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揪心感動暢銷版)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揪心感動暢銷版)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2016年度選書】感受日常的瑣碎,就是活著的重量--《當呼吸化為空氣》

    文/怡心2016年12月20日

      當呼吸化為空氣 有人說這本書談論著死亡的終點,事實上它更讓人感受活著的當下。「有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好不再活著。」教授的一句感嘆,是作者對生命無法放下的疑惑。於是他文人從醫,他一生都直視著死亡,在生與死的搏鬥之間,找尋活著與存在的解答。 做為醫生,他體悟到,必須用人 more
  • 【鹹水傳書機】一個年輕醫師的人生最後一哩路──《當呼吸化為空氣》

    文/楊馥嘉2016年01月19日

    《When Breath Becomes Air》作者保羅.卡拉尼提醫師 2016年1月的Amazon與美國獨立書商聯盟的推薦書單,都選了一本結合醫學、人文關懷的回憶錄《When Breath Becomes Air》。作者保羅.卡拉尼提是一位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他在確診自己罹患肺癌末期後,即從醫師、病人、兒子、伴侶、父親等不同身 more
 

內容簡介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蟬聯亞馬遜書店長銷榜的經典動人之作。
  *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
  *入選普立茲獎決選名單、比爾.蓋茲2017年推薦書單。


  「這本小書擁有非常多層次的意義及諸多的對比關係,比如生與死、病人與醫生、兒子與父親、工作與家庭、信仰與理智。
  在保羅短暫的一生中,他透過書籍、寫作、醫學、手術、科學等各種方式探尋生命的意義。我非常有幸能閱讀這本書,得以見證這段旅程的一小部分。」――比爾.蓋茲

  「患病後,棘手之處在於,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你決定要把時間花在當神經外科醫師,可是兩個月後,你不那麼想了。再過兩個月,你也許想去學吹薩克斯風,或想全心服事教會。死亡是個單一事件,可是身罹絕症地活下去,卻是個歷程。」――保羅.卡拉尼提

  即將攀上充滿希望的人生巔峰,死亡的陰影卻突然橫亙身前,一位三十七歲的天才神經外科醫師勇敢直視死亡,在所剩時間不多的急迫中,奮力一探生命的最根本價值。

  二○一四年,三十六歲的卡拉尼提準備完成十年之久的神經外科醫師訓練,其研究還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即將獲得史丹佛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的人生正邁向生命的高峰,卻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前一天他是醫生,還在治療瀕死的病人,第二天他變成病人,掙扎求生。他跟妻子原先設想的未來,就此完全蒸發。

  在確診自己罹患末期疾病後,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神經外科醫師從醫師、病人、兒子、伴侶與父親等不同身分,審視自己三十七年的生命歷程,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面對未知與隨時可能降臨的人生終點,他寫道:

  「我起碼已經了解,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努力幫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

  卡拉尼提最後於二○一五年三月過世,留下這本深刻且令人感動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飽含文學、醫學與哲學的省思,引領我們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有限的生命。

各界感動暖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Pinko(卵巢癌部落客)、米娜(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星希亞(知名抗癌部落客)、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葉北辰(諮商心理師)、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蔡康永(作家、主持人)、魏國珍(新北市土城醫院副院長)

  「『怎樣才是真正地活著?』這是疾病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Pinko,卵巢癌部落客

  「這是一個刻骨銘心、淒美動人的生命故事。個人深深相信,卡拉尼提醫師的故事將影響並改變無數的生命。」――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目前活著的我們很難想像死亡,這是正常的心理保護機制。透過這本溫暖地講述死亡的書,讀者將得以繞過心理防衛,認識生命的終途,也更能夠好好活著。」――葉北辰,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是卡拉尼提醫師在燦爛人生結束前,寫下的規劃生涯、探索人生意義,以及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衷心期待台灣將會有更多與我一樣深受感動的讀者。」――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如果覺得活得輕飄飄的、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像一個紙鎮,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作者保羅不僅是一位醫者,更是一位哲學家,在身罹絕症的悲劇氛圍中卻能以正向的思考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身為人的尊嚴,並啟發眾人對生命的省思。」――魏國珍,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教授、新北市土城醫院副院長

