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遙想巴黎,回憶自己的生命軌跡
劉銘恩
這一年,因為新冠疫情,公衛議題忽然成為近在咫尺的聊天話題。從口罩的搶購,隔離的實施,洗手的推廣,疫苗的研發,到集會的人數,我們忽然對公衛科學對我們每天生活的影響,以及自我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有了深刻的體悟。
這一年,也因為新冠疫情,巴黎突然變得遙不可及的陌生城市。雖然就在去年夏天,因為參加歐洲心臟醫學會,我才再次重返巴黎,享受在塞納河左岸,午後慵懶陽光裡的咖啡香。
就在這個遙遠巴黎與近距離公衛的對比中,意外地收到了為這本由公衛女子凱潔執筆,寫下她幾年前在巴黎求學,工作與旅遊的生活拾遺。讀了幾章,就發現細細咀嚼這本書的同時,也是一個把自己從疫情現實殘酷面,拉回到巴黎街頭,在緩緩呼吸中,感受著這個古老城市的自由與執著,浪漫與絢麗的寧靜時刻。
巴黎,這個曾經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到今日,她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因此,它除了總是在旅遊與攝影版面上佔有一席之地,探討有關它對於教育、娛樂、媒體、藝術、金融、政治、時尚、科學的影響,這些文字也多到無法勝數。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需要一本探討巴黎的書本?
我的答案很簡單。這本書不是要讓你多認識一點不同面向的巴黎(雖然這的確是讀完此書的額外收穫),而是要問你,懇切且溫暖的問你:
「你為何總是讓生活中的美好與你擦身而過?」
「你的生活,除了急著在每一個網美都必須打卡的景點留下屬於你的身影,你還留下什麼?」
認識凱潔,是她在負笈前往巴黎攻讀法國高等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之前的事。她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彈得一手好琴,加上甜美嗓音的女聲高音。果然在她書中的第一章,就是以她熟悉的音樂做為開始,透過爵士酒吧的抒情樂音,緩緩譜出她對巴黎這個美麗城市的第一印象。到了法國音樂節的那個篇章,你會和我一樣,透過她充滿音樂性的文字,忍不住跟著哼著自己都感到訝異的輕快曲調。
等到她回台之後,又聽說她考上了街頭藝人的執照。你也許無緣在台北街頭的夜色中,聽到她那讓你靈魂享受安息的歌聲,但是你絕對可以在讀此書時,聆聽到她在巴黎街頭,穿梭在大街小巷,踏在古老磚塊砌成的馬路上,與生命深層感動相遇的自在旋律。
但是你可別誤會,雖然她的文字讓你感受到巴黎的活力與風采,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領受過紮實的公衛領域訓練。加上她曾經在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在巴黎參與移民照顧協會的工作經驗,讓她的思路常常會與城市「衛生」、城市「健康」、甚至是美景當下,如何提升整體環境生活品質產生自然的聯結,這可能是你面對疫情時,更需要聆聽的真摯忠告。
當然,身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最讓我激起內心漣漪的,是凱潔用她感受生命的短暫,所寫下的:
「永恆的美,填補滿足了短暫虛無的生命」,以及「死亡教我的事:身後的尊榮」。
我常常在面對病人生命即將逝去時,感嘆生命的短暫與有限,更感傷有多少人在人生可以自由呼吸的時刻,從未正視死亡一眼,從未反思過人生在一口氣結束之後,到底還留下了什麼。也因此,我鼓勵你在人生因黑暗籠罩而感受到絕望,或是人生因追尋擁有而感受到虛空,你都值得再一次透過閱讀去感受,這位年輕女子對生命的感恩與珍惜,以及找回你在面對死亡時,你應擁有的真實身分。
祝福你,還有機會帶著這本書,用你自己詮釋的輕快舞步走訪巴黎。
也祝福你,在每早睜開眼睛時,記得書裡提供你的全新眼光,走訪你的人生。
