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二○二○年八月的最後一天,在武陵農場且得一日閒,忽然接到蔚藍文化出版公司林宜澐社長的電話,告知清水半平先生所寫的《吉野村回顧錄》即將由花蓮縣文化局出版譯本,邀我寫個序,回到學校隔天,譯稿已經寄到,翻著這份《吉野村回顧錄》,時序悠悠回到了一九九七年。
當年以臺灣日本官營農業移民為博士論文題目的我,正廣為蒐集各種資料,也常向臺灣史學界的長輩王世慶教授請益。從王教授口中得知,曾負責吉野村移民事務、吉野郵便局局長的清水半平先生寫了一本吉野村回顧錄,日本東京的「臺灣協會」藏有該書。一九九七年,我正好得到日臺交流中心的獎助赴日研究,抵達東京後,就直奔臺灣協會找到清水半平所寫的《吉野村回顧錄》一書。
吉野村設立於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二十歲的清水半平在隔年就來到吉野村,成為最早一批的移民。他的家鄉上州(群馬縣)因颱風侵襲,洪水沖毀了家園農田,而來臺灣尋找新天地。從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六年被遣送回日本為止,清水氏可說是與吉野村相始終,他以吉野人說吉野事,自不同於檔案的官樣文書。由於吉野村是日本在臺建立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檔案、文書、報章雜誌有不少資料,但是多由官方立場書寫,或是來村視察官員的報告;如果官方檔案提供了日本農業移民事業的骨幹,這本回顧錄則讓吉野移民村有血有肉,充滿日本移民的哀愁與歡樂。
花蓮港廳的三個移民村,在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從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直營轉為地方廳管轄,當殖產局的力量撤出移民村,移民頓失倚靠時,村民怎麼度過那段關鍵時刻,清水氏如何以他的經營長才設立各種組合,挽救幾乎破產的吉野村,在這本書中都留下翔實的記錄,由於這本回顧錄,我們才得以進一步了解移民村的社會狀況。
在閱讀這份譯稿時,我找出一九九七年從臺灣協會印回來的《吉野村回顧錄》,經過了二十餘年,紙張已經開始泛黃,裡面夾著施金殳先生為我翻譯的部分章節。施先生是姊姊的公公,日文造詣極佳,在讀這本書時,常向他請教回顧錄中我不甚了解的部分。出生於大正年間的施先生,除了向我解釋文字段落,也說明那個時代的各種「眉角」,例如清水半平要讓吉野村成為「無紋服之村」,為何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隔了這麼多年,欣見《吉野村回顧錄》的譯本即將由花蓮縣文化局出版,讓更多想要了解吉野村與日本移民這段歷史的人,可經由斎藤光先生流暢的譯筆,認識到曾在臺灣花蓮拓墾的這批日本移民和移民村的種種。
一九九八年一月我完成〈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博士論文時,此一研究主題還相當冷僻,自己在這條研究之路踽踽而行,無多少聞問。沒想到近年的灣生熱,讓已經絕版的博士論文重新出版,清水半平的《吉野村回顧錄》也有了中文翻譯本。展讀《吉野村回顧錄》對我來說,不只在閱讀這本書,二十多年的歲月也在字裡行間一一浮現。清水半平在書中回顧了吉野村,我也在《吉野村回顧錄》與清水半平先生再度交會。
今天,我們能以正面的態度接納曾在這土地生活過的人,願意將他們的人生記憶匯入臺灣的歷史記憶;我們的歷史態度更成熟了,這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文/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