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不工作的世界:AI時代戰勝失業與不平等的新經濟解方

不工作的世界:AI時代戰勝失業與不平等的新經濟解方

A World Without Work: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

  • 定價:500
  • 優惠價:7350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疫後時代最迫切的經濟問題
席捲全球的疫病終將平息,因為防疫而加速的自動化卻沒有停歇;
當科技的滔天猛浪不斷襲來,
究竟會為我們開創不用工作卻很繁榮的烏托邦,
還是落入多數人沒有工作、貧富不均的悲慘世界?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給下一個科技盛世的備忘錄
  不工作的世界即將來臨,現在的職業技能全都可能被機器取代,
  未來的職場面貌會變得如何?人類沒有了工作,還剩下什麼?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機器可能取代人力而感到焦慮,許多經濟學家卻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來看,新的發明總是會補充人類勞動力的不足,或是創造出更多新形態的工作;機器其實可以幫助勞工,而非傷害勞工。
 
  然而,丹尼爾.薩斯金梳理過去數十年來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推翻過往經濟學家的看法。以往各界廣泛相信,機器必須先學會人類的思考或推理才有可能超越人類,當AlphaGo也能戰勝人類棋士,證明機器可以藉由讀取海量數據、自我學習,表現得比人類更好。
 
  未來,每個人都會面臨「科技性失業」,只有掌握資本和機器的少數人才能免於這波經濟浪潮的傷害。
 
  薩斯金強調,只有積極思考如何公平分配經濟繁榮的成果,以及縮限科技巨頭急遽增強的政治權力,才能避免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貧富不均情況。而當人人都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我們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得獎紀錄
 
  ★入選《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20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泰晤士報》《倫敦時報》《財星》雜誌2020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金融時報》2020年度最佳書籍★
 
各界前瞻推薦
 
  「任何思考未來經濟的潛在總統候選人都必讀此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對於新科技將如何改變工作世界,極具開創性與發人深省」──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前英國首相
  「為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辯論,提供一套傑出、縝密的論述。本書通今博古、見多識廣,正是理解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經濟與勞動市場的不二之選。」──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中心主任
 
  「本書參透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未來。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本書內容可謂深思熟慮、見識卓越;不過本書真正的優越之處在於超越經濟學範疇。其貢獻無庸置疑。」──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校長
 
  「丹尼爾.薩斯金針對科技即將改變人類工作型態的趨勢提供一種值得信賴、毫不誇張的觀點。這本論點強而有力、體現人性的著作值得全世界讀者展閱,影響深遠。」──馬丁.芮斯(Martin Rees)/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論未來》(On the Future)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探討至關重要的主題。行文優雅、充滿原創思想,而且分外吸睛。」──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The Undercover Economist)《亂,但是更好》(Messy)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重量級議題的重要著作。薩斯金的結論是,最終我們將迎來一個有薪工作變少的世界,這股趨勢將會撼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這將是令人望之生畏的艱難挑戰,我們必須立即開始認真思考。」──馬丁.沃夫(Martin Wolf)/《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尼爾.薩斯金 Daniel Susskind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經濟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客座教授。曾在英國政府中擔任過各種職務,包括英國首相策略單位的政策顧問、唐寧街十號政策單位的政策分析師,以及內閣辦公室的資深政策顧問。
 
  薩斯金專門研究人工智慧與科技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曾與同為經濟學家的父親理查.薩斯金(Richard Susskind)合著暢銷書《專業人士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探討人工智慧對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傳統專業人士的衝擊。
 
  此外,薩斯金在TED的演講〈未來工作的三大迷思〉引發熱烈討論,並創下超過150萬觀看人次的紀錄。
 
譯者簡介
 
周玉文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國內、外財經媒體、金融機構,目前專職翻譯。
 

目錄

自序
簡介
 
▉ 第一部分 人工智慧的脈絡
第一章 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
第二章 勞動時代
第三章 實用主義者的革命
第四章 低估機器能力
 
▉ 第二部分 科技進步的威脅
第五章 任務侵占
第六章 摩擦型科技性失業
第七章 結構型科技性失業
第八章 科技與不平等
 
▉ 第三部分 因應之道
第九章 教育的限制
第十章 大政府
第十一章 科技巨頭
第十二章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35995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
 
人類社會中的經濟成長是非常晚近的時期才發生的現象。實際上,在近三十萬年的人類歷史中,絕大部分時候的經濟生活是相對停滯的,遙遠的先人僅僅憑著狩獵、採集勉強維生。但是近幾百年間,經濟停滯的局面突然迅速結束,每個人的產量提升大約十三倍,全球產出則是激增近三百倍。試想將人類歷史濃縮成一小時,經濟成長階段大約只占最後半秒鐘,巨大的變化彷彿只發生在一眨眼之間。
 