  「這本深刻、震撼的書,讓人感動之餘,也真實呈現出生命的重量與珍貴,更引領我們去思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


  神經外科醫師和作家。

  一九七七年出生,在亞利桑那州金曼長大,自史丹佛大學取得英語文學學士、碩士,與人類生物學學士。他在劍橋大學修習科學與醫學哲學,獲頒哲學碩士;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醫學院,成為全國醫學榮譽協會(Alpha Omega Alpha)會員。他回到史丹佛,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與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在研究期間榮獲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

  二〇一五年三月去世,身旁陪伴他的除了雙親與兄弟,還有妻子露西以及甫出世的女兒凱迪。

譯者簡介

唐勤


  台大外文系畢業,清大語言學碩士。譯有《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老得好優雅》、《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明星高中Live Show》、《沙漠隱士》等書。
 
 

目錄

【推薦序】 一個由苦路中走出來的修行者 嚴長壽
【推薦序】 一個刻骨銘心的生命故事 黃達夫
【推薦序】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賴其萬
【推薦序】 用自己短暫人生來成就生命價值的勇者 魏國珍
 
【前言】 見證生命的勇氣  亞伯拉罕.佛吉斯
 
【序幕】

肺臟滿布腫瘤無數,脊柱畸形,有一葉肝臟被侵蝕。
癌症,擴散極廣。我是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訓練剛開始。
過去六年來,這類片子我看過無數次,
可是,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
 
【第一部 我健康地啟程】
我把文學放在一旁,同時我得到一個機會,
去找書本以外的答案,去找另一類壯麗,去跟受苦的人建立關係,
繼續去追尋是什麼東西能使人類的生命有意義,
儘管面對著死亡與腐朽。
 
【第二部 至死方休】
一如我自己的病人,我必須面對自己生而有涯這件事,
去弄清楚為什麼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
在醫師跟病人之間拉鋸的我,回身向文學尋求答案。
我掙扎,面對自己生死的同時,也設法重建舊日生命,
或者說是在尋找新生命。
 
【尾聲】 露西.卡拉尼提
保羅死前幾個星期,我們在家裡躺在床上,
我問他,「我頭靠在你的胸膛,像這樣,你能呼吸嗎?」
他回答,「這是我唯一所知的呼吸方式。」
保羅和我互為雙方生命中深具意義的部分,
正是我此生所獲最大的恩賜之一。
 
【譯後記】 唐勤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8793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名稱

 

內容連載

序幕

我翻看一張張電腦斷層掃描片子,診斷不言可喻:肺臟滿布腫瘤無數,脊柱畸形,有一葉肝臟被侵蝕。癌症,擴散極廣。

我是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訓練剛開始。過去六年來,這類片子我看過無數次,即使希望渺茫,也試圖從中找到某種能幫助病人的治療方案。可是,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

我不在放射科,沒穿白袍,沒戴無菌手套。身上套著病人的罩袍,我被綁在點滴注射架上,在病房裡使用護士留給我的電腦,妻子露西(她是內科醫師)在我身邊。我從頭再看一遍每組片子:肺窗、骨窗、肝窗,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後,我完全按照受過的訓練,試圖找到什麼東西來改變診斷結果。

我倆一起躺在病床上。

露西靜靜地說,彷彿是唸台詞般:「你覺得,有沒有任何可能是別種病?」

「沒有。」我說。

我們抱緊彼此,像年輕的情侶。過去一年我們一直在猜,可是拒絕相信,甚至拒絕談論,癌細胞正在我的身體裡生長。

大約六個月前,我的體重開始下降,背痛狂烈。早上更衣時,皮帶先是要上緊一個孔,後來則變成兩個。我去見自己的初診醫師,她是我史丹佛的老同學。她有個姊妹在神經外科當實習醫師時,忽視了身體的徵兆,沒發現自己被惡性感染而猝逝。她守護我的健康,關切我有如母親。我抵達她的診間時,卻發現是另一位醫師在看診,原來我同學請了產假。

