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立體的歷史一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一書是改寫增補自2012年5月21日〜29日應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之邀,擔任「光華傑出人文講座」的四次演講。這四講是:
(1)「圖像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2)想像中的「胡人」──從左社孔子說起
(3)希臘大力士流浪到中國?
(4)他山之石―一古希臘陶片流放制與羅馬帝國禁衛軍
原本的演講是以「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關係為主軸,綜合若干自己過去的研究,作一次簡單的報告。演講雖曾增補了一些材料和想法,但基本上是舊說的重述。這回利用改寫的機會,進一步作了思考和修補,甚至稍稍挪移了重點和擴大了範圍,尤其是頭兩講。在原來的演講中,我強調歷史工作者應動員一切可用的文字性和非文字性的材料,也就是文字和國像或視覺性的材料。這僅僅就「材料」而說。為了更好地說明我現在的想法,加上了「立體的歷史」當做總標題,希望指出文字和國像只是提供「立體歷史」產生的條件。
所謂立體的歷史,是三度空間整體的歷史畫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經2歷史研究和寫作者的手,傳遞給(3)讀者,三者互動而後產生。歷史研究和寫作者描繪並傳遞畫面。畫面在讀者心目中是否生動立體,一方面取决於讀者自己,一方面也取决於描繪和傳遞者的喜好、能力、訓練、眼光以及據以建構的畫面是否具體生動多彩。讀者如果能從這本書,看到一些不同於過去,富於縱深或激發想像的畫面,就令我感到安慰了。
由於原本是演講,本書保留了說話的口氣,也省略了學術論文常見的附注。有興趣進一步追索的讀者,勞請閱讀2011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畫為心聲》等書。這次有機會出版,首先要感謝邀請我擔任講座的文史研究院葛兆光院長。如果不是他的邀約,我大概不會在一些老問題上花心思,朝前邁步。在修改講稿的過程裡,得到許多好友和學棣的熱情協助。杜正勝、洪金富、許雅惠、王輝、馬怡、侯旭東、劉曉芸、黃瓊儀、游逸飛或指正錯誤,或提供材料,衷心銘感。大家有不少期許,限於能力,一時還無法做到,只好等待來日。
本書幾經修補,這次利用再印的機會稍稍調整了少數文字和圖版,但不免仍有錯誤。一切責任,不消說,由作者自負。最後要謝謝三民書局提議再印以及三民編輯部為這本小書付出的一切辛勞。
作者序於臺北南港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