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Never Home Alone

  • 定價:460
  • 優惠價:94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9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本離你最近的自然史🐜

歡迎回家。在這裡,至少有20萬種生物陪伴你、圍繞你,
你從不孤單,你正置身在一個森羅萬象的小宇宙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細菌學#1暢銷書;爬蟲與兩棲生物學#3暢銷書



▎專文推薦・審閱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群聚推薦

李後鋒|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台灣昆蟲學會理事長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作家
曾柏諺|國語日報科學版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序)

 
家中不可或缺的小生物,如何幫助人類增強免疫力、吃得更美味、過得更幸福?

 
🐛我們每天生活的「家居生態系」,是一片充滿未知的蠻荒大陸

你知道在你家裡,住了將近20萬種細菌、真菌與節肢動物嗎?你的窗框上、枕頭上、蓮蓬頭內和貓狗身上,都住滿了大大小小的野生居民。它們已經與我們同居千百年,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卻少得可憐,甚至連它們從哪裡來、愛吃什麼都不知道。

🐛當你狂噴殺蟲劑,你可能殺死了好室友,獨留最有害的生物長相左右

我們向來討厭家裡的細菌和微生物,認為它們有害健康,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出生就沾染多種微生物的嬰兒,免疫力更強、更不容易過敏;韓國廚師手上的細菌,讓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手風味」;家裡面人人喊打的蜘蛛,其實默默幫你吃掉了好多有害生物。

🐛擁抱生物多樣性,找回與自然的親密連結

在本書中,生物學家羅伯・唐恩,將為你揭開迷人的微觀世界,帶你用全新眼光認識這些與你親密接觸的「室友」,它們為我們打造的生物多樣性,不僅讓我們更健康、幸福,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多采多姿。
 

🕸️🕸你該知道的居家生物冷知識🕸️🕸️

●蜘蛛是家中的益蟲,而且牠們幾乎不會咬人。(是的,你錯怪牠了)

●瓶裝水裡也有細菌存在唷。(學著愛它們吧)

●感染貓身上的弓漿蟲可能讓你更愛冒險。(而且這些人絕不會停止吸貓)

●麵包師傅的絕佳手藝(某種程度上)=他們手上各種細菌的綜合風味。



媒體好評

「很有趣也極具啟發性的一本書……唐恩與他的同事運用群聚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的方法,為我們梳理出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生態系:人類的家。他們的研究豐富了我們對生態系功能的認識,更扣人心弦的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和這些家中生物的互動,讓我們得以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自然》Nature

「一本迷人的書……輕快串起浩瀚的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道出人類是如何改變了整個生態系──常常是越改越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妙語如珠、旁徵博引……很難不被羅伯・唐恩的文筆吸引,透過他一一細數,我們不得不驚嘆於自己家中這個生物小宇宙的豐富!」──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如果你是個蟲子迷,你一定會愛死這本書!在裡面你會看到鉅細靡遺、成千上萬的節肢動物和微生物,而且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家裡!」──《Bustle》雜誌

「引人入勝……從羅伯・唐恩的眼睛看出去,房間都不是房間了,變成各式各樣可以去探索的棲地,同時,也完全刷新了很多人對害蟲防治的觀念。」──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也是科普作家。首部著作《眾生萬物》(Every Living Thing)即榮獲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曾為《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BBC野生動物雜誌》(BBC Wildlife)、《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等撰文逾八十篇。
2014年出版《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o We Are Today,商周出版),榮獲Booklist Online、PopScienceBooks評選為2011年Top 10健康類書籍、Top 5最佳生物類書籍。
唐恩現與妻子居於北卡州羅利(Raleigh)市,育有二子,以及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譯者簡介

方慧詩
高中到吳聲海老師實驗室遊玩後,便以台大生科當作第一志願,動物學碩士畢業後進博物館工作。現職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與ICOM NATHIST秘書,同時攻讀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博士班。常在都市叢林裡回想夏夜日月潭旁此起彼落而絢爛的蛙鳴。

饒益品
在花蓮的山與海之間長大、台大生科系畢業;目前居住於法國圖魯茲,在獲得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班,研究森林動態。終日盯著電腦螢幕但心中還是嚮往山林,著迷於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語言的多樣性。

 

