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撕下診斷標籤,幫助孩子面對日常挑戰,培養韌性、負責與適應力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撕下診斷標籤,幫助孩子面對日常挑戰,培養韌性、負責與適應力

Positive Discipline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Raising and Teaching All Children to Become Resilient, Responsible, and Respectful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經典叢書系列,
為「特殊需求兒童」推出第一本振奮人心的教養指南!
協助父母、師長制定長遠的教養方式,溫和且堅定回應特殊兒的需求,
幫助孩子發揮自身潛能,擁有快樂、充實的人生!
 
  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父母應用「正向教養」育兒,幫助孩子在充滿愛和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簡.尼爾森博士延續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神,偕同兩位在特殊教育、兒童和家庭領域工作數十年的專家,攜手為特殊兒家庭和教師提供明確的方針,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力發揮自己,超越診斷標籤!
 
  ★正向教養的視角:所有孩子都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求。特殊兒家庭的父母可能會說:「但是我的孩子不一樣!」不可否認,過動、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發展遲緩、感官和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或肢體障礙等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要面臨的挫折和挑戰,確實比一般孩子來得多且艱難,而他們的父母所要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也無比沉重。但「正向教養」秉持一貫理念,帶領我們以嶄新視野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提供清晰的觀點和實用有效的方法,鼓勵父母採取溫和堅定、互相尊重的態度,正面迎向孩子每天高度挑戰的種種,並相信,即使是大家眼中「不一樣的孩子」,仍然可以透過父母和師長正確的引導,成長為一個自信、快樂,並能在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中成功的人。
 
  ★拋掉診斷標籤,正確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密碼
  特殊兒時常被父母、師長看作「與一般孩子不一樣」,而許多孩子一旦被貼上「特殊需求」的標籤後,家長們則變得過度關心、抱著愧歉教導孩子,而將憐憫、同情的心態投射在他們身上,不知不覺過度幫助他們,而忽略了特殊兒有其「獨特性」與「貢獻力」的需求,這些做法不但沒有效果,還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安全感。本書教你分辨孩子的「無辜行為」及「錯誤行為」,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
 
  ☐唐氏症的孩子,反覆打斷正在講電話的媽媽,想博取媽媽的注意。
  ☐溝通障礙的孩子,常拒絕學校的圍圈活動,執拗地往反方向行動。
  ☐過動症的孩子,經常突發地在上課中講話,甚至伸腳絆倒新同學、傷害他人。
  ☐當爸媽出遠門,自閉症的孩子便開始孤僻,撲倒在地上,久久哭泣。
 
  孩童們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或自暴自棄……一些錯誤行為,看起來就像無辜行為,家長們到底該如何分辨?本書提供「錯誤行為目的」量表,讓你正確判斷孩子的舉動,回應孩子背後的訊息密碼,使用正向並有效果的教養工具。
 
  ★八個長篇案例,實用的正向教養工具,明確解析特殊兒的行為
  本書涵蓋八個篇章的特殊兒童長篇案例,敘述父母遇到的教養難題,並藉由案例中特殊兒的行為,深入淺出地解析其背後的需求;除此之外,各章節納入工具列表,輔助家長及教師調整自身的教養方式,消除親子之間的慣性拉鋸,提供適度的教養處方,例如:積極暫停、修復錯誤的3R原則、懲罰4R理論、家庭會議……等多種教養工具,協助解決孩童錯誤的行為。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
  ☐如何讓孩子適應創傷或殘疾,同時仍然教他們盡力而為。
  ☐回應孩子難以表達的憤怒,尤其當某種程度的憤怒可能合理時。
  ☐幫助孩子融入社會,並與同齡人互動。
  ☐教育對任務掙扎的特殊兒童,同理他們的處境。
  ☐增強孩子的歸屬感與重要性。
 
  本書不是在治癒特殊兒童,也不是為了緩解孩子的特殊症狀,而是提醒父母和師長:相信每個孩子的潛力、欣賞孩子的氣質;鼓勵孩子積極解決難題,並提供他們做出貢獻的機會;深層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陪伴孩子面對不可避免的挫折感,適時表達同理、關懷、彌補、傾聽的行為;幫助孩子學習寶貴的社交和重要的技能,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正向教養」告訴你,即使是特殊兒,也渴望在家庭和團體中被理解、被認同、被接納,甚至學習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從中獲得歸屬感,並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呼籲父母以鼓勵取代懲罰,與特殊需求的孩子互相尊重、同理,建立深厚且愉快的合作關係!
 
