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在我整個職涯中,我一直擔任大學教授,大半時間都在教授心理學史的課程。儘管這門課程的內容受到教綱的規範,但只要跟課程相關,我擁有離題探討更多深入話題的自由。這本書中有一部分,就是這些離題的討論。
市面上固然有許多很棒的心理學教科書,但它們讀起來令人氣餒。因為這些書籍在介紹有趣的人物或背景環境時,往往只是匆匆交代過去,緊接著進入個別專題的論述,言簡意賅。然而,我想要知道更多細節。
其實,這種簡略的寫法很正常,因為寫教材的作者被要求在相對短的篇幅中,涵括極為大量的材料,但是,這樣從一個主題快速切換到另一個主題的寫法,往往遺漏掉某些東西。也就是說,以概略方式呈現的資訊,難免忽略了複雜和豐富的細節。此外,即便是講到心理研究者的這個部分,也鮮少分配到有份量的篇幅。當然,許多涉及心理學史的文本往往願意稍微著墨於研究者的背景資料,但即便如此,也多半來自於傳統的材料。
本書以從容的步調瀏覽心理學歷史上的二十四個主題。事實上,我無意拼湊起一部完整的歷史,書中收錄的篇章,多半出自我個人主觀的選擇,這些選擇,來自於我長久的教學生涯中,有太多有趣的主題引發了我課堂上學生的關注。
舉例來說,書裡開篇的第一個故事,就出自於我在課堂上的討論。那是關於一六九二年發生在麻薩諸塞州塞倫村的「獵巫事件」。這些女巫的故事從來不曾出現在多數的心理學文本,但某一天,我上課時提到了這個議題,沒想到,我的學生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們興致盎然的踴躍討論,讓我沒辦法匆匆帶過或捨棄不談。此後,我的課堂開始出現討論的聲音。
不過,並非所有主題都是這樣挑選來的。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的事蹟在教科書裡經常出現,但是,他發生意外之後的傳奇人生究竟遭遇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度過還算漫長的一生?這些細節幾乎找不到資料。我對他的故事著迷不已,還特地前往佛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去參觀這起事故的發生地。那次的參訪,讓我更覺得這個故事是有血有肉的,遠不如一般教材記載的刻板無味。
書裡關於「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故事也是一樣。小艾伯特幾乎是所有教科書裡會出現的要角,但同樣的,這個故事豐富的發展、包括當時引起的批評,或是一大堆驗證艾伯特身份的努力,這些後續的發展和迷人的轉折,通常只能在專業期刊裡讀到。
書裡的某些篇章具有爭議性。例如,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伯特(Cyril Burt)在死後被指控欺騙、偽造實驗數據,他的貢獻也在多數心理學史的記述中被無情的抹滅,然而,後來的學者卻認為,儘管他這個人性格有些怪癖,但並非前人描述的萬惡之徒。 又例如,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的研究從他五十多年前首度發表便引來質疑的聲浪,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帶出心裡學領域關於研究欺騙,以及研究對象可能受到傷害的倫理問題。
有時候,這本書只是想以更完整的面向,敘述一個人們所熟悉的故事,例如巴甫洛夫的奮鬥歷程;而某些時候,我刻意釐清一個故事被述說的方式。而在更多時候,某些篇章的選擇是為了凸顯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的流失導致整個故事的價值和趣味都被低估了!我傾向於以傳記體的方式寫作,我希望這種寫作方式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部更為靈活鮮明的歷史。
這本書的撰寫也考慮到近年來讀者對於心理學歷史的關切。舉例來說,在早期心理學概論的出版品中,關於女性對心理學的貢獻這方面的論述,實在非常有限,甚至絕口不提。的確,在心理學的早期歷史中,女性的貢獻無法與男性等量齊觀,但這不代表她們應該被忽略。事實上,她們的缺席可能正是將她們含括在內的最有力理由,而這個理由,也適用於其他代表性不足的族群。
在我們還是學生時,我們經常被教導「科學」是一門客觀學問,它發生於某些抽象層面,在平常人類日常碰觸不到的地方。近來這種想法已經轉變,大多數的科學家會盡其所能在研究中保持客觀,然而,科學家畢竟也是人,他們存在著自己的看法和偏見,而這一切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一旦更理解這些研究者的特質,我們或許就能更理解科學本身。
撰寫這本書時,我心中預設的讀者是剛入門的心理系學生,甚至是心理學領域的外行人。閱讀這本書不需要具備科學和心理學的特定知識,同時,書裡沒有任何內容被草率地簡化了,以致於遺漏了重要的部分,或者刻意迴避某些爭議。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能按照書中的篇章順序來理解,固然是有好處的,但是書裡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獨立存在。如同這類書籍想達成的目的,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引領讀者去找尋更多與那個主題有關的資料。
最後我想說,一部心理學的歷史,就是嘗試瞭解人類處境的歷史,其中充滿了錯誤、死胡同和偶爾出現的勝利曙光。正因如此,我發現心理學的歷史是由許多我所知道最迷人的故事所構成,而我衷心期待,本書的讀者也會發現,心理學的故事是如此豐富而有趣。
本書作者約翰•霍根,紐約州柏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