目錄


各方讚譽
專文推薦: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陳俊堯
專文推薦: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詹美鈴
前言:室內人
01 奇觀
02 地下室裡的溫泉
03 直視黑暗中的生物
04 無菌也是病
05 沐浴在盎然生機中
06 欣欣向榮的麻煩
07 生態學家都得了遠視
08 灶馬對我們有什麼用
09 蟑螂的問題其實在我們身上
10 看看貓拖回來了什麼
11 在嬰兒體膚種下生物多樣性
12 生物多樣性的滋味
誌謝
註釋
翻譯名詞對照表
 

 
 

▎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陳俊堯

口袋的故事,都是東試西闖累積來的

羅伯・唐恩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授。他的一生不但沒有科科(編按:請搜尋「選擇生科,一生科科」),而且充滿了故事。他的研究守備範圍從農田、種子、螞蟻到細菌,他說服社會大眾幫忙,以廣邀民眾參與科學的方式,調查人類家裡的昆蟲和肚臍裡的微生物。他也是暢銷科普作家,書裡裝滿了有趣的故事。到底多有趣,你讀下去就知道。

讀唐恩教授的書,就像跟著一位古靈精怪的導遊去旅行。前一段你還在博物館看百年前古老的顯微鏡,下一段就身處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觀察白蟻和黑暗中的動物,翻幾頁又跑到了溫泉區探險,再往下讀居然還上了太空。一個又一個精采故事輪流上場,真想請他講慢一點啦來不及聽了!不過,這看似隨意的快速跳轉,其實是有目標地在追尋答案。看唐恩教授把不同面向、差異很大資料放在一起比較解讀,整理出脈絡,讀著讀著,突然謎底就出現在眼前。我想這是本書最讓人覺得過癮的地方。

在準備這本書時,唐恩教授顯然讀了很多文獻,份量大到可以把碩士班學生壓成一隻扁蟲。然而,這麼大量的知識,最終都化為一個個探險故事,讀下來有一口氣追完一部劇的暢快。而且這是部職人劇,我在裡面看到熟悉的專業身影:生態學家在野地追蹤生物,昆蟲學家趴在地上收集樣本,各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一絲一縷拉出證據,在一片混沌中把路認出。你完全能感受到生物學家那股急切尋找答案的熱情。

這個對任何想法都保有好奇,東試西闖努力把答案找出來的精神,不就正是現在新課綱探究實作想要帶給學生的能力嗎?這本書,給了最好的示範。

你家是個動物園,但你從來沒注意

人類科技不斷進步,但新技術通常帶著人們上天下海越走越遠,反倒忘了低頭看看自己身邊的世界。你曾經注意過家裡有什麼生物嗎?你的家裡除了自以為是主人的人類之外,可能還住了貓和狗和鸚鵡和熱帶魚?哦,可能還打過蚊子和蟑螂,就這樣了。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坐在沙發上看見小蟲飛過,長年練就的防蚊反射馬上啟動,想都沒想就一巴掌打下去,這才發現它長得跟蚊子不太一樣。誤殺了一隻無辜的蟲哪,但你一點也沒放在心上,因為你連它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絕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花時間認識這些跟我們一起生活的生物,這些有自己獨特生活方式的野生室友。

唐恩教授認真想知道人類家庭裡還住了誰。他帶著一群研究人員(以及捧著書跟著的我們)在人家家裡四處翻找,發現人類住家比野生動物園還熱鬧。他們請來頂尖專家辨認這些小蟲,找出了它們的名字。他們發現原來有些昆蟲早已演化出適合「家居」的特性。顯然已經和人類同居了好多世代,但人類完全沒注意它們。

光是認識這些小生物還不夠。這些在我們家裡努力生活的小生物,有它們走跳江湖的真本事。唐恩教授慢慢瞭解它們的生活方式,找出它們的特性,最後更運用這些特性轉換的知識,來改進人類生活。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裡,常有朋友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路上拍到的照片,造成的反差出奇有趣。唐恩教授自稱會在走路上班時一路注意各種生物,不斷思考它們可能帶來的靈感。這正是把「換角度看世界」的技能用在科學上。你是不是該觀察一下自己家裡的動物園了?

