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尋找另一把鑰匙
課外閱讀的重要
一般人都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但知易行難,說歸說,實踐起來往往困難重重。這一方面不妨先聽聽兩位專家的說法。
曾於2008年以《墓園裡的男孩》(The Graveyard Book)一書榮獲紐伯瑞獎金牌奬的尼爾.蓋曼(Neil Garman)曾在〈為何我們的未來得仰賴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一文中指出:「使用我們的想像力,並提供給他們去使用他們自己的想像力,是一種對所有公民的義務。」在他看来,長者舆幼者想像力的互動、思想的傳遞完全必須仰賴大量的文字閱讀。
至今以《雙鼠記》(The Tale of D e s per e a u x:Being the Story o f a Mouse,a Princess, Some Soup an d a Spool of Thread)和《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Flora and Ulysses:The Illuminated Adventures) 兩次獲得紐伯瑞奬金獎的凱特.狄卡蜜歐(Kate Dicamillo)更直截了當的指出:「閱讀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千萬不可以把閱讀當成家務或責任送給孩子,而應該當做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他們。」
兩位大作家都在强調課外閱讀的重要。他們期待的是:如何讓孩子打開面前的課外讀物,然後大量閱讀。他們的期待並不難達成,只要父母與教師在孩子身上肯做某些合理的「投資」。究竟父母與教師要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理想的讀者?在我看來,下面幾點就是他們應該做的:
1 讓孩子讀他們想讀的;
2 好好使用圖書館;
3 幫助孩子尋找喜愛的作者;
4 父母與教師要同時讀童書;
5 在他們面前讀你自己的書。
適當的課外閱讀文本
如果我們依照適讀年齡來確定適讀文本的字數的話,有字繪本約三千字,橋樑書約六千字,童話介於這二者之間。問題是,閱讀過程在經歷前三者後,就可直接閱讀三四萬字的兒童小說或五萬字以上的少年小說嗎?令人存疑!這或許就是至今兒童小說和少年小說未能成為師長、家長和學生喜愛的文本的主因。
既然如此,可以好好細讀萬字上下的「課外」短篇小說嗎?這裡特別強調「課外」二字,因為真正的閱讀並非把教科書中的課文做滾瓜爛熟般的重複複習,而是強調大量的「課外讀物」。這可能是一種不錯的想法,值得試試看。
短篇小說的主軸各有千秋,以青少年為主角的感人故事不少,重心在於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從中獲得啟蒙,領略成長期間的不同滋味。當然,有些故事以青少年為旁觀者,細看成人們的一舉一動,藉此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與生命真諦。
就文類來說,短篇小說只是其中之一,但並非每個孩子都熱愛小說。推廣者以偏概全也是不妥的。然而孩子都喜愛故事,卻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在乎的是故事內容,而不是表達形式。我們都知道,優秀的作品往往會讓讀者思考人生的種種問題,或多或少撞擊心靈深處。這本選集就是朝這個方向邁進,盡量把適合的不同文字形式收入,寓言、童話、故事、散文體小說、少年小說等盡在其中,故事長短絕不影響閱讀意願,因為左右小讀者想法的是文字故事的趣味性。真正優秀的作品不只帶給讀者瞬間的喜悅,而是能讓大小讀者在細讀後掩卷深思時,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
人間好書處處有,並不難找到。難的是父母、師長肯不肯用心去找、去帶孩子细讀與討論。
推薦文
珍貴的禮物
誠如張子樟教授在編譯序裡引用凱特.狄卡蜜歐(Kate Dicamillo)之語:「閱讀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千萬不可以把閱讀當成家務或責任送給孩子,而應該當做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他們。」所以,希望孩子閱讀的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一份禮物,而不是一種工作或責任?
以十多年推廣閱讀的經驗,我發現只要把「閱讀」改成「聽讀」,就能讓它成為最受孩子喜愛的「禮物」了!然而,要如何才能選到「對胃」的內容,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呢?首先,就是幽默好文。不落俗套的幽默筆觸,總能讓所有人豎起耳朵,認真的聆聽著!
接下來,若要掌握孩子有限的「耐力」,願意靜下心來聆聽,並聽見文字的力量;除了要選擇貼近孩子心智年齡與生活經驗的內容外,還要加上張力十足的運筆功力;如此一來,即使是時空背景迥異,一樣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然而,要找到好故事再加上好文筆的短文,著實不易!
幸有張子樟老師所編選的《那一天,我終於讀懂了愛》 ,均可依聽者的年齡找到適合朗讀的篇章。針對小學高年級生:〈簽名〉、〈玫瑰淚〉、〈那一天,我終於懂了愛〉和〈免費〉等,文中小主人翁幽微的思維,與正準備邁向獨立自主的前青春期(十歲左右)孩子,將產生共感性。另外,對於一些正值狂飆青少年的中學生們,〈零錢〉、〈磯鷸帶來的歡樂〉、〈被騙〉、〈鼓手的遭遇〉、〈一件運動衣〉等這些探討「人性」糾葛的議題,或許能呼應種種轉大人的內在衝突,引領孩子們在字裡行間探索自我。
所有朗讀過的文章,都將成為親子間最佳的對話議題,其他精彩好文,可在適當的情況,逐一的選讀;每天只要十分鐘,為家人朗讀,日積月累重複的做;閱讀,必定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李苑芳(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