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看見大象,舞動大象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
繼文的書要出版了,我聽了他的計畫,主動請纓上陣推薦,為這本書寫一篇序,我想把他推薦給更多人認識。繼文大概亦難推辭,笑呵呵只得答應我。
近年來我與學思達合作,深入了解學思達教學,與諸多教育夥伴同行,我心裡放了一個位置,在自由行走的路上,有時選擇結伴同行,而繼文乃教育的同行者。
時空座標看當今教育
原以為繼文的書距離我比較遙遠,只是談數學的教學、經驗與思維,未料這本書出乎意料的好看,我甚至做了不少筆記。
比如對於「停頓」的說明:「當學生忙著理解新概念時,最不需要的就是有一個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到底懂了沒有?』」談的是一般人並不停頓,學習就無法沉澱、思索與內化。
比如對於學習的看法,我私自解讀為「冰山」另類說法:「我開始對學生看影片的習慣與模式感興趣,畢竟『理解』是發生在他的大腦內,從外在行為來看,我們只看得到一個掛著耳機、盯著載具的青少年,實在無從得知:『學生是不是看完影片就懂了呢?』」對我而言,這是從內在思索,改變給予孩子外在的衝擊。
比如對好奇心的說法,繼文引用相關資訊:「『好奇心』和食欲、性欲一樣,是人類的基本欲望……『觸發好奇心』才是促動學習的關鍵。」他引用的解釋,更容易讓人明瞭。
這本書的書寫視角,不僅是數學在學思達的操作,更宏觀的將視野調高,「審今時、度大勢」,看待整個大環境的脈絡,教學者與學習者該有什麼樣的思維?該如何因應科技時代,甚至未來時代?
繼文縱橫交錯闊談,再精準定位調校,將眼光瞄準細節聚焦。
他宏觀的視野,引經據典極貼切,進入技術脈絡則敘寫經驗,寫他的反思、挫敗與成功,字字珠璣且妙語如珠,如同繼文本人在現場,融入橫空出世的幽默感,閱讀者輕鬆汲取了知識與技巧。
家長閱讀也有裨益
今年暑假因疫情之故,我帶孩子在家學數學,運用洋蔥數學當輔具。
我讓孩子看數學影片,再與孩子提問互動。
我數學成績不佳,陪伴孩子看數學影片,在提問互動過程中,理解了孩子卡住的點,也思索如何讓孩子理解。
我擁有嫻熟的提問技巧,運用起來自然不難。
但是看了繼文的分享,提問該如何區分?鷹架該如何搭建?影片該看多久?我瞬間拍案歡呼,因為繼文的分享更細緻,我若預先閱讀了這本書,當更易掌握跟孩子與數學的互動。
繼文書中呈現的架構,圍繞著「知識的啟發者」,而不是傳統的「知識的傳遞者」,並且朝深遠的方向望去,呈現更多課堂改變的面貌,更動了過去傳統的課堂風景。此書不僅對教師有益,家長若閱讀了,亦對於在生活中帶孩子自學、陪孩子做功課等狀態,都有極大的幫助。
大象的隱喻
繼文本書的名稱,以馬戲團的大象為隱喻,指出綁住大象的,並非外在的枷鎖,而是一種慣性,繼文的數學課改變了慣性,帶出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主動活潑的課堂風景。
我所學習的薩提爾模式,亦常以大象為隱喻,源自西諺「屋裡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屋裡有象,人們卻視而不見,刻意忽略問題,比喻每個人都知道、卻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
我以為繼文的這本書,同時觸及此議題,教室裡長年存在的大象,不僅因此被看見了,也讓大象動起來了。
推薦序2
真金不怕火煉,專業不怕考驗
張輝誠(學思達創始人)
繼文老師此書太珍貴了,他是學思達數學科核心老師,獨立發展出三軌學思達,並散發愈來愈大的影響力,讓學思達不斷深化,並且還是從最難的數學科,逐漸擴散到更多其他學科。
他是真正把三軌學思達放進國中教學現場、放進常態編班的班級裡,並且全力推廣、有效複製到其他學科、擴散到更多學年層的第一人。
最重要的是,他的演講、主持、公開課,愈來愈好,愈來愈行雲流水,現在他把多年的經驗與精華寫成書,分享給更多人,真是太美好了!
