新書《探究式閱讀》肯定是一個可以從小培養的珍貴能力。──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在一○八課綱,所有知識需要靠「探究與實作」昇華為素養的關鍵時刻,國珍老師這一本新書,像一場素養大旱時的及時雨,帶領我們「探究」閱讀理解的過程,以及找到適合的文本來閱讀「實作」⋯⋯⋯⋯翻開國珍老師的這本新書《探究式閱讀》,讓所有的閱讀,都得到了如實的理解!──蔡淇華,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出身於文學世家,40歲之前,是一位設計思考者,以創意協助企業將文化題材與創新思考,應用於企業形象與經營策略。多次參與臺灣在觀光、經濟與政治議題的國際宣傳創意指導工作。

  40歲以後,關注青少年閱讀素養問題,成為閱讀素養推廣者,並於2012年創立「品學堂」,2013年發行華文世界第一本培養閱讀素養的雜誌《閱讀理解》,為華文世界青少年的閱讀素養與思考能力扎根。著有《閱讀素養》、《你的獨特,我看見》等書,並錄製課程【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目前致力於協助各級學校落實閲讀素養教育,讓下一代有能力「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目錄

推薦序 探究式閱讀:經驗與抽象的邂逅對話   范信賢 
推薦序 生活充滿探究,而生命就是閱讀自己的歷程   藍偉瑩 
推薦序 閱讀,值得探究   陳明蕾 
推薦序 當閱讀不再只(能)是閱讀——迎向未來的探究歷程   陳明柔 
推薦序 毒不在那頭,在這頭   許榮哲 
推薦序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但你不知道「你知道」   蔡淇華 
導 讀 素養導向閱讀教學最佳的工具書——真實情境下的探究式閱讀   劉桂光 
自 序 向黑暗丟出一顆彈珠 

Why  輯一 概念內涵
五個觀念,縮短閱讀到理解的距離
1-1在閱讀和理解之間,我們探究 
#奄奄一息的北極熊?  
#閱讀,需要重新理解
1-2閱讀的理解歷程,就是探究的歷程!
#雲端的「雲」都準備好了,「端」呢?    
#回應未來的唯一方式是「探究」
1-3真相始終存在,關鍵在於探究
#對於宇宙萬物,我們如何閱讀呢?
#水是什麼鬼東西?顯而易見的事,反而難發現
1-4真實的情境,真實的問題─關於素養評量的思索
#知識更新週期縮短了!不要再教我以後用不到的!
#杜威爺爺教的思考方式學起來
1-5我們是被訊息左右,或是有能力探究訊息背後的目的? 
#讓你我都崩潰的公投題目
#盡信懶人包,不如沒有懶人包

What   輯二 歷程剖析
七道工法,帶你走入思考的縱深
2-1觀察,讓你不只是看見 
#沒有文字也可以閱讀,大自然就是一本無字書
#司機大哥,我不是奧客,我只是看到路牌!
2-2這世界不存在意義,是讀者賦予這世界意義 
# 其實你不怕蟑螂,你只是聽說你要怕
#大海的聲音,是在傾訴什麼嗎?
2-3你真的「知道」嗎?─別讓已知限制未知 
#那一年,我的防空洞歷險記
#你怎麼會連自己知不知道都不知道?
2-4放下固有觀念,才能大膽假設 
#韓愈〈師說〉話中有話,你讀出來了嗎?
# 花了兩千年,我們終於知道地球是圓的
2-5我的詮釋,你能認同嗎? 
#詮釋不是自己覺得好棒棒,還得求認同!
#第一次當樂評就上手
2-6我怎麼知道我的理解是對的? 
#哥不是去看醫生,哥去看的是回憶
#認知理解大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2-7提問,就是反思驗證 
#我期待一位「有問題」的學生
#聯誼聊天話題攻略,底加啦!

