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迷思》記錄了一個反精神醫學運動與臨床實務的方法論,其將病人視為革命者,也就是能夠改變他們的情緒性與世界的人。在這本引人入勝、非正統的書中,社會治療的創始人弗雷德.紐曼博士,戳破了整個歐洲中心主義心理學以之為基礎的迷思。
名人推薦
●林香君(佛光大學教授、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個體意識的主流心理學與新自由主義全球殖民相依共構,它已精巧建構當今世界成為「主體性心理化」的社會,人們以為出於自主而自我管理情緒、壓力與行為以適應社會,當「適應不良」被視作個人或家內的問題繼而施以病理化、醫療化處遇時,同時是對穿牆越戶的壓迫性體制與意識形態予以忽視、遮蔽和鞏固,去政治實是維持壓迫結構穩定的政治。」.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主要收錄了『社會治療』取徑創始者弗雷德.紐曼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知名演講,挑戰了主流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許多關於(病)人、治療、治療關係、疾患、解方(cure)等等根本預設。即便這些犀利批判都有其對應的特定脈絡,在心理病理醫療模型日益鞏固的當代臺灣社會,仍有助於開啟一場極為需要的對話。」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社會工作存在的使命是維護人性尊嚴、社會正義,和進行社會發展和變革。然而臺灣在二戰後政經情勢下,接受美國移植的社會工作,卻成『社會問題個人化,個人問題病態化』,背離社工精神。然,近十多年,一些臺灣心理衛生社工,於社區發展啟動精神受困者力量的工作精神和方法,而弗雷德.紐曼之基進和革命的社會治療,提醒我們更要帶著歷史、政治性和經濟的視框,與精神受困者和家屬一起組織起來,有意識地投身集體創發實踐─批判之社會變革活動,改變社會受害者角色,於日常轉化,而為『病人即革命者』!」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在當代藝術的實踐領域中,病人即革命者,工具即結果,社群即是自我定義與自我認同的歷史之心,已成為屢見不鮮的通例。《心理學的迷思》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學產業如何透過汙名化、邊緣化、標籤化,讓病者承受的社會與歷史斷裂之痛,被全然遮蔽。本書鼓舞讀者以社群政治的創造性焦慮,投入側翼社群的建造,翻轉社會歷史處境,實為轉化恐慌迷思與成癮迷思的一帖良方。」