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你允許自己,遇見更好的你嗎?
我身邊有很多「正能量癌患者」,有的甚至已經「病入膏肓」。怎麼說呢?
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無意識要求自己:
要開心。要正向。
要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
不要破壞氣氛,也不要影響別人的心情。
要堅強,不要去麻煩別人。
要把自己好的一面給大家,藏起自己的不好。
要保持正能量的狀態,時常當別人的開心果。
要像太陽一樣散發溫暖,保持正向。
要……
彷彿開心、積極、陽光、好形象、堅強、正向才是對的,才是應該做的,應該追求的;而悲傷、消極、邋遢、脆弱,都是應該儘量消除的。
所以,每當下班的時候、放假的時候、聚會的時候,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想盡辦法開心,去唱歌、去旅遊、去約會、去購物……
可是,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真的是從內心深處感覺開心嗎?
每次與人相聚後,一個人回到家,那份難以言表的失落卻分明告訴他們──你補充的是「假的正能量」。
於是,出現了一個詞,叫做:節後憂鬱症。
很多人喜歡表現自己。
在人群中,帶著刻意或無意,展示最好、最陽光、最棒的部分,讓人覺得你好棒、好開朗。或者表現你很善解人意的部分,讓人覺得你很善良、很熱情。可是每次回到家,你難以言表的孤獨又在告訴你,你認識那麼多人,卻沒有一個人在你心裡,沒有一個人跟你是親近的。
我想,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時候:
越是快樂,越是悲傷。
越是歡樂,越是失落。
越是表現,越是孤獨。
當然,不是所有時候都是這樣的。
有一次,我一個不是很熟的朋友失戀了,突然找到我。按照傳統思路,別人難過的時候,要哄他開心嘛。我帶他去看了部喜劇片。從電影院出來後,我笑得人仰馬翻,他卻說,好難受。我才意識到,這不僅是一部喜劇片,更是一部關於背叛、欺騙、出軌的電影。作為一名下不了班的心理諮詢師,我趕緊找家安靜的咖啡館,藉著燈光昏暗、音樂憂傷,疏導他的情緒,讓他大哭了一場,他終於感覺舒暢多了,而我也終於感覺跟他沒了隔閡。
一個人內心的悲傷,無法透過快樂來排解。在悲傷的時候,越是要求自己快樂,悲傷就越是被堵住,感受就越是明顯。用快樂來填補悲傷,悲傷就會在快樂離開後強烈反彈。
悲傷被堵住了,你跟別人之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連接。
人與人之間是透過感受的表達來連接的。也就是:我有一種情緒縈繞在心間,你看到了它,理解了它,我們之間就產生了連接。如果你能替我表達出來,我們之間就產生了親密。
這就是共情──最好的心理治療處方。
如果我不能表達真正的情緒,你也不能看見它,我們兩個一起迴避它,我們之間就出現了捅不破的隔閡,你走不近我,我走不近你。
情感被堵住,隔閡就產生了。情感被分享,能量就流動了。
情感被堵住的情況很多:
‧理性會堵住情感—─你見過很多理智的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該怎麼做,知道怎麼利益最大化,能給你很多建議,但你就是感覺靠近不了他們,因為他們的感受被堵著,沒有表達出來。
‧反向會堵住情感—─明明是這種感受,他卻非要表達為另外一種。這時候你會發現你也感受不到他。例如,媽媽怕傷害孩子,在難過的時候強顏歡笑,孩子並不會感受到快樂,反而感覺不到媽媽。
情感流動的方法只有一個:選擇真誠。
當我發自內心真正快樂的時候,我把快樂分享給你,你感受到了我的快樂,我就會感覺跟你很親近。比如我中獎的時候、領到年終獎金的時候、夢想實現的時候、交了新朋友的時候……
如果你被我的快樂感染,由衷地跟著我一起快樂,替我感覺到快樂,我就會更快樂,這時候我的快樂就在流動了。
但是如果你沒有接住我的快樂,我的快樂就會被堵住。比如你嫉妒我,或者看不起我,或是你對快樂有顧忌,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有什麼好炫耀的?不過是僥倖而已……
這時候我的快樂就像在冬天被硬生生澆了冷水一樣,瞬間凝固。
如果我悲傷的時候,我能把悲傷分享給你,你感受到了我的悲傷,並理解了它,你靜靜地陪我一起悲傷,允許我悲傷,我的悲傷就會流向你,你就會替我消化它,我的悲傷就流動起來了。