Why  輯三 探究實作  
五篇文本,領略層層思考的蹊徑
探究實作1 文學類文本:眾神 
#你的感受很重要,說三次!感受、感受、感受
#人生可以浮誇又時尚,下筆最好真摯又樸實
探究實作2 議題類文本:天生的判決 
#曼德拉的決定:拋棄悲痛和怨恨,慢走不送!
#不用找跨領域文本,因為我活在跨領域世界啊!
探究實作3 生活類文本:二○二五年咖啡不夠喝了! 
# 不囤口罩了,現在開始咖啡豆囤起來
# 給我國家級官方機構資料!(伸手)
探究實作4 科普類文本:在傷口上灑「糖」 
#科普文章表示:「我不醜,而且我超可愛。」
#傷口甜甜的,像初戀一樣
探究實作5 哲學類文本:先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期待一位探究閱讀者的誕生
 
 

自序   
 
向黑暗丟出一顆彈珠


  在您閱讀這本書之前,請先容我表示歉意,因為我再次寫了一本沒有提供答案的書,而且這本書中的內容,比起我上一本書難上許多。

  不過,您若覺得難,並不是內容本身真的難懂,而是我們習慣以原有的認知去套用在一個需要重新理解的事物上。那不熟悉造成的困擾,讓我們誤以為新事物很難。這樣的困境,其實普遍反映在當前的教育現場,也成為這本書想解決的核心問題。但我畢竟不是一位智者,沒能以更具超越性的智慧與洞見來解惑。但是我對閱讀教育的現況和未來,又有著想參與的莫名責任,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像上一本書那樣,誠實分享我自身的閱讀探究實作,做為一種更為飽滿而完整的閱讀教育假設,留下我個人的探究紀錄,讓這過程中的困惑與發現,做為後續探求的印記。

  說到「困惑」,我想到閱讀領域經典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的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在書中所寫的這句話: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就被他的誠實與洞見所觸動。因為我自己的閱讀經驗,在這句話中找到了共鳴。

  這句話對我而言,至為關鍵的就是:知道自己被困惑。這代表讀者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覺察並掌握自己跨入未知的狀態,卻無懼於陷入困惑的境地,反而將困惑視為閱讀歷程的必然與動機。就是因為有困惑,才需要在閱讀中開展更具深度的心智參與。事實上,真正的理解是自身已知的擴張與思想維度提升的結果,而不是承襲他人的答案。

  我們對於有形世界的理解和有情世間的開悟,多源自於困惑中想一探其奧義的心念,而這基於想知道更多、想知道原因形成,以及關於發現與思考的求知歷程,便開展出最能展現人類高度心智與靈性的行為─「探究」。

  當前的閱讀教學,把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到省思評鑑做為理解歷程與學習。若深刻一點來思考這過程的內涵,將會發現它與探究歷程,從觀察發現、假設提問、驗證解釋,進而反思與創造,是如此一致。這個發現會讓我們對閱讀有更明確的掌握;理解是一連串發現問題並解答困惑的動態過程,探究才是這歷程的本質。理解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在閱讀的光譜中,無論是世界本身,或關於自然與社會的發現,亦或是作者轉譯自真實生活的文本,都是現象、議題、知識、資訊、觀點、論述、情感、故事⋯⋯的複雜組合。從擷取訊息到省思評鑑的過程與結果來看,閱讀是一場同時向外也對內,從不知道到知道,從不理解到理解的心智開展。將已知延伸至億萬光年外的時空,思維量子糾纏的微觀宇宙,帶領我們走到科學的邊界,遇見信仰的啟示。在體悟奧義和自身反思的疑問困惑上,看到哲學的大門,跨入其中,散步至深處,覺察是人自身的探究與閱讀,將萬象開展以思,體驗於心。其過程中每個片刻都創造了個體生命的質變,讓我們超越原有心智的限制,而閱讀的意義與價值,得以彰顯在生命與時間的巨流中。

  每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從什麼都不知道開始,經過一場偉大的探究與冒險,直至生命終結。有些生命悟到其中的意義,有些生命深陷於困惑卻無以自知。但閱讀中探究與理解兩者相生相隨,擴大了有形的生命場域,也豐厚無形的心靈疆界。

  不只是閱讀,就算是生活中陷入困惑,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在閱讀與理解之間,就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究。直到今天,我依舊是書中那個在黑暗中帶著同學丟彈珠的孩子,想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想知道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這本書是我再次向閱讀中暗黑而未知的領域丟出的一顆彈珠,我期待它落地的回音,渴望確認前方就是出口。