微生物與我們密不可分,甚至美食也不能少了它們

光是這些小動物就已經夠多了,如果再考量微生物,這世界的複雜程度就還要再翻個幾倍。顯微鏡的發明讓人類看到微生物,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新世界。高通量 DNA 定序技術的發明讓科學家可以幫微生物點名,並驚訝地發現它們高到爆表的多樣性。動物、植物和所有物件上都鋪著一層微生物,而學界才剛開始幫它們的組成建檔,而且大多只有單一時間的記錄,還不能掌握它們那像股票般,隨時間上上下下的數量變動。

這些小傢伙四處傳遞,就跟武漢肺炎疫情前的國際航線一樣頻繁,隨時把你當成一個國家進進出出。貓身上的微生物可以趁你吸貓時移民到你身上,住膩水管的小細菌可以一放手就跟著水流進到你的水杯裡。要是你生病吃了藥,某種長期守護你的細菌就被賜死從此消失。我們身上和身邊的微生物持續在改變,這些小傢伙貼著我們生活,剛剛那一分鐘裡它分泌了某種分子,或許騙到我們的神經細胞,讓我們做出一些超出自由意志的事。或者,如果沒有它貼在我們的腸壁細胞上,我們也可能做出可怕的蠢事來。某種程度上,你是被細菌操作的人偶。

但先別害怕,在書的最後,唐恩教授給了我們一個美味的結尾。他提到這本書的靈感很大部分是在「餐桌」上得到的。食物在人類文明中有著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每個民族對吃什麼、怎麼吃,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這個對吃的執著,讓食物裡的微生物代代相傳,成為這個民族的印記。比如說,不同人製作的韓式泡菜,會有個人化的「手風味」,你一定要看看唐恩教授怎麼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讀完最後一章,你一定會忍不住到廚房找找食物,也忍不住開始找找跟你住在一起的室友們。


▎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詹美鈴

自從開始研究嚙蟲(書蝨)以來,我經常收到民眾害蟲諮詢信件,看到許多人的無助以及對居家節肢動物的恐懼與誤解,也發現我們對這些「蟲室友」的了解與相關研究的貧瘠,以致常無法提供有效且精準的解決方式。因此,我決定投入居家節肢動物領域,期待 透過知識推廣與研究,來改變民眾對待蟲室友的態度,並努力找出居家生物與環境的關聯 性,提供諮詢民眾更多參考資訊。

就在此時,我開始注意到本書作者羅伯・唐恩,他是居家生物研究的翹楚,我非常欣 賞他對生物的熱愛、令人驚奇的瘋狂想法、純熟的說故事能力,還有卓越的研究成果,在科博館推出的「我家蟲住民」特展中,部分內容就參酌了他的研究。他總能深入淺出將艱深的研究轉化為平易近人、甚至有趣搞笑的內容,讓讀者拍案叫絕或豁然開朗,而這本書也一如往常一樣精采。
居家節肢動物的存在是正常而非異常

居家節肢動物的研究與推廣,看似簡單卻相當不易。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家中生物既微小又醜陋。喜歡待在家裡的人,通常不希望有蟲室友們的陪伴,想盡辦法將牠們除之而後快;而喜歡大自然的人,則寧願跋山涉水享受自然之美,再欣賞所謂的「野生生物」。想像一下,若有人說:「我在玉山看到台灣黑熊在覓食」,聽起來一定遠比「我在家裡捉到一隻沒看過的蒼蠅」令人感到興奮吧?誠如作者提到:「生態學家與演化生物學家對野 外珍稀動物的了解,往往更勝於人類居住空間中的生物。」這從國內外的自然史博物館標本蒐藏中也能看出,印象中,科博館的美洲家蠊標本在我進行居家節肢動物調查之前,應該不到二十隻吧!

一個家就是一個浩瀚的小宇宙,根據唐恩的估計,他們在住家中已發現近二十萬種生物,包括近四分之三的細菌、近四分之一的真菌和少數其他動物,就連熱水器和蓮蓬頭內都生機盎然。在此當中,除極少數生物是病原體外,其餘物種大多對人類無害或有益。與此呼應,我們最近也研究了遭蟲蛀的古書,蛀書中可見到蛀食書本的檔案竊蠹蟲、寄生於竊蠹幼蟲的新種蓬萊頭甲蟻形蜂、於蛀洞中取食黴菌的書蝨和蟎,還有捕食這些蟲子 的卵蛛,一本書儼然就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