本書特色
 
  1.提供明確的觀點和正向教養工具,適合家有0~8歲左右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或投入特殊教育領域的老師、社工師、心理師們閱讀,學習積極有效的方法,應用在特殊兒的教育和輔導上。
  2.「正向教養」系列叢書共出版22冊,以16種語言發行60國,全球銷售逾600萬冊。
  3.作者簡.尼爾森為阿德勒學派教養權威、美國風行40年的「正向教養」創始人。
  4.台灣首位獲美國PDA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導師及講師──姚以婷專文導讀、審訂。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作家、親子教育家、台灣青少年協進會前理事長
  林育君/特殊教育DIY創辦人
  花媽卓惠珠/亞斯教母、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臉書部落格版主
  姚以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奕君/樹德科技大學資源教室輔導員、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學校和早期教育講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監事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各界好評
 
  「身為一個人的完整存在,並不會因為孩子的特殊障礙,而自我設限,打了折扣。特殊需求孩子需要改變,卻也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因此,選擇正向教養,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將讓這些孩子擁有對自己負責的權利與機會。」──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家中或班上有特殊需求者的父母或老師,這本書無疑將成為你我的指南針,指引我們運用正向教養來面對教養或教導上的難題;更將 『礙』化作勇氣,讓我們懂得『先』照顧自己之後,方能帶著愛與能量來和孩子產生連結、重建關係。」──陳奕君/樹德科技大學 資源教室輔導員、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學校和早期教育講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監事
 
  「在和善且堅定的正向態度下,培養孩子尊重自己與尊重世界的正向人格。成人,往往是教養的最重要關鍵。透過此書深入學理與做法,轉化我們原生家庭教養的負向慣性,許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我對自己溺愛兒子、幫他找藉口、低估他的能力感到內疚,此外,我沒有把他跟我其他的孩子『一視同仁』,我在不知不覺中相信他真的有『特殊』需求,但其實他需要的和其他孩子是一樣的──擁有歸屬感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閱讀這本書使我意識到,我幾乎沒有問過兒子:『你有什麼感受?』而我現在已經改變作法,經常問他了。這種對於自閉症的誤解確實存在,我們家每天都在與其拉扯。我們不認為『自閉症』是降低他溝通互動能力的原因,但無論如何,我兒子都不該成為這場拔河比賽的犧牲品。這本書邀請我們想像孩子在三十年後成人的光景。在完成這個練習後,我檢視自己的願望:『我想要什麼?』這本書說出了我的願望:『我希望他擁有歸屬感,並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我無法『控制』自閉症,我也無法為不是我的未來做任何的承諾。不過我現在就可以努力實現這些願望,確保我的兒子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知道有人愛他並願意傾聽他。這無法用『溺愛』或『為他找藉口』的方式做到,而必須透過『鼓勵』,讓他尋求幫助、挑戰自己的極限,對他能做到的事提高標準,以及給他無條件的愛來實現──不因為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而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艾蜜.阿扎諾博士(Amy Azano, Ph.D.)/維吉尼亞大學克里教育學院教授
 
  「這是一個給父母和老師的最佳資源⋯⋯為理解孩子的行為及其所傳達的潛在訊息,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它是一套非常振奮人心的工具,可以透過將行為轉化成更清晰、更直接的溝通,來引導出孩子表現最好的特質。這本書將能幫助正在照顧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和老師,為其充滿挑戰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和諧和撫慰。」──黛博拉.赫茲伯格(Deborah Herzberg)/學校心理師
 
  「正向教養提供我們看待孩子行為的新視野。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論你是專業人士或父母,特殊兒表現的某些行為和『錯誤行為』是無辜的。我們認識到這些造成家人之間拉鋸和困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障礙的一部分。有了這些知識,再加上正向教養的工具,我們將能對孩子有更深的理解,從而減少拉鋸。」──希爾德.普萊斯萊文(Hilde Price-Levine)/臨床社工師
 
  「我很高興終於有人做對了!市面上有許多書探討如何分辨孩子是否有特殊需求,但卻很少有書提供範例和工具來幫助父母和老師處理困難的情況。當我在序言中讀到你們說:『很多人只想管好這些孩子,而不是理解他們』時,我簡直都快跳起來了。我愛這本書!」──金.狄龍(Kim Dillon)/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親職教育家
 
  「這本書非常出色⋯⋯作者們對特殊兒童的內心世界極為敏銳,提出能適應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干預手段,他們也尊重學習正向教養技巧來成長的大人。儘管本書所介紹的概念具有專業性和教育性,任何父母和老師還是能夠輕易地理解,也能順利運用、解釋這些概念。」──南希.蘭姆博士(Nancy Lamb, Ph.D)/心理學家
 