  以探究為核心的閱讀教育,並非給予技術和步驟的形式,而是要培養在閱讀中自主提出問題、釐清條件、思考問題的探究能力。具備這基礎,理解自然會發生。更進一步來說,理解並非擁有答案,而是以提問與對話的形式,開展更為深刻的思考歷程。

  書中我問了許多問題,也回答了所有我提出的問題。跟上一本書一樣,請不要隨便相信我說的話,也不要輕易接受我的答案。因為,如果您在閱讀中開始懷疑或困惑於這本書的內容,並提出問題開始探究與思考,那麼您就是一位探究式閱讀者。

  最後我想再以莫提默.艾德勒的兩段話,做為閱讀這本書的準備和對閱讀教育的反思。

  「懷疑是智慧的開始,
  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
  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
  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
  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
  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
  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
  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
  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
  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挑戰你既有的理解力。」
 
黃國珍    本書作者,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導讀

素養導向閱讀教學最佳的工具書——真實情境下的探究式閱讀


  二○一八年一月五日下午,我跟國珍約在麗山街的一家咖啡館,討論工作坊的課程規劃,過程中他提到:「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夠自己對自己提問,對於閱讀理解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這個在閱讀時必須自我設定的虛擬角色,我們決定用籃球比賽的第六人來稱呼。NBA每年都會頒發年度最佳第六人獎,這個獎項特別的原因是,他不是先發,競爭壓力卻不輸給先發,並且經常能夠扭轉戰局,所以叫做「關鍵第六人」。當時我們的規劃是:分組成員中有一位必須擔任關鍵第六人,藉此讓老師們體會,在閱讀中如何學習自我設定這個虛擬的人物。他的任務設定就是:提供建設性的提問,不斷透過觀察、提問來促進團隊的討論。我猜想這個「關鍵第六人」就是「探究式閱讀」的核心概念了!

  這本閱讀工具書以「探究」的方式進行寫作,雖然提供了一些方法,但並不是標準答案,也與傳統的閱讀理解策略很不同。傳統的閱讀策略大概是:文本摘要、提問討論、結構分析,教學上有的會加上批判性的角度,而且多半與考試有關。國珍提出的策略內涵與傳統的關鍵差別是,他的「探究式閱讀」從「觀察、假設、驗證」出發,不是從一本書的好壞出發、不是從全盤的接納出發、不是為了考試而閱讀,是從讓自己更新、讓自己成長出發。這個策略可以把閱讀領域的經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到的四個閱讀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以簡馭繁地完全掌握,這樣的閱讀理解角度我完全認同。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探究式閱讀」從思考的進路展開,可以幫助我們跳脫過去文本解析、文意批判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我們陷入知識堆疊與考試教學的框架中,非常具有開放性與自我引導的作用。探究的角度幫助我們分辨出所謂的「理解」,究竟是知識的掌握(事實知識的記憶理解),還是培養思考的技能(比較分析、推理探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運用書中探究的策略與方法,讓我們的閱讀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上,是延伸擴充的,是真正可以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學習與成長,並帶出閱讀樂趣的閱讀策略。

  一○八新課綱的核心目標是「終身學習」,其中的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能夠習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離開學校之後仍能保持學習的熱情。那麼透過探究式閱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帶出學生的好奇心,能夠感受無知的恐懼,喚起學習的熱情來解決問題,激發願意主動學習的正向循環(如下圖),我想應該是國珍推動探究式閱讀理解最終的目的吧!

  不過,這樣的探究式閱讀顯然建立在讀者具有很強大的求知欲望上,那麼對於缺乏求知欲望的讀者,如何讓他進行探究呢?國珍提出的是思考是:「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大幅更新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更新自己』」。我比較擔心的是:人們面對大幅更新的時代,會以為使用了這些更新的產品、習慣了這個更新的環境,自己也就跟著更新了。但實際上就跟國珍說的一樣:我們「沒有『意識』到將發生的情境而主動去學習,沒有『感受』到真實情境的刺激,學習的價值就無法被呈現出來。」這不論是在生活上、工作上、教學上都是一樣的。這個意識與感受,若是就我從書中所理解的應該是:將生活環境的更新當成是需要「被觀察的現象」,將面對更新、接納更新的過程以「假設」來進行,最後以「驗證」的方式將自己更新,也因此把自己從「我知道我不知道」,提升為「我知道我知道」。