2016年,唐恩研究團隊針對五十個家庭進行節肢動物相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家庭可採到近百種節肢動物,其中四十九個家庭都有嚙蟲存在。嚙蟲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陌生,而唐恩及我們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嚙蟲幾乎存在於每個家庭中,足以讓我用來說服那些因嚙蟲而焦慮的民眾理解:家中有牠出現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接下來,就須更進一 步知道家裡究竟有哪些種類的嚙蟲,還有牠們為什麼會出現,才能精確回覆民眾問題。此 一案例也說明了我們對於大多數的親密室友們仍相當陌生。

重新思考健康與理想的家居環境

和唐恩一樣,在推廣過程中大家最常問:「我要如何消滅牠們?」人們常會責怪家中蟲子為何總是殺不完,其實家中生物和居住者一舉一動極度相關,如家的位置、建材、隔間、裝潢、通風情形、儲存物品、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居家生物種類與數量。以養貓為例, 貓本身、貓食、貓砂、貓玩具等與飼主習慣都可能帶來多樣的細菌、真菌和節肢動物等。 養狗則又是另一個世界了,書中提到一位實驗室學生負責整理狗身上和體內的生物清單, 花了好幾年仍尚未整理完畢。但難道養寵物就不好嗎?飼養寵物固然可能造成居住者過敏,或攜帶寄生蟲,但寵物能為人帶來愉悅感,且帶進來的微生物有助增加室內微生物多樣性, 也可能利於居住者免疫力的提升,因此利弊各見。

究竟什麼樣的環境才適合人居住?本書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當家裡生物多樣性 高時,有害生物難以在其間找到棲身之地,而居住者也因有機會接觸多樣微生物,而讓身 體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有助身體健康。當我們使用化學藥劑消滅居家生物時,會讓家中 生物多樣性降低,反而有助於快速演化的病原菌或害蟲留下來。我不禁想起過去許多向我諮詢的民眾,他們深受家中蟲子所苦,一次又一次過度清理自己的家,不停使用藥劑殺蟲除菌……。此刻,我很想告訴他們:他們的舉動反而讓家裡變得更不健康了。

多年前我在澳門,看見大樓內的歐洲街頭造景,綿延的天空與船河、船、商店及河岸相互輝映,美不勝收。但是我心中不禁也想:人類喜歡在室內呈現室外的景色,固然反映 了對大自然的渴望,但卻又不斷將室外變成室內,且這種反自然作為至今仍在持續上演。 可是,如同室內生物多樣性對於居住者非常重要,野外環境的多樣性也同樣重要,一旦多樣性降低,外來種就有機可乘,人類也終將自食惡果。

要擁抱家裡的蟲及微生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說蟑螂和老鷹都是生命、都該被尊重,大多數人大概都會嗤之以鼻。因此唐恩希望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他提到泡菜、 啤酒、麵包和起司等美味食物,與救人無數的抗生素,都要拜微生物所賜;細菌能種植至嬰兒身上而讓千名嬰兒免於受病菌感染。從仿生科技角度來思考,蟑螂的結構啟發了小型救難機器人的發明,蚊子口器則是微型針頭的靈感來源。莎士比亞說:「事物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是人類的思想決定了它的價值。」書中也請大家思考:「目前還無記錄顯示蟑螂 會傳播什麼疾病,但人類卻時時刻刻因彼此接觸而傳染各種疾病。」究竟誰比較可怕呢?
在台灣探索家中的生物多樣性

為了讓民眾接受家中生物,唐恩透過詳盡的研究與調查,結合民眾參與科學取得大量 數據,產生豐碩研究成果,再透過撰寫書籍與文章吸引注目,本書就是唐恩帶領大家初探家中奧祕的最經典案例。在台灣,我則透過科技部計畫有限經費,一點一滴建置網站、辦 理研習營、到校服務、特展、校園巡迴展到書籍的出版等,再推出「用家中蟲住民健檢你 的家」和「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起點」概念,讓民眾知道蟲室友們除了能成為環境指標, 讓我們了解家中環境狀況外,牠們也是值得探索的對象。

我希望大家能逐步從接受、探索,到願意參與調查家中生物並提供樣本,大家齊心完成家中生物的拼圖。唐恩和我的目標,都是希望讓大眾理解家裡充滿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我們從來沒有獨自一人在家過,而這些親密的陌生室友們正等待我們一步步去認識與探究 牠們,與牠們為伍而非為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8997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416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引言:室內人Homo Indoorus
 