  「『正向教養』和『兒童中心學說』(child-centered)的方法直觀、有效、具同情心且『以大腦為基礎』──著重於提高社交情感能力,並解決所有特殊需求兒童的社交行為挑戰。」──大衛.W.威利(David W. Willis)/美國兒科學會醫師
 
  「在從事四十年照顧特殊兒童的工作後,能找到一本認為該把每個孩子都視為具有成功潛能的人──尤其是特殊兒童──的書,相當令人耳目一新。本書以孩子的強項做為發展基礎,提出許多令人振奮的方法,加上具有清晰的架構和實用的工具,相信一定能成為父母汲取資訊和鼓勵的來源。」──瑪麗.賈明.馬奎爾(Mary Jamin Maguire)/臨床社工師
 
  「作為一名教育學教授,我總是向未來的教師強調這個觀念──亦即所有的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不論對錯,都有其內在邏輯。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先去發掘這個邏輯,再幫助孩子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它認同所有的孩子都有這種內在邏輯,並在幫助孩子改變錯誤行為的過程中,鼓勵父母打開所有的感官傾聽。在個人的層次上,閱讀本書提醒我如何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提升自我。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彼得.R.特克爾博士(Peter R. Thacker, Ph.D)/波特蘭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本書的前提是──所有人類都有感受「歸屬感」,和與他人建立連結的需要。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經常對他們有錯誤的認知,進而對孩子的潛能認識失真。當我們有能力感並受人重視,我們都會對自己感覺更好,孩子也一樣。這本書提醒我們將眼光放遠──所有的孩子都值得知道自己被愛,並且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再者,他們有能力為他人的生活帶來快樂和意義。」──琳達.多茲韋勒(Linda Dorzweiler)/克拉克馬斯縣兒童委員會「贏在起跑點」(Head Start)計畫副主任
 
  「本書內容實用、相關、有效,為父母提供觀點與指導。對於照顧特殊兒童的專業人員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諾科納.佩維霍迪(Nocona Pewewardy)/波特蘭州立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助理教授
 
  「本書所提供的知識和故事的可讀性很高。作者們邀請讀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運用。」──黛比.斯特德曼(Debbie Stedman)/「贏在起跑點」計劃教師
 
  「本書為父母提供一系列的策略來加強親子關係,同時在子女出現『挑戰行為』時,以更積極的態度與之互動。收錄於本書中的故事,都是強有力且具啟發性的日常經驗,讓我們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並使用正確的工具來解決孩子的需求。」──大衛·艾倫博士(David Allen, Ph.D)/波特蘭州立大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簡.尼爾森(Jane Nelsen)
 
  全球受歡迎的育兒及養育專家與講者,20本書的作者與共同作者,加州家庭與兒童執業心理治療師,擁有舊金山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著作包括「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叢書(大好書屋),《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狗狗是家人》等。她有7名孩子、22名孫子女,9名曾孫子女(持續增加中),以及一位支持她的先生。
 
史蒂夫.佛斯特(Steven Foster)
 
  臨床社工師,在美國波特蘭地區進行了三十多年的兒童和家庭的社會工作。在那段時間裡,他始終以關係建立的方法致力於推動、指導和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案,以幫助那些在情感、社交和行為上面臨挑戰的幼兒和家庭。在過去的十六年中,他一直在波特蘭郊外的克拉克馬斯教育服務區(Clackamas Education Service District)擔任幼兒教育專家。他協助設計了一系列專門針對五歲以下的孩童及其家庭的服務。他從二○○一年開始成為正向教養的講師,是經過認證的導師,協助教導親職課程的講師。他也是在幫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兒童和家庭議題上廣受歡迎的講者。
 
艾琳.拉斐爾(Arlene Raphael)
 
  一名經過認證的正向教養導師,有超過三十五年服務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以及其他重大特殊需求兒童的經驗。這包括在教室內和診所裡對學生進行指導,在公私立學校對老師進行培訓,並透過家長課程和家庭諮商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員。她為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和老師設計並教授正向教養課程,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她也在波特蘭州立大學擔任特殊教育的兼任講師,對學生助教進行指導,並協助服務嚴重殘疾學生的儲備教師設計課程。
 
審訂者簡介
 
姚以婷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譯者簡介
 
陳玫妏
 
  德國漢堡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後研究,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所(亞洲研究)博士。現居荷蘭,從事學術與非學術類寫作與翻譯工作。譯有《我這樣告訴我女兒》、《擺脫親子情緒勒索,高效能合作教養11堂課》,與多本「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叢書。
 