繼文老師書中提到,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力,他的教學進化歷程如下:
1課本+心智圖+單軌學思達→解讀文本的能力,思考討論,表達能力
2影片+單軌學思達→解讀影片能力
3三軌學思達→差異化
4個人化學習→自學力
這四個歷程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但真正深入其中的老師就知道,每一個歷程都非常困難。
有些老師可能以為,只要有線上教學平台的充足影片,就能夠順利展開「個人化學習」。這樣的想法固然沒錯,實際上也可以做到,但在我看來,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了教師專業的介入和引導。」
國外常見的「翻轉教室」模式,通常先由老師自己錄影片,再藉由WSQ學習單(觀看Watch → 摘要Summary → 提問Question)讓學生看教學影片自學、摘錄與提問,有的還融入各種筆記法(如康乃爾筆記法),讓學生「摘錄」教學影片時更加專業化。
後來逐漸出現各種線上教學平台(如可汗學院、均一教育平台、洋蔥數學或Coursera等等)的影片,老師直接使用線上教學影片即可,翻轉教室的風潮因此開始擴大範疇。
只是,原本不會錄製影片的老師,如果上課只是採用「WSQ學習單」搭配「線上教學影片」來上課,那就太缺乏專業了,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上課,整個教學過程全部推給學生去自行「觀看→摘要→提問」就好──這種老師的專業就容易一方面變成解題老師,另一方面又會變成教導其他老師怎樣克服硬體設備(當然這也很重要,但這些都只是基本功,並非翻轉教室的教學核心關鍵)。
沒有自行錄製影片,只是運用平台上課,卻侈談「個人化學習」的老師,最大的致命傷就是,一旦沒有了平台支援,所謂的「個人化學習」馬上打回原形,知識的傳遞工作必然又會馬上回到老師身上,而WSQ頓時成為一張廢紙。換言之,這樣的「個人化學習」真正的關鍵是「平台上的影片」,而不是老師的教學專業。
在這個脈絡底下,才能知曉繼文老師教學歷程突破的珍貴與價值。
繼文老師一開始就是先從學思達入手,融入心智圖(讓學生掌握數學各知識點的架構),設計學思達講義,讓學生從數學課本開始培養並訓練自學、思考及表達能力。光是這一點,難度就極高,他六年來長時間獨自編寫學思達講義,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他多年教學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每一張講義都費時耗力完成,他獨立做完三年六學期全部的學思達講義,完成後又全部無償公開在學思達講義分享平台(ShareClass.org),任人自由下載,大家也可以真正見識到一個學思達老師的講義製作是多麼專業,比起WSQ這樣簡易的學習單,簡直天差地別。
繼文老師還拍了一千多部數學教學影片,將影片融入自己的課堂,影片有些是採用他自己拍的,有些則是他以專業判斷後選定的(如均一或洋蔥數學),影片融入教學的另一主軸還是學思達講義,講義上有繼文老師的引導、提示、說明、補充、設問、強調、鷹架及練習,全都是他的專業,幫助學生更高效率的自學。
後來,繼文老師想要「拔尖與扶弱」,讓課堂學習效益更高,便開始實踐「三軌學思達」(同質性分組,不同程度的組別有不同難度差異的學習任務),也就是「差異化教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他必須有三個不同版本的「學思達講義」,所以他以第一個共同版的學思達講義為基礎,再次耗時費力做出簡易版和難度版。最有創意的一點是,因為他自己有錄製數學教學影片的經驗,所以也讓優秀組別的學生拍攝數學解題影片,讓學生走向高階的應用與創造能力訓練。
最後他才扎實而穩健的進入了「個人化學習」,有了自己拍攝的豐富影片和各種線上教學平台作為後盾,再加上自己的教學專業(三個版本的學思達講義),「個人化學習」才終於完成了真正是建立在教師專業基礎上的學習,而不是只建立在「線上教學平台」和「學生」的自我學習。對繼文老師而言,沒有了平台也不怕,他還有三軌學思達,甚至還有自己的影片,照樣可以個人化學習,不像一般老師,一旦沒了平台就只好打回原形,再沒有提供新知識的來源了,只能自己跳下去教。
