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榜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2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今莎學最高權威執筆,最深入分析的莎士比亞全傳!

◎ 2011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虛構類獎、2012普立茲年度非虛構類作品獎得主代表作
◎ 2004時代雜誌非虛構類#1最佳好書
◎ 2004經濟學人最佳好書
◎ 2004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 2004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
◎ 2004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獎決選
◎ 2005普立茲傳記文學獎決選
◎ 2014梅迪奇獎提名
◎ 彭鏡禧(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戲劇系名譽教授)專文導讀

超越歷史背景,屬於任何時代的不敗經典
莎士比亞有多偉大?在西洋文學中,莎士比亞是與荷馬、但丁、歌德齊名,並列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他畢生留下了38部劇本,154首十四行詩。直到今天,倫敦環球劇場的莎劇仍在全球巡迴演出,並且一票難求。
 
莎劇精煉的語言、對人性與命運的刻劃,不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最高成就,也成為人類文學共通的母題,反覆出現在大家熱愛的許多影劇作品(譬如迪士尼的《獅子王》)中,卻不一定為人所知。從小劇場到好萊塢,莎劇至今仍是全世界演員演技考驗的指標,也是令眾多學者投入畢生研究的學術領域。

莎士比亞到底是誰?
莎士比亞生活留下的紀錄其實很少。他的父母識字不多,他也僅有拉丁語學校肄業的學歷,卻在家道中落,沒沒無聞十年後在首都倫敦一躍而起,成為五百年來最耀眼的文學天才。
 
幾個世紀以來,文學家、史學家都想從有限的歷史材料中,還原莎士比亞的身世真相,有人認為他是義大利人、有人認為他其實是皇室成員、甚至有人因為莎劇龐大的架構與不可思議的細節,而猜測莎士比亞是由一群作家共用的筆名。
 
當今最了解莎士比亞的大師,帶來唯一一本深入分析文學與歷史的真正莎翁傳記
本書作者葛林布萊是世界權威文學讀本《諾頓英國文學選輯》的總編輯與莎士比亞撰稿人,也是新歷史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是世上唯一能同時從史學與文學兩個面向分析莎士比亞的學術專家。他不只收集文獻資料,還融入當時的社會禁忌、語言遊戲等等,透過作品和歷史脈絡的交叉應證,呈現莎士比亞如何以他獨一無二的文采,將他的生命與整個時代,轉化成數百年來令世人如癡如醉的悲喜劇。以清晰優雅的語調,娓娓道來莎士比亞的一生。
 
葛林布萊曾獲2011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虛構類獎、2012普立茲年度非虛構類作品獎,本書甫出版即獲得當年多項好書大獎與最佳選書肯定,直至出版10年後仍繼續獲得獎項提名,是他生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真正理解世界文學巨人莎士比亞的首選。

專業推薦

◎王怡美(台大戲劇系教授)
◎王寶祥(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王嘉明(莎妹劇團編導)
◎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
◎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林美香(政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林子恆(劇場演員)
◎邱錦榮(台大外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姚坤君(台大戲劇系副教授/演員)
◎馬健君(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翁怡錚(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第四屆台灣莎士比亞學會秘書長)
◎梁志民(果陀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梁文菁(台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許以心(台大外文系副教授、第四屆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副理事長)
◎張瓊惠(台師大英語系教授)
◎陳芳(台師大國文系教授,台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
◎楊肅獻(台大歷史系教授)
◎劉雪珍(輔大英文系副教授)
◎蔡柏璋(劇場編導)
◎謝君白(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儲湘君(彰師大英語系教授)
◎魏雋展(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
◎蘇子中(台師大英語系優聘教授)

 好評推薦

「這不僅是一本深具學術價值的文學批評,也是令人著迷的推理小說。」
──彭鏡禧(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戲劇系名譽教授)
 

「至今真正配得上稱為精采的莎士比亞傳記。」
──米伊(美國著名舞台劇演員和劇作家)

「本書是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亞傳記。對莎士比亞心思的詮釋,既出人意料又具啟發力。這是為藝術家與一般人、學者與學生而寫的書。」
──帕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總理兼藝術指導)

「葛林布萊是當今最權威的莎劇詮釋者……以其洞見與幽默,說明莎士比亞的偉大在於他能與創作保持距離卻又維持密切的關係。」
──戴維斯(多倫多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

