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千百年來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人口大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口持續高速增長,並創造了三四十年的人口紅利,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但從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人口開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轉變,伴隨著人口增速放緩、人口紅利即將結束,老齡化時代迅速到來。近年來,中國退休人員每年約增加300萬人,養老保險「空帳」以25%左右的速度擴大。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退休人員激增,養老金給付面臨著巨大壓力,正在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形成嚴峻考驗。當前,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失衡狀況仍然嚴峻,當期收不抵支的省份從2014年的3個增加到2015年的7個。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2016年2月27日發布了《重構中國養老金體系的戰略思考》的報告。該報告稱,中國養老保險體系長期風險的核心問題是養老金缺口大,現行的法定退休制度已經漸漸不再適合中國的人口現狀,難以應對老齡化挑戰。從世界範圍來看,延遲退休年齡主要是兩個原因: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和增加勞動力供給。而從中國實際情況來看,中國還處於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中國延遲退休年齡主要是因為養老金支付的巨大壓力。就目前世界範圍來看,解決養老金巨大缺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提高退休年齡。中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政策是由《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所規定的男年滿六十週歲,女年滿五十週歲,現行的退休制度屬於明顯的低齡退休,退休年齡偏低就好似倒置的漏鬥,形成了逆漏鬥效應,養老金進少出多,逆漏鬥效應的大小是由退休年齡和平均剩餘壽命決定的,這就標誌著大批勞動者退出生產領域,一方面直接減少了養老金的繳費人數,使養老金的收入規模縮小ꎻ另一方面低齡退休者從繳費者變成養老金的領取者,導致養老金支出規模大大增加。因此現行的退休年齡所導致的少收多支,極大地加重了養老金的負擔。相反地,如果延遲退休年齡就可以增加繳費人數和繳費年限從而增加養老金收入,與此同時,縮減養老金給付的年限也減少了養老金的支出,從而達到了一種收支平衡。
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預期壽命約為76歲。其中男性為75歲,女性為77歲,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男性提高了22歲,女性提高了03歲。因此,在預期壽命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依舊按照較低人口預期壽命所制訂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不符合中國人口年齡及結構的發展趨勢的。現行制度下,退休後平均剩餘壽命極大增加,退休後的人群體現出很大的經濟價值,而老年人也表現出強烈的再就業慾望。
養老退休政策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有較高的複雜性和敏感性,這就需要政府在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總體框架的同時,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延遲退休政策方案。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相關信息,加速了有關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討論。來自學術、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退休年齡的研究和討論日趨激烈。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明確了頂層設計,延遲退休政策漸行漸近。雖然當前延遲退休方案還未公布,但是國家對延遲退休政策已經定調,預計2022年政策落地。
中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建立的,與當時的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套的,在保護勞動者生產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結構和經濟情況也在改變,以往的退休制度漸漸暴露出其缺點,這一問題也在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重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迫切要求對中國的退休年齡制度進行改革,改革的呼聲也在不斷出現。人均壽命的延長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是必然趨勢,目前來看,繼續沿用以往的退休年齡政策標準,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基金支付等帶來的壓力ꎻ從整個國家和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延遲退休年齡制度改革利大於弊,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根據中國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形勢,逐步延遲退休年齡會減少在改革發展中的障礙,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一方面,為了有效應對人口的老齡化,維持養老金的收支平衡,為老年勞動者提供收入保障,必須考慮適時延遲退休年齡。另一方面,延遲退休年齡,延長人均工作年限,勞動者創造的收入將會增加,養老金將增加資金累積和利息收入。因此,延遲退休年齡對於緩解養老金的給付壓力,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退休制度的設計與整個社會保障的體系構建密切相關,特別是養老保險制度。在現有模式下,需進一步強化勞動者的退休待遇與工作時繳納的保險費用掛勾關係,充分體現多繳多得的給付關係,避免企業逃避責任,產生道德風險。因此,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應考慮公平與效率的結合,針對不同的退休決策採取不同的給付標準。
在目前的養老金繳納和支付體系下進行退休制度改革是必然趨勢,但退休制度改革不等同於簡單地延長退休年齡。從國際經驗來看,增強靈活性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即引入彈性退休制度。彈性退休制的最大特點是有彈性空間,公民擁有選擇權,即採取自願的原則,讓公民在制度框架內自行選擇自己的退休年齡,與簡單延長退休年齡的觀點相比,彈性退休制度更符合中國實際。結合中國人口年齡結構、人口的教育水準、人口撫養比等因素的變化等實際情況來看,彈性退休制具有可行性,應當是未來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選項之一。對彈性退休制下的社會養老保險相關問題進行精算分析,是評價彈性退休制在中國的可行性、財務可持續性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理論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較少,這也體現出該研究的現實緊迫性。
保險精算是運用數學、統計學、金融學、保險學及人口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對保險經營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保險業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一門科學。人壽保險是以人的壽命為保險標的的人身保險。當被保險人死亡或達到保險合同約定的年齡或期限時,保險人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人對保額的支付責任是不確定的,它依賴於被保人自保單生效之日起的剩餘壽命,而且保險人保險責任的支付時間是隨機的,保額本身也是可以變動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命年金理論、保險金理論、保費及責任準備金理論等是壽險精算中的重要內容,它是產品定價、風險管理決策的基礎。與商業養老保險精算原理類似,社會保險精算也需要首先認識保險項目的風險因素,並根據風險水準和承諾的給付水準確定總成本和分攤成本。但中國社會保險項目採用部分累積制,承諾的給付水準與工資水準相關,並隨著通貨膨脹或勞動生產率而調整,保險繳費通常也以工資的一定比例徵收,因此需要預測未來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的變動、未來通貨膨脹的變動情況等,這與社會、經濟、人口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社會保險精算比商業保險精算更為繁瑣和複雜。
本書著力研究彈性退休制下社會養老保險精算的一些重大問題,包括彈性退休社會養老保險精算的年金理論、彈性退休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帳戶的隱性債務及償付能力等問題的研究。具體而言主要包括:(1)介紹了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闡述了在中國實施彈性退休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2)研究了彈性退休相關社會養老保險精算的基本問題,如生命年金、保險金、純保費、多重衰減模型等相關精算問題。(3)研究了彈性退休制下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帳戶的隱形債務與償付能力的精算問題。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對彈性退休制下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帳戶財務狀況進行精算分析,評價彈性退休制在中國財務上的可行性,為相關部門在彈性退休制下相應累積基金的建立、防範養老帳戶債務風險決策等提供有效的精算參考。退休制度改革涉及範圍廣、政策性較強,是事關民生的大事。在精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養老金待遇核定、領取機制,採取彈性退休制度逐步過渡,對不同人群採取差異化政策,為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崗位提供政策保障。
多年來,本人一直從事與彈性退休相關的養老保險精算問題研究,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但社會養老保險精算問題涉及數學、統計學、金融學、人口學等多學科,由於本人水準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著缺點與錯誤,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