在台灣談「個人化學習」,很少有人像繼文老師這樣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一次又一次突破各種困難;也很少有人像他走到這樣精深而專業,且願意公開辛苦編寫的講義讓大家受益,又可以隨時開放教室,公開接受檢驗。其實這正是繼文老師為何能在台灣上公開課、帶工作坊的主因,並且在應邀對來自大陸各省優異的中學數學老師發表大型演講之後,得到高度評價。
真金不怕火煉,專業不怕考驗。
這話說的就是像繼文這樣的老師。
自序
讓大象動起來
「老師,你有沒有下學期的數學講義?」
二○二○年五月中旬,幾位學生跑來問我,因為他們已經把這學期的數學課本、習作、講義都做完了,並且相互討論找答案與訂正。我把前一年製作的講義印成一本發給他們。其中一位學生在七月中學期結束前(疫情影響而延後兩週),當其他人還在為期末考努力衝刺時,她已經把下學期的講義完成大約三分之一。可以想像,若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差異化教學,她上課時會很無聊,也會「假裝」得很辛苦。
原來,把學生「封印」的是老師。
還記得女兒小時候,帶她到附近的國小操場跑步,我牽著她的手慢慢跑,有時候不小心跑得太快,女兒就會跌倒,甚至受傷嚎啕大哭。
在一場跑步競賽裡,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如果要所有人同時起跑、同時抵達終點,會是一件很荒謬的事。但是,這樣的情況卻時常在教學現場發生。
開學是所有學生共同的起點,而段考前大家都要抵達終點。跑得快的人必須在終點線前面等待其他同學,跑得慢的人必須加速跟上,或者由老師「帶著」他跑。有時候進度落後太多,必須加速前進,他很容易跌倒受傷,這時老師只好「拖著」他跑;不但數學老師「拖著」他跑,還有國文、英文、社會、自然……想想這個畫面,有一點殘忍,也令人感到不捨。
我帶著女兒慢慢跑,也應該帶著學生慢慢跑。
上一屆的學生畢業一年後,師生約在學校附近的Pizza店聚餐敘舊。有一位就讀公立高職的學生說:「現在都靠自己讀,還好國中的時候老師放手讓我們自主學習。」還有一位學生提到國中第一次上台報告時,雙腳不停發抖,現在上台報告對她來說「只是一片蛋糕」。學生的回饋讓我知道,實施三年的學思達教學,教給學生的是帶得走的能力。
有時候我會在演講時問現場老師一個問題:「你想要當哪一種老師?」
A老師:學生畢業後說,沒有老師的教導,成績退步很多。
B老師:學生畢業後說,沒有老師的教導,還是讀得很好。
如果我是A老師,心中當然會有一點喜悅,因為學生會這麼說,表示我教得還不錯。但換另一個角度想,也可能是A老師所教的東西,學生無法帶到下一階段――老師教的只是「內容」,而不是「能力」。如果我是B老師,學生畢業後沒有我也可以讀得很好,表示我教的不只是「內容」,而是「帶得走的能力」。
實施學思達之後,對我而言最大的改變是:老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知識的啟發者」。上課不再是講好講滿,「講述」這件事情交給影片、同學、講義、課本、網路,甚至是學生自己。老師終於空下手來,可以給學生一對一指導,可以實施差異化教學,可以做得更多。學思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留白」。學生在課堂裡是真的在學習,不但學習知識內容,也學習如何學習,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關於本書的書名――讓大象動起來,這是我在演講中常常提到的一個故事。我先讓大家看一張圖片:有一頭大象被一條繩子拴在小木樁上,低著頭悶悶不樂。接下來我會問:大象為什麼不想跑?如果牠想跑,只要輕輕一扯就可以掙脫,牠為什麼不想跑?這時有老師提到,大象還小的時候,怎樣都掙脫不開那條繩子,最後連跑都不想跑了,現在牠長大了,但還是以為自己跑不掉。是的,大象就像是我們遇到的一些學生,因為接二連三的失敗,再也不願嘗試了。這就是「習得的無助感」。「習得的無助感」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機,再也動不起來。