2011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文學類得主,2012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及《諾頓莎士比亞》與《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總編輯。

葛林布萊重視文學作品和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得獎著作眾多,包括《大轉向》、《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煉獄中的哈姆雷特》等。


相關著作:《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推理莎士比亞(經典復刻版)》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文與藝術史博士。現任佛光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著作包括《陳第──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台北幼獅,1995),英文學術著作《布雷克與版畫藝術(William Blake and the Art of Engraving)》(Pickering & Chatto, 2009);已出版譯作《食滋味》(貓頭鷹,2010)、《倫敦1666:一座偉大城市的浴火重生》(貓頭鷹,2018)等。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4456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15 cm / 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5.0
|
2024/06/23
莎士比亞是英美文學的基礎,基本上只要討論到英美文學,常常都會引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或劇作,有些說法甚至把莎士比亞比作近代英美文學的源頭,稱他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天才,誕生於1564年,卒於1616年,在他52年的生命裡,創作出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多部劇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真正寫作的時間大約二十幾年,主要的創作集中在1590~1610年附近,他1580年代晚期才前往倫敦開始真正的劇作生涯,人生最後幾年處於半退休的狀態,僅有跟人合著兩三部作品。莎翁在這二十幾年間,平均一年寫兩部作品,部部經典,從早期的實驗性質寫作,十年磨一劍,中期寫出劃時代的《哈姆雷特》,後期將文字的排列組合臻於完美,他開創了人類藝術歷史上最極致的高峰之一。

莎士比亞在世時,似乎對他的創作能否傳世不太關心,或者說同時代的作家比較沒有像台灣或中國那麼重視文以載道的傳統,他的作品四散各處,他的創作生涯中僅有少數作品曾經有印刷出版,但多數可能都只有莎士比亞自己的手稿,還好在他過世後7年,劇團的兩位同事籌畫了一本紀念文集《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收錄36部莎翁的劇作,這本書的問世被許多文學家視為出版歷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如果沒有這兩位好友費心蒐羅他的作品,莎翁20部作品就會從此佚失,莎士比亞可能也就不會成為最偉大的劇作家了,因此出版確實對於知識的傳承有無比的重要性,大家有機會還是要多買書哦,讓這個市場得以永續,閱讀短影音和圖卡只會刺激多巴胺,無法保存真正的智慧結晶。

莎士比亞啟發後世無數的文學作品,一代延續一代,往後幾乎每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會向莎翁致敬,表示受其影響,使他們能夠寫出更多傳世的經典著作。莎士比亞的作品經過英國歷代的文學家推崇,至今已經成為所有人接觸英美文學的入門,歐美孩子開始踏上閱讀的起點就是莎士比亞,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跨越了時空和區域的限制,既然英文為國際通用語言,世界各地的小讀者在學習英語的初期,有很大的機率也會接觸到莎翁。他的作品偉大之處在於涵蓋了人生劇場的各種可能,讓讀者或觀眾體會人類複雜繽紛的感性與理性,或者說非感性與非理性。

在英語文學的研究領域,歷代有無數的學者窮極一生,都在研究莎士比亞,研究他的生平、時代氛圍、文學技巧。在台灣也不惶多讓,台大外文系等研究機構,有不少創系早期的台灣外文研究先驅,專長也是莎士比亞,至少如果你想當外文領域的學者,一定要對莎翁的作品有所認識,不然研究成果可能就不會被認可了。「莎學」是英美學術圈的顯學,如同中文系最愛的紅樓夢「紅學」,每個領域都有最關愛的主題,如果你去查外文系的必修,莎士比亞從第一學期就會出現在課表上,到大三大四甚至有專門研究他的專題,分別研究他的十四行詩、悲劇、喜劇、歷史劇。

前幾天看到新聞說,屏風表演班的長青劇《莎姆雷特》睽違十年又要再次登場,一部由莎翁原著改編的台灣表演劇可以演出長達三十年歷久不衰,實在厲害! 想起學生時期就有看到節目單,但卻一直錯過沒有買票入場。這麼一說很荒謬,我從小到大雖然一直都有”瞥見”莎士比亞,我媽也有買兒童版《暴風雨》放在書架上,我卻直到今年才正式接觸莎翁,直到幾個月前我對莎翁的認識僅止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讀文學作品有一種很奇異的感受,清晰的記得小時候跟自己說,等哪天有空再來讀讀某本書或某個作家,結果恍恍惚惚就變成大叔,難怪我都覺得自己各方面啟蒙晚,連閱讀這種文學經典都晚他人二三十年。

