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學者張美君博士(1958–2015)專研香港文學與電影,她從膾炙人口的香港電影中,窺見對香港複雜而矛盾的情緒,洞悉作品和它產生的時代如何密不可分。由《瘋劫》和《胭脂扣》到《香港製造》和《細路祥》,自 《阮玲玉》與《甜蜜蜜》到《長恨歌》與《歲月神偷》,電影作品的影像與聲音,在這本論文結集中堆疊成一座鬼影幢幢的幻魅都市。
張美君的「鬼魅評論」非關鬼片,也不必有亡靈鬼怪,而是電影的聲音和空間裡濔漫着一種幽森的感覺。自八十年代以降,各種危機一直與香港如影隨形,所謂鬼魅只是危機城市裡被隱抑的種種。書中的六篇文章把電影中的情感視為對當下危機的回應,釐清當時個人與社會所面對的問題。
〈情迷樂韻〉透過南音與鄧麗君的流行曲,思考因九七而來的身份認同問題;〈沒有陌生人的世界〉則藉着與身體離析的聲音,探究城市開放與流動帶來的挑戰; 〈上海魅影〉在關錦鵬的「上海三部曲」裡聽到「香港曲調的雜音」,把雙城對話想像成人鬼對談;〈草根香港〉回溯公屋歷史及其在影視的再現,引申到甚少受注目的階級論述;〈幻變我城〉考察三部橫跨二十年的電影中的家居空間,回顧全球化與城市變遷如何影響着空間敘事;〈在地的迷思〉深入剖析新千禧電影中的戀地情結,指出新地方誌電影如何回應後九七的新興感受結構。
細味張美君對電影的思考,讓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香港電影,進而瞭解這座城市。她在論文提出的研究方向,包括歷史化取向、鬼魅分析、情感研究、平凡日常的啟示等,對分析近年的香港電影文本仍然適用。假若她仍在人間,相信會就着近年的香港電影提出更加發人深省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