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改善與在乎家人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
在能量醫學發現的四種「情緒能量類型」—視覺型、邏輯型、聽覺型、感受型,就與每個人在極大壓力下的戰或逃或僵住的本能反應模式,有著高度相關。如果把神經醫學的研究與心念醫學的概念帶入來看,情緒能量類型就更加有趣,也更容易理解背後的意義。
每一種情緒能量類型的人都有不同的長處,也會有相應的弱點。在家庭關係與各種人際關係的互動當中,不同情緒能量類型的個體也會有不同的應對特質,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旅程需要學習與跨越的不同功課。從神經系統的功能表現與先天特質、物質的生滅,與能量的恆在來看,每個人的人生功課也是一個輪替與延續的過程。
比如,視覺型的人,視覺神經路徑與大腦的連結特別強,在人事物的互動上,傾向用敏銳的視覺去判斷與學習,看得遠、看得廣,也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點與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是,在承受高度壓力時,視覺型的人就容易陷入狹窄的隧道般的視野,特別專注在看到別人錯的地方,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被批評與指責的壓力。在臨床經驗上,當視覺型的人與他人互動而產生許多壓力時,視覺路徑的負擔與眼睛承受的壓力,相對來說也特別大,而因為眼壓、眼球結構的變化較大,造成眼睛疾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所以,視覺型人的重要功課是學習對在乎的人事物「看順眼」。
邏輯型的人,大腦額葉的思維能力特別發達,冷靜、有條理、分析能力強、不易有過多的情緒反應,但身體的感受常被忽略。長時間忽略身體的感受與反應,也導致身體的問題容易被延遲發現。因此,邏輯型人的重要功課之一是學習與身體連結,覺察身體的感受與反應。
聽覺型的人,聽覺感官上的路徑到大腦的詮釋迴路特別敏銳,會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容易分辨與覺察微細的語音、音調、音頻的起伏改變。然而,敏銳的反應也容易產生過度敏感的情緒反應、過度的詮釋與解讀,以致出現過度的自我要求、自我批判與爆表的壓力負擔,甚至是精神層面的解離。聽覺型人的重要功課是分辨想法的假象與回到真實的當下。
感受型的人,身體的覺受能力特別強,很感性,常是家中的暖男、暖女;聽話、乖巧,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而忽略自己,容易悲天憫人,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而過度承擔別人的功課後,也常常讓自己受不了,變得情緒不穩、易怒。感性的另一端是理智,也是感受型人的弱點,常會猶豫不決、難下決策、不會拒絕,這是感受型的人需要學習的功課。
除了每一種情緒類型的人的個別功課外,學習「專注當下」與「覺察情緒與念頭」,對每一個人都格外重要,也有助於跳脫卡住我們的強烈情緒的記憶框架。
當我們越能專注當下,卡住糾結的過往情緒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擔心害怕造成的干擾與影響就越少。雖然過去與未來都只是念頭的雜訊,也只是過去的影像記憶與對未來的情緒反應,但是,強烈情緒會讓許多人困在這些幻象內……
許瑞云醫師、陳德中老師和我,曾在家庭關係工作坊中幫助過許多學員面對各種家庭問題,這本新書正是如何改善與提供解決方案的精華彙整,收錄的都是很常見的家庭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以及自我關係課題。相信讀者可以參考與學習各案例的分享,找到運用的方法,改善你與在乎的家人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
由心靈層面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人生功課,卡關糾結的關係如果未能解開、持續糾結,當我們走到下一個人生階段,相同的功課就會重新來過一遍。
人生是一趟不斷學習與成長的旅程,短短數十年,家庭關係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心靈成長程度,更決定了身體各種疾病的產生,甚至壽命的長短!如何走出困住我們的執念,釋放記憶中帶著的強烈糾結的情緒,是多數人的共同功課。
這本書的分享,期望帶給更多人參考與學習,也祝福大家在這趟人生旅途上,能夠圓滿自己的因緣,得以自我成長,也幫助更多的人。感恩參與家庭關係工作坊的學員,感恩方智出版社,感恩所有因緣!