戲劇真的是一個很吸引人的主題,過去一年也讀了幾本跟表演相關的作品,這一年許多YT頻道也很可惜停更了,也包含幾個表演類型的團體,例如這群人及眼球中央電視台等。二十幾歲時紅極一時的新媒體和新團體都已經不新不舊,Threads異軍突起成為新潮的社論廣場,我們都討厭老人味,崇尚年輕的活力,Z世代已經成為主流,Y世代還是乖乖讓位,已經沒有時間和品味去追逐時尚,不如歸去,去沉溺於往日情懷中,回頭去慢慢讀一些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

這一兩年電子閱讀器也感覺逐漸普及,紙本書印量越來越少,如果喜歡的新書要趕快買回來,以免絕版就只能從圖書館尋覓了。話說以往借書或買二手書,有一種樂趣就是看前一位讀者在段落邊緣寫的筆記,writing on the margins,不論是別人所寫,或是自己在邊緣寫作,其實都可自得其樂,筆耕不輟很簡單,只是到底要寫什麼、寫給誰看的偽命題。寫作的表演很容易拉上帷幕,演員不能入戲太深,有些心得還是寫在日記裡就好,閱讀筆記真的好難寫。

我從好久以前就一直想要找機會更深入瞭解戲劇和表演,國中時有上過表演課非常喜歡,也有代表學校去參加英文話劇表演,不過當然不會是主角囉,青春期的表演課很單純可愛,會來參加英語話劇的同校女生也充滿文藝氣質,所以小男生其實應該都滿喜歡參加這種活動吧,不過天性內向,同學扮演羅密歐很容易就能吸引茱麗葉的目光,我可能天生只適合演Falstaff,畏畏縮縮,無法吸引觀眾的目光,好在還有一點樂觀,不用雙雙殉情,跟東方的阿Q一角可以交替演出,希望至少能產生一絲喜劇效果。

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懷念那種一群人完成表演時的快樂與團隊感,可惜後來不曾再體驗過。高中以後被課業輾壓,只能耽溺於想像中那種青春洋溢的劇院生活:一群人預演排練後去吃熱炒燒烤,接著往陽明山夜衝看夜景…。不知在成長的哪個階段,越來越封閉自我,然後就錯過了,只能現在用讀書來彌補失去的時間,想像一下理想的年輕歲月該有的樣貌,或者去藝術大學散步,快步走過校長室,來到表演系館,看著叛逆好奇的男男女女,在表演教室探索肢體的韻律。

讀了幾本書以後,對於中古世紀到二十世紀的表演源流終於有一點認識。長大的唯一好處大概就是能保有赤子之心的同時,又能夠用比較成熟的視角來欣賞這些以前看不懂的藝術作品吧。

話說回來,到底莎士比亞是何方神聖呢?

莎翁有一些作品可能已經佚失,但流傳下來主要的作品包含戲劇38部,154首十四行詩,2首敘事詩,其實也為數不少。有一個英文單字我很喜歡:oeuvre,指一個創作者一生的所有作品,因此可以說Shakespearean oeuvre is magnificent and amazing. 莎翁的畢生之作浩繁如星,耀眼瑰麗。我去年還不解風情,經過一年的反省,終於比較世故了,年紀越大好像越不敢下筆,怕透露自己的無知,關於莎士比亞的觀點即為一例,難怪只能writing on the margins?