  個人網站:https://meiwen.nl
  電子信箱:mwc511@gmail.com
 

目錄

導讀 培育特殊需求兒童的優良品格和社會能力
序言 教導特殊兒的重要工具──溫和、堅定且有效的正向教養法
 
Chapter 1 「但是我的孩子不一樣!」
無辜行為
不同觀點
教育
教養和教學的長期觀點
 
Chapter 2 試試這些新視角! 
正向教養的視角:所有孩子都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關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信念,導致錯誤行為/錯誤行為目的表/爭奪權力的錯誤行為/報復的錯誤行為/自暴自棄的錯誤行為
一些無辜行為可能看起來像錯誤行為!我們如何分辨?/理解特殊兒行為,安靜地行動
 
Chapter 3 了解你和孩子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之前與現在
掌中大腦模型
上層腦、下層腦
修復錯誤的3R原則
 
Chapter 4 積極暫停
一個未曾實現的理想/別將暫停當作一種懲罰
懲罰性與積極性
積極暫停
心理狀態和地點都很重要
與積極暫停有關的溝通調整
 
Chapter 5 漢娜的故事:認識並支持孩子的全部
與「孩子的全部」相關的正向教養工具
與孩子錯誤行為目的相關的正向教養工具/將任務分解為小步驟/停止一切的批評/鼓勵任何積極的嘗試/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專注於孩子的才能/不要可憐孩子/不放棄/為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傳授技巧/為孩子示範做法但不幫他做/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上/鼓勵/舉行班級或家庭會議/享受與孩子相處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6 傑米的故事: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和重要性
增強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正向教養工具
與孩子錯誤目的相關的正向教養工具/透過請孩子幫忙引導出孩子的正面力量/提供有限的選擇/同時做到溫和與堅定/決定你自己的做法/讓日常慣例決定/使用四個步驟贏得合作/孩子在被傾聽後才會聽話/舉行家庭/班級會議
回顧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7 瑞奇的故事:引導孩子發揮潛能
傾聽與暸解
與發揮孩子潛力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
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承認孩子受傷的情緒/避免感覺受傷/避免懲罰和報復/建立信任/使用反映式傾聽/進行彌補/表現你的關心/使用積極暫停/舉行家庭和班級會議
回顧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8 班吉的故事:進入孩子的世界
進入孩子世界的正向教養工具/了解孩子的好惡/欣賞孩子的氣質/認識孩子的強項和學習挑戰/同理孩子並重視他的感受/不只用耳朵「傾聽」/進行啟發性提問/共度特殊時光/在糾正前先連結
與孩子錯誤行為目的相關的正向教養工具/理解無辜行為並避免錯誤詮釋/減少爭奪權力的錯誤目的的工具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9 娜塔亞的故事:提供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做貢獻的機會
建立社會連結和鼓勵貢獻的正向教養工具/為孩子安排經驗、培養信念/專注於孩子的強項/對孩子有信心並多加鼓勵,幫助他做到最好
與孩子錯誤行為目的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讓日常慣例決定/同時做到溫和且堅定/提供有限的選擇/請孩子幫忙/舉行家庭會議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10 戴蒙的故事:專注於孩子而不是標籤
專注於孩子而不是標籤的正向教養工具/協助他人扭轉對孩子的低期望/好好照顧自己
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在孩子發展新技能時,允許他感到失望和沮喪/傳授解決問題的技巧/提供特殊時光/提供孩子做貢獻的機會/使用鼓勵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11 蘭斯的故事:透過親子互動來啟發孩子
透過互動啟發孩子的正向教養工具/示範你希望和孩子有的互動/專注於贏得孩子的心,而不是贏過他們/同時做到溫和且堅定/鼓勵孩子/利用孩子的強項/設定尊重的限制形式
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避免爭奪權力/不爭執、不屈服/為孩子提供建設性使用權力的機會/提供有限的選擇/練習貫徹執行/與孩子共度特殊時光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12 阿里的故事:相信孩子──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向教養工具幫助孩子發展期望的品格特質和生活技能/認識你對孩子的希望和夢想/避免縱容/對孩子一視同仁/花時間教導並專注於小步驟/提供鼓勵/透過能量支持展現對孩子的信心/放手並照顧自己
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
本章所介紹的正向教養工具
 
Chapter 13 一切就緒:正向教養日記
為旅程做好準備:與你的觀點相關的正向教養工具
認識你的周遭環境:增強正向教養環境的工具
創建行程:增強日常活動的正向教養工具
與孩子互動方式有關的正向教養工具
協助旅程的資源網絡:加強支持網絡的正向教養工具
旅途中的鼓勵
 
