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畢業於劍橋大學的研究所。知道這件事的人,常常會這麼問我:
「你頭腦很好呢。想必從小就很會念書吧?」
如果是這樣就好了,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我念小學、國中時,一直都是個吊車尾。書念不好也就罷了,上高中之後,還變成不良少年,成天跟行為偏差的學長姊、同學們一起鬼混。
「被叫到辦公室」、「父母被請來學校」都是司空見慣之事。最後甚至在校內和同學大打出手,波及了周圍的50名學生,鬧得沸沸揚揚,因此還被處罰停學2週。那件事發生在2月,也就是高一接近尾聲的時候。
沒錯,小時候的我,根本稱不上頭腦好。
我該適可而止了,再這樣下去恐怕不妙……。因為那件事的關係,讓我萌生出改變自我的想法。
而那時候自己能改變的,頂多就是念書而已。於是,我決定從完全不讀書的人,變成一個會讀書的人。而且我想,既然要改變的話,那就要留下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的成果──那就是「考上大學」。
對於在京都出生、長大的我來說,最高學府就是京都大學。雖然很想說「不然就把京都大學當作目標吧!」,但是對我而言難度太高了。想進國立大學,就得先通過「中心試驗」,而那當中包含了我最不擅長的數學。
於是,我把目標鎖定在私立大學。經過一番調查後,便決定以同志社大學為第一志願。同志社大學跟關西大學、關西學院大學、立命館大學一樣,都是關西的頂尖私校。
雖說如此,我念完高二時,偏差值只有30幾。當時,同志社大學文組的偏差值大約是63~65左右。如果想要考上同志社大學,就必須在1年之將偏差值提高30以上。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相當高的目標。
但最後,我還是一次就考上同志社大學了。畢業後想進國外的研究所深造,於是就到英國留學,然後在劍橋大學讀完研究所。
動機不需要意志力
將這些原委告訴別人之後,往往就會被這麼問:
「想必你是個很努力的人吧。」
總覺得「努力的人」帶給人的印象,就是精神面非常強大。這種人意志力非常堅強,即便遭遇困難也會咬牙努力,靠著毅力撐過去。
而這次的答案也一樣:如果是這樣就好了,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我屬於意志力薄弱的那一方。說到底,如果我是意志力堅強的人,就不會成天跟小混混同學們混在一起了吧。
那麼,偏差值30幾的我,究竟是如何考上同志社大學與劍橋大學研究所的呢?那是因為,我「建立的機制」碰巧運作得很順利。
我之所以能夠不斷學習以考上大學和研究所,並不是因為我的「念書吧」的意志力比別人強大,而是因為我建立了會讓我想要「念書吧」的機制。
說穿了,人的意志力本來就不太可靠。無論是在工作、學習、興趣上,或是想要開始或持續做某件事情時,意志力都是最不可靠的東西。想單靠意志來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
總之,那些努力不懈的人、朝著一個目標持續努力的人、用毅力貫徹一件事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擁有讓自己去做那件事的「機制」的人。
讓自己動起來的是機制,而不是意志。
譬如,試想一下「早起」這件事吧。
當我們打算早起時,光靠意志力是無法達成的,對吧?因為身體就是很睏啊。人是無法有意識地讓意志力運作的。
於是,我們就會設定鬧鐘。這也是為了起床而設的「機制」之一。只要清晨5點的鬧鈴在耳邊響起,身體就會暫時醒來。不過,此時若沒有一個「非起床不可」或「想在這個時間起床」的理由,八成就會把鬧鐘關掉。
假設已經跟最喜歡的人約好,早上6點在公園會合,一起散步或慢跑的話,那會如何呢?或者是,已經跟最喜歡的人約在晨光下綠意盎然的公園內,邊喝咖啡邊讀書的話,又會怎麼做呢?