  也許還有很多讀者會問:我也很想探究啊!只是不知道如何進行?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比較容易入手嗎?對於沒有興趣閱讀、不願意探究的孩子,大人該如何引導呢?我們每天「看見」、「閱讀」和「觀察」的文本資訊非常多,都需要這樣的探究嗎?……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提供了很棒的分析與策略方法,當然你也可以對作者的說法進行「探究與質疑」,而若是真的這樣,那你就開始進行「探究式閱讀」了。

  我特別想提出的是:國珍經常跟我討論的文章〈師說〉,他的見解是多數國文老師會注意到,卻不會視為重點進行教學規劃的主題。那麼為什麼老師會忽視呢?在閱讀理解上,哪一種角度比較可以呈現作者的想法呢?韓愈究竟希望大家從哪一個角度來理解他的文章呢?如果「我們打個電話給韓愈」問問他?也許一番討論對話之後,韓愈會問我們:「你們的好奇心與這些探究提問,是怎麼來的?」那我肯定會這樣回答他:「來看這本《探究式閱讀》吧!」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的字數嚴重超過了編輯給我的限制,但是探究式的閱讀理解,不就是會花費較多的文字進行探究嗎?何況,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行探究啊!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 劉桂光

推薦序

探究式閱讀:經驗與抽象的邂逅對話


  隨著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實施,「素養」成為大家關切的焦點,而「閱讀」做為學習方法及成果評量,亦被認為是其中的關鍵之一。值此時刻,國珍老師繼《閱讀素養》後,接力出版的《探究式閱讀》猶如醍醐灌頂,為台灣的素養導向教學及閱讀教育推進一大步。

  其實,閱讀教育在台灣已有長久的推動,但除了大量廣泛的閱讀之外,佐藤學即提出二十一世紀應是「主題-探究-表現」的學習典範,國珍老師在本書中點出了「探究」的關鍵作用:有著「課題」的意識,透過「探究」歷程,更有可能提升學習的「表現」。

  從國珍老師的舉例來看,閱讀所指涉的文本範圍,已從傳統的文字作品(書籍、報章、雜誌等),擴展至口語、聽覺、視覺表達等類型(言談、影視、建築、音樂、藝術作品等),乃至及於每日生活的實踐活動;換言之,閱聽者不僅是被動的受眾,在理解詮釋的參與過程中,他也建構了某種意義的再生產。可見,深層性/生成性的閱讀,即是閱聽者做為既是讀者亦是作者的一種探究式動態歷程。

  再回觀教育與學習。黃武雄在《學校在窗外》中曾經提問:孩子為什麼要上學?他給出的答案是「為了和世界真實的連結」,而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乃是「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閱讀」可以讓學習者乘著文字或圖像的翅膀去打開經驗世界,但如何由茲而發展抽象能力並回觀經驗世界,即需要結合「探究」。

  於此,探究式閱讀讓學習者更能面向當下及未來而學習,此種學習不僅止於浮面的樂趣,它更追求意義的探詢與成長的喜悅。文本閱讀得以和學習者相逢及對話,它需要閱讀者將文本從綿延流動、融合模糊的狀態,有知覺性地加以停止或挑出來(停格),並進行某種詮釋和反省性的探究時,這些經驗才會被賦予意義,甚而成為經驗持續成長的動力。就此而言,閱讀,就不是在拼湊資訊的遺骸、找出已完成的固定答案,而是將重點放在「擷取資訊、統整解釋、省思評鑑」的鮮活建構歷程,讓學習者在閱讀探究歷程中成為解決問題的英雄,而與自己及世界真實相遇。

  國珍老師的「探究式閱讀」不只停留於為閱讀而閱讀的表象技術,此書結合他豐富的學識,不僅提供多面向的實例,演練了探究式閱讀的方法,更經由內在理路的深入思辨及闡述,豐厚了閱讀理解的心法,讓我們得以「reading the word, reading the world!」,享有「打開經驗世界」及「發展抽象能力」的美好。相信透過探究式閱讀,教育及學習應能如同約翰.繆爾(John Muir)形容的一般:「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河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經過。」感謝國珍老師為台灣教育注入的動能,讓探究及閱讀成為我們學習成長的美好祝福及禮物。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退休主任 范信賢

