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歷史因哲學而圓滿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結束了周朝建立的封建體制,但是中央集權體制要到漢武帝才算真正確立。事實上,較諸秦國以武力削平六國,統一天下人的思想,讓天下人認同「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咱的主宰」,毋寧是一件更大、更耗費時日的工程。
這本書寫的,就是那一場逐鹿天下的思想戰場是如何決定勝負,以及後來的歷朝歷代在思想領域(包括宗教)的演化過程。
所有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包括教科書)都從先秦諸子講起,確實,那是一段中國人的思想百花齊放時期,蘊藏著先人智慧的寶藏。然而,一旦歷史走向統一帝國,統治者自然不允許思想開放。
以本書的主軸「正統論」來說。先秦的天下觀念,基本上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類似觀念散見於戰國時代著作,可見秦以前並沒有天下屬於一家一姓的觀念,雖然夏商周三代已經是父子相傳,但人們的觀念仍然是「撫我則后,虐我則仇」。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想要從此萬世一系,可是他用嚴刑苛法卻未能讓人心歸附,他死後不久就天下大亂,而起義軍打的都是戰國時的六國旗號。秦亡後,項羽一度大封諸侯,如果不是後來劉邦擊敗了項羽,天下眼看又要回到戰國局面。
如本書作者所言,天下人既然還是戰國舊觀念,如何說服天下人「就此定於一尊」,乃成了劉邦的一大課題。事實上,劉邦雖然「不學」,卻非常「有術」,他肯定深刻了解思想的力量不亞於武力,在大澤起義之前,就跟老婆呂雉合作裝神弄鬼,吸引沛縣年輕人為徒眾。而如此一個把「老子以布衣提三尺劍平天下」掛在嘴上的自負村夫,除了誅殺功臣,居然命陸賈做《新序》,乃有了合理解釋。
往後的發展都在本書中了,讀者自可慢慢咀嚼、細細體會。
對我而言,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紀錄,但人類是有思想的,所有行為後頭都有思想的作用。哲學,就是思想的學問。一般人很容易被哲學的艱深字句嚇到,而認為哲學是平凡人不能了解的學科,但事實不然,我們的日常行為雖然「不思而行」,其實都有著深植人心深處的哲學。反而,經過哲學剖析的歷史,可以解答很多單讀史書難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說,歷史因哲學而圓滿。
推薦序二
隱藏在歷史背後的隱面人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不接觸哲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早在漢朝創始之際,哲學就已經和帝國的統治利益緊密相連,帝國利用哲學打造平穩安泰的政權,將自己塑造成遙不可及的形象。而哲學則承擔負責詮釋的任務,臣子們把不敢說的話交給「天人感應」,藉由上天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中國古代的哲學書籍,大都是日常交流的紀錄拼湊而成,缺乏體系建構,乍看起來雲山霧繞,難以窺其全貌。當然,中國哲學是存在邏輯及其核心思想的,但形式上多存於散落狀態,就像是散落的樂譜,音符互相不稱,彈起樂曲來調性不一,難以服眾。
近代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學術研究,算起來要從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開始,不過胡適只著上卷而無下卷,講完春秋戰國後便倉促結束了。有人說,胡適是因為中國在漢唐之後思想方面的複雜化,而自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而窮其一生未能完成。
漢唐以後的哲學史確實是一門大哉問,議題廣泛無遠弗屆,神態飄忽難以評價,一直是學界敬而遠之的題目。如果說春秋時期的百花齊放是理想家趨之若鶩的狀態,那麼,漢唐之後的哲學就是實踐家滿目瘡痍的現實,哲學或主動或被動的成為統治工具,在延續思辨與屈從得利的糾結中展開拉扯。統治者在現實中採取的統治哲學,以及民間人士的心之所趨,都時刻的反映出帝國政權的興衰。
郭建龍老師筆耕不輟,出版多本名著,其中又以「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最具知名,《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跳脫出大多數人執迷不悟的狹隘史觀,冷靜的在錯綜複雜的歷史中找尋規律,透過敏銳的觀察力,繞過百家,獨闢蹊徑,將呈現散狀的史料,整合成權威性的研究,基本釐清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政治哲學。在哲學統整方面,特別是南北朝和唐代佛學部分,作者觀察能力之充足,完全令人驚豔。
封建時代持續了數千年,但抽絲剝繭,多少會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讀懂了中央帝國的統治哲學,我們就能看到隱藏在歷史脈絡中的運行規律,從而掌握王權統治的奧祕,哲學雖然在中國歷史的分量重大,但稍微用力睜大眼睛,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其實無論是魏晉玄學、唐朝三教、宋金道學、或者後來的明清實學,這些試圖脫離世俗追尋根本精神的門派,其實都是在歷史的紛紜雜沓後,「時勢生思潮,思潮又生時勢,時勢又生新思潮」,這其中不斷累積、演化的過程背後,其實躲藏著一名隱面人,他的名字叫做「中央帝國」。
封閉思想是如何長期取代活躍的哲學思辨?佛教的傳入給道教與儒教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為什麼重視精神價值的哲學,最後大都走向重規襲矩的局面?讓我們翻開正文,一同揭開帝國統治哲學的祕密。
推薦序三
信仰是坐穩皇權最好的精神控制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某次的意外中被吸入了時空黑洞裡,回到了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時代,也剛好你對歷史蠻熟的,知道成王敗寇誰占有優勢,因此你投靠了最後會勝出的國家。
你本身擁有現代科技知識,甚至讀過歷史故事,知道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牛陣等兵法,因此被任命為大將,並持續百戰百勝,最後歷史被你改寫了,你統一了中國,被推舉成皇帝,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時你會想什麼?
