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透過比較的方法與新的歷史材料理解早期中國歷史(節錄)
長期以來讓中國歷史學家最為困擾的問題,是中國如何成為當今的中國?還有中國如何從遠古的過去持續到現今的狀況?少數民族和文化在中國長遠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對於主流中國文化(以男性受教育的菁英儒家士大夫為主)有什麼影響?我們又如何定義「中國」,還有他們何時變成「中國人」?秦與漢帝國的統一,在什麼程度上是無可避免的?當帝國統一後瓦解成較小的政權(舉例來說,漢帝國崩潰之後,北方的魏、東南的吳,還有四川的蜀所形成的三國時期),統一的政權一定會再建立起來嗎?
以往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在本書中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的視野,而不是從國族主義的立場來看。過去認為中國文化似乎是很獨特的,有能力一再重新建立起統一的政權。而且國族主義的立場主張在前現代的帝國中,沒有其他的文化發展出如此獨特的歷史進程。從其他文化的例子來看,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世界將近四百年,她的繼承者拜占庭帝國,建都於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波斯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國祚和文化的成就都讓人印象深刻,他們的繼承者瓦解成較小的政權和文化,成為當今的民族國家。關於帝國的「概念」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著,像是西班牙帝國在美洲將自己視為羅馬帝國的延續,但其中存在很多顯著的差異。瓦解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持續有政治和文化的分支。透過這些例子,似乎只有中國是以少數的知識分子提倡統一的理念,而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轉化成實際的發展。但真的是如此嗎?
胡川安博士的《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四川》是少數開始嘗試解構國族主義立場的研究,透過東亞大陸上文明發展重要的地區—四川,了解其被整合到主流中國文化傳統的過程。本書所研究的四川,是一個生態和環境上與中原迥異的地方,有著充滿活力的新石器傳統,然後發展出以三星堆為主,具備高度特色的青銅時代文明。四川的青銅文化和河南商代中原的青銅文化有連結,但仍然展現出相當清楚的特色(想想看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強烈風格的青銅面具,在中原完全沒有看過)。除此之外,四川文明還與其他長江中、下游、東南亞的青銅文化有關係。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將周邊的文化整合進去,然而,在特殊環境發展出來的四川,為什麼仍然能持續獨立發展,並且展現自己特殊的認同呢?
胡博士從西方歷史研究和人類學的傳統中汲取靈感,研究古代四川如此特別的例子,解釋在中國歷史上這個異類他者的文化、人群和政體。他分析秦和漢統治下四川的歷史,利用比較的視角,採用「沒有歷史的人」(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的概念和「殖民」(colonization)的想法到四川的例子中。本書指出秦國如何統治四川的政權和文化,還有對於巴和蜀的族群政策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問題。除此之外,秦如何讓行政系統轉化,然後剝削四川的經濟資源同樣也是重要的歷史問題。如果沒有四川,對於秦而言征服長江下游的楚會更加困難,會花費比預期更多的時間,對於後來的漢帝國來說也是如此。四川成為秦征服天下的重要基地,雖然受到殖民母國的宰制,但其仍然維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葉山(Robin D.S. Yates)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講座教授、皇家學會會員
從古代四川的歷史了解世界歷史的普遍過程(節錄)
欣聞胡川安先生大著《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即將由聯經出版付梓行世,這是一件喜事!胡川安先生從臺灣來北美求學,八年寒窗,在二○一七年完成他的博士論文(也就是這本書的英文稿),順利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回臺後工作之餘,及時修改並完成了此書的中文本,成為他學者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我要首先向他表示祝賀。胡川安先生命我作序,考慮到我和這本書有一些間接的關係,就不揣淺陋,欣然應允了。