結語  正向教養對特殊兒的幫助
致謝辭
附錄
 

推薦序
 
看見特殊需求與其界線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們常常忽略了,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跟一般孩子一樣,有著許多共同的需要。
 
  在醫療方面,不同特殊需求的孩子,確實要有各自獨特的照護方式。然而,作為兒童,作為在人類社會中的一分子,也會想要有歸屬感,也期待受到尊重,也渴望來自父母的愛……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能力越強,也有更多相應的責任要由自己承擔。即便是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能因為獨立自理而有成就感。
 
  正向教養所採取的溫和與堅定的態度,尤其能看見孩子生而為人的需要。很多時候,因為孩子的特殊需求相當明顯,導致父母把緩解症狀或問題解決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忘了好好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特殊需求的孩子,也是一個有喜怒哀樂,想玩樂、想連結的生命。有時因為大腦狀況的不同,他們有獨特的內在邏輯,我們得要把這樣的邏輯,跟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規律接軌在一起考慮,正向教養的理論與實務能在這個時候助一臂之力。
 
  我跟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相處,能感受到他們內在有許多愧疚與抱歉。這些父母對於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得承受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痛苦,有著深深的對不起。
 
  有時候父母看著孩子痛苦,比自己遭受痛苦,更感覺煎熬!
 
  在現代社會養育一個普通的孩子就不一定容易了,養育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和這些父母的經驗有一大段距離。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在心裡描繪的美好想像,隨著孩子的出生、治療復健歷程,而有模模糊糊的失落感,又因為這樣的失落感而衍生出罪惡感。
 
  有些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甚至會因為身心壓力過大,而選擇一條讓人遺憾的路。
 
  不只如此,有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因為外表與一般孩子無異,但在學習、社交上常有困擾,親子都容易遭受旁人的異樣眼光。像是在遊戲場玩耍,某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會引發衝突,或者情緒崩潰,這都讓父母疲於奔命。
 
  不少父母常處在高於平均的挫折與焦慮狀態,因此跟特殊需求孩子的相處,難免有更強的張力。再加上有些父母本身也有特殊需求,他們本身就不一定穩定,對於提供穩定的親子關係,或許有心無力。
 
  當教養方式還停留在獎賞與處罰階段,孩子小的時候,或許還能奏效。但當這些孩子大了,身形、力量都可能跟父母匹敵,情緒反彈已經難以抵擋,父母便可能放棄孩子,親子關係也陷入僵局。
 
  採用正向教養,會一併帶著父母整理自己的心緒,讓父母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而不只是重複著過去自己接受過的教養方式。透過家庭會議,父母也可以藉著討論的過程,學習傾聽、感謝孩子──即便是特殊需求的孩子,也可以為自己發聲,也可以對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當我們能透過正向教養的眼光,肯定特殊需求的孩子,這能讓他們感覺自己更有力量,這能有效地紓解他們內在常有的挫敗感。別被診斷標籤限制住我們看孩子的眼光,多專注在孩子的努力,孩子能激發潛力,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
 
  有些師長使用類似「否認」這樣的心理機制,也或許是為了管理上的方便,看待特殊需求孩子的時候,會嚴格地以「一視同仁」為標準,要求特殊需求孩子跟上大部分同學的腳步。正向教養適用的環境,除了在家庭,也可以在學校情境實踐,能尊重每位兒童的獨特性,包括獨一無二的特殊需求孩子。
 
  自從正向教養系列的中文書籍上市之後,我不但在臉書版面上推廣,也在演講或實務工作中,跟親師生有了持續且頻繁的討論。我的觀察是,一個能與兒童順暢對話的成人,如果又能營造出歸屬感與安全感氛圍,那麼,這樣的成人常散發出一種溫暖且有自信的氣質,這正是正向教養常強調的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這不只是教養工具的學習,更是由內而外的全面性調整。親子共同成長的樣子,常是我眼中超級美麗的風景,深深受到感動。
 
  祝願您,在凝視每個孩子的需求同時,也好好照看著自己的需求,能感受到愛,以及此生的意義,走向圓滿!
 
