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做某件事,比起立刻做某事,更重要
2017年我出版了拙作《「行動派」與「無能者」的習慣》。託許多讀者的福,這本書銷量高達25萬冊,成為暢銷書。因為這樣,後來不論我走到哪裡,別人對我都有一種「行動力很強」的既定印象。
隨著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找上門的工作洽詢和委託量也超乎以往,雖然很開心,但不少人都認為我接到委託就會馬上行動,而不斷捎來聯繫。我也希望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回應,但真的很抱歉,如果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很多事情我就無法游刃有餘的準備了。
雖然我認為立刻去做固然重要,但也要明確規範好能力範圍,一旦超過便毅然捨棄。判斷不做某件事情,比去做某件事情更重要,因此,我現在會推掉不感興趣的工作邀約,也不會花時間去回覆某些不明所以的委託洽詢。
我一直以歸零思考來設想:「去做那件事有沒有意義?那件事又有什麼價值?」從前我總是開著信箱,一收到信便馬上回覆,後來發現這麼做反而拉低工作效率,所以我決定改為在固定時間內一起處理。結果,我能專心工作的時間增加了,處理工作的速度也跟著提高。
日本知名搞笑組合 KING KONG 的成員西野亮廣,於有聲數位媒體 Voicy(按:為日本專營有聲數位媒體的應用程式﹝App﹞,創設於2016年,類似臺灣近年流行的Podcast)的個人頻道上說過:「願景就是決定不要去做什麼。」人一旦成名後,各種請求及工作便會蜂擁而至,要是來者不拒,你將無法把時間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當你把忙碌,誤認為是自己很努力的證據時,就沒有餘裕去思考,什麼事對你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馬上動手,說到底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雖然立刻去做很重要,但更要緊的是,要明確釐清是否真的有必要。不論工作或人生,原本就沒有正確答案,只要你願意,就能無止境的做下去。不過,如果不去思考這份工作是否有意義,你的時間和精力,便會損耗在毫無價值的事物上。
人生中其實有很多你覺得應該要完成,但不完成也無所謂的事。
當你去做沒價值的事讓自己因此忙碌,人生也不會豐富起來,如果你不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能豐富人生的事情上,就不會得到相應的豐足。
那麼,什麼才能使你的人生更加充實?與家人相處?和朋友一起出外旅行?去海邊放空?為了夢想而拚命?動機因人而異,但你能做些什麼來增加這些活動?
沒錯,你要優先考量不做什麼更勝於去做什麼,而這點也牽涉到你自己的人生觀。因此,我想在本書提供一些「不做」清單,幫助各位活出更豐富的人生。
誠心希望能減輕各位的身心負擔,度過愉快的每一天。
推薦序一
人生中,除了加法,更需要減法
「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去做什麼一樣重要!」這是美國蘋果公司已故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名言之一,也是我初讀《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後最深刻的感受。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十多年,我常在受邀講課或是自辦的工作坊中,與學員提到「減法思維」的觀念。而這想法剛好也與本書作者所提的概念:「把時間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豐富人生。」相互呼應。
很多時候,我們什麼都想要,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喜歡獲得,不喜歡失去。以至於讓人們付出了許多心力在自以為很重要的事情上。但仔細想想,其實許多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情,在本質上很有可能不做也無所謂。
在商業界裡,我常以賈伯斯重回蘋果公司為例。
賈伯斯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公司趕了出來之後,這家公司變得什麼都賣,收益卻逐年下降。許多人以為賈伯斯重返公司後,將會在個人電腦領域繼續與對手正面對決、推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準備在市場上進行一場激烈廝殺。
沒想到,賈伯斯回歸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評估如何精簡產品線與去除產品庫存,就如他所言,選擇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最終賈伯斯帶領蘋果公司起死回生,並成為科技王者的故事,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那在人生道路上呢?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優先考量不做什麼更勝於去做什麼」的參考指引?
我想這本書提供讀者很好的思考脈絡,原因有兩個:第一,作者不到40歲,高中時差點被退學,但後來居然進入了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完成碩士課程。回到日本後,迄今指導過的世界級人才多達6,000人,還出了許多暢銷書。以他如此精采經歷所提出的觀念,一定有讀者可以借鏡的思維模式。
第二,作者在這本書反覆提到:「判斷不做某件事情,跟去做某件事情一樣重要。」所以,他從想法、工作、關係、習慣、成長與人生等六個維度中,總共列出了50件的不做清單。提醒讀者減輕身心負擔的方針,才能把時間放在能豐富人生意義的事情上。
如果,你也渴望追求自己的成功,或許可以透過此書,學習到「減法思維」的精神與做法。
祝福閱讀此書的你,開始懂得為個人的思考與行動做捨棄,把時間聚焦在核心能力的精進上,藉此獲得想要的幸福與人生!
《人資主管UP學》部落客、影響力教練/楊琮熙
推薦序二
超級成功人士懂得對絕大多數的事說不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成功人士與超級成功人士的差別在於,超級成功人士懂得對絕大多數的事說不。」
在個人品牌邁入第三個年頭,我開始發現商場與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機會。我們可能會同時有出版社邀書、廠商合作或演講邀請,對於一人公司的創業者來說,我看待每一次的邀約,都如同天上掉下來的大禮:「實在是太榮幸了,我一定要把每一個活動都承接下來,好好把握。」
我過了「Say yes to everything」的生活好一陣子,卻也發現每一個機會的背後都藏著風險與成本,雖然活動多不是一件壞事,但就長遠的目標來看,它卻不一定是有助於品牌成長的關鍵要素。
這時候我開始想:「如果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不怎麼樣的機會,那當然很容易就能判斷,拒絕也不是一件難事,重點就是,出現在眼前的邀請都是看似很棒、很難得的機會,又要怎麼樣做選擇?哪些事情是值得接下、哪些事情是可以說不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用非常有條理的敘事方式,再加上實際的故事案例,來讓你了解「選擇」的藝術。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清楚判斷,究竟哪件事才能真正有實質上的改變,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於目標和終點沒有清晰界定,導致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讓你以為自己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殊不知這可能讓我們無法聚焦,也可能把精力都花在非刀口的事情上。
在生活中,我們被無止境的待做清單給塞滿,但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要設計一個「不做清單」。事實上,知道不要什麼,跟知道要什麼一樣重要。
當我們能夠清楚的指出什麼是不必要的想法、不必要的情緒、不必要的行動、不必要的物件,那你的生活就可以更加的被必要的人事物給圍繞著。
在資源如此充沛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會有物質、關係或知識上的成癮,這樣的癮,會讓我們見到什麼就覺得自己想要、需要,尤其在知識成癮上,大部分的人也會拿成長作為擋箭牌,不斷的餵食自己學習資訊,卻沒辦法全都內化,反而造成精神和心靈上的負擔。
如同巴菲特的名言,大量的吸收知識、努力學習,當然有機會讓我們成為成功人士、打造理想生活,但成功的人與非常成功的人的差別,就是成功人士比起要,更懂得「不要」。
願我們都能學會選擇的藝術,找到「不要」的精髓。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Zoey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