推薦序

生活充滿探究,而生命就是閱讀自己的歷程


  第一次和國珍討論「探究」,是我們合作的「合一」工作坊,國珍希望能將閱讀理解與探究課程做連結,所以我們辦理了兩天的工作坊。他先讓大家經歷與思考閱讀歷程中的探究,隔天我再帶著大家以閱讀理解為基底,設計探究課程。但如果以探究的精神來看我和國珍的認識與對話,應該從我們認識的第一天開始,我們所討論的內容都是探究。

  每日睜開眼,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閱讀這個世界:閱讀我們相遇的人,閱讀我們遭遇的事情,閱讀我們接觸的物件。我們因著自己的經驗,覺察到能夠吸引我們的訊息,依據所覺知的場域脈絡,解讀著我們感受到的訊息,產生理解,決定行動。這樣的過程,就如同閱讀理解一樣,每一個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如果每日生活都是探究的歷程,那我們如何從我們的經驗裡,來思考閱讀理解的意義呢?

  一個人能幫助自己理解世界,同時也可能限制了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人都有探究的本能,就如同人都有思考的本能,但我們卻仍然需要學習如何探究、如何思考,因為我們如果只用「本能」進行閱讀、思考或探究,可能就會犯了未驗證的錯誤。探究的過程,必然從我們的經驗出發,但僅僅以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這樣的理解很可能產生偏誤,所以我們若能經常「提醒」自己,對現象所在的脈絡收集更多資訊,好幫助我們更完整地掌握與了解,這樣的理解必須在不同脈絡下仍然是一致的,能夠產生合理的關係解讀,又不會存在例外或是矛盾。這樣,至少在我們的「主觀」下,我們盡可能「客觀」地認識世界,盡可能避免自己陷入主觀與直覺。在我們對於世界有相對完整的認識之後,便會對於世界做出自己的「詮釋」。

  不同的學門都有其領域探究世界的方式,無論那些方式的細節有何差異,大體上都不跳脫覺察現象、認識現象、理解現象、定義現象、擬定行動、實踐反思等過程,根據領域探究方法的差異,各自都會形成一套「詮釋」世界的形式。就如同科學研究對於現象背後的意義提出假說,進行驗證,最後形成理論模型,這便是科學家詮釋世界的方式,閱讀何嘗不是這樣的探究歷程呢?正因為如此,閱讀是所有領域探究世界共同的基本能力與歷程。

  這本書,國珍用近似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他對於「探究」的探究歷程與發現,整本書寫探究,同時也真實呈現他的探究過程。我們透過他對於探究的辯證歷程,認識何謂探究,更反思自己的經驗,重新梳理自己的探究歷程。我們將不只是以本能去認識這個世界,而是從認知到探究的本質,展開有意義的探究之路。

  每一天,探究著,也閱讀著自己的生命歷程。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藍偉瑩

推薦序

閱讀,值得探究


  誠如國珍老師在書中所言,「閱讀」是人類的老朋友。自二○○○年文建會推動兒童閱讀年起,「閱讀」更是台灣社會的極大共識,幾乎人人都說閱讀好。只是,當二○二○年大學入學指定科目的國文試題近一萬三千字時,也有許多人開始思考,閱讀這個朋友,是不是成了莘莘學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國珍老師試著從閱讀乃是讀者透過語言表徵進行自主學習的歷程,重新檢視閱讀之於生命個體的意義。以「語言表徵」理解自己所看所見之「事」,是這本書中的「閱讀」;以「語言表徵」與自己內在經驗進行對話,也是本書中的「閱讀」;以「語言表徵」描述自己對所見之事的想法,同樣也是本書中的「閱讀」。國珍老師對閱讀有上述這些新的詮釋,使得「閱讀」這個老朋友,有了新的風貌,因為「它」不再只是個體對記載於文本上「符號」的解碼,而是「解碼」後用語言符號進行探究與思辨的「發現之旅」。