我和胡川安先生認識,是他在麥基爾大學的導師,著名的秦史學家葉山教授介紹的。那時川安是博士第三年,加拿大和美國制度相似,那就是要通過一個資格考試,才能取得作博士學位論文的資格。這種考試一般要選三到四個研究領域,而負責任的老師一般會指導學生選擇與下一步畢業論文有關係的領域,進行一到兩學期的系統學習,然後參加考試。葉山教授邀請我做川安中國考古學領域的指導教授,我接受了邀請。當時川安和我商定的總題目是〈古代帝國的考古學〉(Archaeology of Ancient Empires),目的是系統學習怎樣從考古的物質證據來研究帝國。在這個總題目之下我們設定了四個專題:一、羅馬化問題;二、帝國的比較考古學研究;三、中國早期帝國的考古學;四、畫像石墓。每個專題之下都有一份長長的書單。我過去常常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原因是它一方面可以涵蓋博士論文所需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將來工作後這份書單可以很容易地變化成一門課的內容。不同的是,我們的學生一般是自己去讀這些書,然後考試即可,而川安方面則有葉山教授的嚴格要求,即學生必須階段性地和老師討論這些書的內容。就這樣,我們約定每月見一次面,每次兩小時,共討論四次。地點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肯特大樓我的辦公室。
這樣,二○一二年秋季,胡川安先生每個月從蒙特婁(Montreal)來紐約一次,共四次。每次往返要穿越美加邊境不說,乘坐灰狗巴士(也是我當學生時的常用交通工具)單程車程加上中途休息大約要九到十個小時,往返兩日,非常辛勞。這使我心中感到多有不忍,也常常讓我想到哥大歷史上的一件往事,或者說是憾事。一九四七年著名的經濟學家波蘭尼(Karl Polanyi)被哥倫比亞大學雇用,那時的美國正是極右的麥卡錫主義興起的時代。波蘭尼的夫人因為是前奧地利共產黨黨員,無法取得美國簽證。無奈之下,波蘭尼夫婦只好把家安頓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而波蘭尼自己則每週從多倫多乘飛機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大學上課。即便艱難,波蘭尼在哥大期間以「古代帝國的經濟」項目申請到福特基金會的一大筆資助,設立了古代經濟史的講座。也正是這個講座開創了古代經濟史的研究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學者,其中就包括給他做助教,後來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的摩西.芬理(Moses I. Finley)。比起波蘭尼,川安雖然年輕些,但是他那種為了學術而遠程跋涉的精神也非常可貴,而且,他每次到紐約之前,都會認真地將自己這一個月讀的書寫一份提要發給我,這樣我們見面時就可以集中討論那些最重要的或最直接有關的著作。我想,有了這種不畏艱難、孜孜不倦精神,他將來一定還會有作為的……
李峰
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歷史和考古教授
作者序
作為一個歷史學徒,大學的時候我深深受到民族主義史觀的影響。當時我熟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數十遍,並且沉浸於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論述。我始終記得他在《國史大綱》前面所說的:「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懷抱著浪漫且孺慕之情,愛好中華文化。然而,隨著知識的開展,我漸漸認識到同一個時代的學者顧頡剛和傅斯年。大二那年在臺大對面的書店買了整套的《古史辨》,並且開始讀傅斯年對於古代歷史的看法,他認為擴充歷史研究的方式就是要增加材料,並且擴張研究的方法。
大三的時候,開始讀了杜正勝院士的著作。從《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和《古代社會與國家》,對於中國古代史進行了有機且整體的歷史解釋,而且杜正勝院士強調要有臺灣觀點的中國古代史解釋。進了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之後,開始古代史的研究。由於不滿足於歷史系所開的課,沒有辦法理解考古和人類學的方法,於是同時雙修了人類所。
碩士開始,我到了中國進行田野,從山東、河南、陝西,最後選定了四川作為我研究的基地。當時臺大人類學系的陳伯楨教授(1973-2015)帶領我到四川,我們從成都、郫縣、綿陽,到都江堰,前前後後去了好幾次。他讓我了解親臨當地的感受,還有田野調查工作的重要性。碩士畢業後,我感到自己在知識層面上的薄弱,特別是理論上的貧乏,缺乏比較的視野。於是,我開始精進日文、英文和法文,選擇出國讀博士,希冀增進自己在理論上的認識。
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葉山老師,還有亨利.魯斯(Henry Luce)基金會的幫忙,我有了全額的獎學金。除了學費全免外,還有固定的生活費。在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指導老師希望我增加學問的視野,於是開始修習羅馬考古、殖民主義考古和相關的考古學理論。羅馬征服歐洲大部分的地區,發展出一套「殖民主義」;歐洲海外擴張時期,對於大量異民族的統治,發展出多樣化的「殖民主義」。透過比較的視野,我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