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先安
自序
停止複製有害的家人相處模式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傷害我們最深的經常也是家庭。從原生家庭與父母手足的關係,到成年後跟親密伴侶的關係,再延續到和子女的關係,往往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課題。
我們討厭父母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教養方式,卻常在不自覺中複製父母的模式,傷害了我們的孩子。例如,很討厭父母用尖酸刻薄的言語、囉囉唆唆的叨唸,或是以情緒勒索的方式,脅迫我們就範,卻可能赫然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最讓我們反感的這些親子互動模式,甚至延續到對待另一半的態度。
我們身體的很多疾病都與卡住的情緒息息相關,而最容易導致我們情緒卡關的人,往往就是最讓我們在乎的家人。我在診間處理了非常多家庭問題,也發現很多時候,只要家人關係有所改善,疾病也就跟著慢慢痊癒了。
這次很開心能跟陳德中老師一起完成此書,書中所有案例都是來自我們與鄭先安醫師三人共同帶領的家庭關係工作坊,透過我們各自的專業和不同面向,協助並引導學員走出家庭關係困境。為了保護學員隱私,書中的故事內容和人名細節都酌以改編。
本書第一部分「概念篇」,首先帶領讀者去了解維護家庭和諧的三大基本步驟:
第一步,是去認識每個家人各自的情緒能量類型,進而理解當對方處在壓力下,或一旦彼此發生爭執時,對方會如何反應,自己又會如何因應。這麼一來,就能透過認識不同人的情緒能量類型,在日常互動中避免踩到彼此的痛腳。唯有了解彼此,才能夠好好地同理對方。
除了了解家人的情緒能量類型,第二步是去了解每個人喜歡,以及能夠感受到愛的方式是什麼,這樣才不會做白工、表錯情,心生自己明明付出很多,卻換得「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涎」的哀嘆。舉例來說,如果伴侶喜歡透過擁抱、牽手等肢體接觸的親密方式表達與接受愛意,你卻總是以默默做家事來服務伴侶,並一再拒絕另一半的肢體接觸,那麼對方不僅難以感受到你的愛,還可能以為自己不被愛。
第三步則是透過帶著正念覺察和家人溝通互動,真正地看到彼此,來維護家庭和諧,避免在過程中不小心啟動邊緣腦,導致不必要的情緒化反應。
在認識完改善家人關係的基本概念三步驟之後,接著第二部會透過實際個案來呈現各種家庭問題,以及如何協助個案有意識地練習與實踐,改變家庭的能量動力,進而避免家人之間的衝突,化干戈為玉帛。
第二部分「個案篇」也依課題分成三章節,涵蓋範圍從親密伴侶之間的相處,到親子教養,以及婆媳問題與個人自我成長皆有。無論是日常的夫妻溝通、經濟落差、男女分工、隔代教養、3C成癮、外遇出軌、喪子之痛,到與自己和解,希望經由個案學員的真誠分享以及勇敢前行,能為有類似際遇的讀者,帶來支持與慰藉。
非常感謝方智出版社促成此書出版,也很感謝廖慧君女士協助記錄文字與編輯,更感謝所有參與工作坊的學員,願意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與困境,以及後續的調整練習,讓生命有了更好的風景。
希望讀者透過此書,更加了解如何為生命中最重要、但往往也是最困難的家人關係,找到更好的互動溝通方式,創造美好的家庭關係,讓生命更加和諧幸福。
許瑞云
自序
「人在,心也在」的美好家人關係
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就是最快樂的。
He is happiest, be he king or peasant, 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歌德
很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國王或農夫,要做到家庭完全和睦,恐怕都不是太容易的事。伴侶、親子、婆媳,每個家庭中大大小小的關係問題,似乎從未停過,而這正是本書問世的原因。
本書的起源,是來自許瑞云醫師、鄭先安醫師以及我本人曾共同帶領的家庭關係工作坊,當時因為發覺社會上家庭問題層出不窮,創傷模式不斷世代傳遞,所以想結合能量醫學、家族排列、神經科學、諮商心理及正念溝通,來協助需要的朋友改善家庭關係。而我個人負責的,是正念溝通及諮商心理相關領域。
關於如何改善家庭關係,本書第一部分「概念篇」的其中一個步驟為正念。正念的領域很廣,我們只選擇了「正念溝通」這個主題,因為優質的溝通,對促進良好關係連結極為重要。
我們常說「一家人在一起」,而這個「在一起/連結」若要走深,就不能只是空間上的在一起。古人曾形容感情不睦的夫妻「同床異夢」,現代生活更常見一家人明明在同一個屋簷下吃飯,但爸爸看電視、媽媽滑手機、小孩玩平板,表面上大家好像在一起,心的距離卻很遙遠。也因此,同在(presence)是正念中很重要的概念,也是透過正念訓練能達到的理想關係狀態。
我有個學員既是職場達人,也是幼兒園孩子的媽媽,她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也希望能多跟孩子相處,以增加親子的連結度,無奈時間並不允許。我對她說,若實在無法增加「量」,至少也要增加「質」。
她平常每天一早上班前都會先抱抱孩子,然後匆匆趕出門。我跟她說,下次在抱孩子時,至少這一、兩分鐘,暫時先不想等一下的工作,放下匆忙與焦慮,全心全意跟自己的呼吸與孩子的身體在一起,感受孩子當下的溫度、心跳與肌膚的接觸,不只身體在孩子旁邊,讓心也同在這裡,把時間與可貴的專注力,像禮物一樣送給親愛的孩子。這樣每天實行,約一週後,孩子突然對她說:「媽媽,我覺得妳現在好愛我喔!」
「人在,心也在」這種具有專注品質的相處時間,有時已是我們能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這也正是正念溝通的背後精髓。
除了概念篇與練習篇,第二部分「個案篇」更是本書的精采重點。很感謝當時工作坊成員的真實分享與真情流露,當然,內容都是在成員知情並書面同意下進行書寫,即使如此,人名都已經過化名處理,故事情節也做了不小幅度的改編,以保護隱私。其實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則故事最後附上的建議方向與練習指導的「家庭難題有解」,那是來自許醫師、鄭醫師跟我自己給當事人的現場回饋,相信除了對該個案有用之外,對於身處類似情境的讀者,也是不錯的參考指引。
也許你不是國王,也非農夫,但衷心祝福你擁有和睦的家庭,成為快樂的人。
陳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