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作者的自我救贖
《真相拼圖》原名「尋找父親」,是我參加第一屆臺北縣文學獎長篇小說的得獎作品。當初構思情節時,本來要寫成少年小說,後來因故事裡一些凸顯人物身分與性格的對話較為粗俗,擔心不能被接受,於是捨棄原先的構想。沒想到可白總編看完原稿後,非常喜歡,要我將它改寫回少年小說出版,而且建議所有對話應該完全保留,讓青少年讀者感受故事的震撼。這讓我十分感動。
就我以往的寫作經驗而言,書寫是自我理念的實踐,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寫作的過程是愉悅的,完稿後的心情更是滿盈的興奮與滿足。然而,創作這部小說的過程卻帶給我全然不同的體驗。
小說中做為背景的小鎮和老舊三合院,是我童年賃居環境的原景重現;當時房客之間因利害關係所引發的種種衝突雖然屢見不鮮,但在我們小孩的世界裡,自有一套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往往在大人或大或小的口角之後,我們會很有默契的保持適當的距離,並察言觀色個一、兩天,等確定兩家的戰火沒有繼續蔓延的跡象之後,便立刻恢復和樂融融的情誼。
當然,小孩之間也難免會有爭吵,但大多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三合院充滿孩童歡樂笑語和偶爾夾雜父母打罵小孩的印象,並沒有被大人勾心鬥角的蹩腳劇情所影響,反而成了我成長過程中相當美好的回憶。
然而在我色彩亮麗的記憶拼圖裡,仍有一小塊是灰暗的。記憶中,附近三合院裡,有一個曾經短暫和我們玩在一塊兒的男孩,據說他是「賺吃查某」的兒子。儘管我現在對他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但他的特殊身分,在一次口角中被大家群起攻訐取笑,當時他委屈落淚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心坎。雖然我當時才小學二年級,只是跟著搖旗吶喊的小角色,那段不愉快的經驗卻和我一起成長,成了我內心深處無法抹掉的一塊汙漬。
為了替那塊暗灰色的拼圖加上色彩,這個小說的情節逐漸在我心中醞釀、成型,並進入書寫階段。當回憶和書寫逐漸帶我融入小說中的人物糾葛時,或淡或濃的愁緒,總會冷不防襲上我心頭,讓我驀然停筆,對著稿紙慨嘆再三。而隨著情節的快速推展,愁雲慘霧鋪天蓋地的湧入胸臆,人物之間的衝突愈加強烈,我的情緒終於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於是竟日與筆下的角色糾纏不清,不但和他們同喜同悲,也跟著感動落淚。甚至小說都完稿了,我激盪的心情仍然久久無法平復。
就這樣,我從書寫中得到救贖,那暗灰色的拼圖也在完稿後布滿亮麗的色彩。
寫作就是這麼有趣又難以捉摸,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陳肇宜
推薦序
言語的力量所在
《真相拼圖》是一本讀完之後,在我心裡掀起許多漣漪的小說,故事發生在臺灣傳統農村時代,述說同住在一個三合院裡的四個家庭,因妒忌而交織出的一段故事。
阿峻、阿燦、大頭進這三個男孩,從小就是鄰居,總玩在一塊兒。然而,當有錢的偉生一家也搬來三合院後,一切就改變了。偉生沒有爸爸,只有一個漂亮的媽媽,母子兩人卻搬來豪華的家具,還租了三合院裡最大的空間。這樣富裕的生活和僅有兩人的家庭組合,引起了大家高度的關注,然而這種關注並不是關心,而是一種嫉妒的關注,大人們開始臆測偉生的媽媽是什麼身分,四處打聽。
後來他們發現偉生的媽媽是煙花女子,偉生是私生子,便經常在背後酸言酸語,這些冷嘲熱諷都被孩子們聽在耳裡。在一次弄壞玩具的小衝突中,嫉妒情緒大大引爆,孩子們大喇喇的用狠毒的言語,甚至在電線桿上書寫,公然辱罵偉生母子。這樣的集體霸凌,讓偉生的母親澈底崩潰,在逃無可逃的痛苦之下,她親手殺了孩子,再殺了自己。三個闖禍的孩子因年幼及家人的掩護,沒有受到刑責,但這件事卻在他們的成長及生命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想起有一次下課,班上一位平時很開朗的孩子低著頭走過來,向我說:「老師!同學們笑我。」我問他,同學笑你什麼?孩子說:「他們看見我聯絡簿裡釘的繳費三聯單,知道我家是低收入戶,就一起笑我,說我家很窮,還問我憑什麼可以不用繳費。」
這件事讓我十分震驚,我以為,我已經把全班的三聯單個別夾在聯絡簿裡了,不會有人拿出來比較;我也以為,我教的孩子年齡還小,不會說出這麼傷人的話。但,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個原本非常活潑的孩子一整天都默默無語,進入一個無神的狀態,低收入戶的身分,瞬間讓他被冠上「貧窮」的標籤,讓他認為家裡貧窮是一種過錯,無法面對同學的眼光,也無法面對家裡的狀態。好在我馬上處理了這件事,將當事人都叫來溝通,也間接與班上同學進行機會教育,才讓這位孩子恢復了燦爛的笑容。
孩子出生的背景,是他們本身無法選擇的。我的這位學生家境不好,同學們覺得他不必繳費不公平,所以群起攻擊辱罵,讓他在無預知的瞬間被排擠,受到嚴重的心理傷害。其實這些同學沒有那麼壞,並不是真的想傷害他,只是單單想出一口氣。
然而孩子們多半不清楚那些語言有多惡毒,有多傷人,為了出那「一口氣」,沒有「停看聽」,就跟著風向走,因為身邊有人有跟他們一樣的感覺,他們的膽子就變得更大,往往很快就形成一種多數暴力。
《真相拼圖》裡描繪的範疇,圍繞於家庭、同儕、言語暴力以及暴力行為後不同角色的心靈變化。這樣的主題設定,其實非常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閱讀,尤其是跟霸凌議題有關時,這會是一本很好的素材。
曾經我在我的臉書上,和大家分享過這麼一段故事:我們班有一位很不被大家喜愛的孩子,當我向全班詢問,有沒有人希望他轉學時,班上確實有幾位孩子都舉起手,希望他能離開;然而當我繼續問到,有沒有人希望他馬上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時,大家紛紛被這鋒利的問題震懾住,放下了手。其實孩子們真的沒有這樣的惡意!
