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節錄)
政治體制的起源
本書的誕生出於兩個機緣。我的恩師,即哈佛大學的杭亭頓教授在他一九六八年的經典之作《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再版時囑託我幫他寫一篇序言,這可說是第一個機緣。在關於政治發展的種種宏觀研究中,這本書是比較晚近的作品,我自己也常將其列為課程的指定參考讀物。它確立了比較政治學裡的許多關鍵觀念,包括政治衰敗理論、威權式現代化的概念,還有「政治發展現象與現代化的其他層面不相干」的觀點。
替該書寫序時,我覺得該書雖然富有啟發性,在某些方面卻未能與時俱進,需要有所更新。它寫於去殖民化大浪潮席捲戰後世界才十年左右之時,書中許多結論反映了那個政變、內戰頻仍時期的極不穩定特性。該書出版後這麼多年來,已有許多鉅變發生,例如東亞的經濟崛起、全球共產主義的垮臺、全球化的加速、始於一九七○年代而被杭亭頓本人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的現象。在許多地方,政治秩序尚有待建構,但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政治秩序已成功誕生。眼前看來,重拾該書主題,將那些主題應用在現今的世界,似乎是合理之舉。
思索可如何修正杭亭頓的觀念時,我又想到,在闡述政治發展、政治衰敗的起源上,仍有基礎工作尚待完成。《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把處於人類史上某個相當晚期的政治世界視為理所當然,在那個世界裡,國家、政黨、法律、軍事組織和諸如此類的體制(institution)全都存在。該書正視的問題,都發生在那些想將自身政治制度現代化的開發中國家,但未說明在老早就確立政治體制的社會裡,種種制度的起源到底是什麼。國家不必然會困在過去,停滯不前。但在許多例子裡,數百乃至數千年前所發生的事,仍影響政治的本質。如果想了解當代制度的運作,就有必要審視這些體制的起源,和往往出於偶然而催生出它們的因素。
制度起源的問題,必然牽連另一個重要問題,即衰弱國家與失敗國家所面對的種種現實難題。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我把許多時間花在研究政府已瓦解或政府不穩的國家裡,有關國家建造的難題上;而二○○四年我所出版的《國家建造:二十一世紀的治理與世界秩序》,正是我在這問題上的初步探索成果。美國和國際上的諸多捐助國,已投入龐大資金在全球各地的國家建造工程上,受惠國家包括阿富汗、伊拉克、索馬利亞、海地、東帝汶、獅子山、賴比瑞亞。探究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地區的國家建造難題時,我親自請教了世界銀行和澳洲援助機構「澳援」(Aus Aid)。在該地區,包括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巴布亞省、索羅門群島,全都在建造現代國家時碰上嚴重困難。
例如,想想要把現代制度植入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之類美拉尼西亞社會裡時會面臨的難題。美拉尼西亞社會由部落組成,而組成部落的又是人類學家所謂的分支世系(segmentary lineages),也就是各自有不同祖先的不同群體。這些部落的成員人數從數十到數千不等,因地而異,而同一部落的成員,彼此間都具有親屬關係。當地人把這些部落叫做「wantok」(萬托克),「wantok」是非正規英語「onetalk」之誤,意即說同一語言的人。美拉尼西亞境內的社會分裂現象非常獨特。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有九百多種彼此不相通的語言,占全球尚存語言的將近六分之一。索羅門群島人口僅五十萬,卻有七十多種語言。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地區域的居民,大部分人從未離開他們出生的小山谷,他們在萬托克內生活,與鄰近的萬托克競爭。
萬托克由一名「頭人」(Big Man)當領袖。沒有人天生是「頭人」,也沒有「頭人」能將這頭銜傳給兒子。在每個世代裡,此職位都得靠爭取而來。贏得這個職位的人不必然是身體最強壯者,但必須是贏得部落居民信任者,而且能夠獲得信任,往往代表他們有能力分配豬隻、貝幣等資源給部落成員。在傳統美拉尼西亞社會裡,「頭人」得時時留意身後,因為隨時可能有人竄出來爭奪大位。一旦沒有資源可分配,他就失去領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