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季仍在一步之遙,二○一四年二月杪,一次維多利亞港畔的「打邊爐」,便打出了《當代香港詩人系列》。然而此事的前因,還要追記年前的深秋,路雅提到添置了一台高效的數碼印刷機,放在廠裏是不用白不用。那怎樣用呢?
有建議邀請當代詩人自行精選若干作品,分集出版,以戰鬥價錢打造高質量的詩集,且按照路雅老闆的習慣,詩人的印刷費「有拖冇欠」,亦屬合情合理。
想到就講, 言不及義, 但又坐言起行, 這是《詩風》、《詩雙》、《詩網絡》數十年來光榮的傳統,於是乃有二○一四年冬春之交的火鍋盛會,敲定各項細節。羈魂捷筆,不旋踵即譜就《打邊爐》一解, 以誌其事。此詩精心經營, 涉事者多在其中; 而詩筆曲折, 指南取北, 如無解人,則數十年後讀者閱之,恐怕都有「獨恨無人作鄭箋」之歎。
本輯出書十冊,所收詩人,以其「登陸」或「疑似登陸」為必要條件。學者稱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四年出生的人口為「戰後世代」、「盛世世代」或「X世代」。他們的人生經歷,如錄為文字,便反映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及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香港的社會發展實況。閱讀本輯十位詩人的作品,就正如胡燕青所說的:「時間一旦過去,馬上就壓縮成薄薄的一張紙。數十年的情與事,書寫在頁後,隨手一翻,又迎面而來。過去再長,統統都稱為昨天。」從這些作品, 我們可以看到「昨天」近六十年新詩發展的履迹、華人社會的變遷以至個人的所思所感,這大概都不算言過其實。
回想多年前出版《詩風》、《詩雙月刊》及《詩網絡》的時候,我們都作興寫些「我的志願」式的發刊詞。時序推移,現在的我們就不想再來這一套了。為了向資深詩人致意,我們特敦請廣告界和藝術界的名家又一山人來為本輯配圖及設計。祝願本輯出版成功;至於有沒有下一輯,那是後話了。
譚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