我繼續追問:「如何讓大象動起來?」
這本書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本書共七章,〈前言〉與大家分享我對AI時代教育核心的看法;〈緣起〉則回溯自己嘗試教學改變的契機與困境,以及「學思達」與「數位學習」對我的教學生涯所產生的重大改變。
第一章談到我如何運用數位學習來啟動學生的自學力,從可汗學院所給予的啟發、均一教育平台帶來的可能性,到洋蔥數學如何以動畫呈現數學概念,顛覆數學給人的刻板印象。
第二章是我的學思達實作――基礎篇,詳細說明我在實施學思達的過程中如何演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課前準備包含分組、座位安排、工具準備等等,實際操作則包含自學如何開始、啟動學生思考與討論,以及讓「壓力+助力+鼓勵」形成學生上台表達的動力。
第三章是我的學思達實作――進階篇,分享我如何在學思達教學法中融入心智圖與均一教育平台、課堂提問主持要留意的重點,以及如何在紙筆測驗之外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果。
第四章分享如何讓大象動起來,詳細說明啟動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這是演講時很受歡迎的主題。對於無動機的學生,初期以外在動機推動,接下來要將外在動機轉變為內在動機;而直接由內在動機驅動,可以獲致最好的效果。
第五章談的是從差異化教學到個人化學習的過程,從鹽酥雞老闆給我的啟發、禪師與小和尚的對話,帶出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同時反思「老師」的定義,從同質分組發展到三軌學思達模式。
第六章學思達Online,說明學生直播、老師直播,以及線上教學成功的關鍵。
第七章論及教師的專業,當我們提到「專業」兩個字時,大家可能會想到醫師、律師、會計師……身為老師的我們,會不會認為自己專業呢?又或者,我們怎麼理解一個老師的專業呢?
這本書裡關於「數學」的內容並不多,重點在於如何實施學思達教學、教學工具的使用、增強機制、差異化教學,以及線上教學等實作經驗的分享等等。因此這本書並不是數學老師的教學手冊,不是專為數學老師而寫,而是寫給每一個想要改變或是正在改變中的老師。而對家長來說,不再侷限於「老師」就是一定要講好講滿、「學習」一定要按表操課等想法,每一位父母對於「教育」有更多的想像。
一開始實施學思達教學時,我並不十分相信學思達可以改變我的課堂,但經過一連串的挫折打擊與重新站起來(以下省略兩公升的眼淚)……終於,在學生的回饋與他們眼中透出的光芒,我看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
漫漫長路依舊看不到盡頭,但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向前進一步,總有一天我們會一起看見!
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寫書。這一切要感謝很多人。
感謝誠致基金會方新舟大哥和花蓮三民國中林國源校長的支持與鼓勵。
感謝張輝誠和李崇建兩位老師的提攜。
感謝天下文化編輯郁慧與彤華的全力協助。
在開始翻轉教室,錄影片、製作講義和投影片的時候,感謝家人的包容與支持。
在講義做不出來的時候,感謝神隊友的神救援。
在晚上想吃宵夜的時候,感謝學思達夥伴的美食照片都記得tag「劉繼文」。
感謝八里國中,在我剛踏上教學生涯時所給予的成長養分。
感謝新泰國中,讓我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感謝,這一切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