導讀
 
培育特殊需求兒童的優良品格和社會能力
姚以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
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自從二〇一一年將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教育系統正式引進台灣,迄今近十年,學習者眾多之外,並同感受益、滋養生命,約有二百名認證講師在各地運用這套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研發的課程自助助人。近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專業助人者,頻頻諮詢關於運用正向教養協助特殊需求兒童,包括過動、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發展遲緩、感官和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唐氏症、肢體障礙或疾病、以及資賦優異等相關教育問題。
 
  就在本書出版前,我應邀參與教育局批准的「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專案」,連續六週進入幼兒學校班級與教師和特教老師組成「正向教養與特殊需求兒童的融合教育」團隊,除了輔導教師實施正向教養於學齡前班級,同時也觀察、協助對象為校內六位特殊需求幼兒,其中五位分別有前述症狀中的某些困難,在校常與同學發生言語或肢體衝突,或有其他干擾教學行為,另一位則疑似選擇性緘默症。
 
  該校教師群曾參與正向教養培訓,對於正向教養有高度理解與熱情,我在觀察教室互動情形後,主要針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合作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出正向教養應用調適建議。一週之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六位重點觀察的孩子當中,竟然有四位的問題行為開始消減。從第二週開始,另外一位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和過動症的孩子,對教師和同學的配合度提高許多,令人困擾和擔心的衝動行為明顯減少,孩子的改變連家長也注意到了,而教師們都非常興奮!我與教師團隊繼續觀察並共同研擬和調整實施對策。接下來的時間,所有孩子的問題行為都大幅改善,包括最後一位被診斷為發展遲緩的孩子情緒和行為亦穩定許多且持續進步。
 
  專案結束時,多位教師由於過程中的學習與轉變經驗,在發表感想時眼眶泛紅,其中負荷最大的一位教師激動落淚,並緊抱住引進專案教學的校長深表感謝,她說:「這幾週在班上實施的正向教養,不僅幫助這些孩子們改變,獲得幫助最大的反而是我!」我不禁為教師的愛心動容,也感受到教師帶領特殊需求兒童所承載的過人辛勞與苦楚,更感謝團隊接納正向教養和用心施教。同時親眼見證,正向教養對於特殊需求孩子的實際幫助和可能發生的奇蹟效果。
 
  「相信特殊需求兒童可以學習」,會帶給孩子和成人有力的支持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每個人都想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特殊需求孩子也有同樣的追求,只是因為自身的困難,可能加重對於環境改變的不適應,更擔心難以獲得認同,進而可能表現出誇張甚至讓周邊人害怕的行為。正向教養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使用對社會有幫助的方式,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助益的教養方法,仍然是幫助他們學習良好的社會行為、情感、態度和習慣養成。養育特殊需求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原則相同,重視孩子的長期優良品格與能力培養,使用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以詢問代替說教、以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代替責罵。
 
  不同的是,家長和照顧者需要更用心去觀察體會,以了解孩子的困難之處,將他們的特殊需求納入考量,調整我們跟孩子的互動節奏和方式,耐心的小步驟教導或使用圖卡等輔具協助孩子表達,才不會讓孩子的障礙成為我們愛孩子的障礙。
 
  最重要的事──「瞭解你的孩子」和「照顧好自己」
 
  書中第二章提到成人需要學習辨認兒童的「無辜行為」和「錯誤行為」。「無辜行為」指的是因為孩子的障礙或疾患才出現的行為,「錯誤行為」則是因爲有社會性的錯誤目的所反映出來的行為;無論是哪一種,使用正向教養方法都是有益無害的,而學習辨認行為則可避免成人的誤解反應,導致惡化孩子的行為錯誤。除了行為問題,大多數的特殊需求兒童在情緒理解或表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越早開始教導孩子認識情緒和表達情緒越好。如果成人能夠親身示範如何說出情緒、運用不同方法調節情緒,就是孩子學習最好的榜樣!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有許多案例描述特殊需求孩童發脾氣時,孩子大腦裡進行的過程,可以幫助成人學習如何運用「大腦的運作」、「如何修復關係」和「積極暫停」 等正向教養工具,協助孩子和自己管理情緒。作者在書中提醒,家長和照顧者很容易因為孩子的特殊身心狀況和需求,在互動當中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感覺愧疚或想要給予更多愛護,二是想避免感覺煩惱或挫折,而不自覺過度保護孩子,或反之忽略與孩子情感連接;這兩種情況都無法讓孩子朝向健康人格發展。照顧特殊需求孩子,需要成人接受孩子的困難,同時又要看見孩子的潛力,很不容易做到平衡,成人需要照顧好自己,才有充足能量給孩子情感支持,同時理性使用教養工具調適與孩子相處。
 
