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密林中的一個向導
自我,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概念。它簡單,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自我匯聚了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我們反思一些人生經歷,並通過周圍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反饋,逐漸完善對自我的了解。自我,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富有哲理的學術概念。它是一個系統性的認知機構,由自我態度、情感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行為活動等因素組成,從而令許多中外學者着迷。
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觸,我好想對它說:「你為什麼現在才來?」而《中國人的自我》自複道:「我與你相遇雖說偶然,但我是帶着使命來與你相見的。」
作為一個來自中國又在美國學習工作二十餘載的傳播界學者,我無數次被中西文化的差異所震撼,也屢屢深切感受到文化對自我形成、自我行為和自我認識的影響。
看到這本書的目錄和序言的瞬間,我就已被深深地吸引,我仔細地讀着、品着…… 這本書好像在記敘我的經歷,如同兩位智者在與我娓娓談心,回顧我的人生:在中國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經歷了高考、上大學、工作,又在美國讀博、工作,跟年輕的博士生一起探討科研…… 這本書如同記載了我的人生,一個在中西文化中往返穿梭的學者的人生。這本書告訴讀者,自我就在那裏,等着你去尋找,只有在不斷尋找回味、反復摸索的過程中,你才會找尋到逐步完善的自我。在尋找的過程中,這本「小書」就是密林中的一個向導,會讓你克服迷茫,幫你認識中西文化對自我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從而讓你瞬間恍然大悟地說:你讓我找到了自我。
自我、本體、認識、存在,這些既抽象又具體的哲學概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自己既是一個鮮活、與眾不同的獨立個體,又是群體中的一員。
我們周圍的世界日益複雜化、市場化、全球化、媒體化。這些變化讓我們興奮、有認同感,有時也讓我們失落、有恐懼感。人們常說,美國是童年的樂園、青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我要說,不管是什麼文化,無論年少抑或年長,我們都有失去自我的時候。書,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珍品,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尋迷失的自我。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個不同的文化世界。讀書豐富自我、塑造自我。這本書是知識,是力量,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之路上的一朵溫馨美麗的向陽花。這本《中國人的自我》讓我愛不釋手。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張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