為什麼我會突然想讀莎士比亞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讀書從來都是隨心所欲,我本來在找書評集,找到一本《The 100 Best Novels in English》(現在找書也可以善用ChatGPT),作者Robert McCrum曾任英國《觀察者報》文學編輯多年,他2020年寫了一本《Shakespearean: On Life & Language in Times of Disruption》,因為看書名很適合當作這個年紀解惑人生的讀本,二話不說開始讀。作者想要傳達的主旨,就是莎士比亞是不分年代最偉大的作家,因為莎翁作品中探討的人生及人性是恆久不變的,每個年代不論是作家、觀眾、讀者,都能重新演繹他的作品套用於當代。這本書是他個人的抒情兼議論之作,寫給莎翁的情書。

我原本對莎翁完全沒概念,但想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此時不讀,更待何時。讀完以後又去查一下best books about Shakespeare,找到這本《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初版於2004年,恰好作者Stephen Greenblatt也有寫過一本亞當夏娃的書,也在我的TBR清單上,他的這本莎士比亞作品GR上面有破萬人評分,也是每個莎翁書單推薦的必讀之作,看書介又說是當今莎學最高權威,這種書必然得花時間研讀一番。

在看書之前,我也順便查了一下關於莎士比亞的紀錄片,2004年BBC有拍一系列四集「In Search of Shakespeare」,興致勃勃的看完,把書中文字翻轉為影像,影片中還有莎劇的真人演出,雖然只是片段,但至少能讓我驚鴻一瞥,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來認識莎士比亞。另外還可以透過鏡頭看見很珍貴的歷史文件,例如莎士比亞的遺囑,上面有知名的「第二好的床」(the second best bed),莎士比亞跟許多文學大師不同之處,在於他生前已功成名就,在當時算有錢人,結果他似乎只勉為其難同意留給結縭三十幾年的髮妻一張床,還不是最好的床,可見夫妻關係應該不如他的創作那麼浪漫。有趣的是,紀錄片中主持人跟著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一起在史特拉福和倫敦之間游走,劇團導演Greg Doran熱切地向鏡頭表達對於莎翁戲劇的愛,這位導演後來於2012~2022年擔任劇團藝術總監,等於是當代莎翁最佳的詮釋者之一,去年他也出了一本書《My Shakespeare: A Director’s Journey through the First Folio》,記錄他一輩子在莎翁劇中的探索與追求,讓我很心動很想接下去看。

看完紀錄片,接著再把這本《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讀完,這本書不太好讀,已經是中文版了仍然需要細細品讀,這兩周我下班後一天只能讀大約30~50頁,因為有太多文學意象要慢慢思索,所以真的滿佩服那些上班還能兩三天一本的人,這種讀法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深意吧? 不知道,還是少用社群,不然會被逼死。

總之「莎士比亞」這個主題的重點應該多少都接觸到了,而且突然間覺得對於英國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用英文來說就是the essence of Englishness,類似我們透過宋詞元曲等古典詩詞來認識中華文化,既然Shakespeare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天才,追溯到源頭來認識English culture,應該是非常貼切的入門。過去一個多月都在看莎士比亞相關的內容,我現在可以理解他的魅力了,如果真的要全心全意投入去研讀,少說要花一年以上的閱讀時光,可惜現在已經不允許蹉跎時光,太多東西都只能點到為止。

戲劇這種藝術形式從古希臘就存在,西方文學的各種典律也都依循希臘的悲劇或喜劇延續下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會控制了全歐洲的價值體系,但漸漸有一些人文啟蒙的作品誕生,例如但丁的《神曲》,義大利文就叫《Divina Commedia》,人文主義逐漸萌芽,十五世紀古騰堡推廣了活字印刷術,從此讓知識的普及成為可能,用拉丁文創作的許多作品也因此傳入英國。這個時代的英國基本上也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上流階級的文藝青年如果願意,可以到牛津或劍橋讀書,有一些窮小子也有機會獲得獎學金去讀書。

印刷術推動了大眾的識字率,社會整體教育水平提高,也開始學會了欣賞戲劇的美妙。當年文學創作是上流社會的特權,在莎士比亞抵達倫敦的1580年代,倫敦估計有20萬人口,是歐陸最大的城市之一,此時已經開始有現代劇院的落成,莎士比亞生逢其時,民眾對於戲劇求知若渴,他們喜歡上這種活靈活現的現場表演,嘲諷時政,透過想像與共情,在演員的詮釋之下,感受生命的悲歡離合。莎翁的戲劇廣受歡迎,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取材於市井小民,加上他又是鄉村來的小夥子,可以寫出兒時田園牧歌般的場景,他也將城市生活中的人物和世俗的語言巧妙鑲嵌於美妙的文字中,兼容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雅俗共賞。在當時有些劇作可以吸引上萬人次觀眾蜂擁而至,這種群眾參與藝術的比例之高,放在今天難以想像。