  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花時間學習和教導孩子」
 
  從第五章到第十二章,每章提供一個真實孩子的案例,描述孩子因為障礙或疾患引起師生或同學、親子或手足之間的極大挑戰;八個案例包括:三位「自閉症」孩子、一位寄養孩童有「對立違抗性障礙」症狀案例、二位隔代養育的孩子出現「混亂型依附」或「發展遲緩」症狀、和二位「聽覺障礙」或「視力障礙」合併「發展遲緩」的孩子個案。這些案例詳細描述孩子因自身困難在學校和家庭可能出現的行為和心理狀況,教師與家長和照顧者遭遇的困難,原本的想法與無效管教做法,以及成人學習後如何改變溝通引導方式和建立信任關係,最終能幫到孩子養成信心並大幅提升社會情感能力。
 
  正向教養鼓勵家長和照顧者使用正向教養工具來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幫助孩子表現負責並且被社會接納的行為,最終讓他產生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作者在最末第十三章,整理出特殊需求兒童正向教養的「溝通互動」、「非語言溝通增強」、「自律和建立關係」三大張工具清單,額外細心加上為幫助特殊需求兒童更能理解和感受的調整方法,例如使用圖片、小白板、計時器等等,對於教育和照顧者非常實用!
 
  作者介紹、來台授課之行
 
  二〇一六年的五月,在廣州舉辦的正向教養年會論壇,是我首次與本書作者史蒂夫.佛斯特(Steven Foster)見面與共事的緣分。那是他第一次從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來到亞洲,我在這次三百人參加的論壇中,需要帶領一個阿德勒心理學迷你工作坊之外,同時也擔任正向教養創始人簡.尼爾森(Jane Nelsen)博士和史蒂夫的翻譯與助教。史蒂夫性格平易近人又幽默,帶領工作坊時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又實用。
 
  他是一名社工師,正向教養資深導師裡唯一男士,也是少數專攻特殊需求兒童和早期教育的正向教養導師。長期與兒童工作累積的實務經驗,讓他很會說故事,就如同本書一樣,他總是有許多參考案例,能引領學習者走入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或學校生活,教導學習者從令人慌亂迷惘的孩子真實狀況中理出清楚思緒,理解特殊孩子的「無辜行為」以及「錯誤行為」、行為的心理動機,學習應用相對應的正向教養理念與對策。史蒂夫將在二〇二一年四月上旬,首次來台親授「特殊需求兒童的正向教養工作坊」以及「正向教養早教講師認證工作坊」,讀者們屆時就可一睹作者風采,面對面親自感受史蒂夫分享與特殊需求兒童工作的多年經驗。
 
  本書的精彩案例拆解說明著實,能幫助學習正向教養,也是一本會讓教育和照顧者增能與紓壓的療癒好書,案例中充滿人性關懷與愛的光芒,能讓讀者穿越理論與實務,打破思維框架,從心接納特殊需求兒童和照顧孩子的自己,重新感受尊重和平等。
 
前言
 
  現今全美乃至全世界的許多父母和老師,都面臨撫養或教導特殊需求兒童的挑戰。這些孩子有的是一出生就具有原因不明的狀況,例如自閉症;有的可能在子宮內生長時便發展出症狀,例如胎兒酒精症候群。他們也有可能是在早期的發育階段才出現這個問題,例如受到腦外傷。這些孩子有時表現的行為舉止,令那些愛他並希望幫助他學習的大人感到擔憂和困惑。有許多的父母和老師(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發現自己在使用過時的工具,沒有效果且經常無法令人滿意。
 
  正向教養並不能治癒特殊需求兒童與生俱來或後天形成的疾病。這是一種教養和教學方法,強調幫助孩子學習寶貴的社交和生活技能,讓他們做出負責任的決定,進而使生活更加豐富和滿足。與使用懲罰和獎勵進行教導的傳統方法不同,正向教養提倡一套完全不同的工具。
 
  本書將詳細探討的所有工具都建立在相互尊重(即尊重孩子和自己),同理孩子的觀點,以及鼓勵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有效溝通等基礎上。這是一種已經證明有效的方法,並確實在改變著許多父母和老師的生活。對於家裡或班上有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和老師來說,正向教養同樣為他們提供了有效的觀點和做法,幫助孩子擁有快樂和發揮潛能的生活。
 
  這本書試圖填補目前坊間在教養和教導特殊需求兒童方面文獻的空白。有三件事使我們相信現在正是時候,而且這個任務至關重要。首先,我們堅信所有的孩童都需要以對社會有益的方式感受歸屬感和價值感。其次,當我們以有自尊和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不論是否有特殊需求)和自己,同時保持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並試著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時,其所產生的效果卓著。最後,我們經常聽到與我們合作的父母和老師說,是的,正向教養的觀念很有說服力,但不適用在我的孩子或學生身上,因為他或她有OO需求。我們想向父母和老師保證,正向教養確實能幫助特殊需求兒童。
 