一定會很期待早起吧。
因為「非早起不可」變成「想要早起」了。
此時,「與最喜歡的人相約早晨碰面」這件事,就變成了讓自己早起的「機制」。
換句話說,人之所以能夠持續做某件事,並不是因為意志力特別強大,而是因為擁有許多機制,可以不斷產生「做吧!」、「我想做!」的心情。
自己為何如此沒定性呢?就算決定好要做某件事,也很難堅持下去。而且就連「做吧!」的意願也很低落。
或許很多人都會像這樣,常常感嘆自己的幹勁(動機)不足。
但這並不是你的錯。你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建立機制來引發動機而已。
反過來說,只要能夠盡量多了解、建立一些機制,那麼任何人都能自然而然的產生動機,湧出幹勁。
動機的機制改變了偏差值30的我
那麼,回到原本的話題吧。偏差值只有30左右的我,之所以能夠考進同志社大學,以及之後的劍橋大學研究所,也都是因為我建立了許多機制,助我產生「來讀書吧」的想法。
比方說,我在準備考劍橋大學研究所時建立的機制之一,就是「擁有很多競爭對手」。
為了考上研究所,我必須先到英國,在類似補習班的地方上課,而那裡恰好充滿了擁有共同目標的好夥伴。
想考進研究所的人,都必須接受教授群的面試。面試時的基本穿著是西裝,但當時的我沒有西裝,也沒有多餘的錢去買一套新西裝。
此時出手相助的,正是那一群好夥伴。義大利的朋友借我鞋子,韓國的朋友借我領帶,台灣的朋友借我外套及褲子。就這樣,總算讓我度過了這個難關,順利接受了擁有許多發展心理學著作的嚴格老教授,以及神經心理學的年輕教授的面試。
在我赴英留學的那些年,他們的存在一直都在提升我的幹勁。
其實科學上也證實了,擁有這樣的同伴是能夠成為助力的。社會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曾透過實驗發現:自行車選手與其他人一起騎車時,所取得的成績會比獨自騎車來得好。
另外也有實驗證實,在捲釣竿上的捲線器時,多人一起做會比一個人做來得有效率。
還有,我當年念書、為入學考試做準備時,都會使用廚房計時器。譬如說,我會決定好「一定要在30分鐘內做完這一頁!」然後開始倒數計時。
專心解題,並且在時間內達成目標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很爽,有種「贏了!」的感覺。嚐過這種爽快感後,我便想要「再來一點!」所以才會一直做習題。
總之,我就是把學習當作時限遊戲。這種做法能偷偷替換掉目標,而在心理學上,這也是一種正統的「激發幹勁的機制」。
我當年在建立這些機制時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在心理學上是不是正統的做法。我只是在想,該怎麼做才能讓意志力薄弱的自己也能產生「想讀書」的想法,並且不斷努力嘗試而已。
然而,等到我在劍橋大學研究所學到正規的心理學之後,才知道,當時我所建立的各式讀書「機制」,其實幾乎都是有心理學根據的。
自此之後,我也開始有信心向別人推薦我的這一套「機制」了。
另外,我也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注意到一些「只要運用這種心理,就可以在這種場合中提升幹勁」的要領。無論是在學習、工作或健康管理上,都能運用這些要領來增強動機。
建立在「科學根據×6000人的實踐」基礎上的無敵法則
所以說,我會在本書中向各位介紹這些增強動機的方法。
每個方法都是有根據的──好比我在劍橋大學研究所學到的心理學26法則,以及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21所著名研究機關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我會針對每一個方法進行解說,讓各位了解其背後具有何種心理學原理(好比矛盾反彈理論、鷹架理論、沉沒成本的詛咒等),或是建立在何種根據上。
而且,這些幾乎都是我親身實踐過(或現在也在實踐中)的做法,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讓我考上研究所、減肥成功等等。
另外,我目前在京都經營語言學校,迄今指導過6000人,並成功將400多人送進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世界頂尖大學。
我在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英文外,還會請他們多多運用本書中介紹的方法,以提升自己的學習動機。許多學生也因此踏上了廣大的國際舞台,大大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我再說一遍:動機高不高、能否維持,都不是自己的問題。跟意志力的強弱也沒有關係。
重點就在於知不知道提升動機的方法,
知不知道驅動自己的「機制」。
然後徹底地執行。
本書會依照想要提升動機的各種場合來做章節區分。
第1章中介紹的是提升工作動機的方法。
第2章中的方法,可提升考取執照、晉升資格時的學習動機。
第3章中的方法,可提升減肥、健康管理時的動機。
第4章中的方法,可讓人在想要消除平日疲勞的假日裡提升幹勁。
各位讀者若有「想在此時提升動機」的具體想法,敬請多加參考適合該情景的章節。
另外,在本書所介紹的強化動機法當中,不只有能讓人從「沒有幹勁的狀態」變成「有幹勁的狀態」的方法,還有能讓已有幹勁的人更上一層樓的各種方法。
總而言之,只要實踐本書中介紹的強化動機法,就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能量,進而讓我們工作充實、維持健康、達成目標。
2020年8月
塚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