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何而來
若要追溯彈珠的起源,它的足跡偏布全球,其歷史幾乎不可考。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說彈珠相關的遊戲是從何時開始。
根據考古在龐貝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國的原住民等遺跡中都有人們玩彈珠的痕跡。中國早期富貴人家也會用珍珠瑪瑙等名貴光滑的珍寶來作為彈珠把玩。窮人家的孩子則以圓潤的小石子兒或磨圓的陶器碎片等當作彈珠遊戲。
在一系列彈珠相關遊戲中,打彈珠是最為常見且受人喜愛的活動。打彈珠原是一種將彈珠彈向某一目標的娛樂性遊戲,之後才發展成一種競技比賽。以人類行為學來說,全球各地的人們能夠不約而同的發展此遊戲也可代表人類一種渴望目標與競爭的本性。
早期的彈珠材料從廉價的石頭到昂貴的大理石都頗常見。19世紀初出現了以陶瓷製作的彈珠。其後更是有人研發能夠批量製作的黏土彈珠。但真正讓彈珠大放異彩的是由一位德國玻璃工匠製作出的玻璃彈珠。
1903 年,移民美國的丹麥人M. F.Christensen為他發明的玻璃彈珠大量生產機器申請並獲得了專利。在彈珠製作的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曾月銷量達上百萬顆彈珠的企業如今雖已沒落,但彈珠卻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1975 年美國更是製作了以彈珠台為主角的綜藝節目,為後來的Marble Machine 拉開了序幕。
如今有許多熱愛DIY的玩家以彈珠為主題研發許多機構玩具,大家將其統稱為Marble Machine,本書則稱之為機構木工玩具。
談談彈珠
彈珠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說到「彈珠」大家不可避免地就會把它與另一個單辭「童年」聯想在一起。
小時候大家常常光顧的柑仔店裡, 竹編的竹簍裡面擺著一顆顆透亮的,色彩繽紛的彈珠。陳列架上,擺著一排排綠色玻璃的汽水瓶,將彈珠壓下聽到「啵!」一聲,緊接而來是碳酸汽水那特有的氣泡聲。喝下一口,頓時在炎熱的夏日裡感到一陣透心涼。
在漆黑的夜晚中,亮如白晝的夜市裡,一座座一字排開的彈珠台等待孩子們的光臨。坐上塑膠椅,拉下發射台的彈簧,彈珠「咻!」的一聲發射。看著彈珠彈跳的身影,聽著他碰撞鐵釘時所發出的清澈聲響,一面期待,一面又害怕著彈珠不會落到自己想要的行列。
下課時,喧鬧的操場旁,三五成群的孩子們趴在地上,比賽彈彈珠,炫耀著自己收集的各式彈珠戰利品。這些記憶,相信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對台灣人來說,彈珠不僅僅是一個玩具,它還詮釋了童年。
這次,兩位童心未泯的作者將我們熱愛的童年玩具──彈珠,與細膩的木工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屬於彈珠的另一片天空,為彈珠製造出一個屬於它的獨特伸展台。為喜愛DIY的大家再一次重溫那失去已久的童年,喚起那在每個人心裡深處,都有著的一顆童心。
本書將先以「故事繪本」的形式呈現七座機構木工玩具,而後選出其中四座詳細的製作過程說明,另增三座入門的簡易機構,帶領大家由淺入深地盡情享受機構木工玩具的製作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