  這本書主要針對的是照顧從出生到八歲左右孩童的父母和老師。這不是因為正向教養不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而是為了控制本書討論的範圍。
 
  由於這些孩子經常在某些方面與眾不同,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也必須對抗來自陌生人、老師,甚至於家庭成員的評判。他們接收到的許多資訊和建議都跟把孩子管好有關。艾琳和史蒂夫在每年一次的正向教養講師認證班上,向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介紹了一些如何對孩子進行正向教養的教材。與會者中有一位四歲自閉症男孩的家長。她在練習活動結束後,眼中含淚地走向他們說:「所有早期療育的專家都只要我管好我的兒子。但你們卻告訴我我可以教養他。」
 
  章節安排
 
  第一章簡要地介紹正向教養的背景知識,特別是關於在家庭和學校裡的特殊需求兒童。在第二章中,我們更詳細地介紹正向教養理解行為的方式,包括特殊需求兒童的「錯誤行為」和「無辜行為」。第三章介紹一些關於大腦的有用資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在第四章中,我們討論了一個稱為「積極暫停」的概念,這是非懲罰性和相互尊重的正向教養哲學的基礎。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將帶你熟悉正向教養方法的基礎,一個基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研究所建立的框架。這些章節採用正向教養的核心工具,並討論如何將它們運用在具有不同特殊需求的兒童身上。本書的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孩子的故事展開。在這些章節中所描述的孩子都是真實的。
 
  在某些例子裡,我們對個人資訊進行了調整,以保留孩子及其家人的姓氏。第十三章是對正向教養所使用的許多工具的綜述,清楚地說明如何在面對特殊需求兒童時調適和增強這些工具。
 
  我們必須說,本書無法詳盡地涵蓋每一種特殊需求的細節,否則整本書將變成只關注某個特定的特殊需求。相反地,我們試圖說明,實際上任何針對一般孩子能使用的正向教養工具,都可以在調適後運用在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身上。調適意味著改變「傳達系統」,亦即在孩子身上運用工具的方式。這些教養工具的核心及其對正向教養價值觀的堅持則不會改變。
 
  我們邀請你展開這趟閱讀之旅!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89390
  • 叢書系列:高EQ父母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四歲的艾倫口語能力極為有限;除了父母外,他很少與其他人互動;他不像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愛玩玩具;當聽到某些環境音,或當人們離他太近時,他會顯得警戒或不安。艾倫的學區評估小組確認他符合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標準,並和他的父母一起決定,將艾倫送至公立小學中的早期特教幼兒園,學校將能滿足他的教育需求。在一開始的兩個星期,當艾倫到達學校後,會握著母親的手從車子走向教室。但每當穿過學校大門後,他就會開始靠在母親身上,然後停止走路。他的母親口頭提醒他要自己走路,並輕輕地拉著他。他的身體則經常往相反的方向移動。然後他會坐到走廊地板上,用手掌反覆敲打地板。有幾天,他母親的回應方式是將他抱起來背著到教室。還有幾天,她試著拉他站著,讓他的腳著地,自己踩過走廊,然後踩進教室。大多數的時候,他都被動地讓母親背著他或帶他「走路」。有時,他會很大力地從她身上掙脫開來,抓傷她的手臂,然後坐在地板上尖叫和哭泣。
 
這種行為只會發生在特殊兒身上嗎?不。在幼兒階段,無論是否有特殊需求,孩子最初表現不想上新學校的這種情況很常見。在學年開始時,一個充滿陌生人的新教室對於任何幼兒來說,都是令人害怕的經歷。在班上認識的人少,可能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在待在教室裡的時間還不太多的情況下,任何孩子最初都無法了解上學的目的,也不會在那裡感到自己的價值感。結果就是,他可能會試著以「對社會無益」的方式來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孩子有特殊需求時,由該需求所產生的限制(例如:溝通遲緩、感覺統合障礙、認知障礙等)會加重他的不適感,因此孩子表現的行為會因為兩個原因而更顯誇張。首先,在陌生的新環境中,孩子會非常擔心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其次,對於周圍的人來說,他表現不適的方式看起來不太尋常,甚至令人害怕(例如一名不說話的孩子,突然發出很大的聲音;一名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以奇特的方式移動身體;一名認知障礙的孩子,無法迅速反應或理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與每個奇想相遇】兒童故事小說展~遨遊文字世界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