  當你用這樣的視野打開這本書,從概念內涵篇開始,你就會經歷新的「探究之旅」,你會重新發現,原來少了探究與思辨的「大量閱讀」,可能讓許多讀者成了可以不斷「閱讀」,但卻只是不斷進行「被動識讀」的「解碼機器」。從歷程剖析篇,你也有機會一探「主動式的探究閱讀」,如何讓你讀出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也會讓你重新組織自己既有的「知識系統」。這樣的重組歷程,你會更加認識自己內在的知識系統,也會更理解不同對象所建構的知識系統。

  換言之,如果你自己跟著這本書一起走一趟閱讀的探究之旅,你會發現閱讀時字數的長短,不會是你探究本質時的負荷;事實上,在探究為本質的閱讀歷程中,你對文字所賦予的意義,將使你重新「增能賦權(EMPOWERMENT)」。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閱讀,二○二○年的秋天,你可以因為這本書,對「閱讀」這位老朋友產生不同的認識。等你讀完,你可以再回頭想想,國珍老師的詮釋,你認同嗎?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明蕾

推薦序

當閱讀不再只(能)是閱讀—迎向未來的探究歷程


  《探究式閱讀》一書,延續國珍一直以來對「閱讀理解」的關切與實踐,並且進一步提出「探究式閱讀」的學習脈絡與可能路徑。書中透過概念、歷程與實作,示範如何帶著好奇與疑問,將探究歷程與閱讀歷程合一的發現與建構之道。

  在訊息雜沓、資訊來源複雜的當代閱讀情境中,閱讀的核心應該是什麼?顯然閱讀不再只(能)是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語文能力養成與應用的工具價值層面,因為所謂單向的、封閉式的知識學習取向(或教學傾向)已不足以應對快速變動且不可預期的未來。

  過往的學習樣態,習於傳授已知的知識與經驗,或者基於前述認知,詮釋或發展對於「現在」問題的解方,然而這可能是一個被「已知」限制「未知」探索的學習狀態,因為我們在變動快速的「此刻」正在經歷的是生成中的未來。因此如何透過開放式的學習框架,引動學生在掌握現有知識系統與經驗法則後,仍具有主動學習意願,並習得可遷移的方法,進而擁有探究未知/未來的能力與態度,正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共同課題。

  國珍在書中,希望為讀者鋪展「閱讀理解」的動態歷程,於是從核心提問出發:「閱讀」行動的核心應該是什麼?閱讀歷程應該如何開展?如果理解的過程便是探究的過程,那麼探究式的閱讀,意味著閱讀本身不再只是理解或吸收「已知」知識的被動學習過程,更是帶著好奇與懷疑,開展出具有思辨探索特質的閱讀理解歷程。探究式閱讀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理解正在生成中的未來,因為這樣的閱讀不再是以獲取單一答案為目標,而是讓學習者在歷程中逐步發展出提問思辨與探究解答的能力,而解答就在探究歷程中。

  當學習視野被重新定位,學習透鏡被重新調整,當「探究」成為閱讀的核心,其實也意味著所有的學習歷程,都將成為探究式閱讀的歷程。國珍以《探究式閱讀》一書,回應「當閱讀不再只(能)是閱讀」此一課題,並以全書展示對於「探究閱讀」的探究歷程,也為讀者開展了閱讀的另一個面向與視野。
 
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主任 陳明柔

推薦序

毒不在那頭,在這頭


  我們該如何判讀這個世界?

  閱讀《探究式閱讀》一書時,我冷汗直冒,因為它讓我聯想起自己的誤讀史。

  大部分的時候,誤讀無傷大雅,所以我甚至可以不以為意地說「作者已死」,這是個多元觀點,讀者為大的時代。

  但有些誤讀可沒那麼簡單了,它可能因此傷害了一個無辜的生命,甚至一整個族群。例如幾天前,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家孩子的保母住在偏遠的山腳下,家裡常常有些奇奇怪怪的動物來拜訪。大部分無害,但少部分則否。