我們不喜歡與某些人在一起,有時甚至會去欺負對方,只為了展現我們的不喜歡,但倘若這個人就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我們真的能獲得快樂嗎?小說裡的其中一位主角就真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連他的媽媽一起。其他人真的快樂嗎?很多時候,我們討厭的也可能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自己,這是個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
言語可以用來讚美人、可以用來交朋友、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然而,言語卻也可以用來深深的傷害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
一句無心的話,一次情緒性的表達,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旁觀者內心的掙扎,行為者心理的不安與傷痛,又該如何撫平?
邀您一同閱讀這本《真相拼圖》。好好享受一個好故事,也好好思考言語的力量所在。
臺北市碧湖國小老師黃俊堯
教育部人權教育獎:真相拼圖
《真相拼圖》是一本探討「髒話殺人」的反霸凌小說,初次讀完它時,我的內心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
三張泛黃的舊相片和一趟充滿懸疑的小鎮之旅,竟戲劇性的牽引出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命案,使一棟早已不復存在的傳統三合院,突然跨越數十年的時空障礙,闖入現實世界,一舉揭開父親的神祕面紗,將父親的祕密呈現在兒子面前,讓他看清父親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找到父親一生冷漠怪異的原因,也終於知道父親其實是深愛著他的。
小說情節道盡人間的愛恨情仇與喜怒哀樂,其中有令人發噱的對話與場景,也有冷酷無情的勾心鬥角,更有令人唏噓的哀號與死亡。故事的結局很悲傷,其中一個主角的母親因無法承受集體霸凌的殺傷力,所以採取了最激烈的方式,結束母子兩人的生命……很悲哀的結局,甚至有點令人無法置信,對不對?但像這樣被言語暴力逼上絕路的事件,其實經常真實上演。
《真相拼圖》其實已經問世多年,並且獲得臺北縣文學獎、教育部人權教育編著獎、好書大家讀、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等許多獎項的肯定,也被許多國小高年級、國中列為集體共讀的反霸凌書籍。
沒想到有一次,一位家長向某市教育局檢舉「學校發的書裡有髒話」,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所有的主流媒體和新聞臺都不分青紅皂白的爭相報導,教育局也火速要求該校將這本書下架,然而這些人都沒有「完全閱讀」過這本小說啊!他們只是在書裡「看見髒話」,殊不知這些「髒話」正是這本小說探討的殺人主因!
一本反霸凌的書,竟被不知情的人集體霸凌,這真是太諷刺了!讀者都很生氣,許多學校也出面力挺,出版社於是送出三千本書讓這些學校集體導讀,並且發文向該教育局抗議。
抗議有效,不到一星期,首先刊登引發爭議的媒體就發文平反,教育局也發了正式的道歉公文給出版社、作者和被控訴的學校。但是,傷害已經造成,絕大多數的社會人士只看到精采的八卦新聞,沒有注意到遲來的平反和道歉。
行文至此,我想到目前電視頻道、網路直播中那些嬉笑怒罵,以及政論節目的脣槍舌劍,幾乎已成為引導社會大眾「言語流行」的主力。為了提升收視率,所有人都朝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向去發揮,結果觀眾的口味越來越重,日常用語也越來越麻辣腥羶。
對辛苦的上班族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福利」,白天辛苦工作,晚上聽聽名人相互嘲諷與犀利的笑話,隔天再和同事「複習同樂」一番,確實有抒壓解疲的效果。
但對涉世未深的兒童與青少年而言,帶來的影響就未必如此了。他們或許只是「無心」或「頑皮」的跟著逞口舌之快,和同儕較量誰的言語更尖酸麻辣;然而單純的他們可曾想過,「毒舌派」的言語、甚至網路上的酸言酸語,真的有可能成為殺人凶器,讓他們闖下大禍,因而終身遺憾?
現今網路霸凌司空見慣,很多自以為是正義使者的網紅一天到晚魯莽的當「地下法官」,搶時間對並未全盤了解的事情亂下判決,只要言語夠犀利夠辛辣,點閱率就會高,也會有一堆人「跟風」。然後呢?有人揮刀,大家就跟著補刀,很快便造成一股殺傷力極強的「風向」,而當風勢強大一面倒的時候,持反對想法的人只要出聲,通常就會被一起追殺,使真相無法浮現,對當事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因而被逼出精神疾病或鬧出人命的案件時有所聞。
盲目跟風集體霸凌傷人,或許不是故意,但當我們猛然察覺自己無意中成了霸凌的幫凶時,也會如同這本小說的主角一樣,縱然沒有被法律制裁,也難逃內心的譴責,甚至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我相信讀完這部小說,青少年會直接感受故事的震撼力,因而有所警惕,以後使用言語、網路發表評論時,定會更懂得拿捏輕重。
小兵出版社總編輯 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