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並沒有選擇政治。是政治選擇了我。
當年,正在物色接班人的財政部長韓瑞生邀我參加國會選舉。而後接受人民行動黨面試時,黨主席杜進才博士問我為什麼想成為國會議員。我當時幾乎脫口而出:“是你們找上我的呀。”
要當李光耀的接班人,是一項何其高難的任務。1984年12月, 第二代部長推選我當團隊的領導,李光耀先生隨即任命我為副總理。但是四年後,他卻對外公開聲明,自己心目中總理接班人的首選其實並不是我。無論李光耀先生提出什麼樣的疑慮或理由,我的同僚堅定地在背後支持我。李光耀最終在1990年11月,將總理棒子交托到我手中。
有了這麼一個強大能幹且團結一心的團隊,我肩上的重擔也不再顯得如此沉重了。新加坡能順利從開國元老一代過渡到下一代領導層,這個團隊居功至偉。廣大民眾也以同理心包容我、接受我。他們的鼓勵給了我力量。我謹此致謝。
這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往上蹬的每一步都是無法想像的。我沒有任何準備,只好邊做邊學。結果,儘管早期確實讓李光耀有些錯愕,我終究是走出了自己的路。
其實我從未有過出版回憶錄的念頭。我的基層領袖 —— 黃健華、蔡于植、郭伯洲、黃福來、陳奕翔 —— 嘗試說服我,他們說我的寶貴經驗值得讓更多新加坡人知道。最終我同意了,授權作家白勝暉為我撰寫這本傳記。白勝暉具有新聞記者的寫作才華,將我人生的初期階段和政治生涯的前半段經歷,寫成了生動鮮活的故事,捕捉的不僅僅是我的成就與貢獻,更是我這一路上的磕磕撞撞。
同意說出自己的故事,是基於三個出發點:
第一,希望借此激勵這一代與未來幾代的新加坡人挺身而出從政,不論他們的背景如何,受過什麼樣的教育。這本書記述了我的轉型過程,如何從一個矜持內向、拘謹勤奮的人,最終成為這個國家的總理。從政生涯究竟是怎麼樣的,我毫無準備。我既沒精通多種語言,也缺乏公開演說的技巧;一成為眾人焦點,我就渾身不自在。
我沒有政治野心。即使當初成了個失敗的總理,我還是會昂首挺胸。我回應了內心的召喚、履行了責任,也為這個使命奉獻了一生。我無愧於心了。
其次,這本書以及接下來的續篇,也訴說了我這一代人與新加坡第二代領袖的故事。建築師王鼎昌、講師麥馬德、公務員兼銀行家丹那巴南、船務工程師兼行政官林子安、銀行家陳慶炎、法學教授賈古瑪、船務工程師林文興,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同儕,都和我一樣在不同階段相繼空降進入政壇。
我們當中,沒人一開始就立志要當總理。最後推出來領導大家的就是同儕之首,由他當領導,團隊全力支持他,與他相輔相成。我們沒有所謂的勾心鬥角或權力鬥爭,只有同甘共苦的情誼、信任、友情。我們肩負著共同的使命:做好準備接過重任,繼續把新加坡照顧好。
最後一點:我與李光耀的合作關係,以及某種程度上與他兒子李顯龍的合作關係,會讓很多人覺得好奇。最高領導人和自己的接班人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至終都維持了良好關係。
李光耀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要求很高且威嚴十足的人,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獨裁者。好多人認定他意圖建立李氏王朝。可是我從來沒懷疑過他的用心,他一心一意牽掛著的,始終是如何結集最優秀的人才, 帶領新加坡繼續往前走。也許除了他的家人之外,沒人比我更瞭解他。我在他的領導下是如何熬過來的,說出這段經歷的意義,遠超過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而已。
在我接任總理之前,以及正式上任以後,我們倆都會定期一起共進午餐。我們會討論國際和區域發展,與鄰國的雙邊關係,國內面對的挑戰,以及政壇動向。他不時會問起我的孩子和孫子們,也會跟我分享兒孫的趣事。然而,他心中的大家庭,終究是新加坡,他心頭上牽掛著的,始終是新加坡人的利益;讓他反復念茲在茲的,是如何延攬優秀人才進入政壇服務。
受到李光耀訓斥的時候,無論是私底下,在內閣裡,或是眾目睽睽之下,我即使覺得受羞辱,也不會把這些話當成人身攻擊。他是我的恩師、師傅、老師。我明白他的出發點。我吞下了苦口良藥,卻渾然不覺得苦,然後堅持下去。
他會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從不會強加於我。他總是清楚表明,最後做決定的還是我。他尊重我是總理,在公共場合上堅守禮節。他幫助我繼承了總理這一重任。對此,我分外感恩。
同樣的,我也盡我所能幫助李顯龍接任總理。顯龍現在正在積極栽培下一代團隊和他的接班人。新加坡一代代的政治傳承,至今都很順利。我希望這本書能激勵新加坡人民也盡一分力,更清楚自己能如何為保障新加坡的未來、作出貢獻。
吳作棟
新加坡總理
1990年11月至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