你想的可能會是如何持續坐穩皇帝的寶座,因為你知道歷史上的皇帝多半沒有好下場,甚至下一個人反叛再打勝仗也可以取代你,你必須找一個合法統治的方法,讓你坐擁實權甚至壓抑百姓反叛的念頭,但要用什麼方法?
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他出身是一個地痞小流氓,並擔任亭長的公職小職位,不事生產沒有收入,整天吃喝玩樂廣交朋友,最後因戰亂所逼而集結三千鄉親響應,最終贏得勝利當上皇帝。
他的煩惱也是一樣的,因為論學問,他不及當時民間的知識分子,甚至他的軍師張良更甚於他;論武功,他也不是天下無敵,因此他坐高位時,內心非常不安穩。當然一般百姓也會想,不學無術不事生產的劉邦都可以當皇帝,我一定也可以。
這本《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將告訴你,歷代皇帝如何坐穩寶座並取得合理的上位權,其中一招就是「君權神授」,透過宗教信仰設立偶像與皇帝神權,將皇帝神格化稱為天子,上天所命定的,一般人就難以推翻。因此過去許多民間故事,總穿鑿附會稱天子誕生時天現瑞兆、有五彩瑞龍降下等離奇傳說,其中目的也是為了使人們對於皇帝產生天選之人的敬畏。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於1895年曾寫過《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裡頭對於大眾心理學有很深刻的研究,甚至直言,信仰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控制。
而書中提到了偶像崇拜的五大標識:
第一,偶像總是凌駕於信徒,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沒有能力,也不會對偶像規定信條進行討論。
第四,信徒有著狂熱的希望把偶像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於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為仇敵。
最後你會發現東、西方的皇帝都用相同的方式在管理百姓。如果你對於帝王領導學想知道更多,或是未來你想成為領導人,或已經是公司主管的你,我都很推薦你閱讀這本《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這是一本能夠帶來啟發、以古鑑今的好書。
前言
兩千年往復的學術之殤
在兩千多年前,大一統模式剛剛出現,一個小流氓在風雲際會中突然成了皇帝。在他之前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當他上臺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人們相信他當上皇帝不僅不是欺騙,反而是天生註定的?
這個問題就成了中國大一統時期政治哲學的根本性問題。當西方世界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確定為哲學的根本問題時,中國人卻始終在政治與人的框架中反覆震盪,至今沒有跳出窠臼。
在兩千多年前,為了研究答案,西漢王朝耗費了幾代人的光景,才終於創造了「天選」的思想,將皇帝與天等同起來,利用教育的壟斷性,將這一套無法驗證的信仰灌輸給整個社會。
本書研究的,就是這場運動如何發生,又如何將中國哲學固定在一條無法回頭的軌道上,以及人們如何掙扎,又如何回歸到慣性之中的。
本書與傳統的中國哲學史有兩大區別:
第一,傳統哲學史大都以春秋戰國時代作為主要敘述點,而本書則從秦漢統一開始講起,只敘述大一統時代到來之後的思想流變。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尋找中國哲學的現實意義,由於都處於大一統時代,秦漢時期對現實的影響要比之前更加顯而易見。
第二,傳統哲學史以羅列每一家的具體觀點為主。由於哲學家的許多觀點都是類似的,雖然書大都很厚,但大量的篇幅浪費在相同觀點的羅列上,讀者也無法從中找到思想演化的軌跡。這樣的書大都只能當資料查閱,無法讓讀者獲得足夠的有效知識。本書則更加注重講解哲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可以看到中國哲學如何演化、為什麼這麼演化,理解政治與哲學互動的奧祕。
與本系列的第一本書《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一樣,本書雖然是尋找古代哲學的發展線索,卻同樣是一本對現代社會充滿啟發的書籍。當閱讀完本書之後,讀者在思考問題時,會打開更加廣闊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