  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在保母家的院子裡聊天。

  突然,庭院裡出現了一隻要命的小煞星,頭前揮舞著兩隻大剪刀,尾巴有著像蜜蜂一樣螫人的尾針。

  以上的觀察跟「維基百科」裡,對於「蠍子」的描述,九成像。

  蠍子是一種有八隻腳的蛛形綱節肢動物,具有一對可固定獵物的鉗足,與細長且分節的尾,尾部末端為帶有毒液的蜇針。

  根據維基百科,我大叫,提醒孩子:「小心,有蠍子。」

  孩子們跟著大叫:「阿公,有蠍子。」

  如果我是依賴「維基百科」辨物,那麼長年住在山裡的阿公則是依賴「生活百科」辨物。

  不管維基百科,還是生活百科,我和阿公英雄所見略同,這是一隻要特別小心的毒蠍子。

  隨後,阿公拿出打火機跟毒蠍決鬥,惡煞抬起屁股,拱起身子,不停揮舞著牠的大剪刀,一旁的我們不停大叫「阿公小心,不要被咬了」。

  最後邪不勝正,阿公用火燒死了毒蠍。

  隨後,老婆把毒蠍的照片傳給她二哥,二哥熱愛攝影,而且專拍昆蟲等小動物,稱得上是半個專家。沒多久,二哥傳來我們「毒蠍子」的真實身分。

  那是另外一則維基百科,上面是這樣寫的:「你們看到的蠍子名叫『鞭蠍』,但台灣並沒有蠍子。」

  等等,這句話不是矛盾了嗎,難道……鞭蠍是外來種?

  不是,鞭蠍並不是我們印象中有毒的蠍子,而是「擬蠍」,雖然都有個「蠍」字,但牠並沒有毒性。

  「可惜,牠常被誤認為是有毒的蠍子,而遭毒手,死得很冤枉。」

  這句話太寫實了。幾個小時前,我們才殺害了一隻,那時心底還洋洋得意,自以為是英雄,保護了孩子。

  我把剛才殺死的「鞭蠍」簡介拿給兩個女兒看,並且特別指著「被誤認為是有毒的蠍子,而遭毒手,死得很冤枉」這段話給她們看。

  兩個女兒的眼眶瞬間都紅了。

  人類的主觀很珍貴,但人類的主觀一樣很可怕,小從一篇文章的誤讀,或者一條生命的虐殺,甚至可能因而引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我們該如何正確判讀這個世界呢?

  維基百科?生活百科?還是依賴專家?我沒有最好的答案,但國珍的新書《探究式閱讀》肯定是一個可以從小培養的珍貴能力。

  書裡提到一個「這是水」的小故事(詳見頁六一),提醒我們「愈常見的東西,愈不容易察覺」,例如空氣,因而有了「這就是水!這就是水!」的大聲疾呼。

  且讓我換個說法,因為我們習慣於放大他人的惡(尤其在這個「鍵盤公審」的年代),因而很容易產生悲劇,所以且讓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大部分的時候,毒不在眼前那頭,而是在眼下這頭!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許榮哲

推薦序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但你不知道「你知道」


  在一○八課綱,所有知識需要靠「探究與實作」昇華為素養的關鍵時刻,國珍老師這一本新書,像一場素養大旱時的及時雨,帶領我們「探究」閱讀理解的過程,以及找到適合的文本來閱讀「實作」。

  國珍老師從一則我們深信不疑的新聞,開始引導我們思考與發問:因為氣候變遷,北極熊必須無助的站在小浮冰上,慢慢地淹死與餓死……

  北極熊的數目真的大幅減少嗎?

  北極熊真的即將絕跡嗎?

  這本書帶著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慢慢進入事實的真相,也慢慢理解,我們閱讀時的理解,有可能是創造文本者設計好的圈套。因此在資訊愈來愈多元、假消息充斥四周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更需要有閱讀探究的素養。

  這樣的素養習得不易,需要我們從人類學、符號學、理則學,甚至還要從大歷史及不同的文本中去交叉印證,才有可能慢慢地貼近。

  幸好今天台灣閱讀理解大師——國珍老師,願意以自己的博學為經,以今日台灣師生的需求為緯,為我們編織出一本閱讀素養的跨時代鉅作。

  是的,我們該知道,我們常常被文本所蒙蔽,因此常常我們並不知道我們「以為知道」的真相;還有,我們並不知道,其實我們「都知道」如何從資訊的迷霧中走向真相—那就是,翻開國珍老師的這本新書《探究式閱讀》,讓所有的閱讀,都得到了如實的理解!
 
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036782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親子天下數位產品社方展:預備孩子的未來,全展7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