「不論路往哪裡走,溫柔地回顧過往,便能更包容接納現在。」
(作者為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推薦序
何弘能
凱潔是我在臺大免疫所的碩士班學生,她畢業後告訴我要到歐洲繼續進修,但並非免疫相關的基礎研究,大概是比較接地氣的實用科學,更可能是被基礎研究之艱澀嚇到了。中間不管是她想短暫的就業或需要申請學校,都會要我幫她寫介紹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了她的消息,想必已經穩定下來,也找到她的人生。
這個星期突然接到她的信,要我幫她的新書寫推薦序,並且告訴我她現在從事環保相關的工作。我從臺大醫院院長退休後更忙,因為凱潔只給我短短一周的時間,只好利用空檔努力讀完,趕著為她作序。很驚訝凱潔的新書竟然是一本生活札記,雖然是一本旅遊紀錄,大部分是她在巴黎進修時參觀博物館、巴黎海灘(當然是人造的)、不同城市顏色、歐洲盃、中世紀節、凡爾賽軼事、及安錫湖的遊記。書中有不少屬於她自己的生活觀察、自我反省及對大眾健康的批判,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寫巴黎、法國、歐洲的書太多了。巴黎太美了!歷史、文化、社會、藝術、人都很迷人,我自己就很迷戀它的一切,當然除了髒亂的地下鐵和不時的示威外。我的書架上有不少這類書籍,例如周品慧的「巴黎上車,臺北到站」、Peter Mayer 「My twenty-five years in provence」一系列的書,都是令人陶醉的書,現在凱潔再加上一本,希望大家會喜歡它。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自序
每個人前往某個目的地,或多或少一定帶著預備。看了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雨果的《悲慘世界》或奧黛莉·朵杜主演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還有數不清描述巴黎的作品,讓想像巴黎的模樣逐漸有了形狀,於是我踏上了專屬於自己的,挖掘巴黎之旅。
海明威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受盡恩寵的巴黎,確實稱得是華麗的盛宴;只不過,當我在巴黎街巷裡晃遊並深入地生活,發現了那場巴黎華麗的流水席饗宴,並非總是衛生可口。
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裡,有太多過往及現今的交疊錯綜,面臨著無數的可能困境和轉變契機,全都深深影響著生理與心理衛生。有時扎心到令人難以接受,像是開啟鬥爭跟躁動的法國大革命;或是刺鼻難聞到無法直視,例如巴黎這座城市的必要之惡,巴黎地鐵。當我不斷回想著走過的足跡,反映的是自己早已熱愛著這座城市,促使我提筆寫下種種現實,記錄巴黎帶給當地居民的健康效應。
巴黎塞納河上總共有37座橋,其中最老的那座橋,名叫新橋。我想巴黎之於我,就是既古老卻又新穎的承繼和開始吧。當我走過巴黎後,到訪其他的城市,依然能輕易地找到巴黎的身影,繼續體會著城市生活如何形塑著人們,順道在每個腳步中展開自我對話。
以一句話簡化歸類這本書,乍看或許可稱為旅遊類別的短文小品;但請別期待看完後,會得到秘境景點以及私房商店之類的資訊。畢竟我從來沒有期許自己像個旅遊達人一般,那種熱情無比的口碑推薦能力,我差得可遠了。但願這本書帶給你留白的場景,激起了對生活之美的觸動漣漪,重新調整在城市裡奔走的呼吸。
最後,感謝秀威的編輯齊安,在我正好面對無比掙扎的2020年,收到這天外飛來一筆的邀請出書,除了讓我的文字表達上終於長進一點之外,也因為整理著文章而獲得了抽離和沈澱的時間,我很珍惜。
我還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支持和包容我所有的決定,給我自在的空間獨自去摸索,永遠在我感到慌張不知所措時,給我最需要的智慧與安慰。
然後我知道,我會繼續書寫著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