再比如我感到孤獨的時候、自卑的時候、挫敗的時候、絕望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有一個人傾聽、陪伴,並理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當我悲傷的時候,如果我不能允許自己悲傷,就無法表達悲傷。此外,如果你不能允許自己悲傷,就不會允許我悲傷,就會安慰我別悲傷,用「別想那麼多」「開心點」「來,我帶你去電影」等話語來堵住我的悲傷,這時候,悲傷就成了我們之間的禁忌,無法流動。
一個人能量流動的狀態,就是快樂的時候快樂,悲傷的時候悲傷。
這時候他跟人建立了連接,感受到的就是喜悅,而不僅僅是快樂。一種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力量和感動,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還好有你。
能量流動的人是有活力的、喜悅的、幸福的。他能做自己,他身心一致。
一個人一旦有了「不能悲傷」的禁忌,他就開始了身心的分離。
有個來上課的學員,剛來就很熱情地幫助別人,讓人感覺他真好。直到第三天,鋪墊了很多之後,我嘗試揭開他的真實面目:你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友善呢?明明內心很計較。他起初極度抗拒回應我,像個溺水的人在掙扎一樣。
我問他:計較又怎麼樣呢?
他說:計較就很自私。
我問他:自私又怎麼樣呢?
他歇斯底里地大吼了一聲:自私就沒人喜歡我了!
然後他開始默默抽泣。
原來,他是那麼怕不被人喜歡,所以拚命隱藏自己的計較與自私。
他不允許自己自私,所以就把自私的那一面完全隱藏起來,表現得一點都不計較,給我們一個過於熱情善良的假象,卻也總給我們距離感。
而人之所以身心不一,是因為潛意識裡感受到了分享和敞開的危險。
敞開自己,如果被接住了,那是流動的、親密的、通透的、舒暢的;如果沒有被接住,那就是危險的、毀滅的、無自尊的。
這種危險,來自我們潛意識裡的認識:
悲傷會打擾到別人,是不被歡迎的。
消極是負能量,是不被歡迎的。
哭泣是軟弱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自私是壞人的表現,是不被歡迎的。
軟弱的人都該死,是不被歡迎的。
……
以上這些認識,來自我們的早年經驗。在我們小時候,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們的爸爸媽媽根本承受不了,他們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感受,也不允許你有負面感受。每當你有軟弱和悲傷的表現時,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阻止你:
‧ 強行打斷。他們對你說:「不許哭。」使用命令、控制、威脅等方式強行阻止你的悲傷和軟弱。
‧ 婉轉打斷。他們帶你去遊樂場玩,看看這個、玩玩那個。打斷你的悲傷,強迫你轉移注意力。
於是我們懂了正面感受是安全的、被喜歡的,負面感受是危險的、不被歡迎的。我們總是願意表現出好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壞的一面;總是喜歡表現出開心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難過的一面;總是喜歡表現出堅強的一面,不願意表現出脆弱的一面。
久而久之,我們忘記了自己其實是有悲傷的,忘記了自己也有脆弱。我們即使知道,也不願意歡迎它,更不願意讓別人知道。
我們習慣了把快樂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
我們習慣了把堅強留給別人,把脆弱留給自己。
可是,每個人都有悲傷時刻,每個人都有軟弱時分。你不展示它、不分享它,就隱藏了真實的自己。這就意味著你不再真誠,你有了很厚的保護殼,是不真誠讓你跟別人之間有了隔閡。
也許你不能跟每個人都分享你的悲傷,但你可以跟願意接納你的人敞開心扉,去分享。
你只需要跟幾個人建立親密連接,一生就夠了。
願意接納你的人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你可能喪失了分享悲傷和脆弱的能力。只有找回這種能力,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找到真正的溫暖,找到滋養,找到補充,找到活力,也找回你自己。
願你不僅有正能量和堅強,更有悲傷和脆弱。
願你不僅能去吃喝玩樂,更有地方可以大哭一場。
也求你別再一味正能量,我也想看到你的脆弱和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