我還小的時候,幾乎成天都是在戶外度過的:我和姊姊一起到處蓋碉堡、在土裡挖洞、開闢步道、攀爬藤蔓,只有在要睡覺、或是戶外天寒地凍到手指簡直要掉下來的時候(我們當時住在密西根州的鄉下,這種事情即使到了春天都還真的有可能發生),我們才會回到屋子裡。那個時候,室外才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地方。
 
跟我的童年時光相比,現今的世界已經跟當時大不相同。現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待在室內,只有從一棟建築移動到另一棟建築時,才會暫時離開。這說法一點都不誇張:今日的美國孩童,平均有百分之九十三的時間,都是待在室內或是在搭乘交通工具。而且不僅是美國如此,在加拿大以及多數的歐洲及亞洲國家 ,都可得出相似的數據。我說這件事不是要哀嘆現今世風日下,而是為了指出:這個轉變反映出了人類在文化演化的過程中,已經進入極具顛覆性的嶄新階段。我們已經成為──或正逐漸成為──「室內人」(Homo indoorus)。我們現今生活的世界,幾乎完全侷限於房子或公寓的四面牆內,而屋內的空間跟迴廊走道或其他房屋的關係,比跟室外空間的關係要更密切許多。照這樣說起來,我們理論上應該要全心投入,去了解有什麼樣的生物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它們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又有什麼影響;但實際上,我們所知道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0/11/21
劇透警告

好看,很像去年讀<<我擁群象>>的感覺。
中山大學的顏聖紘老師推薦的,目前覺得顏老師推薦的生物科普書比較有信心。
加上,我也對家裡的生物感到興趣,目前讀到歐美國家的熱水加熱器裡面,居然有原本住在溫泉的棲熱菌,太厲害了,科學家不用去冰島,也能採集到細菌樣本。
本書前面提到了雷文霍克的故事,他花了50年的人生,一直打磨鏡片觀察生活中的微生物,食物裡面的、水裏的、口腔裏的、各種各樣的人體與生活物件上面的,在以往讀別的科普書沒這樣的感受,就像書裡面這段話:

雷文霍克開始使用顯微鏡觀察周遭生物的時間,大約比一六六七年還更早上十年,而當他從胡椒水中看見細菌時,他已經維持這樣的觀察習慣大約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小時了。機會確實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更是留給執著的人,而執著正是科學家的天性。當一個人全神貫注、以不懈的求知欲投入研究時,這份執著能打動任何人。

--
讀完了,後面的註解很多,除了資料出處外,也有很多文字,我暫時跳過去了。

很好看,對我來說讀起來有趣、章與章之間連結順暢,而且又是生活中房子裏的生物,平常視若無睹或者雖遠必誅的小生物,了解甚少,更讓人感興趣。

我覺得這本書裡面的確有另一條主線,就是介紹科學家的工作。

像是,有人研究蟑螂,帶著一窩不吃葡萄糖的蟑螂輾轉搬家到不同地方,即使研究主題已經轉變為別的生物,仍然養著。有人每天用感測器連接蟑螂腳上的感覺纖毛,為了測量這隻蟑螂對甜味苦味的感覺。有人雖然享有名譽,且在有名的大學工作,仍然每天把屎把尿,觀察被弓漿蟲寄生的老鼠對貓咪尿液的反應。或者有人挨家挨戶拜訪與採集家裡的塵埃,和節肢動物及其殘骸,然後回到實驗室分析塵埃裡面有甚麼生物。也有人蒐集狗狗身上的生物列表,原以為很簡單,結果都學士畢業了,讀博士仍然在繼續完成這個列表。也有人發覺被寄生的生物會有行為上的改變,而居然也反省自己過去幾年的行為是否有異常,幾乎是賭上信譽,做一些其他科學家認為無意義的研究。

感謝諸位前輩。

另外,讀完之後暇想,印象中莊子書提到"野馬也,塵埃也,萬物之以息相吹也",彷彿就是這麼回事,我們住在一個生物多樣性的世界裏,一呼一吸中就有一大堆微生物,彼此都互相有作用,對人有害的較少,有益的較多,而不了解不認識的就又更多了。
我也想要增加房子裏的生物多樣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