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 定價:520
  • 優惠價:79410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0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唯一一本台灣社會住宅圖文演進史

社會住宅的樣貌如何隨政權而改變?
為何對你我而言,仍是一屋難求?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蕭宗煌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會長暨中原大學副教授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俊雄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走進台灣建築最貼近歷史脈動的一頁
從不同年代的公宅風景,看懂近百年的都市規劃


住房是集體消費商品?還是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必需品?
我們真的住者有其屋嗎?
房地產商炒作土地、墊高地價,都市裡仍一屋難求,
人口高齡化更讓居住偏好發生變化,新二代宅又會是什麼樣?

 

住宅是掌握台灣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無不與它有關。但是,擁有自宅只能成為一場華麗的美夢嗎?居住正義似乎根本無法落實。 

從日治時期開始,經過戰後美援時期,直到如今;從公營住宅、營團住宅、節約住宅、美援國宅、集中興建國宅,到經濟住宅、國民住宅,及目前的社會住宅;政府大量積極興建公共住宅,原因無他,只因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它是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 

儘管百年來的歷史實踐,住居治理仍然擺盪於平價、合宜、社會、貧民住宅之間,而缺乏對台灣公共住宅一個明確的定義,究竟民眾需要怎樣的住屋?政府和建築師想要設計出什麼形式的住宅與社區?政策和現實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孟穎
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自投入學術領域以來,長期關注空間的現代性(化)歷史,也就是空間形式如何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的轉化過程,以及思考如何縮短學術史學與大眾間距離的可能。

此外,其從史學研究出發,延伸至文化資產經營與再利用領域,特別關注住宅與社區類型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探討,也多次參與國際世界遺產年會發表論文。她認為沒有具深度的空間史研究,就難以看清與定義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也難有感動人心的再利用作品。

現為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

著作:《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專書(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入圍)


 

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建築圖面史料作為博物學研究基礎的可能性
推薦序:深描公宅的現代性圖景
推薦序:走入台灣公共住宅的時空隧道
序言:現代住居的一片風景
導論:為民建屋--住居現代性的切面


壹 公營住宅:衛生的移住天地

經濟保護事業下公營住宅(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
維持健康的容器
居所成為文明競技場

貳 營團住宅:節約的戰役前線

戰時節約資源的營團住宅(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九年)
生存限度小屋
帝國的前線南進的玄關

參 美援國宅:自強的示範櫥窗

軍事威權體制下中美合作國民住宅(一九五○至一九六四年)
促進勞動的基地
中式民主之窗裡西式生活

肆 經建國宅:效率生產的實驗場

發展型國家體制下經建國宅(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
效率生產實驗場
富國強民的表徵

伍 樂透國宅:追逐獲利的投注所

形式民主與經濟狂飆下直接興建國宅(一九七五至二○○○年)
追逐獲利的商品
競逐治理績效的好商品

陸 明日的宜居住所?國家與日常生活規劃過去與未來

未抵達的現代性住居旅程
朝向未來的明日居所

台灣公共住宅發展大事紀
附錄
參考文獻

 

推薦序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住宅建築史的寫作,從來都不容易,因為它總是幽微地隱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所不在卻也難以捉摸。然而,住宅建築史卻是掌握台灣建築現代性的一扇極為重要的門,它敞開了現代性如何藉由對於私人生活的滲透與改變—它具體呈現在公宅的設計、建造和居住,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如何與現代碰撞、矛盾、衝突和融合的具體實踐。沈孟穎的這本《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正提供了一把打開這道門的鑰匙,讓台灣私人生活的現代性圖景,得以開始向我們展開。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是當年最有創意的社會運動,形塑了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幾萬人躺睡在全台地價最昂貴的忠孝東路柏油路上,在嘉年華會式的輕鬆氣氛裡,大家卻掩不住激動地相互擁抱,住宅作為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第一次成為全民共識。然而,就如沈孟穎在書中陳述的,公宅作為台灣住宅商品化的救贖,早在無殼蝸牛運動之前70於年即已發生,而在無殼蝸牛運動發生後30餘年的今日,台灣住宅問題的沉痾,也未見減輕。這使得《台灣公宅100年》的出版益發顯得其積極意義。也就是說,雖然沈孟穎自己並未言明,但義大利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1935-94)所提倡的「操作式批評」(operative criticism),構成了《台灣公宅100年》的論述主軸。在書中,歷史敘述並非僅是過去史實的敘述,它們同時也對現今我們正經歷的時勢,進行了一針見血的評論。在這裡,過去從未消逝,而是正在當下!

對於建築專業在台灣的本土化發展,本書的觀點、縝密寫作和高密度資料分析,也能提供相當多的助益。我們今日所稱的「建築專業」(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ism),是有別於前現代的建築實踐,而是現代性組成的一部分;也就是對於台灣來說,建築專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之物。這個建築專業具體的呈現之一,就是建築圖說,而繪圖人即是建築專業者。《台灣公宅100年》書中的圖說,呈現的其實是專業者(他們常常是本地人)對於公宅作為現代性介入本地傳統日常生活改造的詮釋。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就如沈孟穎在書中所述:「正是由國家所中介或主導一連串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等現代價值,以實踐達至理想現代住居的場域」;而建築專業正是協助政府達成該項公宅政策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建築專業也有其自己的發展過程和脈絡,專業之間代代延續,既傳承也相互批判,形成了建築專業的本土化。從日治時期的公宅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日建築專業在台灣的累成;而在二次戰後日人建築師離台後,台灣本地的建築師如何在公宅這個特殊的政治社會脈絡,進行建築專業的本土化。