在本書中我認為秦與漢帝國對於周邊文化、族群和國家的征服、擴張、統治和殖民,在世界史上有特殊也有普遍性的一面。特殊性就是秦漢帝國有本身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從戰國中期以來所發展的法家思想,運用在實際的政治改革上,讓國家機器的運作更加順遂。普遍性就是他們都造成了「沒有歷史的人」。秦漢帝國的「殖民主義」不亞於羅馬和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嚴厲與殘酷,而且從本書的例子來看,秦漢帝國的統治技術更加細緻且深入。如果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加以思考,籉N爾曾說過:「英國歷史由凱撒征服開始。」英國的歷史由羅馬征服者殖民後開始;艾瑞克.吳爾芙(Eric.olf)在《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當中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歐洲向外擴張和殖民的過程中,「沒有歷史的人」是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因為歐洲人「發現」他們,讓他們進入歷史。竟~帝國擴張與征服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沒有歷史的人」。並不是這些人本來沒有歷史,而是歷史書寫、詮釋和流傳的權利,被征服與殖民的族群所掌握。
麥基爾大學有很好的人類學系傳統,過世的特里格教授(Bruce Trigger)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我雖然沒有機會修習他的課,但麥基爾大學的人類學系深受其影響。在讀博士班的時候,除了自己導師的課,也大量修習考古理論的課,讓我知道理論對於理解中國古代史的重要性。修完了兩年的課,在麥基爾大學要考資格考,當時我的博士指導委員是自己的導師、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峰教授,還有專長在民間宗教的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博士資格考要準備超過兩百本以上的書籍應考,現在想想雖然有點辛苦,但也是在那樣的過程中,確認本書的理論還有材料上的堅實。
成為博士候選人之後,我開始走訪田野,曾經在四川的不同地點待過。感謝田野過程當中,每個單位都熱情接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成都市考古文物研究所的同仁們,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和四川師範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讓我在四川的田野有了豐富的收穫。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還獲得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補助,讓我有更加充裕的資源完成最後的部分。
二○一四年一月,剛完成田野工作回到學校不久,我的母親謝秀琴打電話通知我說父親胡得鏘(1949-2014)罹癌的消息。放下手邊的論文,回到臺灣照顧父親,從一月到七月,父親最後以六十四歲的壯年離世。父母從小就讓我追求自己的興趣,任性的在知識中遨遊,但父親過世前,還是希望我能完成學業。帶著父親對我的期許,還有自己對於「沒有歷史的人」的責任,在二○一七年十月我完成了學業。期間我的兒子也出生,給予了我新生命的力量。
博士論文的審查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蒲慕州教授,還有我們學校歷史系的方麗特(Griet Vankeerberghen)教授,其他還包含中國文學專家方秀潔(Grace Fong)教授、東亞系主任巴克萊(Philip Buckley)教授。在口試的過程中,都給我很好的意見,成為此書的基礎。拿到博士後,雖然在國外有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但我在臺灣還有不少的工作與責任,毅然決然地回臺。感謝中央研究院讓我剛回臺之際,在學風質樸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做博士後研究,當時的指導老師黃銘崇老師也給我很多學問和工作上的建議。二○一九年二月,我開始在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服務,穩定的工作環境,讓我將本書的初稿完成。
本書得以出版問世,得非常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發行人。聯經是我知識啟蒙的重要泉源,能得到林發行人的首肯,簽下此書,是我莫大的榮幸。本書的編輯黃淑真,仔細的梳理文稿,並且洽詢版權圖片,都讓本書增色不少。現任的聯經總編輯涂豐恩博士是我臺大歷史所的學弟,也是「故事StoryStudio」的創辦人,過去我曾在網站擔任主編,我們對於歷史有很多相同的理念,很開心能在他擔任總編輯期間完成此書。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說了一個過去與我們認知的歷史不同的故事,建立在最新的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之上。回顧我的學習過程,從臺灣、中國到北美,我有幸得到最好的歷史、人類學和漢學的資源。在不同的學習傳統還有文化脈絡中,我嘗試還原中國古代歷史,同時也讓中國史有了世界史的比較視野。
胡川安
辛丑年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