經濟學家往往都同意,經濟成長是科技持續進步所致,不過為何是從西歐開始(乃至於何處是發源地、始自何時並延續至十八世紀末),反倒是各持己見。原因之一可能是地理因素:某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宜人的氣候,以及有利貿易往來的海岸線、河川水道。再者可能是文化因素: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受到差異極大的歷史知識、宗教影響,對科學方法、財政、辛勤工作或其他人的態度(有人說社會的「信任」程度很重要)也有所不同。不過,最普遍的解釋則是公共制度的差異:某些國家保護財產權,並施行法治以鼓勵冒險進取、賺取財富與創新活動,但其他國家並沒有這麼做。
 
無論是出於什麼特定原因,可以確定的是英國主導經濟成長,在一七六○年代開始領先其他國家。往後幾十年間,新機器陸續發明並導入生產行列,大幅改善商品生產方式。諸如蒸汽機之類的機器成為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標準象徵。工業革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洪流當中最重要的時刻,「革命」一詞頗具戲劇效果,但用來形容這場變革還算是太輕描淡寫了。在此之前,任何經濟成長的規模都有限,而且總是斷斷續續或是在轉瞬間消逝。但在工業革命之後,經濟開始相對大幅而穩定的成長。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完全習慣這種既定的經濟成長趨勢。試想一下,每次只要遇到經濟成長的停頓或減緩,就會引發人們的憤怒與焦慮,沮喪與挫折的浪潮席捲整個社會,好像沒有經濟成長我們就不能生活得很好。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5.0
|
2023/09/25

作者 Daniel Susskind 是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曾經擔任英國政府的政策顧問。此書主旨在思考未來人類不需要工作的政治、收入與意義,書中的 14 章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探討人工智慧的脈絡、科技進步的威脅、人類因應之道。雖然參照歷史可能會錯,但推廣教育不可能解決如此的危機。對於解決方案,作者認為全民基本收入 (UBI) 不行,但該推行大政府之下的有條件基本收入 (CBI)。而且工作是以往勞動時代的「鴉片」,日後人類該思考如何不再工作,但能夠愉快又有目標地活下去。

首先,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未來不是完全沒有工作,只是不足夠給每個人做而已。雖然來自自動化的焦慮並不紫烏虛有,而作者認為這被誤解成會在稍瞬間出現,這種科技性失業將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因為機械對經濟有三大影響:生產力效應 (productivity effect)、大餅效應 (bigger pie effect)、變化的大餅效應 (changing pie effect)。問題在於這三種效應帶來的替代和互補力量,並不明確,現時的勞動時代 (Age of Labour) 仍由互補力量佔上風。作者舉例說明,八十年代的三十年來,美國電子櫃員機上升四倍,不但沒有取代銀行櫃員,而是釋放勞動力轉往關係銀行方向發展。

其次,書中指出錯在經濟學家以為科技替代會有技能偏向,其實應該是非技能偏向 (unskill-biased) 因為非技術工人才會使用機器。ALM 假說又將將職業和任務 (task) 搞混了,甚至乎應該改成科技總是任務偏向,尤其會替代例行任務 (routine tasks),在非例行任務中與人類互補。書中提及關於工作的三大謎思:機械取代人類 (terminator myth);模仿人類智能 (intelligence myth);勞動進步陷阱 (superiority myth)。但第一個謎思忘記了科技如何在工作任務中輔助人類,第二個謎思問題在於以人類為機器模仿的對象,其實機器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來輔助人類,就算沒有人類的創造力、同理心和判斷力。在第三個謎思是勞動市場有固定的職位數字,一切其實要素都在影響。

而且不少以為機械要取代人類,必先複製人類的智慧和行事準則,可是以人類智慧為模版來打造的機器到目前都功敗垂成。其實機械不用模仿人類,像第二波人工智慧一樣,而是要用運算能力、不一樣的規則,反而追求打造更務實、功能更強大的機器。人類就像西方文學經典中無所不知的狐狸,而機器則是僅知一事但功能強大的刺猬,表面仍是人類佔優。但是就是刺猬逐步累積,而且將非例行任務轉化為例行任務,足以蠶食人類一切的任務。

再者,作者指出由於機械會侵佔 (encroachment) 人類的職場任務,是像死亡和徵稅一般逃不掉的長期趨勢,從手作、認知到情感能力日漸提升,比如七成二履歷沒真人審閱、彭博新聞產生三分一的文章幅演算法寫成。但消長的程度可能按國別的任務分工、成本差異、監管法規和文化而有所不同,作者提出比如 2000 至 2015 年間英國吸納低薪洗車移民工人,令相對昂貴的自助洗車行大幅退出市場。

最後,鼓勵讀者可以同時參考 Jeremy Rifkin 的《The End of Work》以及 Martin Ford 的《The Rise of Robot》。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未來,尚好!AIGC思維|趨勢先機|職涯成長|致富規劃,商業趨勢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百大
  • 書展大獎入圍
  • 開運命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