本書的出版,呈現了沈孟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她的優秀才華和恆心為為數不多的臺灣建築史寫作增添了光芒,也鞭策了大家要持續努力。最後,還要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尤其蕭宗煌董事長和洪世佑執行長的鼎力支持,以及城邦出版社扛起重責,沒有他們本書是不可能問世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34370
  • 叢書系列:NeoArt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3 x 17 x 1.79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5/05
住宅作為人民最重要的生活場域,我認為住宅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近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國內對於住宅建築史的探討算是十分有限。本書為作者沈孟穎基於其博士論文內容撰寫而成,雖然書中部分內容對於沒有太多建築知識的我而言顯得有些艱深,但這也反映了此書在學術面是相當扎實的。此外,本書亦有大量平面圖、設計圖等圖稿,透過圖像的補充,讓在閱讀此書時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論述。全書多處為文章與圖像相互交錯,既有助於讀者理解,在視覺上也顯得十分美觀,也為在閱讀本書時,增添了些許的樂趣。

本書探討的時間範圍乃從1910年代至千禧年左右,因此自日治時代的官營建築至現代台灣的國民住宅皆有所討論。日治時期的公共住宅包括早期的官營住宅以及戰時的營團住宅。多數在日治中期所建之官營住宅乃基於衛生治理、風土馴化等目標,除了對於公共衛生的改善有所助益外,亦使公共住宅成為現代文明及科學觀念的展演場。此外,作為一位學習歷史的人,我同意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觀點,即日人在台興建公共住宅,其實際上為一種社會改造的手段。透過對於台灣住宅設施的治理,將衛生環境及空間機能進行優化,可達到為民興利及為社會除弊之效果,如此一來方能鞏固日本人對於台灣的殖民正當性。至於營團住宅的出現則是與戰爭因素有所關聯。有別於前期的官營住宅,這類住宅的配置原則上僅滿足居民的最低需求,並精簡用地和建材。作者用文章搭配住宅平面圖,鉅細靡遺地呈現了戰時台灣住宅的簡化及標準化,讓我們能在承平時期,一窺在過往的艱辛歲月下,島內住宅有何種特色及限制。

本書對於戰後至現代台灣公共住宅的論述亦是非常詳細,從戰後美援時期的國民住宅,至台灣經濟起飛後出現的經建國宅及樂透國宅,都有非常深入的討論及剖析。我想若要了解台灣戰後住宅空間機能的發展脈絡,本書對於戰後公共住宅探討的部分必定值得一讀。戰爭結束後不久,台灣便進入美援的時代,透過書中內容讓我發現,該時期的國民住宅和戰前的營團住宅相比,在規劃邏輯方面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例如簡約的外觀設計,以及重視節約用地與建築資本等。在這部分的內容中,讓我了解到在政策及社會背景的交互影響下,台灣公共住宅在不同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邏輯關聯,同時亦具有各種規劃異動及設計目標的差距。關於經濟起飛後的國民住宅,其中有幾個建案是我有親眼見過的,加上書中的深度解析及圖檔呈現,有助於我對這些建案的規劃概念及空間配置有了更為具體的理解。此外本書的後段亦提及台灣住房的發展趨勢,從國家興建的公共住宅逐漸往私有化的建案發展,導致了當今台灣居住環境的形成。作者所討論的面向與我們的生活有不少關聯,值得讀者做進一步的反思。

綜觀台灣公宅100年一書,不僅將台灣近現代公共住宅的發展脈絡及歷史詳細闡述外,亦結合空間設計觀念及建築知識,系統性地探討公共住宅的演化,以及討論這些住宅是如何形塑現代台灣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樣貌。這是一本頗具深度且排版格外精緻的一本書,在深度認識建築之餘還帶給讀者閱讀樂趣,令我十分喜歡。
展開
user-img
Lv.9
5.0
|
2023/07/26

一部住宅的演進史,也是一部台灣經濟發展與文化的演進史。

住宅是每個人一天中待最久的地方,與生活息息相關,不,應該說住宅就是生活,就是人生的縮影。在住宅的私密空間裡,每個人回到最真實的樣貌,在這裡我們才能真正放鬆,才能真正覺得自己活著。

閱讀本書時,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2000年政府政策從興建國宅轉向交給民間自行建屋之前,提供符合基本生活需求的住宅一直是國家施政的主要方針。從日治時期、戰後復甦到經濟起飛,盡管時局動盪不安,但政府卻是致力於提供價廉物美的國宅,期望能滿足日增的住宅需求。2000年後台灣住宅價格大幅上漲,已經超過其實際的使用價值,我想這樣的結果跟政策的轉變絕對脫不了關係。

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浪潮下,這樣做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不過,我認為「居住權」應該屬於基本人權,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這件事具有公共性,因此住宅應該有很大一部分由國家來提供,起碼要能做到每一位國民都能擁有符合基本生活需求的住宅。因此,除了一味地跟隨主要國家的政策之外,執政者應該多花一點心思思考,究竟怎麼做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的需求。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3/23

配合施工圖紙,書籍封面以藍色為主調,因為圖片多(用紙)的關係比一般這個頁數的書重的多。
作者本身是建築和室內設計系畢業,書中除了歷史上真正用的平面圖、設計圖等,也有作者參考文獻敘述自己畫出來的配置圖。雖然我本身對建築一竅不通不知道畫得如何,可有了具體圖像,的確更好理解文章中的描述。
書名看起來很歷史,但如同分類上是被分進「藝術設計-建築」,沒有建築知識有些內容實在看不太懂,不過隨著作者的解釋,仍可以了解到不同時期公宅規劃者的心思。
整體而言,不論是為了歷史還是建築翻開此書,它都是一本好書。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旅遊】老客人也好,新面孔也好,都歡迎進來喝一杯!_《深夜食堂29》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特談
  • 開運命理特談
  • 參考書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