我穿著單薄的藍色罩袍,躺在冰冷的檢驗檯上,對醫師描述自己的症狀。我說:「當然,如果這是醫師檢定考試題目:三十五歲,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新出現背痛症狀——答案很明顯是(C)癌症。可是,說不定這只是我最近工作量太繁重。誰知道呢?為了保險起見,我希望做核磁共振造影(MRI)。」

「我想應該先照X光,」她說。只是因為背痛就做MRI,這樣太花錢了。社會都在倡導,要降低醫療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檢驗。掃描造影的價值在於,看你想知道什麼。若想找出癌細胞,X光並沒有太大用處。然而,對不少醫師來說,在診療初期就要求用MRI檢驗,是離經叛道的做法。她繼續說:「雖然敏感度不高,但我們應該從X光檢查開始。」

「那麼,照屈伸動態X光怎麼樣?也許是峽部脊椎滑脫?」

從牆上一面鏡子的反影,我看得到她上網搜尋。

「那是椎弓骨折的一種,多達百分之五的人患這種病,常引發年輕人背痛。」

「好吧,我會開檢驗單。」

「謝謝。」我說。

會員評鑑

4.5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4.0
|
2022/12/10

原文書在美國是超級暢銷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久占不下。翻譯為中文的字數比想像中少,雖然頁數有284,但排版其實滿鬆的。作者是神經外科醫師,但文學底子深厚,翻譯應該頗有難度,譯文有時略顯老氣,不曉得是不是受限於原文之故。

這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前半其實不怎麼有趣,主要在描述作者如何經過種種努力,獲得種種成就,包括在文學與醫學之間的抉擇,以及成為住院醫師、受訓等等與工作有關的敘述。

進入後半,當作者開始描述罹癌後的生活,書的內容開始有了轉折。當神經外科醫師(或許真是最頂尖的醫師)與癌症病人的身分重疊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一開始病情還控制得不錯,作者甚至順利重回醫院崗位,但當癌細胞擴散後,劇情——和作者的健康狀況——便急轉直下。

或許我們可以把前半視為鋪陳,只為了對比出後半的張力——雖然這麼說很殘酷。

作者提到,醫師對專科病情非常了解,比病人知道得更多,但其實對生病的「感受」一無所知,除非醫師自己也患上同樣的病。如同我常說,我們可以去「理解」一件事,理解到非常透徹,但那終究只是智識或理性上的理解,除非我們經歷過相同的事,否則不能「體會」,就是不能。由此更顯出同理心與「感同身受」有多麼困難,除非我們自己經歷過,否則說「感同身受」恐怕勢必包含幾分虛假。

因此,當一位每天替病人開刀的醫師——每一刀都在計較2mm,劃得深一點淺一點左一點右一點都可能會造成病人終身在自我認知上的缺陷,而自我認知又與生命的意義多所牽連——也成為病人,行走於無數病人曾經走過的路,他的心路歷程便格外引人好奇。

書中引起我最大共鳴的段落,是在敘述「科學信仰的地獄」——這是我自己的說法。意思是,如果我們把科學當作信仰,企圖建立科學的世界觀,而將諸如「靈魂、神、身著長袍蓄鬍白人男性」等「過時的觀念」(作者說的)排除,後果是,我們不僅將神逐出這個世界,愛、恨、意義也會一併被放逐,而這些卻是人類生命最中央的層面。

如果我們將科學當作信仰,「科學不能證實意義,於是,生命本身並無任何意義。」科學的確在探究物質與能量上,發展出很強的能力,但「科學知識在人類生命的存在性、直覺性的本質上無從發揮。」這或許是科學永遠做不到的事。

如果我們打造一個只有科學的世界,那個世界會是地獄,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我和作者一樣,都真的這麼做過,去過那樣的世界,或者,至少到過那世界的入口,然後轉身,不再回頭。我在那條路的最後,痛苦不堪。就像鐘擺奮力盪到最高點,在短暫靜止的瞬間之後,義無反顧地衝向另一邊。然而,沒踏上相同旅程的人,可能永遠無法體會。