莎士比亞出生於亞芬河畔斯特拉福,是英格蘭中部的一個小鎮,距離倫敦大約100英里的地方,老爸是一個手套工匠,媽媽是一個當地望族的遠親。莎士比亞出身平凡,沒有同時代那些文學才子顯赫的家世背景,但他卻能夠從一個小村莊,單槍匹馬來到倫敦,不到十年的時間一躍而起,成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劇作家,流芳百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莎士比亞遺留下來的歷史文件並不多,大部分跟他有關的史料都是各種政府機關的檔案,15世紀的英國社會已經有完善的政府機構,並且有詳細記錄各種資訊的習慣,所以後代的研究者孜孜不倦的在數百年的檔案庫中翻箱倒櫃,透過訴狀、受洗紀錄、納稅證明等文件拼湊莎士比亞的生平。因為資料不齊全,很多關於莎士比亞的故事都是道聽塗說,稗官野史。確實可靠的史料不多,使莎士比亞彷彿披上神秘的面紗,就連他的真實面貌都不可考,他有六張可能的肖像畫,本書內頁預覽第三頁據說是最有可能的一幅,但下一頁又有另外一幅(第一對開本標題頁的畫像),總之隔了幾百年,後人知曉莎士比亞大部分的生平,但有更多謎團可能永遠都解不開。有些研究者就轉而研究他的作品,希望從字裡行間推敲出他隱含的秘密。

更厲害的人可以雙管齊下,本書作者Stephen Greenblatt是哈佛歷史教授,對於莎翁的劇作信手拈來,他也是一位文學史專家+文學評論家,這本書並非考察嚴謹的傳記,更像是一本推理小說,如同彭鏡禧教授推薦序所言。作者會先介紹莎士比亞每個人生階段的社會背景,接著引述莎士比亞那個時期創作的詩句或台詞,接著開始做翩翩聯想:莎士比亞可能這樣,或者那樣,啟發他寫下某一段文句。整體來說,作者的聯想頗具說服力,或者說我們也不用太計較,一個充滿謎題的人,總是比充滿謎底的人更讓人好奇,不是嗎~

如果你想認識莎士比亞,可以從這本書學到很多知識,翻譯品質也很優秀,相信一定能加深往後欣賞其作品的鑑賞力。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1/04/15
劇透警告
神作等級的莎士比亞傳記,其實它寫作的方式並不是很典型的傳記,如原文副標題書名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作者更深入探討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寫出這些偉大劇作的莎士比亞。由於記述莎士比亞的可信史料不多,作者也從大量當時的歷史事件、生活風貌以及莎士比亞的劇作去推敲劇作者的生平和可能的想法。我覺得舊版書名《推理莎士比亞》比較貼近這本書的感覺。
雖然援引大量莎士比亞的作品,但就算不了解莎士比亞的作品也能讀,不過當然了解相關作品的話讀來感受會更深刻。對16世紀英國歷史和風土有興趣的話,這本書其實也滿值得讀的,除了戲劇的發展,作者對當時的政治動亂、宗教恐怖、市井生活也都有不少篇幅的論述。
認為作品是作者想法的投射雖是一種危險的推論,不過我覺得本書作者大部分的時候都給出很強的說服力,尤其是莎士比亞動念想退休與《暴風雨》的連結(《暴風雨》也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齣獨力完成的劇作),很喜歡作者在這部分的解說和援引的詩句。除了《暴風雨》,作者也為其他劇作提出創作背景與創作動機的合理推論,例如《馬克白》其實是費盡心思想討好詹姆士一世的作品;《哈姆雷特》創作時,莎士比亞的父親很可能病重,而且莎士比亞死去的獨子漢姆尼特,名字也可寫作哈姆雷特;創作《威尼斯商人》的想法,可能源於猶太人宮廷醫師被處死時,刑場圍觀群眾發出的訕笑聲。
如果是本來就喜歡莎士比亞作品的人,我覺得這本書說是必讀之作也不為過,沒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我相信也會看得很開心。要說這本書有什麼不好,大概就是會被強烈推坑太危險了(回過神已經買了莎士比亞全集的我)(……)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麥田電子書+有聲書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82折|我來、我讀、我征服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商務暢銷展_本本折20
  • 動植物展(止)
  • 存股族閱讀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