譯者在全書末尾寫了〈譯後記〉,在父親與自己都罹病的狀況下翻譯這本書,想必是百感交集吧。
展開
user-img
Lv.2
3.5
|
2022/08/02
劇透警告

神經外科醫生的使命與責任包括去了解,患者何以認為生命值得活下去,並協助擬定策略,挽救他的人生,否則就放手接受死亡帶來的平靜。
誰能救,誰不應該救,誰救不了。Paul選擇做醫生一部分是為了探索死亡的本質。透過死亡來直視生命的意義。

而36歲確診為肺癌末期的醫生說:有什麼研究死亡的方法比親身經歷更了解呢?

實在很佩服你為了追尋生命意義可以拖著癌末的身體繼續為病人開刀。

這本書真是像畫了一份追尋生命意義的地圖,而且Paul親身走過一遍。

不知道台灣有沒有安寧醫療,準備好了就可以拿下所有的儀器管線。自主呼吸直至最後一口氣被深深的吐出。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10/02

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學習如何分離!! 作者親身經驗而寫下的歷程,讓人可更貼近生活去感受和怎麼去面對。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30
劇透警告

憶起我過去閱讀時被內文打動而流淚的經驗,屈指可數,甚至想不起上一次一邊閱讀一遍流淚的時候是何時,但讀《當呼吸化為空氣》我卻哭了兩次,心酸的次數就不多計算。一次流淚是讀到一半想著如果是我大限已到,想到親人愛人那樣永遠失去至親的痛;第二次哭到頻頻抽衛生紙,止不住的啜泣便是保羅病危之際,他被推入急診室向妻子露西輕聲說「也許就這樣結束了。」露西答「我在這裡,跟你在一起。」那悲傷來自於,自確診後,保羅努力在尋找自己的價值,他還想成為神經外科醫師、科學家、作家、父親,但在那一刻,好像就這樣結束了。(後記: 在打這段又不爭氣的落下眼淚)

保羅在36歲這年確診肺癌,這個歲數得到肺癌的機率是0.0012。在那之前,他常告訴他的病患面對自己生而有涯,要弄清楚甚麼使我們的生命賦予意義。但當那天到來時,當他的醫生告訴他一樣的話時,他仍茫然於找到他的價值。「患病後,棘手之處在於,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你設法弄清楚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但之後還是會反覆確認。」「要是我能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幾個月、幾年可活,那麼前行的道路將會很明顯。」
但事實是,我們終將無法知道自己將於哪年哪月哪日離開這世界。

你敢不敢想,如果在這個歲數不幸離世,在這之前你想完成甚麼?
我們多半不敢去想自己死亡的那天,避諱或者覺得尚遙遠。但人終將死,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大限之期,最不幸地是明天,也有人很幸運能長命百歲。
在那一天到來前,我們是否能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並且過好每一天,就算那一天即將到來也不會後悔。

這本書在2016年便已出版,我十分扼腕在今日才因為新版而認識它。無論你在2016年就已讀過,或者至今仍未將它翻開,我誠摯推薦你有朝一日找來閱讀,保羅雖於2015年已過世,至今已離世六年,但這本書帶給讀者無限的啟發,因為他面對死亡,經歷接受、抑鬱、憤怒、討價還價、否定的各階段,身負痛苦仍希望回到崗位。面對大限的不確定性,他仍徘徊於他的價值觀之間,最後幾個月即使虛弱仍努力完成這本書。
保羅在與友人的電子郵件說道:「只有悲劇性的情節,讓讀者去想像、設身處地看看可能出現的情形。他們也許會想,『原來到了這個階段,事情會演變成那樣……不過我要先回到我的生活中了』。我的企圖就是這樣。」
感謝我拿起這本書,閱讀這本書,感謝保羅分享親身的經歷。
展開
user-img
Lv.3
4.0
|
2021/06/24

是一本很貼近死亡的書 不用計劃太多 倒不如順應變化計畫 正所言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觀念 人們都害怕失去什麼或害怕死亡倒不如說坦然的接受自己的脆弱與悲傷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加碼
  • 小天下本本折
  • 日月滿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